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为什么清朝12位铁帽子王,道光的儿子就占了三位?

自由的酋长


清代爵位分为三个体系:宗室、蒙古王公、臣下。蒙古爵位基本都是世袭罔替的,所以一般所说铁帽子王,是指宗室而言。

宗室爵位按等级依次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视同武一品)、辅国将军(视武二品)、奉国将军(视武三品)、奉恩将军(视武四品)。

宗室子弟封爵需要考核,皇子也不例外。但标准其实在皇帝心里。所有爵位的世袭都要降级一等,但最终有个拖底的。如亲王降级到镇国公,就不降了。郡王至辅国公,以此类推。不降级的,就叫世袭罔替。

早期显赫的王爷大都是八旗旗主,但各种斗争中,有的被废了,有的冷落了,很多还改了爵位名字。乾隆四十三年,弘历为多尔衮平反了,也把开国诸王的世袭罔替定了下来,即八大铁帽子王,六亲王加二郡王。

而非开国王世袭罔替只有四个。第一个世袭罔替的是怡亲王胤祥,特殊待遇中的特殊。

剩这三个并不都是道光的儿子。道光帝第六子恭亲王奕訢与两宫太后一起发动辛酉政变,得了铁帽子。


第七子醇亲王奕譞是光绪帝的亲爹,得了铁帽子。


最后一个庆亲王奕劻,是道光的远房侄子。通过慈禧太后娘家兄弟与老佛爷搭上线,即能捞钱,更会讨领导欢心。他的爷爷是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封庆亲王。亲爹是不入八分辅国公绵性,初封辅国将军。后来过继给伯父庆郡王绵慜为嗣子,晋爵贝子、贝勒,同治十一年加郡王衔。光绪十年,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进庆郡王。二十年晋亲王,二十四年世袭罔替。

画了一个大表↓↓


几苇渡


我们先看看啥子是铁帽子王。铁帽子王是清朝的爵位。其地位和待遇要高于一般亲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世袭罔替,不用随着辈分而降低爵位。

第二,每年的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第三,可以拥有固定的王府,也可世袭罔替。

整个满清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

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的时候立下汗马功劳的王爷: 那就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因为战功卓著,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死后配享太庙的殊荣。

剩下的四位属于后期赐封,他们是清朝中后期在有重大立功表现而受封的,就是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前八位不用多讲,主要看后四位。重点是清朝后期,为什么道光以后会封这么多?

怡亲王允祥:为雍正鞠躬尽瘁

允祥为康熙皇帝十三子,早在九子夺嫡的时候,允祥就是雍正得力的助手和最坚定的支持者。雍正刚继位的时候,政局不稳。允祥在稳定雍正权利过渡时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雍正曾对此评价:‘

“辅政之初,阿其那包藏祸心,扰乱国是,隆科多作威作福,揽势招权,实赖怡亲王一人挺然独立于其中,镇静刚方之气,才没有让奸党得逞。”——爱新觉罗 胤禛(雍正皇帝)

无论何时,允祥始终如一的、坚定地选择了与雍正肝胆相照,风雨同舟。

雍正继位后对允祥也是绝对信任,大胆放权。而允祥也是不负雍正的期望,在财政、政事、军师、民生等方面允祥事无巨细,均做得深得雍正的心意。雍正对他的满意和欣赏程度无法用语言来表示,只得在物质上多加赏赐,但越是如此,允祥越是谦让,对许多赏赐坚辞不要。

允祥的政治智慧极高,他能够很好的就在于能够处理与雍正的关系,位置越高,权重越大,就越来越谨慎,其表现出来的稳重低调真让人拍案叫绝!

在雍正需要的时候,帮他处理各种事务,但没有任何欲望,让雍正对其心存芥蒂或者产生防备之心。

他的为人处世方式值得我们去学习!

