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资管新规后有多少资金要重新找出路?会流向哪里?

羲和9494


根据资管新规,对于普通投资者的话,影响的主要有两个部分:

第一:保本理财

第二:90天以内的理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银行资管子公司将陆续成立。22万亿非保本理财将以子公司的形式发行资管产品。

投资者的话,可以选择将保本型理财,逐渐转换新的产品,例如结构性存款,保险,基金等等的产品里面。

现在还有20个月的过渡期,投资者和银行都是要最好充分的准备了。


立马财经


资管新规从2017年11月意见征询稿推出到2018年4月落地,其中心概念是银行理财产品不再钢性兑付。也就是可以不保本了。而是实行净值化管理。所谓的净值就是资金管理期限结束时,实际有多少就分多少。比如一项91天的理财业务,到期时有102%的净值,就按照这个兑付。要是只剩下90%的净值了,那就不保本,不兜底,兑付90%。利息不提了,本金还亏10%。

按照规定,从政策出台到2020年12月31日,为过渡期。在过渡期里还可以按照刚性兑付保底来做。但是也可以不按照刚性兑付来做。总的来说,银行在考虑吸引资金的能力上,更愿意刚性兑付。所以在2020年年底之前,银行理财还是安全的。

现在来考虑这个问题,稍稍有点早,现在是2019年3月底还不到。距离2020年12月底还有21个月。现在只要不买那些超过20个月的理财产品,一般来说是安全的。这个问题放到2020年9月份到10月份来谈,会更恰当一些。

不过总体上,本号建议现在就应该适当注意,购买理财产品的期限。不应该超过20个月。不要为了多两个点的利息,把本金给亏出去了。尤其是对那些本来存款数量并不大。只是在30-50万左右的,相差两个点的利息并不会带来,实际上更多的利息收入。另外也不能因为没有了4个点到5个点的银行理财,铤而走险,进入股市。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让时间成本和效益成正比,或者是个人经历的成本和效益成正比。


大舟财经观


在资管新规中明确规定,资产管理产品必须打破刚性兑付。依据新规,在2020年底过渡期结束之后,资产管理行业中不能再存在具有刚性兑付属性的资产管理产品。 这会对资产管理行业现有的配置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目前,中国以不同形式的预期收益形式存在的资产管理产品主要包括:

1、银行的保本理财。保本理财产品被纳入银行表内核算,视同存款管理,相应纳入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基金的缴纳范围,相关资产应按银监会规定计提资本和拨备。截止2017年12月31日,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7.37万亿元。

2、银行发行的非保本理财产品。非保本理财虽然在合同口径(监管口径)是非保本产品,但实际运行中,不少银行为了避免声誉风险和吸引客户,可能对其作出刚性兑付(包含本金及预期收益)的兜底承诺。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7)》,2017年末,银行非保本理财的存续余额分别为22.17万亿。

3、券商资管中预期收益型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或投资标的为非标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目前证券公司集合产品中约95%是预期收益型产品和保证金货币类产品,投资标的涵盖标准化的货币市场工具、标准化的固定收益产品以及非标资产。此类产品一般以资金池的形式滚动发行。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2017年券商集合资管产品规模为2.11万亿元,有机构估算券商资管中存在刚性兑付性质的产品规模约为2.01万亿元。

4、以预期收益形式发售的集合信托产品。根据2017年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17年末集合资金信托规模为 9.9 万亿。

5、基金子公司以预期收益形式发售的一对多专项计划。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2017年基金子公司一对多产品的规模为1.31亿元。

另外,资产管理行业中还可能存在以所谓抽屉协议形式存在的兜底函的资产管理产品,也属于实质上的刚性兑付产品,但是该类产品规模较难估计。同时,资产管理行业中还有大量的通道业务存在,是刚性兑付业务在下游的延伸。通道业务最终资金来源可能也是银行理财产品,可以不用重复计算。


因此,不考虑新增财富等因素,在资管新规后,需要重新找投资方向或者进行不同程度的重新配置的资金粗略估计至少40万亿元。

以上资金未来可能流向许多领域,但是随着资产管理行业的进一步规范健康发展,可以预期到的一些主要流向包括:

