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古代战争高挂免战牌后,敌人就不进攻了吗?

第一军情


免战牌和武将单挑一样,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为了增加戏曲冲突,古代文人们对战争进行艺术加工后的结果,这就像我们现在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特效一样。我曾在一个武将单挑问题中回答过,壬辰倭乱时,曾有《三国演义》脑残粉的日本武士到我辽东铁骑前要求单挑,结果被当做神经病一枪崩掉。

免战牌一词最早是出现在《说岳全传》中,牛头山一战中,因为金弹子勇猛无双,岳飞连挂7次免战牌,结果老实的金人还真不进攻。直到后来岳云打碎免战牌,锤震金弹子,被岳飞差点以违抗军令处斩。

于是在之后的演义小说中,免战牌频繁出现,但在相关历史文献中,我没有查到关于免战牌或类似的记录。那么历史中有没有可能出现过,但是没有被记录下来,或记录下来但佚失了呢?

我认为在春秋之前,免战牌这类功效的东西是可能存在的。

春秋前期,礼乐尚未崩坏,那时的战争更像是一场体育竞争,或者说是一场决斗审判。发起战争之前,首先要有战争理由,并且要提前派使臣通知对方,如果战争理由被反驳而失去,或者发起者获得想要的政治需求,可能战争就无法发动。如管仲曾以周昭王南征时死于楚国,并且楚国没有向周天子进贡苞茅而攻打楚国。而楚大夫屈完以无双的口才一一反驳,答应进贡苞茅,并与齐国签订友好盟约。齐国就直接退军,不再攻打楚国。

但是如果矛盾没有解决,双方便会约定时间地点,到那一天双方和运动员进场一样,摆开阵势,然后准备一二三,进行战斗。而且双方战斗以战车上的贵族为主,平民组成的军队更多的是摇旗呐喊的辅兵角色。所以即使在战斗过程中,双方也会遵从各种约定和礼法,只是分出胜负而已,很少性命相搏。

因此,这种情况下,免战牌或者类似功能的出现是非常可能的,而敌对双方遵守的可能性也非常大。当然,表面上的遵守,但是暗中寻找漏洞也是肯定的,如晋文公的退避三舍。

而到了春秋后期,礼乐崩坏,传统的秩序崩溃,宋襄公的半渡不击成为了列国的笑谈,战争中开始尊崇“兵者,诡道也!”的战争艺术,挂免战牌,对敌人来说可能是个笑话。

免战牌从对外的约定,我觉得可能演变为对内的约束。如三国时,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辛毗持节立于军门前,阻止魏军出战,就可以认为是免战牌的一种形式,在古代战争中这种对内约束管理军队的免战牌应该不少。

当然,战争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没有完美的兵法战术,只有高明统帅的巧妙运用,免战牌这种时代淘汰品,也可能被玩出谋略艺术。如朱棣靖难之役时,铁铉就挂出朱元璋的神位做挡箭牌,使朱棣不得不“免战”。


潘不安讲究史


通常在演义小说里,古代战争高挂免战牌后,敌人就不进攻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这个只是传说,或者解释为“仁义”之战,大家都比较讲规矩。

但是很显然这招到了1840年,就严重没效了。因为当年定海城也曾经高悬免战牌,结果英舰上一发炮弹轰来,半个城门楼子都给掀了去。


所以免战牌有没有效果,不在于你挂不挂它,而在于敌人有没有攻城的能力。

在春秋时期,战争期间,高悬免战牌,实际上是可以被理解的。因为那个时候,战争严重受农业生产制约,也没有大规模的攻城杀器。

一旦连续几年农业丰收了,有志向的国君诸侯们,便会考虑来年出兵某国,去抢点地盘和人口。楚国的国君们都有志向,认为七年不出兵,便是耻辱。所以到了被秦国灭亡前还一直再对外扩张。所以楚灭,是七国中最不甘心的。


但是楚国灭亡实际上也是“高悬免战牌”已经彻底无效的原因导致的。

因为此前的战争,主动权都在这些大诸侯国手里,想打别人的时候,只管出兵。别人打开,仗着成高池深,高悬免战牌。敌人粮食吃完了,不得已也就退兵了。

但这次真的不一样了,秦国不但有发达的攻城器械,还有无穷无尽的军粮供应。以前冬天以前城攻不下来,就必须回去了,因为来年开春兵士们不回家种地,这个国家可能都要完蛋了。而秦军攻楚,这次秦军顺江而下,接近3年未归,带了百万斛粮食。