其余三个铁帽子王:王朝式微,行将就木

恭亲王奕訢人称鬼子六。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在当时的王爷中是出类拔萃的。可惜道光把皇位传给了平庸仁慈的老四咸丰皇帝。等到咸丰驾崩,跟两宫皇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夺取政权,封为议政王大臣。获得铁帽子王称号。



醇亲王奕譞,道光的第七个儿子。道光三十年封为醇郡王。咸丰帝死后奕譞与恭亲王奕訢配合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所以慈禧太后开始重用奕譞。同治三年,奕譞加亲王衔。同治十一年,晋封亲王。光绪登基,因为他是光绪的亲生父亲,他又被加封醇亲王。


庆亲王奕劻,他可不是道光的儿子,他是道光的远房侄子,咸丰的很远房的堂兄弟。他的爷爷是乾隆的第十七个儿子永璘。此人会讨慈禧太后的欢心,同时又非常爱财。据说他在汇丰一家银行的存款就达上百万两。

综上所述十二个铁帽子王有的名副其实,有的沽名钓誉。在清朝后期更是恩封了三个。更加凸显了这个称号已经贬值到何种程度!

铁帽子王的前八位,在满清大一统的初期具有突出贡献。 但在清朝中后期已成了一个腐朽堕落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靠着手中权力,安插爪牙,贪污受贿,墨守成规,阻挠改革,对国家的发展尤其不利。


小王日常vlog


错了,道光的儿子只有两个铁帽子王,恭亲王奕䜣和醇亲王奕譞,另一个奕字辈的庆亲王奕劻并不是道光的儿子。至于为什么奕字辈封了三个铁帽子王,那基本上都与慈禧太后精彩的一生有关了。

(睿亲王多尔衮)

先说说铁帽子王,就是清朝世袭罔替的王爵。因为清朝与之前历朝不一样,采用降爵世袭制,父亲是亲王,儿子要降爵为郡王,孙子降为贝勒,以此类推,逐级递减(当然皇帝可以再加封)。只有铁帽子王,爵位永远不降,亲王永为亲王,郡王永为郡王。一开始皇太极称帝时,清朝只有八个铁帽子王: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此八王都是凭借在清朝开国过程中建功立业而得封。之后即使是顺治入关,还是康熙平三藩、收台湾、打准噶尔,都没有再封铁帽子王。

(怡亲王胤祥)

直到雍正的十三弟胤祥,获封铁帽子王。因其是雍正最信任的兄弟,并且在当年的夺嫡大战中坚定支持雍正,雍正即位后也是鞠躬尽瘁,胤祥死后,雍正特下旨将其为避讳改成“允祥”的名字改回“胤祥”,成为雍正朝唯一不用避讳之人。不过即使这样,其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身份其实也是乾隆继位后才确定的,那是胤祥已经死了很久了。


(恭亲王奕䜣)

最后三个铁帽王,就都跟慈禧有关了。第一位恭亲王奕䜣。奕䜣是道光第六子,道光当年一直在究竟立第四子后来的咸丰帝奕詝还是第六子奕䜣上犹豫不决,最后在遗诏上破例既写了传位奕詝又写了封奕䜣为亲王,足见其对奕䜣的看中和喜爱。咸丰继位后对这个弟弟相当防范,但国家内忧外患,又不得不启用最有能力的奕䜣,但始终没有完全信任,不给予大权。直到临终前也没有将奕䜣列为顾命大臣,而是选择了怡亲王载垣为首、军机大臣肃顺为核心的顾命八大臣辅政,奕䜣再遭排挤。与此同时,慈安、慈禧两宫太后也深感受到八大臣压制,矛盾日益却凸显,于是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除掉八大臣,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奕䜣执掌军机处。由此,为嘉奖奕䜣功劳,将其恭亲王爵位定位世袭罔替,奕䜣成为铁帽子王。


(醇亲王奕譞)

奕䜣虽然成为铁帽子王,但慈禧是不容许有哪个臣子权力大过自己的。所以奕䜣屡被打压,最后甚至闲居府中无所事事。而在亲贵大臣中,醇亲王奕譞成为慈禧选中的合适人选。奕譞是道光第七子,更重要的一层关系是他的福晋叶赫那拉氏就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所以他既是慈禧的小叔子又是他的妹夫。因此奕䜣被打压后,奕譞逐渐开始获得更多崭露头角的机会,而当同治皇帝死后,慈禧选择了奕譞与自己的妹妹所生的儿子载湉成为新君,奕譞作为皇帝的生父,获得了世袭罔替铁帽子王的封赐。


