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限购之下,太原如何应对?

天津的“海河英才”计划刚刚发布数天,前来落户之人便已经踏破门槛。有数据显示,最近一年多来,全国已经有60多个城市发布了人才吸引政策,但随之而来的过于宽松的落户政策以及购房政策,却在有意无意地撩拨着楼市调控敏感的神经。

各个城市对于人才的争夺势必会带来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直观的影响就是可能会对原本这些城市正在执行的限购政策予以突破。

通过对比目前绝大多数二三线城市所执行的限购政策不难发现,这些政策的执行标准多数是以户籍为衡量标准。大多数城市的购房标准都是本地户籍可购房两套,外地户籍可购买一套。

而个别二线城市执行的标准是本地户籍可购房,外地户籍需提供一定时间的社保证明方可购房。比如太原的限购政策,规定对拥有1套城六区住房的本市城镇居民家庭、在城六区没有住房且能够提供在本市1年以上(或逐月连续缴满6个月)的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城镇居民家庭,在本市城六区限购1套住房。

既然限购是以户籍为门槛,宽松的落户政策,使人才能够迅速落户,自然就有了购房资格,绕开两年社保的规定,也就变相突破了楼市的政策限制。

太原在2月份的时候,出台了一份《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对引进优秀毕业生做出规定。世界排名前200名的世界一流大学和“双一流”高校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紧缺专业的本科生到太原工作,每月分别给予5000元、3000元、1500元生活补助,若购房还可分别获20万元、10万元、5万元购房补贴。

与其他城市相比,太原的政策只对于吸纳高精尖人才,也没有对户口做出要求,不像武汉西安等二线城市出台了凭毕业证可落户、本科硕士等购房租房打八折,甚至“零门槛”落户的政策。

太原的人才引进,与户口无关,只吸纳高精尖人才,数量稀少,不会影响限购。

参与“抢人”的二线城市人才引进,“零门槛”落户,追求人口数量,变相放宽政策限制。

那么不妨做一个假设,如果太原限购令落地实施,在已有人才引进政策的基础上,会不会继续出台相关政策,变相绕开限购门槛?

我觉得大概率不会。

限购之下,太原如何应对?

一方面是因为太原本身限购政策相当宽松。

西安市的限购政策,规定在住房限购区域范围内购买商品住房或二手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须提供在本市(含西咸新区)连续缴纳2年以上(含2年)的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证明。

武汉市限购政策:规定在住房限购区域范围内购买商品住房或二手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须提供自购房之日起连续2年(含2年)在武汉市缴纳社会保险或者个人所得税证明。

与其他城市外地人买房门槛相比,太原连续缴满6个月的社保门槛确实不高。

再加上虽然太原也有户口限制,但落户十分简单。

说两种简单的办法,一是工作单位有集体户,只要单位出个接收信,开个落户证明,拿上去派出所办理就能把户口挂到集体户下。另一种,统招大专以上学生毕业,就能直接把户口挂在太原的人才市场集体户口上就行,有了集体户,自然也就有了买房资格。

至于集体户能不能算作本地户口具备买房资格,还得结合具体城市具体来看,参照太原之前的限购政策,集体户是具备买房资格的。

限购之下,太原如何应对?

另一方面是太原本地住房需求尚未消化完全

还是要说西安,2017年1月以来,西安已对人才引入政策进行5次升级,据初步统计,2017年西安市引进各类人才约20.9万人。

今年1月截至目前,3个月内迁入西安的人口已经达到21万,几乎与去年全年数据持平。

2017年12月西安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增20.8%,商品房销售额累计同比增55.8%,2018年2月房地产销量同比增长32%,房价涨幅达到全国第一。

持续的人口流入和人口结构的改善会对房地产市场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就太原而言,现阶段住房市场还是以满足棚改所挤压出来的本地住房需求为主。

2018年太原5个区共有51个棚户区拆迁改造,涉及拆迁25242户,共计面积158万平米。

按照这个数据来算,平均每户拆迁面积只有62平米,但对于高层建筑来说,一套62平米住宅一定不能满足每户的家庭的日常使用,势必就存在购房需求。

在本地住房需求尚未完全消化的阶段,以本地居民为主力的购房人群,自然也不会受到限购政策的影响。

限购之下,太原如何应对?

综上所述,叔觉得,即使太原限购令落地实施,也不太会出台后续相关政策。与其承担限购之后的风险,不如趁政策还未落地,抓紧时间早点买房,避免被政策所伤害。

限购之下,太原如何应对?

根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