1、回到表内,成为存款。流回表内是不少低风险偏好的资金的一个选择;同时,表内存款产品也有一定的创新空间,比如结构性存款,在2018年以来受到了市场较大的关注。

2、其他具有负债性质的金融资产,如券商收益凭证等。

3、资管新规在一定前提下允许部分产品施行摊余成本法,例如货币基金、例如封闭式的、以持有到期为目的的债券或者非标产品。但是,封闭式的、以持有到期为目的的债券或者非标产品的期限会相较于此前更长。对于对资金流动性要求不高、但对于收益预期稳定偏好更为强烈的投资者,这类产品也是一个重要选择。

4、具有一定策略性的、工具型的投资产品。在发达市场,被动型的资产管理产品具有相当的规模,甚至在比例上可能超过了主动管理型的产品。眼下,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中被动性、工具型的产品占比还不足,未来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5、具有优良历史业绩记录、品牌较好、资产管理能力强的资产管理机构发行的主动管理的资产管理产品。

今后,随着资管新规推行的逐渐深入,更多的创新产品和策略也会被开发出来。一些被证明是有效的策略和符合投资者“风险-收益”特性需求的产品,也会被不同的投资者所追逐。


巴曙松


2018年4月27日,央行、银保会、证监会、外管局等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这就是所谓的《资管新规》,对于这个新规而言,与大家生活密切最相关的就是:刚性兑付即将被打破。



目前资管新规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金融机构存在刚性兑付行为的,可以向金融管理部门举报,查证属实且举报内容未被相关部门掌握的,给予适当奖励。外部审计机构在对金融机构进行审计时,如果发现金融机构存在刚性兑付行为的,应当及时报告金融管理部门。

上面这段话可能说的有点晦涩,我给大家翻译一下:也就说说接下来,你去银行买理财产品就不存在保本保收益的产品了,如果你发现有银行还向你承诺保本保收益,你就可以举报它,你还能获得奖励。

有些人可能对此表示非常不解:保本保收益不挺好吗?为什么不允许出现这样的产品了呢?其实是这样的,虽然保本保收益对于我们普通民众来说是挺好,但是对于整个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的却是一种伤害。为什么这么说呢?给大家举个例子:

比如,你现在去银行存钱,按照目前的利率来说,存一年定期最高利率是1.75%;很多人不想存,因为利率太低,这个时候,银行的工作人员对你说,买理财产品吧,目前某某一年期的理财产品利率是4%-5%,而且保本保收益。你心想,这感情好吧,反正都是把钱存到银行,那干脆买理财产品吧。但是你想一下,一年4%-5%的利率比银行定期利率高出了将近3倍,银行把这些钱吸纳进来之后,总不会把它放在仓库里面不用吧,它要把钱给贷出去,你想一下,这些的获取成本都是4%-5%,银行也得赚钱,那么银行把它放贷给企业之后,企业的贷款利率得多少,所以保本保息的银行理财产品从另外一方面来讲是对实体经济的一种伤害。并且目前银行的理财产品的资金规模可不是一点点,目前的规模高达22万亿,22万亿可能你没有个概念,这么说吧,去年中国的GDP规模是82.71万亿。所以这部分资金体量是非常大的。(可能道理你都懂,但是还是接受不了)

那么现在既然不保本保收益了,那么高达22万亿规模的资金会流向哪里呢?

(1)继续留在银行,之前买理财,现在存定期,只不过利息少了,或者继续买理财,承担点风险,但是对于很多厌恶风险的人来说,也只能这样。(大部分)

(2)投向某某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这类“宝宝们”也是低风险的,但是现在好像限购了,也容纳不了多少,单毕竟会引流一部分。

(3)楼市,这个也会引流一部分,但是还是少数,因为很多存银行理财的人,资金本来就比较少,几万块钱,如果说几万块钱你要去炒房,可能不大现实。

(4)股市,很多所谓的股评人说,这部分钱会流向股市,可能有些夸大其词了,买理财产品的人本来就是厌恶风险的,风险承受能力比较低的,而股市(自己炒或者买股基)都是高风险的,所以不会向股市流入太多资金。

(5)消费,既然没有确定收益,干脆花掉得了。

好了,我是啪哥,觉得啪哥说的有道理给啪哥点赞,更多金融知识关注啪哥实时动态即可。


趣聊财经


很多,可以说超出想象。

影响规模

具体的数据没查,依稀记得15年底,表外理财大概在92万亿,其中最多的是银行理财,貌似是1/4左右,其次是券商、保险和信托等等。虽然这两年开始重点关注到表外业务,但是其发展势头依然很凶猛。

