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資管新規後有多少資金要重新找出路?會流向哪裡?

羲和9494


根據資管新規,對於普通投資者的話,影響的主要有兩個部分:

第一:保本理財

第二:90天以內的理財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銀行資管子公司將陸續成立。22萬億非保本理財將以子公司的形式發行資管產品。

投資者的話,可以選擇將保本型理財,逐漸轉換新的產品,例如結構性存款,保險,基金等等的產品裡面。

現在還有20個月的過渡期,投資者和銀行都是要最好充分的準備了。


立馬財經


資管新規從2017年11月意見徵詢稿推出到2018年4月落地,其中心概念是銀行理財產品不再鋼性兌付。也就是可以不保本了。而是實行淨值化管理。所謂的淨值就是資金管理期限結束時,實際有多少就分多少。比如一項91天的理財業務,到期時有102%的淨值,就按照這個兌付。要是隻剩下90%的淨值了,那就不保本,不兜底,兌付90%。利息不提了,本金還虧10%。

按照規定,從政策出臺到2020年12月31日,為過渡期。在過渡期裡還可以按照剛性兌付保底來做。但是也可以不按照剛性兌付來做。總的來說,銀行在考慮吸引資金的能力上,更願意剛性兌付。所以在2020年年底之前,銀行理財還是安全的。

現在來考慮這個問題,稍稍有點早,現在是2019年3月底還不到。距離2020年12月底還有21個月。現在只要不買那些超過20個月的理財產品,一般來說是安全的。這個問題放到2020年9月份到10月份來談,會更恰當一些。

不過總體上,本號建議現在就應該適當注意,購買理財產品的期限。不應該超過20個月。不要為了多兩個點的利息,把本金給虧出去了。尤其是對那些本來存款數量並不大。只是在30-50萬左右的,相差兩個點的利息並不會帶來,實際上更多的利息收入。另外也不能因為沒有了4個點到5個點的銀行理財,鋌而走險,進入股市。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讓時間成本和效益成正比,或者是個人經歷的成本和效益成正比。


大舟財經觀


在資管新規中明確規定,資產管理產品必須打破剛性兌付。依據新規,在2020年底過渡期結束之後,資產管理行業中不能再存在具有剛性兌付屬性的資產管理產品。 這會對資產管理行業現有的配置結構產生深遠的影響。


目前,中國以不同形式的預期收益形式存在的資產管理產品主要包括:

1、銀行的保本理財。保本理財產品被納入銀行表內核算,視同存款管理,相應納入存款準備金和存款保險基金的繳納範圍,相關資產應按銀監會規定計提資本和撥備。截止2017年12月31日,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為7.37萬億元。

2、銀行發行的非保本理財產品。非保本理財雖然在合同口徑(監管口徑)是非保本產品,但實際運行中,不少銀行為了避免聲譽風險和吸引客戶,可能對其作出剛性兌付(包含本金及預期收益)的兜底承諾。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發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7)》,2017年末,銀行非保本理財的存續餘額分別為22.17萬億。

3、券商資管中預期收益型的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或投資標的為非標的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目前證券公司集合產品中約95%是預期收益型產品和保證金貨幣類產品,投資標的涵蓋標準化的貨幣市場工具、標準化的固定收益產品以及非標資產。此類產品一般以資金池的形式滾動發行。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統計,2017年券商集合資管產品規模為2.11萬億元,有機構估算券商資管中存在剛性兌付性質的產品規模約為2.01萬億元。

4、以預期收益形式發售的集合信託產品。根據2017年中國信託業協會發布的數據,2017年末集合資金信託規模為 9.9 萬億。

5、基金子公司以預期收益形式發售的一對多專項計劃。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統計,2017年基金子公司一對多產品的規模為1.31億元。

另外,資產管理行業中還可能存在以所謂抽屜協議形式存在的兜底函的資產管理產品,也屬於實質上的剛性兌付產品,但是該類產品規模較難估計。同時,資產管理行業中還有大量的通道業務存在,是剛性兌付業務在下游的延伸。通道業務最終資金來源可能也是銀行理財產品,可以不用重複計算。


因此,不考慮新增財富等因素,在資管新規後,需要重新找投資方向或者進行不同程度的重新配置的資金粗略估計至少40萬億元。

以上資金未來可能流向許多領域,但是隨著資產管理行業的進一步規範健康發展,可以預期到的一些主要流向包括:

