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梟雄劉備,在拿下漢中稱帝后如日中天,卻為何不到三年就敗亡了?

薛佩萁


應該準確的說,劉備拿下漢中時是如日中天,稱帝后其實已經在走下坡路了。

公元219年,劉備和曹操在漢中大戰,並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而此時在劉備進攻漢中的同時,關羽派出了荊州全部的精銳力量攻打襄陽,意圖從西線和中線來對曹操構成雙重威脅。關羽水淹七軍,斬殺龐德,俘虜于禁,一時間威震華夏。這個時候劉備可以說風頭一時而無,真正的處於巔峰時刻。


但是俗話說“沒有永遠的敵人和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此時的劉備實力完全在孫權之上,孫權感受到了威脅,為了找回主動權,孫權便趁關羽進攻襄陽的時候偷襲了荊州,致使關羽敗走麥城,而死亡。這樣劉備集團便損失了荊州和關羽這員虎將。


到劉備稱帝后(221年),劉備總是想出兵替關羽報仇,在諸葛亮的勸阻下才做罷。可是偏偏此時,張飛又被部下殺死,人頭送往了東吳。此時的劉備再以剋制不住了,做出了直接葬送蜀漢政權的決策——出兵伐吳。

最終夷陵之戰以劉備的大敗而結束,劉備死了不說,還損失了東吳數以千計的將軍和數以萬計的士兵,蜀漢一下便成了三國中勢力最弱的一方。

可以說失去荊州是蜀漢政權由勝轉衰的轉折點,夷陵之戰的失敗徹底的奠定了蜀漢弱國的地位。


至於劉備為什麼不顧群臣的反對而發動夷陵之戰,我認為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是為關羽和張飛報仇,這是個不太重要的原因;

二是這是劉備的主要原因,劉備此時已經快60了,他等不了了,他選擇了孤注一擲。


風雨奕生局


所謂“盛極而衰”,劉備拿下漢中時,是蜀漢集團的巔峰時刻。那時已經實現“隆中對”的大體格局。劉備已經是佔據著益州,漢中,上庸荊州的一部分等廣大地區。



這時,不但曹操十分忌諱劉備,在江東的孫權也是肯定眼紅了,開始自危。於是,孫權開始密謀用武力拿下劉備的荊州之地,這些孫權才能保證他的“地利”優勢。此時,劉備的陣營還在打敗曹操的喜悅中,沒有想到背後射出來的箭。

關羽就是因為如此,才發動“襄樊之戰”,原本想打通北上之路,結果事與願違,被呂蒙算計而全軍覆沒。



劉備得到消息時,沒有思想準備。關羽被殺害,荊州的丟失,盟友的坑害都讓一向英明的劉備,衝昏了頭腦,不聽勸諫發動夷陵之戰,最後敗亡。

蜀漢從頂峰隕落,讓人不勝唏噓的。這即是事物發展的自然道理,也給我們啟示。切記勝不驕,敗不餒。


大飛熊騎士


劉備敗亡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劉備織蓆販履之輩、靠仁義無雙和漢帝宗親而白手起家,一路走來歷經風雨波折,依靠文武齊心協力而三分天下有其一!

劉備集團成功靠人和!據有荊襄九郡、天府益州和漢中之後,其勢正盛之時,荊州出事;關羽被呂蒙所襲,丟荊州、敗走麥城、死於東吳之手;張飛得知,又被部下所殺!此時,按既定戰略北上伐魏、取中原、而後南下一統天下;可關張之事突發,劉備改變了戰略方針,南下攻吳,人和已失,焉有不敗之理!



蜀國本就在三國之中國力最弱,劉備是蓋世梟雄,稱帝時已被勝利✌衝昏了頭,表面盲目改變戰略其實南下才是劉備的本心,關張之事只是原因之一;若南下滅吳成功、再揮師北上一舉一統江山不正是仁義無敵的範例嗎?


帝王心術和人和這個劉備的勝利之根是不可調和的一對矛盾,假仁假義在成了帝王之後狐狸尾巴必然是藏不住的,人和還會存在嘛?根本已失,敗亡就是必然!


