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哈尔滨有哪些历史遗址?

巅球帝


哈尔滨的历史遗址中,各国领事馆是其中一大特色。先介绍考证一下: 俄罗斯领事馆(含俄国、苏联)开放时间:俄国领事馆:1907 年1 月14 日~1920年9 月苏联领事馆:1924 年7 月29 日~1962年9 月建筑风格:新艺术运动风格(红军街龙门大厦、哈工大博物馆);巴洛克建筑风格(吉林街52 号);俄罗斯建筑风格(耀景街22 号)馆址:最初为中东铁路局楼内,后迁至吉林街18 号,红军街85 号,联发街57 号(今公司街59 号);耀景街22 号。现用途:红军街处现作为商用为龙门贵宾楼;公司街处现为哈工大博物馆;耀景街处现已由市公安局挂牌,作为俄罗斯驻哈尔滨领事馆使用保存情况:外观良好领事:毕夫留巴(俄国首任)、波波夫(俄国最后一任);维席连柯(苏联最后一任)备注: 吉林街52 号也曾作为苏联领事馆(1924~1927 年), 后为捷克领事馆, 相关资料详见捷克领事馆。


美国领事馆开放时间:1907 年1 月21 日~1941 年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建筑风格馆址:南岗区买卖街(今果戈里大街,目前已拆),后迁至南岗区大直街102 号(今东大直街289 号)293~297 号现用途:商用(华美金店)保存情况:外观良好领事:费士尔福列德(首任)、顾临、梅诺德、詹金斯、汉森、柯威乐、路易盖尔来(最后一任)等。

比利时领事馆开放时间:1913 年~1942 年【注】开馆时间有不同记载,分别为:1913年(《哈尔滨外事志》);1925 年(《哈尔滨历史编年》)、《道里区志》;1911 年《南岗区志》。馆址:道里区商铺街(今花圃街),后迁至道里区西三道街,又迁至南岗区邮政街22 号领事:于斯特(首任)、盖·维多尔德、爱尔涅斯多夫、德格宣、乌爱诺(最后一任)等。


李三万的三万里


哈尔滨的历史遗迹太多了,简直是数不胜数。单就是历史建筑,就够罗列几大篇了,此外还有很多革命遗址、工厂旧址、历史古迹等,分类众多,不胜枚举。分布地域也广,九区七县,几乎都能找得到历史遗迹,其中南岗区、道里区、道外区、香坊区的集中区域,似乎走一段路就能见到一处。大致每个区举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吧。

道里区的圣.索菲亚教堂

道里的历史遗迹在中央大街、尚志大街一带随处可见,但仍忍不住又把索菲亚列举出来,因为这座历史建筑保存完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圣.索菲亚教堂,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哈尔滨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春夏,桃花半开,绿意掩映,白鸽围绕教堂飞来飞去;天高气爽的秋季,蓝天白云之下更是庄严;冬季,漫天飘雪洋洋洒洒覆盖在穹顶,假如你现在来看,教堂愈加圣洁美丽。

道外区的道台府

道台府即哈尔滨关道,在道外区北十八道街和北十九道街之间,又名滨江关道衙门,也曾叫过“吉林省西北路分巡兵备道”,现在都叫道台府了,挂的牌子还有个名儿是“哈尔滨市关道遗址文化公园”。道台府建成时是1907年,这在当时可是哈尔滨最高级别的行政机构。

进入道台府之前,会看到有东西两个相对着的角门,东角门叫入门、喜门,所以进道台府走此门,为东进;西角门叫鬼门、绝门,所以只出不进,为西出。

南岗区的文庙

文庙就是孔庙了,老人们也叫夫子庙,位于哈军工院内。始建于1926年,中国清官式,对比式建筑风格,是东北地区保存相对完整的、也是规模最大的孔庙。

香坊区的慈云观

慈云观有好几处,据说绥化也有一处。哈尔滨的慈云观在香坊安阜小区附近,又叫正善宫,属于全真派。晚清时,在1900年由一位孙姓道士修建,木质结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它的修建标志着道教开始传入哈尔滨,那可以认为,它是哈尔滨最早的,第一座道观。