在《三国演义》里,“高悬免战牌”是司马懿对付诸葛亮的法宝。

因为司马懿深知诸葛亮劳军远征,粮草不济,又没有特别巨大威猛的攻城器械。所以诸葛亮求野战、求速战之心迫切。

而司马懿偏不中诸葛亮之计,“高悬免战牌”,不允许任何人出战,违者斩立决。任凭诸葛亮派人送来女人衣服尽情羞辱,仍不为所动。

久之诸葛亮求战不得,粮草供应不上,就只能退兵。


历史上最有名、最诡异、也最有效的“免战牌”,在朱棣的“靖难之役”中的济南城上。

济南城之所以成为朱棣南下难以越过的门槛。最主要是因为铁铉在济南城上挂满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牌位。朱棣在暴怒也无奈,总不能冲着自己老爹牌位开炮吧?这个“免战牌”,绝了。


炒米视角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在我国古代,战争在一个国家是排名第二重要的事情。

战争是政治的延伸,放在我国古代就是一个国家意志的展现。

在战争这样的事情上,“免战牌”真的有用吗?

实际上,“免战牌”只是代表弱势的一方不出战,但是并不代表强大的一方不展开进攻。两国交战,除非差距太大,为了提高士气,双方会进行激烈的交战,甚至展开极为传统的“斗将”。

“斗将”在隋唐之前还极为流行,在隋唐时期发展到巅峰,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大战300回合。

如果“斗将”失败,士气低迷,就可以选择高挂“免战牌”,等待后援到来,但是如果地方兵力太多,就会选择伤亡极大的攻城战,力图拿下城池,“免战牌”自然也就失去效果。

所谓兵不厌诈。

我国古代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军事家,编写出了非常多的“兵书”。

这些“兵书”毫无疑问都是古代军事家作战经验的总结,著名的“三十六计”里面就有很多“阴谋诡计”,专门为了骗过敌人,争取战机,比如金蝉脱壳、瞒天过海、李代桃僵、假道伐虢等。

所以,小小的“免战牌”真的不能争取到优势。

当然,明朝时期只有一次“免战牌”,真正发挥效用的。

明成祖朱棣北平起兵以后,倚仗自己多次出兵大漠,练就出来的精兵,一路南下可谓势如破竹,但是就在山东济南碰到了一个“硬钉子”。

朱棣兵困济南耗时三个月,攻打不下,甚至在守城大将铁铉诈降时,差点死于城下。因此调动火炮攻城,多亏了铁铉高挂“免战牌”,实际是将明太祖朱元璋的灵牌挂于城上,迫使明成祖朱棣退让,济南躲过一劫。

所以,后世大家所见到的免战牌只能在影视剧里看到了。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在很多小说中都可以看到双方对战时,一方挂出了免战牌,以此宣布停战。实际上这样理想化的作战方式真的只存在于小说情节中,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像描述中那般存在的免战牌,但确实有类似于免战牌这样的事物,只不过因为在作战期间无法发挥实际作用,而渐渐被忽视。

现代各个国家都拥有很多先进的武器装备,这些都作为一个国家国防的基础而得到重视,其他国家也会通过这些军事储备来做比较,可以说在现代,国防不仅仅关乎一个国家的尊严,也关乎国家的和平。而且免战需要和强大的武器装备划等号,没有强大的国防,只有挨打的份,何谈免战。而在古代,当时双方作战时其实有很多讲究,例如为了表示战争的公平合理化,在敌对国陷入灾害时期不能攻打,其次在国君过世时也不可以偷袭,这样做不符合道义。在一些历史时期,同姓的国家之间也不可以征战,这些战争法则的制定都十分的文明。

但是在实际作战期间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了,为了获胜,什么方法都会想到都会用到,谁还管敌对国是在国丧期间还是在闹灾荒,有的还会趁这些时机对敌对国进攻,因为这个时候作战很容易取胜。所以古代作战只为取胜,“文明”战争确实真实存在过,但是为数不多,毕竟在真实的作战现场,只有你死我活,讲礼仪讲规范并不适用于实战,所以即便是在比较文明的战争时期,大部分都无法遵守,一旦开战都急着取胜,没有人管敌方是处于什么状态,等到敌方整顿好队伍有充足的体力再作战,那岂不是傻子。