觀海聽濤164


不說正史,單看演義,劉備就力壓曹操,勇奪孫權,成了第一主角。

而看三國志,卻發現劉備此人,其實在歷史之中,犯了許多次戰略上的失誤,造就了他最終失敗的結局。

一、知人而不善用。

諸葛亮與劉備忠情主僕的故事大家早有耳聞,而實際上呢,多數時候,諸葛亮並沒有被中庸,先不說臥龍之用遠不如鳳雛,就算後來鳳雛死了,劉備更信任的也是法正。

甚至託孤的時候,諸葛亮和李嚴也是相互制約,從頭至尾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劉備對於諸葛亮從未徹底的信任。

而關羽的忠義更是人盡皆知,劉備也知,但是不能只知其優點而不看缺點,關羽守荊州,不僅因為性格得罪了孫權,毀了大好的局面,更是因為此事最終失去了這一片不錯的據點,可以說功敗垂成。


甚至後來的伐吳事件,更是與諸葛亮提出的“跨有荊益,兩路出兵”有所背離。須知道如果戰略目標都不能朝內統一,那麼又怎麼可能取得戰果呢?

二、非口耳相傳,仁義之君。

這事,其實不用別人說,從當時就已經有人看了出來。

《三國志》記載,龐統當時向劉備獻計,準備拿下成都逼劉璋退位,劉備依計行事一路過關斬將,在即將取成都的前一晚,大宴眾將士,劉備有些得意忘形,龐統說了一句:侵佔人家的國土,還如此高興,不是仁義之兵。

所謂酒後亂性,也見真情,劉備真的是那般深明大義嗎?恐怕不是,他只是一個善於利用此種輿論的政治家。

而一個政治家最終仍舊會流露出馬腳,正所謂民心不向,國之不存。


井夫子


才看到你的邀請,不好意思哈,我僅談個人見解!

1.劉備拿下漢中稱帝后並沒有如日中天,因為關羽基本在相同的時候丟失了荊州,並且被東吳斬殺。(一個漢中怎麼樣也抵不過荊州加關羽集團,所以拿下漢中,丟失荊州,反而虧了)

2.劉備稱帝后,舉全國兵力攻打東吳,最後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白帝託孤後,抑憤而亡!(只能說蜀漢敗了,劉備亡了,而蜀漢依然屹立於三國之中,並沒有敗亡,只是一個時代結束了罷了!)


劉備是戰略性的錯誤才導致了此生最大的一次失敗,也讓自己丟失了性命,惜哉惜哉!也是從此後,蜀漢再無統一三國的機會了!


樂觀的三國迷


首先糾正一下,劉備拿下漢中後沒有稱帝,是稱漢中王,稱帝是兩年後曹丕篡漢後的事了。劉備當時雖風頭正勁但也有損失,龐統法正的早逝為以後的失敗埋下伏筆。如二人能有一人活著,情況就會好很多。

也許是被一 連串的勝利衝昏頭腦,奪取漢中後劉備未做大的戰略部署。此時應將戰略重心放在荊州,增強荊州防務並防禦東吳,為以後的兩路出兵北伐曹魏做準備。之後關羽的貿然出兵更是釀成大禍,諸葛亮《隆中對》闡述北伐的兩個條件,天下有變和兩路出兵此時都不具備,曹操雖在漢中失利但未傷元氣,北方未亂不存在天下有變,劉備剛奪取漢中大軍需要休整,並未北伐不存在兩路出兵,關羽發動的樊城戰役不合時宜。雖圍困樊城水淹七軍(其實是發洪水並非關羽所為)威震華夏,但很快就被增援的徐晃擊敗,同時由於荊州防禦空虛被東吳白衣渡江偷襲得手。敗走麥城後被殺,劉備事業瞬間從巔峰跌入谷底,如此時劉備趁孫權在荊州立足未穩迅速出兵也許還能收復失地,但劉備始終按兵不動,直到兩年後曹操病故曹丕篡漢劉備稱帝后才出兵伐吳,即使備戰也用不了兩年時間,此時東吳早已鞏固荊州做好應戰準備,最終劉備兵敗夷陵含恨而死,蜀漢政權雪上加霜一蹶不振。 總結劉備失敗原因關鍵還是沒有處理好荊州問題以及與東吳的關係,錯估形勢忽視了孫權,《隆中對》提出的既佔有荊州又結好東吳根本不可能。對東吳既要結好又需防禦,只有據有荊州才有可能完成興漢大業,但三足鼎立格局形成後劉備恰恰忽視了這一點,最終導致不到三年就迅速敗亡。


