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果帖木儿没死,他会以什么行军路线进攻明国,朱棣能战胜帖木儿吗?

鱼鱼鱼鱼鱼钱i


接下来,帖木儿试图攻灭明朝,重新在中国复辟元朝。于是在1404年向东进军。可惜走到半途,就在1405年去世了,这一次空前绝后的东征也就成为空中楼阁。

那么,假设帖木儿没有死,他的行军路线会是什么呢?

从帖木儿占领的中亚和新疆西部地区,要进攻中原,如今看有三条路线。第一条路线,从阿富汗经巴基斯坦、印度进入中国。这条路显然很不合适。直接从印度翻越青藏高原,在那个时代是要命的。就算从印度绕道东南亚进入云南、贵州,也是很不适合游牧铁骑的路线,更别说还横着一个让忽必烈和朱元璋都头疼的安南国了。

第二条路线,直接从新疆越过河西走廊进攻关中地区。这条路线的好处是最短最直接,便于迅速展开战斗。对号称百万大军劳师远征的帖木儿而言,补给线缩短千儿八百公里,那简直太重要了。

第三条路线是从新疆先到达今天蒙古、内蒙,与北元系统的蒙古余部回合之后,再从蒙古高原南下。这条路线比第二条要迂回,但可以直接突破中原和北京,对明政府杀伤力更大。但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当地蒙古部族到底会不会把帖木儿这个自称的“成吉思汗后裔”放在眼里。

至于说朱棣和帖木儿谁能打赢,这个就完全没法评论了。两个都是当时天下屈指可数的俊杰,所统帅的也都是庞大的帝国和精锐的军队。真要打起来,只能说谁也没有能耐确保胜利。但是,就算打赢了,朱棣也是吃亏的。毕竟战场都是在明朝地盘上,蹂躏的也是明朝的田园和百姓。再说,当时朱棣刚刚打完靖难战争,如果再有这样强大的外敌入侵,压力很大。甚至假设帖木儿狡猾一些,居然能打出建文皇帝的旗号,朱棣的合法统治都会发生动摇。从这个角度来说,帖木儿的归西,对朱棣、对大明朝乃至对整个中华民族,都是一桩幸事。


巴山夜雨涮锅


帖木儿东征明朝的路线只有一条,就是从费尔干纳盆地进入西域,再从河西走廊进入甘肃,攻打嘉峪关。沿途会经过于阗、喀什、吐鲁番和哈密等地。虽然理论上他还有一条北线可走,但政治因素与他的身体状况都决定了只能选最近的路线东征。

早在远征明朝之前,帖木儿的身体状况就已经出现了恶化。根据当时的西班牙使节记载,在撒马尔罕监督公共设施建设的帖木儿,已经无法骑马而需要乘坐马车行动。所以,他自己也已经感觉到时日不多。远征明朝必须是一场快速而具有决定性的击溃作战。目的不在于征服明朝,而是击败和重挫明朝在东方的朝贡体系。


大军从首都撒马尔罕出发,经过费尔干纳的碣石、苦盏等地,是最快的捷径。只要翻过天山山脉的支系,就可以进入南疆的于阗等地。于阗当地则一直是不错的农牧业产地。可以为大军提供第一轮的本地补给。

由于当时的东察合台汗国,在实际上沦为了帖木儿帝国的附庸,所以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能力。这就给帖木儿东征选择走河西走廊提供了第二个方便。


如果不是从河西走廊进军,那么帖木儿的军队就没有必然从费尔干纳进入西域。相反,他们可以一路北上,进入今天哈萨克斯坦境内的七河流域。这里一直是东西方交通大动脉之一。其可以承载的人数与物资,反而比小小的费尔干纳要多。但七河流域与西域又更高的山地阻隔,只有继续向东进入蒙古高原才比较方便。那样就意味着帖木儿需要去同蒙古高原上的各部落打交道。对于时间宝贵的他来说,这太过浪费。