所以在古代免战牌虽然存在过,但是并无法发挥什么用处,在古代确实有挂免战牌这样的例子,但是因为战争是残酷的,挂上免战牌非但不会给自己争取什么时间,反而会给敌军攻打的勇气。因为一旦挂上了免战牌,就表示现在武器储备不足,不是需要休养就是在调兵,而敌对方也不傻,看到免战牌只会激起敌方进攻的勇气,而不会因为看到免战牌而怜悯对方,从而暂时休战。所以免战牌一般只存在于小说中,或者是在戏曲中可以看到相关描述,也只有在这些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场所中才可以发挥免战牌的作用。


紫禁公子


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两军交战,先由大将出马,提升一下士气,如果打不赢就鸣金收兵,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就高挂免战牌,这种现象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都有表述,问题是这样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其实免战牌是一种向敌人宣布停战的牌子,相当于交通中的信号灯。比喻停止争斗,辩论等活动的一种要求。指的是以后再来打,今天不打的意思。由于古人重守承诺,而高挂免战牌的一方肯定有比较强的防御工事抵抗敌人的进攻,一旦挂出免战牌对方一般都不会死磕的,直到对方摘掉牌子才会再次攻击。

从理论上来讲,古代打仗是双方扎好营盘,约定好决战时间,然后决一生死,一般双方都觉得势均力敌的话,基本都会愿意决战,因为这样可以缩短战争时间,减少战争消耗。但更多时候,弱势一方自认为战力不足或者有其他战略目标的时候,就会拒绝出战。所以高挂免战牌的一方自然拒绝出战。

躲到营盘里之后,高挂免战牌的一方会在营盘周边插满鹿角,再配上雄厚的兵力防御,在敌我双方兵力相当的情况下强攻是无法奏效的。比如刘备东征东吴的时候,东吴大将陆逊带的军队要比刘备的多,但就是龟缩不出,刘备拿他没任何办法,只能干耗着。同样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司马懿带领大军就是缩头不出,任诸葛亮计谋百出,也拿他没脾气。

所以要想打破这种龟缩战术,古人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夜袭,围困,断水断粮或者干错绕行从后方攻击等方式方法。当然防守一方自己要把营盘弄得像铁桶一样,滴水不漏,严防敌人的偷袭。所以司马懿看到诸葛亮扎的营寨之后,仰天长叹,这真是“天下奇才”。当然也有人能强攻下来,在我国军事史上依靠蛮力打破敌人营寨的只有一个人,这就是霸王项羽。(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军迷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


第一军情


在许多演义和评书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节,双方正在交战,忽然一方出了点问题,不想打了,主将一声令下高挂免战牌,结果就可以换来一段时间的平静。在古代真的有这样的事情吗?免战牌真有这么神奇?

免战牌上当然没有魔法,交战双方也不会这么讲礼貌,见到对方挂出一个小牌子就不打了,等对方休养生意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甚至免战牌这个东西都没有真实存在过,因为根本没有任何效力。

古代双方交战,补给一定非常艰难,任何一方都希望速战速决,拖下去对双方都不好。而免战牌这个东西恰恰违背了这个原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中司马懿高挂免战牌,使得诸葛亮粮草不济,只好无功而返。如果想要遵从对方意愿干脆撤兵多好,何必耗在城下。

那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情节呢?冷兵器时代并没有火炮这种攻城利器,对于坚固的城墙并没有太好的办法。古代的攻城战如果双方实力相差不多,进攻方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这些代价往往是双方都无法承受的,通常双方实力相差不多,就会进行“约战”,就是下战书。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当然没话可说,攻城掠地也是水到渠成。

所以,虽然没有免战牌这个东西,但由于城池易守难攻,使得对手不敢进攻,相互对峙的情节还是存在的,在这里那一面坚固的城墙已经起到了“免战牌”的作用。面对对方的坚守不出,高挂“免战牌”,除了强行攻城外,古人还发明了“骂阵”这个东西,这也充分暴露了进攻方尽量避免强行攻城的意图。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免战牌”这样一个东西呢?免战牌第一次出现应该是在清代小说《说岳全传》中,作用和我们今天理解的一样,挂起来告诉对方“我不打了”。文学艺术中塑造的古代战争就像我们今天的沙盘游戏,双方列阵,武将一个接着一个的出来单挑,打得过就赢了,输了就鸣金收兵。而“免战牌”在这里的作用也是通过简单的方式描述坚守不出这一战术。

