11.08 四歲兒童識字量達到七百多,想知道原因嗎?

四歲兒童識字量達到七百多,想知道原因嗎?

前幾天,突發其想,想檢測下孩子到底能夠認識多少個漢字,我從網上找到一個軟件,對孩子進行識字測試,結果既驚奇又興奮,她的識字量已經達到了七百多個,遠遠超出這個年齡段兒童的識字平均水平。欣喜之餘我在想,孩子沒有上過任何識字班,在家裡也沒有刻意的教她認字,沒有用過類似悟空識字這樣的軟件或是《四五快讀》這樣的針對識字的書籍,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她認識這麼多字呢!

思來想去,這一切要歸因於閱讀。孩子喜歡閱讀,一直在享受閱讀帶來的快樂,這種快樂是發自內心的愉悅。晚上讓她睡覺,她說“媽媽,我能再看一會兒書嗎?”出門前總要帶上一本書,在車上看。我在幹家務活時,叫她沒反應,十有八九是專注的看起了書,沒有聽到我叫她。一兩歲時纏著大人讀故事書,讀上幾遍發現她好像認字一樣,都能自己拿著書念出來了,其實是聽的次數多了,背下來的。

一、重視親子閱讀,用書面語言給孩子讀故事。

從孩子幾個月看圖片開始,不斷的給她提供書籍,不管她能否聽懂,只要不牴觸,一直拿著書給她讀,內容有繪本、唐詩、三字經、弟子規等等。後來在再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發現尹建莉老師也是推薦、提倡給孩子讀故事,而不建議把書面語言轉化成口語。一直以來給孩子讀故事,豐富了孩子的詞彙量,培養了她對文字的敏感性,久而久之她還能夠很好的在生活中和具體語境中恰當的運用這些詞彙。

二、識字是自然習得而非刻意為之。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沒有刻意地教孩子認字。但是兒童都有一種好奇心,在大街上看到廣告牌、路標,她會問我,“媽媽,這上面是什麼?那個是什麼?”我都會耐心的告訴她,解答她的疑問,同理,看到食品包裝袋上的字、孩子會問,即使對一張商場促銷的海報也會很感興趣,認真的看起來,還不時指著某個地方問來問去,我都會有問必答,認真的告訴她上面寫的是什麼,具體意思是什麼。生活中處處皆學問,不是隻有看書才是學習、才是閱讀,只要孩子想讀想看,我都不會阻止。

三、摒棄功利思想,反而會有意外的驚喜。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一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使我們這些做父母的往往抱著一種速成的心態,不管孩子學什麼,總是期待能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我們80後在成長過程中囿於條件限制,抱著實用的觀念,總是考慮學什麼容易找工作就去學什麼。其實還是應該有一種超功利的心態,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傾聽孩子的心聲。比如孩子通過大量的閱讀,自然輕鬆的,愉悅地去感受了繪本的美好,意外的卻收穫了識字,不需要去上學前班、一個字一個字的枯燥的學習了。

四、重視家庭氛圍和家長的示範作用。

任何學習都需要父母陪伴孩子堅持不懈的進行,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家長喜歡看電視、玩手機,就不能指望孩子自覺的抱著書本看;一個沒有閱讀習慣的家庭,也很難培養出一個愛閱讀的孩子。

之前在老家,有一個鄰居,一家人愛打麻將,結果這家的孩子也學著大人的樣子,招呼了幾個小夥伴打起了撲克,儘管這家父母為孩子的學習成績而犯愁,但是當建議他們把麻將停掉時,他們卻說自己做不到,這樣怎麼能約束孩子呢?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怎麼能好好學習呢?因此孩子考不上大學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在家庭中營造閱讀的氛圍:

第一,為孩子購買了大量的圖書。經常關注親子閱讀論壇,借鑑別人的書單和朋友們的推薦。

第二,經常帶孩子去圖書館,感受圖書館的氛圍,辦了少兒館的借閱證,一次可以借6本圖書。

第三,在書籍的選擇上力求全面,兼顧繪本類、百科類,國學類,益智類和英語的啟蒙,儘量讓孩子感受多元化、立體化、全方位的知識薰陶。

第四、準備了一個小書架,方便孩子自己挑選圖書,把希望孩子看的一些圖書放在最容易拿到的地方,這樣吸引孩子順手就拿過來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