何况,帖木儿的军队里不仅有骑兵和大量马匹。为了攻城略地,也是为了提升部队的战斗力,帖木儿军队里还有不少步兵和工兵。这些人员要跟上骑兵的行动部分,也必须配备乘马。他们的补给物资也需要马匹和骆驼运送。根据15世纪的中亚军事习惯,人员集合后还要搜罗大量的口粮、武器和诸如斧头、铲子之类的工具。全都是不小的后勤负担。加上弩炮和投石机的零部件,以及在撒马尔罕兵工厂里铸造的火炮,运输压力就更大了。


所以,虽然费尔干纳到河西的通道看似不大,但因为经常可以找到补给站而显得更加方便。当地的自然条件非常复杂,既有无法让人生存的荒地,也有水草丰美的草场林地,所以能支持东西方贸易商队的往来。

帖木儿通过长期到东方经商的商队和使团,对于甘肃等地的自然条件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这种熟悉程度是超过明朝对西域大部分地方的认识。他一方面要求士兵带齐足够的粮食,另一方面还带着种子前进,准备在西域的前进基地内播种。大军还随行带着羊群,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作为口粮宰杀。至于荒漠地带的水源问题,则可以用骆驼运输的方式予以缓解。


对于这次谋划很久的远征,明朝方面并非一无所知。但他们习惯性的将帖木儿视为蒙古部落,将这次强攻想象为普通的边境劫掠行为。所以,即便是有所准备也不充分。面对在中亚等地,经历过尸山血海考验的强敌,结果如何只怕是不容乐观了。


米南德王问道


即使帖木儿不死,按照原有的行军路线也不可能打败朱棣的,原因有以下:

首先,帖木儿是突厥化蒙古人,和黄金家族比起来不是纯正的蒙古人,而且在他以前是察合台汗国的家臣,当时的蒙古是不会服从帖木儿的安排,即使当时帖木儿威名远扬,蒙古的大汗不是黄金家族的人(已经北元被非黄金家族的鬼力赤所纂)。

其次,帖木儿虽然带领着二十万军队,势头正盛,但是他已经七十岁了,而皇帝朱棣才四十五岁,在他就任藩王时,就已经两次北征,对北方形势非常了解,帖木儿想战胜朱棣,只能等朱棣出现重大的疏漏,这一点,朱棣不会让他得逞的。

第三,帖木儿无论是胜是败,不利的一方始终是当时的鞑靼,鞑靼人防止被帖木儿吞并,那只有联合明朝了。

第四,明朝本身就不弱,受元朝的影响,骑兵武器装备哪样比帖木儿差了,当年派了郑和下西洋,这说明国内的形势已经基本有所好转,第二年派80万的兵力平定了越南,不是当时人们认为政局不稳,给帖木儿可乘之机。当时朱棣动员的兵力应该足够充足让他应对帖木儿的。

第五,帖木儿帝国和明朝的疆土不接壤,那他就必须将所经过的国家变为属国或者盟友,才能继续行进,这又让耽误他的一些时日,帖木儿这么劳师远征,最终是想和明朝一决雌雄,但是如果朱棣坚壁清野不和他打呢?时间久了帖木儿会怎么样?

帖木儿帝国

第六,帖木儿此举并不是要灭明朝,打败朱棣,他可以获取蒙古人的支持成为蒙古大汗,所以帖木儿不会和明朝死磕到底的。

综上,朱棣可以战胜帖木儿。


好风好梦好歌好地方


公元1405年帖木儿的前锋部队,也就是从塔什干出发的右路军已经在新年翻越天山,1月6日推进至伊犁河。他还是渡过锡尔河,并命令右路军加紧进军,务必在三月初拿下蒙古斯坦,而自己则暂时留在讹打刺。

先锋部队于2月下旬推进至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位于吐鲁番的东北方),此处离明帝国西部边界重镇哈密卫还剩大约400公里。到底是没打起来,不知道他们打算东进居延海,还是攻打嘉峪关。