1、回到表內,成為存款。流回表內是不少低風險偏好的資金的一個選擇;同時,表內存款產品也有一定的創新空間,比如結構性存款,在2018年以來受到了市場較大的關注。

2、其他具有負債性質的金融資產,如券商收益憑證等。

3、資管新規在一定前提下允許部分產品施行攤餘成本法,例如貨幣基金、例如封閉式的、以持有到期為目的的債券或者非標產品。但是,封閉式的、以持有到期為目的的債券或者非標產品的期限會相較於此前更長。對於對資金流動性要求不高、但對於收益預期穩定偏好更為強烈的投資者,這類產品也是一個重要選擇。

4、具有一定策略性的、工具型的投資產品。在發達市場,被動型的資產管理產品具有相當的規模,甚至在比例上可能超過了主動管理型的產品。眼下,中國資產管理行業中被動性、工具型的產品佔比還不足,未來還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5、具有優良歷史業績記錄、品牌較好、資產管理能力強的資產管理機構發行的主動管理的資產管理產品。

今後,隨著資管新規推行的逐漸深入,更多的創新產品和策略也會被開發出來。一些被證明是有效的策略和符合投資者“風險-收益”特性需求的產品,也會被不同的投資者所追逐。


巴曙松


2018年4月27日,央行、銀保會、證監會、外管局等四部委聯合發佈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這就是所謂的《資管新規》,對於這個新規而言,與大家生活密切最相關的就是:剛性兌付即將被打破。



目前資管新規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金融機構存在剛性兌付行為的,可以向金融管理部門舉報,查證屬實且舉報內容未被相關部門掌握的,給予適當獎勵。外部審計機構在對金融機構進行審計時,如果發現金融機構存在剛性兌付行為的,應當及時報告金融管理部門。

上面這段話可能說的有點晦澀,我給大家翻譯一下:也就說說接下來,你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就不存在保本保收益的產品了,如果你發現有銀行還向你承諾保本保收益,你就可以舉報它,你還能獲得獎勵。

有些人可能對此表示非常不解:保本保收益不挺好嗎?為什麼不允許出現這樣的產品了呢?其實是這樣的,雖然保本保收益對於我們普通民眾來說是挺好,但是對於整個金融系統和實體經濟的卻是一種傷害。為什麼這麼說呢?給大家舉個例子:

比如,你現在去銀行存錢,按照目前的利率來說,存一年定期最高利率是1.75%;很多人不想存,因為利率太低,這個時候,銀行的工作人員對你說,買理財產品吧,目前某某一年期的理財產品利率是4%-5%,而且保本保收益。你心想,這感情好吧,反正都是把錢存到銀行,那乾脆買理財產品吧。但是你想一下,一年4%-5%的利率比銀行定期利率高出了將近3倍,銀行把這些錢吸納進來之後,總不會把它放在倉庫裡面不用吧,它要把錢給貸出去,你想一下,這些的獲取成本都是4%-5%,銀行也得賺錢,那麼銀行把它放貸給企業之後,企業的貸款利率得多少,所以保本保息的銀行理財產品從另外一方面來講是對實體經濟的一種傷害。並且目前銀行的理財產品的資金規模可不是一點點,目前的規模高達22萬億,22萬億可能你沒有個概念,這麼說吧,去年中國的GDP規模是82.71萬億。所以這部分資金體量是非常大的。(可能道理你都懂,但是還是接受不了)

那麼現在既然不保本保收益了,那麼高達22萬億規模的資金會流向哪裡呢?

(1)繼續留在銀行,之前買理財,現在存定期,只不過利息少了,或者繼續買理財,承擔點風險,但是對於很多厭惡風險的人來說,也只能這樣。(大部分)

(2)投向某某寶為代表的貨幣基金,這類“寶寶們”也是低風險的,但是現在好像限購了,也容納不了多少,單畢竟會引流一部分。

(3)樓市,這個也會引流一部分,但是還是少數,因為很多存銀行理財的人,資金本來就比較少,幾萬塊錢,如果說幾萬塊錢你要去炒房,可能不大現實。

(4)股市,很多所謂的股評人說,這部分錢會流向股市,可能有些誇大其詞了,買理財產品的人本來就是厭惡風險的,風險承受能力比較低的,而股市(自己炒或者買股基)都是高風險的,所以不會向股市流入太多資金。

(5)消費,既然沒有確定收益,乾脆花掉得了。

好了,我是啪哥,覺得啪哥說的有道理給啪哥點贊,更多金融知識關注啪哥實時動態即可。


趣聊財經


很多,可以說超出想象。

影響規模

具體的數據沒查,依稀記得15年底,表外理財大概在92萬億,其中最多的是銀行理財,貌似是1/4左右,其次是券商、保險和信託等等。雖然這兩年開始重點關注到表外業務,但是其發展勢頭依然很兇猛。