松北区的张作霖兵营旧址

东北督军张作霖的兵营遗址在松北区松浦镇普宁医院院内,1927年建造,现在成为普宁医院传染科肺病病房。进入普宁医院一直向里面走好远,才到最里面的这座建筑跟前,也只能在铁栅栏门外看一眼了。

平房区的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

731遗址,入口处的建筑就无比沉重,压抑。在参观过程中见到银色的毒气球,见到地下瓦斯储藏室旧址,见到毒气实验室旧址,见到动力班锅炉房遗址,见到地下蓄水库遗址,见到冻伤实验室......虽然不忍想象当时的情景,但是这一段历史我们必须了解,牢记。

呼兰区的石公祠

民国十六年即1927年,继任的绥海镇守使为其已故兄长石得山将军修建。石公祠建筑极具特色,在很多地方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理念。在石公祠附近还有一奇特之处:一座砖混结构的中式牌坊,是用砖沙面水泥构成的,居然无一木一钉。

阿城区的金代都城墙遗址

当时的皇城层叠,壮观,现在一马平川铺满金黄色的叶毯,白雪已覆盖。

双城区的古门楼承旭门

清同治七年即公元1868年时,双城堡总管是双福监督,他重修双城堡城墙时,又建了四座门楼:东西南北分别是承旭门、承恩门、永和门、永治门。后经百余年风雨沧桑,现在仅存东门承旭门了。


冰城馨子旅游


哈尔滨作为一个近代兴起的城市,在兴起缘由有些类似上海,都是因大量的外籍人士,以及便利的交通,作为一个东西方交流的口岸城市,但又有自身独特的风情。

哈尔滨在民国年间作为一个国际性商埠城市,大量的西方人士在此定居,留下了大量西式建筑。

中东铁路桥

这是哈尔滨近代早期的建筑,在这座大桥及中东铁路建立完成之后,英、日、法、美、意等16个工业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数百家家国际商社,大量西方人士进入哈尔滨。

而当时哈尔滨人口并不多,仅有30多万,而外籍人士就有十来万,基本上2个中就有1 个人是老外。

然后西方人一向重视宗教信仰,走到哪,教堂就修到哪。然后就修出了哈尔滨地标性历史建筑。

圣.索菲亚教堂

后来有相当一部分犹太人也到了哈尔滨,修建了犹太老会堂,在那个年代是哈尔滨最大、也是中国最大的犹太总教堂。现为哈尔滨老会堂音乐厅,是欣赏高雅音乐的好去处。

哈尔滨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是当时国内第一条步行商业街,最初建设时间要到1898年,最早不过是一条运送建设铁路材料的普通道路,20世纪20年代由一位俄国工程师设计监工,他为这条大街铺上了花岗岩方石,这位设计师酷爱俄国小面包,因而把它精巧光亮。

731部队遗址

日本军部曾以石井部队、东乡部队、关东军防疫给水部的名义:从事人体实验、动物实验、生化武器研究生产等战争犯罪活动。1936年开始在哈尔滨平房建立细菌武器研究生产基地。

这一段罪恶的历史,始作俑者却百般逃避。日军在这里做着惨无人道的冻伤、鼠疫等各类实验。其中最让人感到无力恐怖的实验,是一名731军官说的话,“人冻伤之后,最快的治愈方法就是在37摄氏度的温水下浸泡,直到消退为止。”

以上


木剑温不胜


哈西西城红场。西城红场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原厂房,有一部分开发完了。但我不是很喜欢已经被红博开发完的商业区。我觉得对于一个老工业区来说,利用废厂做艺术展览比开发成商场更合适。当然了,以哈尔滨的现状,除了搞成商场也没什么其它业务能占用这么大一片地。理想情况是搞个老工业时代+蒸气朋克+近未来的核心区,周边配上艺术展漫展区,再把隔壁的六九联中变成芳草地学园.......


那个男人78635184


哈尔滨一共100多年历史,哪来这么多遗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