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何理解李東垣的伏火?

新時代范雎



李東垣,金元四大家之一。說實在,雖然俺多少讀了點中醫書,但是,李東垣的理論著作還真沒接觸過,不過,應邀作答,有一說一,不妨,局外人局外見的說幾句吧:

李東垣不論。且說,“伏火”二字。喔,伏火也先暫擱置,從“伏氣”說開去。“伏氣”——中醫的專業術語。醫聖張仲景《傷寒論》裡提到,《傷寒論.平脈論》:“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這裡的伏氣,是病症名,邪氣伏藏於體內之意。伏氣的伏就是潛伏、伏藏的意思。中醫往往有這樣的說法,冬病夏治,夏病可能是冬天就生成的,一直不出現症狀是潛伏起來了,沒有發病的機會,有了發病的機緣於是就出現了,《黃帝內經.素問》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中醫思維還是比較聯繫性整體性的啦。

那麼,問題中說到李東垣的“伏火”一詞應是同樣的釋義格調。伏火的“伏”理應也是潛伏、暗伏、伏藏之意思的。應該是一種症候,邪火潛藏臟腑、體內、經絡等之意思。當然,沒有結合李東垣的理論著作,有點缺陷,回頭細細研讀幾篇再做深究吧。



另外,拓展拓展:

專說“伏火”的話,很容易與道家外丹的伏火聯繫在一起。看有外丹常見解釋大概是這個意思,“將礦石藥加熱處理利於服用的目的”。另外天文曆法有農曆六月黃昏大火(古星名,即心宿二)的位置在中天,大暑後逐漸向西退伏,古謂之“伏火”。這兩者都牽強嘍。

再一個呢,自然有降伏,伏法之意思,對應有,“降龍伏虎”這個詞。也是一說法嘛。中醫常有上火下水,心腎相交,之說。伏火,應該還有個對應的詞叫“降水”吧?降龍伏虎,降水伏火二者相通嘛?似乎顯然說不通的吧。

譬如,據說,道家修煉裡有“伏氣”一說,當然,後人,就有弄成了“服氣”了。一字之差,天壤之別。或許,口耳相傳,難免理解有誤,於是,以訛傳訛。當然,後來,也自然成系統了,採陰補陽,吸清吐濁,採天地日月之精華。呵呵。還有所謂內丹,以至於也出現了外丹,不能說一無是處。這也都算是創新的。否則,何來所謂,四大發明的火藥。

說上面個例子,意思是即肯定又否定的。是以,李東垣,能自成一套系統,即是錯,將錯就錯,說出了個所以然來,能自成一套系統,這就是創新,難能可貴的,況且,更多或許往往是後人歪解其意也時常有的事,漢字一字多釋義,音同意不同,等等,往往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然後就是以訛傳訛越傳越離譜。詞不達意。言不盡意,這都是有的。

綜上,是以,至於,李東垣的伏火論是源於哪個形象比喻。此處不多妄論了。僅算提供個思考的角度。作參考探究吧。一家之言。


質躍


題主您好!您的提問是“如何理解李東垣的伏火”。這裡涉及到“李東垣”、“伏火”兩個名詞。對於李東垣先生的伏火,我個人是這麼理解的:

1、李東垣:李東垣即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東垣老人是李杲晚年的自號。李東垣老先生是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十分強調脾胃在人體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五行學說中脾胃屬土,因此他的學說也被稱為“補土派”。

2、伏火:伏火的產生,直接原因是脾土太弱。我們知道,脾主運化,運化水谷和水液;胃主受納,具有接受和容納水谷的功能,被稱為“水穀之海”,是六腑之大源。如果脾胃虛弱,也就是運化和受納虛弱,水谷水液不能運送到全身,淤積太久則容易化熱,熱火潛伏於體內。

東垣老人重視脾胃,用藥上指出若陰火熾盛之象較為明顯可“少加黃柏以救腎水,能瀉陰中之伏火”,我個人理解就是脾胃先補,恢復運化功能則水谷水液不會瘀久化熱,若已經化熱且陰虛火旺,可少加黃柏瀉火除蒸。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感謝原作者供圖。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予以刪除,謝謝!同時也歡迎大家在評論中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我們一起探討醫學問題。)


杏林學子周


伏火 潛伏在身體內的危機 以肝伏火最為突出 去年初冬之時 一三十少婦來找了看病 我看她表情 心情很差、 面色有點黃 舌象舌中凹陷 邊有齒痕 舌質暗紅 苔厚黃白相間 月經提前幾天 有輕微的頭疼 發熱不明溼 往來寒熱輕微 食慾不佳 胸協有點小疼 脈象弦而微數 我給她開了小柴胡湯加減 我便告訴她 你春天必發伏火 也就是春溫病 她問我為什麼 我告訴她 因為你最近有很多事情不順 情緒不好 而又沒及時解決掉這些問題 所以會發春溫病 她便告訴我情況。老公出了差錯!服裝生意合夥人不團結 才讓她最近才開始這樣的 我說你必須馬上解決危機 不然春天來時 肝火會找上你 果然 前兩天到我這來了!伏火 就是潛伏的情緒而已!


人生如戲218547427


關於伏火,看有不少期刊論述,卻少有論述清楚的,但這一問題涉及醫道正源的問題,試論之。


對於火,中醫有很多分類,什麼真火、假火、相火、君火、浮火、伏火。前五者重在分類,第六者重治法,即伏火是一種中醫補陽的方法。

伏火原來是古代道家煉外丹的一種方法。就是拿一些煉丹原料加熱,防止其被燒成灰,在原料中加上其它輔料,使其在高溫下還能保持原來的性質。


元代醫生李東垣熟悉道家數術,將伏火學說引進醫學,並與劉河間亢害承製結合,認為有土製水,火才能夠潛藏與水。在金元時期,君火相火之分已經清晰,醫生認識到陰陽分離會導致假火證,假火有兩種,即陽虛導致虛陽外越的和陰虛而相火內熾的。前者金元明多用引火歸元法,對於後者包括李東垣在內都是不願意多說的,但是他們更愛補土,提出溫補去大火。薛立齋黃元御等繼承之,所謂補土派,大火即陰虛內熾之相火,溫以去火即伏火。

後清代補火派,如鄭欽安,繼承補土學說,將人體病多歸之於陽虛,真陽虛固然補火,陰虛相火旺的也補火,但是補火之法引進伏火法,且正式提出了伏火論,以燒炭比喻,即在木頭燒的正旺時候,用土覆蓋,則火息了,但是火性存於炭中。所以其補陽藥中加砂仁、炙甘草,即想通過補土使火潛藏於命門。

大約如此吧😄,但是在方法原理上,並不必然相信扶陽派,因為其理論過於迂腐。內火正熾、陰虛夜熱,卻加附子乾薑,即使加上砂仁甘草,也是要火上澆油的,離中醫主流理論——溫以去大熱——越來越遠,以至於陷入乖謬。大概沒有弄清楚引火歸元與溫以去大火之間的關係,混為一談。本人親眼見過所謂火神派幾劑藥吃死人的,醫生之過啊。何如補土之中,輔之以降肺,醫者思之、慎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