ZYY720605


注意劉備的年齡:219年劉備漢中稱王的時候,已經58歲了。221年劉備稱帝的時候,已經60歲了。這個歲數對於古人來說絕對是高壽了!所以“亡”不算意外。但是敗確實給他了重重一擊。


劉備出生於公元161年,少年時家裡可是很貧窮的,全靠自己一刀一槍打下來的天下。曹操有父親遺留下來的政治資源,有曹家和夏侯家這種親族支援;孫權有父親孫堅和哥哥孫策留下了的人才和地盤,孫家也在吳越之地時代為官,有幾代人的經營,有鄉黨的支持;只有劉備,除了漢朝宗室這個空頭稱號外(經過四百年發展,當時的漢朝宗室只怕有十幾萬)是一無所有,所以劉備才是真正的白手起家,即便起家之後,手下也沒有任何親族、鄉黨來支援,他手下的文武力量都是一點點在打天下過程中攢下來的,所以相當不容易。


而且劉備幾次好不容易有點底盤,很快就雞飛蛋打,敗的一塌糊塗,老婆孩子都被敵人俘虜過,隊伍也是幾次被打散再重建,其餘的軍閥一旦戰敗,就從此湮沒無聞,只有劉備能夠屢敗屢戰,可以說是東漢軍閥中韌性最高的一位。

長坂坡時,劉備家底喪盡,軍隊基本被打光了,立足之地都沒有了,老婆也自殺了,兒子差點沒保住(據說劉備還有兩個女兒,在亂軍中不知所蹤),可以說是相當崩潰的。


劉備顛沛流離,直到成為漢中王之後,才算有了一個局面,而這時候(公元219年),劉備已經58歲了。221年稱帝的時候,已經60歲了。在古代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時候,劉備無論如何也是高壽了。其去世的時候,也已經63歲了。

劉備58歲才當上漢中王


當然夷陵之戰,給了劉備一個非常重的打擊。當時蜀漢只有不到一百萬人口,全國的兵員也只有5-7萬人,加上蠻族的2萬人,劉備參與夷陵大戰的軍隊不會超過10萬(演義中70萬大軍絕無可能),但這已經是蜀漢的傾國之兵了。結果在東吳全軍覆滅,蜀漢國基動搖,劉備一輩子奮鬥來得家底,又一次被敗光了,這個時候劉備已經沒能力再次奮鬥了,被這次打敗弄得鬱鬱寡歡,很快死去了(63歲)。死去之後,幸虧諸葛亮繼續帶領蜀漢休養生息,慢慢國力恢復,才確保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象眼觀天下


武力不夠,智力也不夠,龐統死亡,關羽死亡,張飛死亡。伐吳諸葛亮被排擠?

軍事領導能力不夠缺強行做伐吳主帥,

在一生中前期見識過徐庶火攻,諸葛亮火攻,參與赤壁之戰,周瑜諸葛亮龐統徐庶正反方火攻曹操各種火攻戰爭之後,

被陸遜火攻兵敗,

單指軍事領導能力差,很差。

政治領導能力強一些,拉攏隊伍組織政府好些。


張永吉5


1.曹丕孫權都稱帝了,十八路諸侯都沒了,天下被分成三塊,所以他也稱帝了。

2.自只時日不多六十好幾的人了,再不瘋狂就死了。

3.圖謀天下已久,北面的曹魏被漢中擋著,不足為慮。

4.有錢有兵了拽了,當時東吳的英雄豪傑全都死了周瑜魯肅呂蒙,三任大都督,呂蒙殺了關羽被孫權毒死了。示弱呃呃表現,張飛一死投奔東吳。

劉備以舉國之兵伐吳,明眼看是為兄報仇,實則圖謀東吳已久。與當年曹操假借替父報仇之名,攻打徐州陶謙是一個道理。名正言順。實在是高!天下人得而誅之!

當時司馬懿曹丕都斷言這一仗孫權必敗無疑,孫權多次派使臣曹魏求援曹魏都是置之不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