(庆亲王奕劻)

奕䜣、奕譞都是道光皇帝的亲儿子,而庆亲王奕劻则不然,是靠着自己的各种巴结手段上位的。奕劻和清朝皇室的关系要追溯到乾隆了。乾隆第十五子永琰继承皇位,就是后来的嘉庆帝颙琰。而奕劻的祖父是嘉庆的同母弟弟永璘,被封为庆亲王,但并非铁帽子王。而且奕劻的父亲的父亲绵性只是第六子,并且是庶出,原本他是没有资格承袭庆亲王一脉的爵位的,但是他运气还算不错。


(恭王府)

永璘共有六个儿子,长大成人的只有三个,三子绵愍、五子绵悌和六子绵性。继承爵位的是绵愍,由于不是铁帽子王被降为郡王。奕劻的生父绵性觊觎哥哥的爵位而受到了处罚,连累奕劻从小遭受窘境,在绵愍死后,由于绵愍无子,庆郡王的爵位交给了乾隆另一个儿子永璇之孙奕彩。之后奕彩因为犯事,被剥夺了爵位,重新回到永璇一支,绵悌奉永璘嗣,但是绵悌不争气,还没有继承爵位就因为获罪被降为镇国将军,几年后去世,由奕劻兼奉伯父绵悌嗣,于是,奕劻成了庆王一脉的继承人。但是由于绵悌已经降爵很低了,奕劻只能再降一级成为辅国将军,所以连永璘从哥哥嘉庆那里获得的原属和珅的府邸也被剥夺,转赐给了恭亲王奕䜣,从此那里就叫做恭王府。

(慈禧)

庆王一脉在咸丰年间早已边缘化,所以即使奕劻继承了也得不到什么好处,从小看惯了世态炎凉的奕劻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要出人头地,只有自己想办法。于是,他巴结上了慈禧。奕劻最初上位靠的只是他一手好字,在慈禧跟弟弟桂祥写信时代笔,居然就这样,奕劻被慈禧信任,从此改变了命运。奕劻逐渐成为慈禧太后所培养的亲近势力,慢慢走近权力中枢。一步步晋封贝子、贝勒、郡王,直至慈禧六十大寿时成为庆亲王。随着慈禧对恭亲王奕䜣进一步遏制,奕劻获得了更大的权力,中法战争失利后,奕䜣再次被免除职务,奕劻接替其成为总理衙门大臣,主管晚清外交,一步步兼管各项重要差事,直至最后成为内阁总理大臣,成为晚清臣子的头号人物。实际上奕劻碌碌无为,只是能在大事上讨慈禧欢心,靠的就是揣摩上意才身居高位。慈禧、光绪死后,溥仪即位,其生父醇亲王载沣(奕譞之子)成为摄政王,为了平衡各方势力,将奕劻加封铁帽子王,世袭罔替,但是由于清朝很快灭亡,清朝皇室虽然能保留爵位却也没有多大作用了,奕劻死时已是民国,他的庆亲王爵位只传了一代就终结了。


伊耆角木


何谓铁帽子王?它真正的称谓是“世袭罔替的王”。

满清入关后,基本承袭明制。明朝的王,只要不犯错误,全是世袭罔替。老的王一直被继承,新封的王又会不断产生。以至于到了明朝末期,遍地是王,他们的俸禄成了国库的巨大负担。

清朝吸取了这个教训。一般的王都是逐辈降级的。比如,爸爸是亲王,儿子继承爵位后就自动降级为郡王了,到孙子继承时就变成贝勒了,以此类推,逐渐降低。这就避免了“王”的爵位只增不减的问题。

但有一种亲王,其死孙后代是可以永远继承下去的,不必降级,这叫做世袭罔替。这种王,就是铁帽子王。

要获得铁帽子王,必须功勋卓著。所以,满清一朝,共有十二位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皇室中的开国功臣。

第九位,则是雍正的十三弟胤祥。

众所周知,在雍正夺嫡的过程中,胤祥一直坚定地站在雍正一边。而雍正登基后,与其他的所有兄弟几乎都不和,除了胤祥。因此,雍正册封胤祥为铁帽子王,既是对胤祥的褒奖,其实也是做给其他兄弟看的。