我們都知道,銀行每年能貸款多少,由信貸規模來決定。具體不科普了,簡單的說就是,曾經單純的考核就是,你吸收了多少存款,那就貸多少款。但是逐漸的銀行發現,表內這一塊不太容易繼續增加了,很多人開始追求更高的收益,比如每年理財的4-5個點,比起定期利率高多了,而且理財還不受監管。

所以銀行開始大規模的發行理財產品,雖然理財產品的利息差少了點,但是使用起來更靈活,沒有那麼多的限制,只要每年能還上就行。這就導致了表外理財的大幅增加,甚至有些失控。就拿餘額寶來說,雖然它不屬於銀行發行的理財,但是實際上是基金,去年好像高達1.4萬億。如果這筆錢是銀行存款,那就必須要上交相應的準備金,可是基金是理論上允許虧損的,如果一旦發生無法兌付,引發了擠兌,後果非常的麻煩。因此從去年開始,對錶外就納入了廣義信貸進行考核,加強對這些錢的監管。

出路問題

這些高達上百萬億的各類保本保息理財,在新規以後,不能再承諾保本保息,各類金融機構也不允許在沒有做到收益的情況下,自行墊付。因此這些錢,都需要尋找一個出路。

要麼就是客戶自己迴歸銀行儲蓄,你的錢不能承受風險,那就去更穩妥的地方,毋庸置疑,肯定會有一些錢是要回流的。要追求高的收益,那就去尋找比如好的產品,好的管理公司,好的管理團隊。

對於銀行理財這個最大的受限制對象來說,很多中小銀行,前幾年發行了大量的表外理財。但是接觸過四大行的投研部,發現是沒有什麼管理能力的,不過都是一手拿來錢,一邊轉包出去,實際上委託管理,也就是所謂的委外。

讓每家銀行成立所謂的管理公司來管理這些資金,如果不讓委外,這些團隊根本沒有接受過市場的衝擊,那麼就只能做銀行貸款做過的那些事情。很多的資金主要會流向國家政策扶持的項目,以及一些資質比較好的公司,獲取一個相對長期的收益,比如公司債和城投債。但是這些債券市場畢竟週期長,回報慢,同時市場承受能力有限,不足以接納百萬億這麼大的資金。

在這種情況下,不排除有些資金會開始轉型,逐漸接受市場上風險更高,但是更專業的公司和團隊,比如好的公募和私募基金管理團隊。

最大的出口

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美債收益3個點,很多大資金都笑的合不攏嘴。可是在國內,在習慣了4-5個點的最低固定收益之後,很多人聽見低的利息是不會習慣的。銀行定期,想都不用想,大部分人根本就不會再回去,逐利的心理會讓他們湧入資本市場,追求一個高的回報。債券市場,短融短拆市場雖然相對穩定,收益也高,想承接這個百萬億市場,容量還是不夠的。

這麼大的體量在債券和短融市場裡衝擊,理論上又是會降低企業和公司的融資成本,這個月動輒17-18點年化的短拆成本實在太可怕了。如果這些融資成本逐漸降下來,不滿足的資金會去轉而追求風險更高但是收益更高的市場!


瞌睡蟲的窩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銀行到底有多少錢!


根據《中國理財產品市場發展評價》的介紹,銀行資金來源有幾個渠道,一是央行借款(2016年是6.21萬億);二是存款(142.07萬億);三是同業負債(31.96萬億);四是發行債券(20.11萬億);五是其他(7.36萬億);六是非保本理財(23.11萬億)。

所有的資金來源與央行有關,因為央行是中國的印鈔機關,一般來說,大型銀行會通過逆回購、MLF、PSL等方式向央行借錢,銀行需要將國債、金融債等優質債券作為抵押品。通過這種模式能夠向央行借錢的主要是大型銀行,原因有二:1、向央行借款需要大量的抵押品,只有大型銀行有這個條件;2、有條件向央行借錢的是一級交易商,說白了就是央行的“VIP”客戶,對於一級交易商一年作一次評定,需要符合央行的考試規則,一般也只有大型銀行能上榜。

所以對大型銀行來說,一方面他們網點多,容易攬儲;同時他們還可以直接向央行借錢。兩方面的資金來源奠定了他們的資金不會緊張。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他們可以以更高的利率賣給資金相對緊張的中小銀行,從中獲取差價。小銀行獲得這筆錢後他們為了讓資金獲得更高的回報率會進行再一次投資:

1、將借來的錢購買其他銀行的理財產品,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空轉,據悉,2016年通過同行借來的錢一般是3%,而將這筆錢投資到同業理財可以獲得4%的收益,從中賺了1%的差價;

2、中小銀行可能通過銀行委外的方式投資到房地產、債券、企業、股市等地方,銀行委外分為委託管理和通道業務,前者是銀行將資金交給證券公司或其他金融機構打理,然後從在收取固定比例的收益;通道業務是銀行借證券公司或其他金融機構這個殼投資到股市、債市等資產,主要原因是之前銀行理財不能開立證券賬戶,只能通過借通的方式投資。

二、銀行理財資金流向:

銀行理財資金流向主要是存放央行(2016年是23.99萬億)、非金融部門貸款(108.91萬億)、同業資產(18.72萬億)、債券投資(34.79萬億)、股權和其他投資(21.30萬億)、銀行委外(13.61萬億)、主動管理(9.5萬億)。

一般而言,銀行投資對債券、股票或其他資產的主要是通過銀行委外的模式,2016年是25.75萬億左右。2018年4月份資管新規出臺後,這類的投資模式進入股市是不被允許的,而9月28日的理財新規放開了銀行理財資金投資股票相關公募基金的限制,所以相當於承認了這部分資金合規。

銀行理財資金進入股市除了銀行委外以來,還有股票配資,怎麼投資?

一般分為場內和場外:大致的模式是,A手上有1萬元的資金,但A想進行2萬元的股票投資,錢不夠怎麼辦,他可能會向證券公司借,當他們向證券公司借的時候證券公司可能也沒錢,於是他們向銀行“借”,證券公司是這樣操作的:

將A和銀行的2萬資金打包成一款產品,分為優先級和劣後級,銀行是優質級,享有固定收益,一般是6%左右,A是劣後級,A可能用2萬資金來炒股,但必須將6%利息給銀行,無論是虧損還是賺錢,所以銀行在這當中做的是不虧本的買賣,這就是銀行為什麼有那麼多固定收益產品的原因之一。


小白讀財經


資管新規之所以引發市場高度關注,就在於資管產品規模龐大,屬於百萬億元級別,引發監管,會導致資金流向的巨大差異,引發金融市場產生波動。但資金主要會流向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改變資金空轉套利的局面。

據上海證券報,根據央行提供的最新數據,截至2017年末,不考慮交叉持有因素,資管業務總規模已達百萬億元。

具體看,銀行表外理財產品資金餘額為22.2萬億元,信託公司受託管理的資金信託餘額為21.9萬億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證券公司資管計劃、基金及其子公司資管計劃、保險資管計劃餘額分別為11.6萬億元、11.1萬億元、16.8萬億元、13.9萬億元、2.5萬億元。

就銀行理財資金而言,一個是一些風險承受能力強的人繼續理財投資,而一些風險承受能力的弱的人會選擇存銀行,也就是表外迴歸表內,還有一些人會把資金投資於股市、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這對於股市是一個利好。

但是目前有一些理財資金和信託資金通過資管產品投資於股市,他們的缺點是資金沒有穿透,其中不乏有很多嵌套資金,銀行槓桿疊加槓桿,這部分違規資金在資管新規以後,因為存在一些違規的地方,將會選擇緩慢退出市場。給有關個股帶來下行壓力,這是需要提防的事情。

銀行理財,信託資管,其中有不少投資於地產和某些平臺,這部分資金也將面臨進一步回籠的要求,未來這部分資金是會進入銀行存款序列的。因為監管嚴格控制資金流進房地產市場,嚴格禁止違規資金進入某些平臺。

中國銀行業目前面臨存款流失問題,央行公佈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人民幣存款增加13.51萬億元,同比少增1.36萬億元。2017年全年住戶存款增加4.6萬億元,同比增加7.7%,到了12月份,就不是存款增速下滑問題,而是不僅存款沒有增加,而是直接減少,人民幣存款減少7929億元,同比多減9564億元。而2016年全年住戶存款增加5.16萬億元,少增加了5600億元。

資管新規以後,銀行存款資金來源會明顯增加,有效緩解存款減少的問題,銀行有了更多的存款,就會有更多資金用於放貸,實際上等於更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這與資管新規制定初衷是完全符合的。

因此總的來看,資管新規實施以後,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十一個大勢所趨。


杜坤維


應該放開股票市場T+0交易限制,應該放開股票市場每天10%漲跌限制,讓股票交易有點活力,又要大力加強落實退市風險制度,讓股市有活力而且監管沒有欺詐。大量資金會進入股票市場,支持企業創新的資金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