简单来说,古代两军对垒主角是成千上万的士兵,而文学作品中为了突出主将的作用,使得战争的主宰变成了双方将领。依靠坚固的城墙死守不战,主角是守城士兵,而高挂免战牌就成了将领的工作,为了更好地塑造将领的形象,“免战牌”这个“代名词”就出现了。同样,双方将领阵前单挑,真实战争中起到这一作用的往往是双方第一排的士兵。

古代双方交战,高挂免战牌可能不会起到任何作用,但“免战牌”这个概念被用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就非常实用了,遇到争吵、辩论时一旦“挂起”免战牌,通常会得到“鸣金收兵”的效果。


邓海春


免战牌,在电视剧里成为了人尽皆知的“神器”,只要高挂上这个免战牌,地方就只能叫骂,逼对方出战,否则挂免战牌的这一方不出来,这仗就打不成。

其实真是的情况并非如此,否则这世界也就不会有“强攻”这个词儿了,在战场之上,这仗还真不是你想不打就不打。

大家都知道,古代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次大型的战争,需要无数的钱粮,甚至需要多年的准备,一场战争,进攻方需要付出很多心血,大战在即,被攻方挂起免战牌,如此一来,如果进攻方选择退回的话,这损失可不小,既然是来打仗,自然不会是什么好朋友,更不会选择承担这部分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进攻方会因为一块牌子撤走吗?当然不会,来了自热不会这样走,这块牌子自然也不会影响进攻。

攻城都是强攻,很少有守城方放弃守城优势出战,所以这免战牌的有无,没有啥用,进攻的人还是会进攻。

但是电视剧里为啥频频出现免战牌,难道是编剧自己空想出来的吗?当然也不是。

说起这个免战牌的来历,有着悠久历史,要追溯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人讲究,做人有底线,说话也算数,而且讲义气,这也是关羽为什么喜欢读《春秋》的原因。

春秋时期打仗,和后期礼乐崩坏之后有着极大的区别,他们讲义气已经接近“蠢”的地步,而且春秋时期的贵族一般都是亲戚,打仗也注意分寸,不往死里打。

春秋时期打仗,都要事先约定好,指定打仗时的时间、地点、人数,到时候谁都要严格遵守约定,打多长时间结束,这些都有规定。

这个时候的免战牌是有效的,比如你想和谁打仗,你派人去约战,结果对方挂了免战牌,你就不能约战了,要回去复命说,人家最近有事,不约。

你可能会觉得春秋时期的人可笑,但是那时候确实最讲信义的时期,也是今天最匮乏的东西。

在春秋之后,战国开始讲究计谋和战术,所谓计谋和战术,其实本质就是欺骗。所谓的兵不厌诈,其实就是信义全无。

但是有一例战斗,免战牌确实是起了作用,这次战斗是“靖难之役”。当时朱棣进攻铁铉,铁铉扛不住了,于是挂了一个免战牌出去,朱棣一看,就给了他一个晚上时间,结果第二天,铁铉将朱元璋的牌位挂满了城头,替换了免战牌,这给朱棣气了个半死,面对这样的局面,朱棣不知道如何是好,进攻肯定不行,这不是有辱先皇嘛,不进攻也太憋屈了。不管怎么样,这次的铁铉的免战牌是生效了。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也出现了免战牌,当时是诸葛亮进攻司马懿,司马懿选择龟缩,诸葛亮拿之无可奈何。诸葛亮不进攻司马懿并不是因为免战牌,而是因为无法攻破,和免战牌关系不大,司马懿挂免战牌只是在给自己的部将看,告诉大军自己的心意,就算诸葛亮骂破喉咙也不会开战。

其实古代的免战牌,很少出现,这种东西只在春秋时期有过点作用,就再也没啥实际用处了,即使挂上了免战牌,战事还是在所难免!


野史日记


免战牌,这可是一个神奇的物品,只要挂出此物,便是向敌方宣布,现在停战不打了,而对方也不能再进行攻击。

免战牌真有如此奇效么?还真有,不过效果却差强人意!