此后的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代皇帝,都没有册封铁帽子王。直到同治、光绪时,慈禧又册封了三位铁帽子王,分别是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環,庆亲王奕劻。

奕䜣和奕環都是道光的儿子、咸丰的弟弟。慈禧册封他们铁帽子王,纯粹为了拉拢。奕䜣帮助慈禧摆平八大臣,还算有大功,封个铁帽子王勉强说得过去。奕環受封铁帽子王,纯粹是参照了奕䜣的标准。其实他一生平庸,并无大功。至于奕劻,那更是等而下之了,他这个铁帽子王,水分最多。

所以说,道光只有两个儿子做了铁帽子王。奕劻的祖父是乾隆的儿子,他也属于皇室近支,但并不是道光的儿子。


趣谈国史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生活颠沛流离,当了皇帝以后很重视子孙福利,儿孙皆封王,世世代代皆享受皇家俸禄,一生衣食无忧。由于朱元璋的溺爱,朱家后代不但不贡献GDP,还耗费了巨大的财政收入。到了后期,庞大的皇族开支使得财政瘫痪,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清朝统治者吸取明朝经验,规定亲王承袭爵位,逐代递减,无功绩者几代以后就成普通旗人了。唯一例外的就是铁帽子王,可以世袭罔替,俸禄不减。清朝开国有八大铁帽子王,是为了表彰对清朝开基创业、一统天下,立过汗马功劳的嫡系王爷而设立的。

八大铁帽子王的始封祖和传世情况如下:

礼亲王代善:传10世,12人承袭,其中2人被夺爵。

郑亲王济尔哈朗:唯一的非帝王直系子孙,传10世,17人承袭,其中5人被夺爵。

睿亲王多尔衮:多尔衮无子,由多铎后人承袭,共11世,8人承袭。

豫亲王多铎:传9世,13人承袭,其中2人被夺爵。

肃亲王豪格:传9世,10人承袭。

庄亲王硕塞:皇太极第五子,传8世11王。

克勤郡王岳托:代善长子,传13世17王,其中3人被夺爵。

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代善之孙,传10世15王,其中3人被夺爵。

雍正登基后,封老十三胤祥为和硕怡亲王。两兄弟年幼就交好,在夺嫡过程中,老十三坚定不移的站在雍正身旁,为他披荆斩棘,助他登上皇位。胤祥本身也很有政治能力,雍正交付的重担,他都完成的非常出色,是一位有名的贤王,也是清朝中期唯一的一位铁帽子王。

盛世之中铁帽子王非常显赫,若非功绩卓著又有帝王抬爱,不可能获此殊荣。而到了晚晴,皇室权利不再那么神圣,铁帽子也开始贬值了,先后出过三位铁帽子王,但只有两位是道光之子。

恭亲王奕訢,道光第六子,奉父皇遗诏辅政。咸丰去世后,奕訢联合慈禧发动辛酉政变诛杀八大顾命大臣,被封为议政王,享受亲王双俸,世袭罔替。

醇亲王奕譞,道光第七子,同治死后无子,其子载湉继位,是为光绪皇帝,醇亲王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奕譞去世后,其子载沣承袭爵位。光绪去世后无子,载沣之子溥仪入继大统。

恭亲王是晚清的中流砥柱,醇亲王为大清贡献了两位皇帝,二人被封为铁帽子王说得过去,但是最后一位庆亲王奕劻就颇受非议了。

庆亲王奕劻是乾隆十七子永璘的嫡孙,甲申易枢后主持外交事务,与醇亲王办理海军事务,权位渐崇但庸碌无为,常受人讥讽。但是深得慈禧信任和喜欢,戊戌变法的关键时刻,奕劻为慈禧解了围,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奕劻能做铁帽子王,完全是因为慈禧需要一位平庸又听话的傀儡王爷,关键时刻做自己的代言人,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史论纵横



任何朝代到了晚期,随着朝政的腐败,国力的衰弱,总是会伴随着一系列内忧外患的。可以说是风雨飘摇的多事之秋,为了巩固统治之前极其严格的制度也会松弛。像铁帽子王这种东西也有一些末世名器的意思了,所以晚清一下子恩封了三个铁帽子王。

