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做父母的学会一个“静”字的时候,孩子进步是最快的!

孔子讲,“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心为什么浮躁?求快。现在不管是父母教孩子,老师教学生,领导教下属,都是太急于求成。


孟子讲了一个譬喻。有一个种田的人去耕作,看着那个稻子,哎呀, 怎么长这么慢,他很着急,就把那个稻子往上拉,真的被他拉长了。结果隔天回来,田里面的稻子都枯死了。

我们现在的孩子有没有被拉?现在的孩子读书读到跳楼的,那都是“揠苗助长”。只顾眼前,你给我考高分,却不知道他的心都扭曲了。所以什么是“小利”?马上让我看到效果,马上给我考好,这就是小利。“大事不成”,什么是“大事”?有一个很正确的学习态度。这一颗心好学,这一颗心健康,才是大事。我们现在管不了那么多了,全部都是“小利”,只顾眼前,只顾面子好看。我们为了这个面子,自己很辛苦, 连身边的人都喘不过气来。

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孩子在什么时候进步得最快?你不拿他去跟别人比的时候,他进步得挺快的。比方说学走路,父母站在前面引导他,“孩子,你一定可以的,来,跨出来,跨出来。”孩子跨出第一步,父母欣喜若狂,哎呀,孩子太棒了。孩子在父母全然的信任跟鼓励下,又跨出第二步,又跨出第三步来了。有没有哪一个父母,孩子跨一步跌下去了,“这么差劲,旁边小宝都走会了,你还不会走!”有没有这样的?还有没有父母说,“我只给你五十次机会,你再走不好,我买个轮椅给你坐”?现在孩子大了,不是这种全然的信任跟鼓励了,“你要让我丢脸死了,我就怎么样……”都是这种利害的言语,都是只顾面子的言语、情绪的言语,彼此那种亲情、信任,都被破坏了。

我很庆幸,我父母从来不拿我去跟人家比,不然我早就“扁”了。我是没有才华的人,从小考试成绩差,举行比赛都没有我的份,可是我父母对我的信任没有减少过。慢慢地觉得,父母这么信任我,我还不表现好一点,真的对不起他们的信任啊!当然,更重要的,父母把德行演出来,把好学示范出来,我们学到了处世的态度,学到了每天读书的好习惯,慢慢成绩就起来了。

有一个校长不简单。他的孩子刚转到一个成绩特别优秀的学校,压力挺大的,问他爸:“爸,您觉得我这次应该考第几名?”

诸位学长,你的孩子刚转到一个新的学校,问你这一次应该考第几名,我们会怎么说?我们假如不能体会到对方的心境,那我们所说的话对他能有帮助吗?都没有办法交心了,他说他的话,我说我的话,能彼此给予鼓励、支持吗?就很难了。所以孔子说,“视思明”,“听思聪”,看事情要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原因在哪里;弦外之音要听得出来,听得出别人的心境。

所以这个校长不简单,他一听儿子这样说。他感受到的是他儿子很紧张,这颗得失心在起伏。他懂得体恤儿子的心情,所以跟他儿子说,爸爸觉得你应该考最后一名。孩子听了很惊讶,这个父亲就说了:“因为你刚到这个学校,环境你还没适应嘛;老师讲课,你还没习惯;同学相处,你可能还有些困扰。所以你不习惯、不适应,考不好,正常的。”

说实在的,考好考不好,不是重点啊。这一次谈话的重点在哪里?让孩子觉得,父亲能理解我的心情、体恤我的状况。大家想一想,你的亲人很理解你的时候,你会感觉怎么样?很舒服,有一股力量就慢慢出来了。

而且在这一段引导当中,也让孩子放下得失心,以平常心对待。这个叫素质啊!我们都在强调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会炒菜会弹琴叫素质教育吗?会以一颗孝心去炒菜是素质,会以一颗陶冶自己,进而去陶冶别人的心去弹琴,这个叫素质。不能只看到技能而已啊。

所以,这一个父亲很能理解孩子的心境,引导孩子的心境。最后这个孩子当然没考最后一名。虽然成绩不是很好,但是在父亲这种引导之下, 稳扎稳打。而且父亲读书比他还用功,他自己都讲,有时候半夜起来,半梦半醒之间,看父亲还在那里准备明天要教孩子的功课,打从心里佩服他父亲的好学。所以,让孩子有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他自自然然就养成好习惯。

这个父亲做了一个比喻很好。他说,你把一颗蛋放在咸水里面,它会变成什么蛋?咸蛋。

那是迟早的事情嘛,急什么!你把它放在糖水里面,它变什么蛋?甜蛋。都是自然而然的嘛。现在为什么亲情之间都有压力,都有对立?都是急于求成、控制、硬是要求造成的。


做父母的学会一个“静”字的时候,孩子进步是最快的!

古文就要这样讲,轻松打开智慧之门。

摘自《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蔡礼旭细讲古文名篇”第一册)

“蔡礼旭细讲古文名篇”,共四册,选录《论语》《史记》《战国策》《说苑》等名家名篇千古流传之文章,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为核心。逐字逐句详细讲解,又由字句而义理,全面阐述和解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