我们都知道,银行每年能贷款多少,由信贷规模来决定。具体不科普了,简单的说就是,曾经单纯的考核就是,你吸收了多少存款,那就贷多少款。但是逐渐的银行发现,表内这一块不太容易继续增加了,很多人开始追求更高的收益,比如每年理财的4-5个点,比起定期利率高多了,而且理财还不受监管。

所以银行开始大规模的发行理财产品,虽然理财产品的利息差少了点,但是使用起来更灵活,没有那么多的限制,只要每年能还上就行。这就导致了表外理财的大幅增加,甚至有些失控。就拿余额宝来说,虽然它不属于银行发行的理财,但是实际上是基金,去年好像高达1.4万亿。如果这笔钱是银行存款,那就必须要上交相应的准备金,可是基金是理论上允许亏损的,如果一旦发生无法兑付,引发了挤兑,后果非常的麻烦。因此从去年开始,对表外就纳入了广义信贷进行考核,加强对这些钱的监管。

出路问题

这些高达上百万亿的各类保本保息理财,在新规以后,不能再承诺保本保息,各类金融机构也不允许在没有做到收益的情况下,自行垫付。因此这些钱,都需要寻找一个出路。

要么就是客户自己回归银行储蓄,你的钱不能承受风险,那就去更稳妥的地方,毋庸置疑,肯定会有一些钱是要回流的。要追求高的收益,那就去寻找比如好的产品,好的管理公司,好的管理团队。

对于银行理财这个最大的受限制对象来说,很多中小银行,前几年发行了大量的表外理财。但是接触过四大行的投研部,发现是没有什么管理能力的,不过都是一手拿来钱,一边转包出去,实际上委托管理,也就是所谓的委外。

让每家银行成立所谓的管理公司来管理这些资金,如果不让委外,这些团队根本没有接受过市场的冲击,那么就只能做银行贷款做过的那些事情。很多的资金主要会流向国家政策扶持的项目,以及一些资质比较好的公司,获取一个相对长期的收益,比如公司债和城投债。但是这些债券市场毕竟周期长,回报慢,同时市场承受能力有限,不足以接纳百万亿这么大的资金。

在这种情况下,不排除有些资金会开始转型,逐渐接受市场上风险更高,但是更专业的公司和团队,比如好的公募和私募基金管理团队。

最大的出口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美债收益3个点,很多大资金都笑的合不拢嘴。可是在国内,在习惯了4-5个点的最低固定收益之后,很多人听见低的利息是不会习惯的。银行定期,想都不用想,大部分人根本就不会再回去,逐利的心理会让他们涌入资本市场,追求一个高的回报。债券市场,短融短拆市场虽然相对稳定,收益也高,想承接这个百万亿市场,容量还是不够的。

这么大的体量在债券和短融市场里冲击,理论上又是会降低企业和公司的融资成本,这个月动辄17-18点年化的短拆成本实在太可怕了。如果这些融资成本逐渐降下来,不满足的资金会去转而追求风险更高但是收益更高的市场!


瞌睡虫的窝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银行到底有多少钱!


根据《中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评价》的介绍,银行资金来源有几个渠道,一是央行借款(2016年是6.21万亿);二是存款(142.07万亿);三是同业负债(31.96万亿);四是发行债券(20.11万亿);五是其他(7.36万亿);六是非保本理财(23.11万亿)。

所有的资金来源与央行有关,因为央行是中国的印钞机关,一般来说,大型银行会通过逆回购、MLF、PSL等方式向央行借钱,银行需要将国债、金融债等优质债券作为抵押品。通过这种模式能够向央行借钱的主要是大型银行,原因有二:1、向央行借款需要大量的抵押品,只有大型银行有这个条件;2、有条件向央行借钱的是一级交易商,说白了就是央行的“VIP”客户,对于一级交易商一年作一次评定,需要符合央行的考试规则,一般也只有大型银行能上榜。

所以对大型银行来说,一方面他们网点多,容易揽储;同时他们还可以直接向央行借钱。两方面的资金来源奠定了他们的资金不会紧张。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他们可以以更高的利率卖给资金相对紧张的中小银行,从中获取差价。小银行获得这笔钱后他们为了让资金获得更高的回报率会进行再一次投资:

1、将借来的钱购买其他银行的理财产品,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据悉,2016年通过同行借来的钱一般是3%,而将这笔钱投资到同业理财可以获得4%的收益,从中赚了1%的差价;

2、中小银行可能通过银行委外的方式投资到房地产、债券、企业、股市等地方,银行委外分为委托管理和通道业务,前者是银行将资金交给证券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打理,然后从在收取固定比例的收益;通道业务是银行借证券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这个壳投资到股市、债市等资产,主要原因是之前银行理财不能开立证券账户,只能通过借通的方式投资。

二、银行理财资金流向:

银行理财资金流向主要是存放央行(2016年是23.99万亿)、非金融部门贷款(108.91万亿)、同业资产(18.72万亿)、债券投资(34.79万亿)、股权和其他投资(21.30万亿)、银行委外(13.61万亿)、主动管理(9.5万亿)。

一般而言,银行投资对债券、股票或其他资产的主要是通过银行委外的模式,2016年是25.75万亿左右。2018年4月份资管新规出台后,这类的投资模式进入股市是不被允许的,而9月28日的理财新规放开了银行理财资金投资股票相关公募基金的限制,所以相当于承认了这部分资金合规。

银行理财资金进入股市除了银行委外以来,还有股票配资,怎么投资?

一般分为场内和场外:大致的模式是,A手上有1万元的资金,但A想进行2万元的股票投资,钱不够怎么办,他可能会向证券公司借,当他们向证券公司借的时候证券公司可能也没钱,于是他们向银行“借”,证券公司是这样操作的:

将A和银行的2万资金打包成一款产品,分为优先级和劣后级,银行是优质级,享有固定收益,一般是6%左右,A是劣后级,A可能用2万资金来炒股,但必须将6%利息给银行,无论是亏损还是赚钱,所以银行在这当中做的是不亏本的买卖,这就是银行为什么有那么多固定收益产品的原因之一。


小白读财经


资管新规之所以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就在于资管产品规模庞大,属于百万亿元级别,引发监管,会导致资金流向的巨大差异,引发金融市场产生波动。但资金主要会流向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改变资金空转套利的局面。

据上海证券报,根据央行提供的最新数据,截至2017年末,不考虑交叉持有因素,资管业务总规模已达百万亿元。

具体看,银行表外理财产品资金余额为22.2万亿元,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资金信托余额为21.9万亿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证券公司资管计划、基金及其子公司资管计划、保险资管计划余额分别为11.6万亿元、11.1万亿元、16.8万亿元、13.9万亿元、2.5万亿元。

就银行理财资金而言,一个是一些风险承受能力强的人继续理财投资,而一些风险承受能力的弱的人会选择存银行,也就是表外回归表内,还有一些人会把资金投资于股市、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这对于股市是一个利好。

但是目前有一些理财资金和信托资金通过资管产品投资于股市,他们的缺点是资金没有穿透,其中不乏有很多嵌套资金,银行杠杆叠加杠杆,这部分违规资金在资管新规以后,因为存在一些违规的地方,将会选择缓慢退出市场。给有关个股带来下行压力,这是需要提防的事情。

银行理财,信托资管,其中有不少投资于地产和某些平台,这部分资金也将面临进一步回笼的要求,未来这部分资金是会进入银行存款序列的。因为监管严格控制资金流进房地产市场,严格禁止违规资金进入某些平台。

中国银行业目前面临存款流失问题,央行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3.51万亿元,同比少增1.36万亿元。2017年全年住户存款增加4.6万亿元,同比增加7.7%,到了12月份,就不是存款增速下滑问题,而是不仅存款没有增加,而是直接减少,人民币存款减少7929亿元,同比多减9564亿元。而2016年全年住户存款增加5.16万亿元,少增加了5600亿元。

资管新规以后,银行存款资金来源会明显增加,有效缓解存款减少的问题,银行有了更多的存款,就会有更多资金用于放贷,实际上等于更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这与资管新规制定初衷是完全符合的。

因此总的来看,资管新规实施以后,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十一个大势所趋。


杜坤维


应该放开股票市场T+0交易限制,应该放开股票市场每天10%涨跌限制,让股票交易有点活力,又要大力加强落实退市风险制度,让股市有活力而且监管没有欺诈。大量资金会进入股票市场,支持企业创新的资金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