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做父母的學會一個“靜”字的時候,孩子進步是最快的!

孔子講,“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心為什麼浮躁?求快。現在不管是父母教孩子,老師教學生,領導教下屬,都是太急於求成。


孟子講了一個譬喻。有一個種田的人去耕作,看著那個稻子,哎呀, 怎麼長這麼慢,他很著急,就把那個稻子往上拉,真的被他拉長了。結果隔天回來,田裡面的稻子都枯死了。

我們現在的孩子有沒有被拉?現在的孩子讀書讀到跳樓的,那都是“揠苗助長”。只顧眼前,你給我考高分,卻不知道他的心都扭曲了。所以什麼是“小利”?馬上讓我看到效果,馬上給我考好,這就是小利。“大事不成”,什麼是“大事”?有一個很正確的學習態度。這一顆心好學,這一顆心健康,才是大事。我們現在管不了那麼多了,全部都是“小利”,只顧眼前,只顧面子好看。我們為了這個面子,自己很辛苦, 連身邊的人都喘不過氣來。

大家想一想,我們的孩子在什麼時候進步得最快?你不拿他去跟別人比的時候,他進步得挺快的。比方說學走路,父母站在前面引導他,“孩子,你一定可以的,來,跨出來,跨出來。”孩子跨出第一步,父母欣喜若狂,哎呀,孩子太棒了。孩子在父母全然的信任跟鼓勵下,又跨出第二步,又跨出第三步來了。有沒有哪一個父母,孩子跨一步跌下去了,“這麼差勁,旁邊小寶都走會了,你還不會走!”有沒有這樣的?還有沒有父母說,“我只給你五十次機會,你再走不好,我買個輪椅給你坐”?現在孩子大了,不是這種全然的信任跟鼓勵了,“你要讓我丟臉死了,我就怎麼樣……”都是這種利害的言語,都是隻顧面子的言語、情緒的言語,彼此那種親情、信任,都被破壞了。

我很慶幸,我父母從來不拿我去跟人家比,不然我早就“扁”了。我是沒有才華的人,從小考試成績差,舉行比賽都沒有我的份,可是我父母對我的信任沒有減少過。慢慢地覺得,父母這麼信任我,我還不表現好一點,真的對不起他們的信任啊!當然,更重要的,父母把德行演出來,把好學示範出來,我們學到了處世的態度,學到了每天讀書的好習慣,慢慢成績就起來了。

有一個校長不簡單。他的孩子剛轉到一個成績特別優秀的學校,壓力挺大的,問他爸:“爸,您覺得我這次應該考第幾名?”

諸位學長,你的孩子剛轉到一個新的學校,問你這一次應該考第幾名,我們會怎麼說?我們假如不能體會到對方的心境,那我們所說的話對他能有幫助嗎?都沒有辦法交心了,他說他的話,我說我的話,能彼此給予鼓勵、支持嗎?就很難了。所以孔子說,“視思明”,“聽思聰”,看事情要明白問題出在哪裡,原因在哪裡;弦外之音要聽得出來,聽得出別人的心境。

所以這個校長不簡單,他一聽兒子這樣說。他感受到的是他兒子很緊張,這顆得失心在起伏。他懂得體恤兒子的心情,所以跟他兒子說,爸爸覺得你應該考最後一名。孩子聽了很驚訝,這個父親就說了:“因為你剛到這個學校,環境你還沒適應嘛;老師講課,你還沒習慣;同學相處,你可能還有些困擾。所以你不習慣、不適應,考不好,正常的。”

說實在的,考好考不好,不是重點啊。這一次談話的重點在哪裡?讓孩子覺得,父親能理解我的心情、體恤我的狀況。大家想一想,你的親人很理解你的時候,你會感覺怎麼樣?很舒服,有一股力量就慢慢出來了。

而且在這一段引導當中,也讓孩子放下得失心,以平常心對待。這個叫素質啊!我們都在強調素質教育,什麼是素質教育?會炒菜會彈琴叫素質教育嗎?會以一顆孝心去炒菜是素質,會以一顆陶冶自己,進而去陶冶別人的心去彈琴,這個叫素質。不能只看到技能而已啊。

所以,這一個父親很能理解孩子的心境,引導孩子的心境。最後這個孩子當然沒考最後一名。雖然成績不是很好,但是在父親這種引導之下, 穩紮穩打。而且父親讀書比他還用功,他自己都講,有時候半夜起來,半夢半醒之間,看父親還在那裡準備明天要教孩子的功課,打從心裡佩服他父親的好學。所以,讓孩子有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他自自然然就養成好習慣。

這個父親做了一個比喻很好。他說,你把一顆蛋放在鹹水裡面,它會變成什麼蛋?鹹蛋。

那是遲早的事情嘛,急什麼!你把它放在糖水裡面,它變什麼蛋?甜蛋。都是自然而然的嘛。現在為什麼親情之間都有壓力,都有對立?都是急於求成、控制、硬是要求造成的。


做父母的學會一個“靜”字的時候,孩子進步是最快的!

古文就要這樣講,輕鬆打開智慧之門。

摘自《承傳千年不衰的家道》(“蔡禮旭細講古文名篇”第一冊)

“蔡禮旭細講古文名篇”,共四冊,選錄《論語》《史記》《戰國策》《說苑》等名家名篇千古流傳之文章,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為核心。逐字逐句詳細講解,又由字句而義理,全面闡述和解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外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