免战牌是清代及以后的小说评书创造的产物。在诸如《说岳全传》、《杨家将评书》(明及之前成书的《杨家将》、《杨家将传》中没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等评书中,岳元帅、佘太君、薛仁贵等评书主角,经常命人高悬“免战牌”,要求暂时休战。

以《说岳全传》为例,宋军在对阵金军金弹子时,数战不利,岳元帅只得命令将免战牌挂出。而金弹子不准免战,只是喊骂,岳爷只得连挂七道“免战牌”避战。气的年少气盛的小将军岳云,一怒之下将七块免战牌悉数砸毁,并对岳元帅言,高挂七块免战牌“坏我岳家体面,孩儿已经打碎”。岳云还要求岳元帅,“望爹爹查出挂牌之人,以正军法。”

可见,高悬免战牌这件事,并非一个体面的事情,通常情况下,都是战事不利的时候,才会挂出去。而且,对方也可以继续挑战,只是多数情况下挑战的方式是在外骂阵。这其实就是清代及之后小说的一种创作手法。

在元明话本、小说中,将武将单挑的创作手法,发挥到了极致,特别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大流行。直到现在,三国武将、水浒英雄的个人武力排名,都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

到了清代,为了增加故事的波折和戏剧性,又增加了免战牌这个神奇的存在。比如岳家军在对阵金军时,作战不利,岳元帅无奈,只能挂出免战牌,之后再有新的武将加入,诸如岳云、陆文龙等。

前面我们讲到了小将军岳云砸坏了免战牌,之后立下军令状,出战金弹子。岳云大战金弹子八十余合不分胜负,牛皋看到了大喊一声,金弹子一个分神,被岳云一锤打中肩膀,翻身落马丢了性命。岳云出场,解了岳元帅之危。七块免战牌起到了烘托岳云闪耀出场的作用。

那么免战牌真能阻止敌军进攻么?当然不能。

同样是《说岳全传》中,已经用战例说明了,其实免战牌对于阻止敌人进攻,没有多大作用。想要阻止敌人进攻,还要看己方的实力大小。

金兀术率大军南下,第一关就是进攻潞安州的州城。潞安州守将就是陆文龙的父亲陆登。陆登大战金兀术,五六个回合便招架不住,败回城中,第二天就挂出了免战牌。按我们通常的理解,金兀术看到免战牌就不应该进攻了。恰恰相反,金兀术在城外骂了半个多月之后急了。

金兀术命人打造云梯等攻城器械,命五千人为先锋,自己率主力为后队,强攻潞安州城。结果,城上“滚粪打出,那些小番一个个翻下云梯,尽皆跌死”,滚粪又叫腊汁,就是往城下倾倒烧开的大粪水。这是一个有味道的守城战,一战过后,潞安州城不知道还能不能再住人了,环境污染严重呀。

金兀术根本不管陆登挂出的免战牌,强攻潞安州城数次无果,死伤将士无数。最后,还是派人悄悄从通入城中的水道入城,打开城门,放下吊桥,守在城外的金军才入城,攻取了州城。而守城的陆登见城破,自杀殉国。

从评书中的这次战例来看,免战牌之所以能够起效,是因为敌方如果强行攻城,会付出较大的伤亡损失,所以,尽量是通过辱骂等方式,让挂免战牌一方主动出城应战,以减少伤亡。但是,如果攻城一方决定强攻,那么免战牌就是形同虚设一般,毫无作用。

其实,评书中的战例,也跟历史上的实际战争相似,只是实际战争中,不会有免战牌这个东西的实物。一方不愿意打了,那就坚守不出就好了,挂不挂牌子都一样,都无法阻止对方的进攻。坚守免战一方,做好防御工作才是“免战”的要义。

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出兵陈仓。奉命守卫陈仓要塞的魏将郝昭,仅仅带了一千余兵士,抵挡诸葛亮的数万大军。郝昭如果出要塞跟诸葛亮打野战,数万蜀军可以轻松碾压郝昭的上千人。郝昭最好的策略就是固守要塞,此时,就可以默认为郝昭是“免战牌”高悬了。

诸葛亮希望速战速决,而且优势在蜀军一方。于是,下令军士强攻陈仓要塞。结果,双方激战二十余日,诸葛亮竟然没能拿下陈仓。蜀军粮食耗尽,只得撤退。从这一战可见,所谓的免战牌,其实就是守城的实力,阻止不了对方进攻,但是可以阻挡对方前进的步伐。

