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奮進“中國IC之都” 合肥逐夢“芯征程”

奮進“中國IC之都” 合肥逐夢“芯征程”

走進合肥晶合集成電路有限公司,匾額上用毛筆書寫的六個大字“中國芯合肥造”蒼勁有力,這正是合肥集成電路發展的目標。

從一根根笨重的晶錠,到一片片光彩可鑑的晶圓,繼而再被切割成上千塊芯片,追逐“中國芯”的夢想在這裡化為現實。2015年,隨著合肥晶合集成電路有限公司總投資128.1億元項目開工,合肥集成電路核心製造實現“零的突破”,從此合肥開啟了打造“中國IC之都”的奮進歷程,在鑄造“中國芯”的進程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百億元項目落戶

奋进“中国IC之都” 合肥逐梦“芯征程”

合肥晶合的生產車間

小到手機、電腦,大到汽車、高鐵、飛機,都離不開芯片這個整機設備的“心臟”。然而,由於起步晚,我國芯片產業被國外廠商控制,每年需要大量從海外進口,進口芯片的花費已經超過石油。缺“芯”之痛,不僅制約著製造業的升級,也不利於國家信息安全。

補“芯”成為強烈共識。就合肥而言,由於家電、面板顯示、汽車電子等產業發展飛速,對芯片的需求量極大,發展芯片具有廣闊的市場。這種背景下,合肥將目光瞄準了集成電路。2015年5月,合肥市建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與臺灣力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牽手”,通過合資方式建立合肥晶合集成電路有限公司,專注於12英寸半導體晶圓生產代工,這是我市首個百億元以上的集成電路項目。

2017年6月,晶合公司第一批產品下線試產,同年10月,晶合集成生產的110nm驅動IC單片晶圓的良率達到技術母廠力晶水準,同時正式通過客戶的產品可靠度驗證,進入量產。

“預計2020年滿產,每月規模達4萬片。”合肥晶合集成電路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4座晶圓廠全部建成後,總月產能將達16萬片12英寸晶圓。

晶圓項目的投產,破解了缺“芯”的局面,也解決了“芯”和“屏”結合的難題,打破了國產面板芯片幾乎全靠進口的局面。

千錘百煉方成才

奋进“中国IC之都” 合肥逐梦“芯征程”

合肥晶合展廳內的晶圓展品

在晶合公司的展廳內,擺放著安徽省第一塊下線的12英寸晶圓,凝固著那一歷史性時刻,也記錄著芯片本來的面貌。

一塊芯片,從最初的沙子原料,到最終的成品,中間要經過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等諸多步驟。晶圓製造,就是芯片製造中的關鍵環節,也是投資額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個環節,需要經過500多道複雜的工藝方可完成。經過封裝測試後的晶圓,可以根據客戶需求切割成許多塊芯片。

“一般來說,晶圓越大,同一圓片上可生產的IC芯片就越多,對材料技術和生產技術的要求也更高,12英寸的生產線代表著晶圓製造最為先進的技術,它的科技含量也最高。”晶合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這從生產環境的高要求可見一斑。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晶圓生產必須在潔淨環境下進行,廠房內的潔淨度甚至比手術室還要高,“空氣中的顆粒物直徑不能大於0.5微米,相當於頭髮絲的八十分之一。”正是經過這種嚴苛條件下的千錘百煉,一塊晶錠完成了自己的“奇幻之旅”,變身為晶圓,繼而成為各種現代化設備必不可少的“智慧大腦”。

帶動集成電路產業騰飛

奋进“中国IC之都” 合肥逐梦“芯征程”

晶圓成品

引入一個項目,帶動一個產業,這在合肥產業發展歷史上並不少見。集成電路產業的蓬勃興起,晶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晶合正積極導入國產設備中,現階段已評估6家國產化設備廠商,其中一家已進廠進行產品驗證,兩家已進廠裝機中。晶合預計5-10年內,可實現提供合肥產業所需集成電路製造工藝的七成。”合肥晶合總經理黎湘鄂曾在採訪中透露。作為我市首個百億元以上的集成電路項目,晶合不僅以其自身強大的實力驅動產業的發展,更吸引了下游企業集聚而來,使合肥在這一領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目前,合肥已初步形成三大產業特色芯片集群。在面板驅動芯片領域,集聚了敦泰科技、集創北方、中電精顯、宏晶、龍訊等企業;在家電芯片領域,集聚了君正科技、矽力傑等企業;在存儲、汽車電子、電源芯片等領域也初步佈局。去年,合肥集成電路產業實現產值235.6億元,完成投資72.5億元,各項指標年均增長率超過30%。根據發展目標,今後我市將繼續圍繞 “合肥芯”“合肥產”“合肥用”全鏈條,全力發展存儲芯片、驅動芯片和特色芯片的設計和製造,到2020年力爭產值突破500億元,製造業和設計業均位居全國前五位,全力打造“中國IC之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