晚清三个铁帽子王: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其中庆亲王奕劻并非道光帝之子,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曾孙,庆僖亲王爱新觉罗·永璘之孙,到了道光年间只能说是属于宗室成员。

道光帝为中国近代史第一位皇帝,以他为标准清朝正式进入晚清时代。

随着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证明了清朝所谓的天朝上国只是虚有其表。西方列强对于这个古老的东方神秘国度不再向往忌惮,而是看清了其不堪一击,就开始了无休止的侵略,使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

这时期的晚清对外要面对西方列强的压榨,对内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可以说正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际。


恭亲王奕訢

道光帝六子恭亲王奕訢对于晚清局势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力挽狂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北京沦陷咸丰帝逃往热河,是奕訢留在北京稳住了列强并与之谈判,才使局势没有进一步恶化。咸丰帝死后,奕訢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了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之后参与处理了很多清廷政务,并且大力支持洋务运动。

奕訢可以说是晚清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他的一番作为巩固了清廷的统治,所以被恩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醇亲王奕譞

奕譞是道光帝第六子,才能一般,但是身份特殊,他是慈禧太后的妹夫,光绪帝生父,宣统帝溥仪的爷爷。

而且奕譞政治立场是坚定不移的跟随着慈禧太后的,一直支持慈禧太后,并且十分谦让。小心翼翼的避免了为慈禧太后所猜忌,所以得到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恩封。


庆亲王奕劻

庆亲王奕劻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曾孙,庆僖亲王爱新觉罗·永璘之孙,到了道光年间已是血缘疏远,只能说是属于宗室成员。


奕劻只是普通宗室成员,他那种身份虽然没有泛滥但也是一抓一大把。但奕劻同醇亲王奕譞一般坚决支持慈禧太后,政治立场明确,而且会拍马屁,为慈禧办了很多事情,所以被恩封为铁帽子王。(来自今日头条悟空问答宋安之首发,以防抄袭。)

奕劻才能平平,极其平庸。对于贪污受贿却很在行,但因为慈禧太后属于后宫掌权,需要无条件支持者,奕劻的政治立场明确。所以一直重用他,对于其贪污受贿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晚清三位恩封铁帽子王,比之开国初期的八大铁帽子王差远了。甚至比之前一位恩封的铁帽子王怡亲王胤祥还要差,也就是恭亲王奕訢拿得出手,巩固了晚清风雨飘摇的江山。其他两位铁帽子王,只能说是政治立场坚定,一直无条件支持慈禧,巩固了慈禧的统治,并没有多大才能,但屡屡被放到重要位置才被恩封为铁帽子王的。

王朝末世多事之秋,此一时彼一时,只要能巩固统治,对于内忧外患的局面有利,再严厉的规则也要让步,所以恩封了三位铁帽子王也不足为奇了。


宋安之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题主说得很对啊,就是因为到了王朝末期了,为了续命所以官爵都不值钱了,所以才会有三位铁帽子王。但是请注意,道光的儿子只有两个,庆亲王并不是道光的儿子。

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这十二个王爵分别是:开国初期的礼、郑、睿、豫、肃、庄六位亲王以及克勤、顺承两位郡王;雍正封的老十三怡亲王,以及道光的六子恭亲王、七子醇亲王,还有宗室庆亲王。

开国八王功勋卓著,怡亲王也是对雍正忠心耿耿,恭亲王也确实是清朝难得的贤王,而醇亲王把自己的长子贡献给国家当皇帝,也该予以褒奖。主要说说庆亲王。

庆亲王奕劻,本来是乾隆曾孙,庆僖亲王爱新觉罗·永璘之孙,不入八分辅国公爱新觉罗·绵性长子,一开始只是个最低等的辅国将军,后来逐渐成了王爷。他能封王,纯粹是因为慈禧需要一个听话的奴才,而他又刚刚好既没本事又听话,如是才被封了王爷,而且还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从他身上,就可以知道,铁帽子王到了清朝后期,有多么不值钱了。