其实当时帖木儿最钟意的进军战略是占领蒙古斯坦,直入河西走廊,夺取关中地区,先巩固陕甘宁,再等援军,徐图中原。作战意图很明确就是先占领并经验一块地盘,然后跟大明死磕。

闪电战的情况下,陕甘地区真的好危险,毕竟明朝阵脚不稳,对敌方资料和作战意图都不了解,抽调各个地方卫所兵力集结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明朝发现敌军的时候,赶紧命令甘肃总兵宋晟做好警备工作。宋晟虽然是甘凉一带震的住的名将,但他此时以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在1407年就病逝了,如果真打起来这老将军的身体肯定受不了。



我臆测他们的决战会是在河南,到时候血流漂杵尸横遍野是肯定的。但输赢难料,因为双方都不弱,帖木儿善于攻坚,而明朝有地利优势,又善于防守。


清声艾语


我觉得以当时明朝的国力,远征灭掉帖木儿帝国可能很难,但是打退进犯之敌,保证国家领土完整还是可以做到的。

首先横扫中亚的帖木儿其实并没有遇见什么实质性的强敌,他吞并的国家实力远远弱于明代,况且明朝幅员辽阔,可调动的各种战略资源远在帖木儿帝国之上。可能正是出于对于明朝实力的忌惮吧,帖木儿还曾派遣使团以外交活动为幌子,刺探明朝的虚实,这也说明了他心里没底。

其次就是路途遥远,帖木儿的二十万大军要打到北京,这一路上的荒漠、山岭和关隘就够他喝一壶了。无法速战速决,对于帖木儿这样的游牧民族政权,直接的影响就是补给不利(新疆的茫茫戈壁基本上就是天然的坚壁清野了),可能还没有到北京呢,就溃败了。

再次就是当时的国际环境,帖木儿一生四处征战,树敌无数。特别是他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把东西两个强大国家奥斯曼帝国和大明王朝的使臣全部扣押了,这事赤裸裸的挑衅。虽然他向西打服了奥斯曼帝国,但在他远征明朝的时候,土耳其人完全会利用他无暇西顾的弱点,让帖木儿陷入两面受敌的窘境。而且帖木儿帝国这种性质的国家,内部矛盾重重,战事稍有不利,崩盘的可能性极大。

或许明朝难以一下就把帖木儿打服,但朱棣拖都能把他拖垮。所以也幸亏帖木儿死的早,要不他的结局就难看了。


王朝的废墟


打不过,明军从来没有遇到过真正的蒙古骑兵团,他们以前打的那些顶多算是草滩游击队而已。明朝后期遇到真正有组织的铁骑兵团――清军,马上就被击溃了,如果把明粉痛恨的袁崇焕的战例去除,在明清的交锋史上,明朝可怜到连一次胜利都没有取得过,非死即降。


馋嘴肥猫铲史官


帖木儿穿越波斯高山之地和中东沙漠征服了土耳其和巴尔干半岛等一系列国家,带兵直入北京是没有问题的,他的征伐路线我猜会是如下:沿着新疆北部到内蒙,再以成吉思汗继承人之名招抚各大蒙古部落和东北满人,因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因为所到之处都是草原,所以牛羊马是不愁草料,所以兵卒不愁吃,按照元朝入关经验,从居庸关直取北京,再沿着河南,山西,山东打到湖北,到荆州时分兵两路征服华东华南之时,川蜀不攻自破,明便亡矣。


SuckMD


这个问题是搞笑,帖木儿死后,帖木儿帝国就向明朝称臣。朱棣曾搞过军演,帖木儿使臣说过,帖木儿死在东征的路上保全了他一世英名。帖木儿儿子,也将帖木儿战马献给朱棣,说是他爹骑过的,他不够资格骑


乐乐3262417834829


虽然不想承认,要是打进来,明朝很危险,因为他就是看明朝内战才来的,肯定一来就说找到建文帝。而且当时朱棣的统治还不稳定,一大堆藩王。所以只能说幸好。而且蒙古那些应该也会帮助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