诸葛亮之后对战司马懿时,司马懿野战不利,照样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等于免战牌高挂了。因为双方实力相近,诸葛亮不敢轻易进攻,只能派人骂战,甚至女人的衣服、头巾都给司马懿送去了,希望司马懿出城一战。结果,司马懿就是“高悬免战牌”,严令众将不得出战。不打,不打,就是不打。

气的诸葛亮约出了司马懿,给司马懿耐心的摆事实,讲道理。司马呀,要出来打呀,老在城里待着多无聊呀。司马懿耐心的听完,讲完了,那我回去了,害的诸葛武侯再次粮尽而退。

可见,免战牌并不能阻止对方发动进攻,真正可以阻止对方进攻的,是双方实力相当,但是对于坚守一方更有利的时候。因为实力和地利的原因,进攻一方担心进攻会遭受比较大的损失,主动放弃了进攻。这才是“免战牌”的真实含义。

说白了,免战牌就是一个停战通知而已,至于对方同不同意,无辜的免战牌只能无奈的摊开双手——小牌牌真的无能为力呀!!!然后,自爆当场,免战牌卒,终年不详!


奕天读历史


首先免战牌这种东西并没有正史的记载,这可能就完全是古代小说家自己杜撰出来的东西,其实想想也正常,用兵打仗讲究兵贵神速,时机一过,战局就没有了,怎么可能你挂个小牌子,敌人就真的停止进攻了,打仗又不是做买卖。

在《三国演义》,《封神演义》都有提到被围城,或者打不赢敌军,就会先挂出免战牌,作为缓兵之计,之后再想对策,其实真正开战时,遇到这种情况,敌人一般都会乘胜追击,另外这些古代演义,小说最扯淡的就是双方交战,大将先冲出来大战三百回合,先分出个胜负,然后胜利一方接着冲锋,说实话这些小说家理解的战争未免太过幼稚了。

如果真的在双方交战时,大将就从出来先打一场,结果通常会是双方大将被乱箭射死,然后两边的兵士一通瞎打,再说大将先打其实也是不和逻辑的,如果大将打输了,那么被打输的这一边最开始气势就会折损很多,其实在古代,大将通常都会在安全的地方,同时能看到整个战局的地方指挥作战,一旦战局不利的时候,立刻鸣金收兵,在这时双方势均力敌时,进攻方也不敢乘胜追击,撤退方则会部署好防御谨防偷袭,这才是最有效的缓兵之计。

通常在这些演义中,挂起免战牌的一般都是守方,古代的确是有攻城久攻不下的情况,另外一方采用围城的战法,但是一旦被围的城,没了粮食,没了物资,还没有援兵,那么围城的一方也就必然会胜利,直接攻城,这时候胜利再望,谁还会管挂不挂免战牌?在古代战争中,举白旗投降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古代当一方处于劣势的时候,实际上是不会挂免战牌,通常会加强营地的防御来地方占优势的一方偷袭。



玄坤文史


很多人都认为古代人讲信用,讲礼仪,只要有一方高挂免战牌,然后另一方就不打你!

历史上真的是这样的吗?

人狠话也多,史论纵横跟你扯一扯!

当然不会因为你挂了免战牌,然后敌方就不答你,中国古代的兵法一直强调抓住战机,因此,不可能因为一些礼仪性质的东西说不打就不打了!

古代的战争打的就是一个速战速决!

在古代能一天打完的战争绝不打两天,上午打完的,决不拖到下午,为什么呢?因为,打仗在古代是成本最高的事情。因为古代生产力低下,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职业军人,都是寓兵于农,平时也不给军人开军饷,可能是服兵役的在税收上有一定的照顾。

一旦开战,就得将大批本应该在种地的人,弄到战场上,这些人不但不种地了,而且还要吃国家的粮,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运粮也是一个苦差事。如果战事一胶着,打个三年五载的,国力很容易耗尽。

所以,不会出现题中说的,只要高挂免战牌后,敌人就不进攻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还要守军干什么,直接挂免战牌就好了。

当然,既然出现免战牌这个词,我认为历史上应该可能真的存在过,如果出现的话,我认为应该是在春秋之前,在春秋有些时候的战争,都是各国的贵族在战车中进行比试,一场战争往往一天两天就决出胜负了,有一种论输赢,不论生死的样子。当然,越到后期越是礼崩乐坏,春秋初期很多贵族都是亲戚,都有血脉关系,到战国时期,哪还有那么多说道,早就是:大点干,早点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