青言论史


清朝统治者吸取大明朝的王爷只要不犯错误,全是世袭罔替,导致庞大的皇族开支迫使财政瘫痪,加速了明朝的灭亡的教训,规定亲王承袭爵位,逐代递减,无功绩者几代以后就成普通旗人了,解决了“王”的爵位只增不减的问题。

但唯一铁帽子王,可以世袭罔替,俸禄不减。清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都是凭借在开基创业、一统天下过程中建功立业而得封。

清初八大铁帽子王的始封祖和传世情况如下:

礼亲王代善:传10世,12人承袭,其中2人被夺爵。

郑亲王济尔哈朗:唯一的非帝王直系子孙,传10世,17人承袭,其中5人被夺爵。

睿亲王多尔衮:多尔衮无子,由多铎后人承袭,共11世,8人承袭。

豫亲王多铎:传9世,13人承袭,其中2人被夺爵。

肃亲王豪格:传9世,10人承袭。

庄亲王硕塞:皇太极第五子,传8世11王。

克勤郡王岳托:代善长子,传13世17王,其中3人被夺爵。

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代善之孙,传10世15王,其中3人被夺爵。

在清朝中后期又册封四位铁帽子王:

一、怡亲王允祥:

在康熙九子夺嫡过程中,如没有胤祥的军事辅佐,雍正王朝怕不会存在,即使康熙传位给雍正,也未必不会被八爷党给颠覆。雍正继位后,胤祥顺理成章成为雍正最为信赖的人,雍正的各种政策,全部有赖于胤祥具体实施,与皇帝配合默契,竟能做到外界毫不知晓。雍正帝曾经十分感慨地说:“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数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

胤祥从不恃宠自傲,更不争名夺利,多次婉拒雍正的赏赐。胤祥鞠躬尽瘁,尽职尽责,44岁仙逝,雍正特下旨将其为避讳改成“允祥”的名字改回“胤祥”,成为雍正朝唯一不用避讳之人。不过即使这样,其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身份其实也是乾隆继位后才确定的,那是胤祥已经死去多年。

二、恭亲王奕䜣:

奕䜣是道光第六子,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北京沦陷咸丰帝逃往热河,是奕訢留在北京稳住了列强并与之谈判,才使局势没有进一步恶化。咸丰帝对这个弟弟相当防范,始终不给予大权,直到临终前也没有将奕䜣列为顾命大臣,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除掉八大臣,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奕䜣执掌军机处。由此为嘉奖奕䜣功劳,将其恭亲王爵位定位世袭罔替,奕䜣成为铁帽子王。

三、醇亲王奕譞:

道光的第七个儿子,他的福晋叶赫那拉氏就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所以他既是慈禧的小叔子又是他的妹夫。同治死后无子,其子载湉继位,是为光绪皇帝,醇亲王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奕譞去世后,其子载沣承袭爵位。光绪去世后无子,载沣之子溥仪入继大统。

奕譞政治立场是一直支持慈禧太后,并且十分谦让,小心翼翼的避免了慈禧太后猜忌和特殊身份,所以得到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恩封。

四、庆亲王奕劻:

奕劻的祖父是嘉庆的同母弟弟永璘,被封为庆亲王,亲爹是不入八分辅国公绵性,初封辅国将军。奕劻在慈禧跟弟弟桂祥写信时代笔,奕劻逐渐成为慈禧太后所培养的亲近势力,慢慢走近权力中枢。中法战争失利后,奕劻成为总理衙门大臣,主管晚清外交,一步步兼管各项重要差事,直至最后成为内阁总理大臣,成为晚清臣子的头号人物。实际上奕劻碌碌无为,只是能在大事上讨慈禧欢心,靠的就是揣摩上意才身居高位。慈禧死后载沣掌政,为缓和亲贵之争赐其王爵世袭,而且庆亲王是仅次于和珅的又一个巨贪。

盛世之中铁帽子王非常显赫,只有功勋卓著且有帝王抬爱,才能获此殊荣,晚清时皇室权利不再那么神圣,铁帽子也开始贬值了,或许就是一种安慰奖。


美丽青春您真痘


清朝奕字辈的铁帽子王只有两个是道光皇帝的儿子,分别是恭亲王奕忻和醇亲王奕譞,而另一个奕字辈铁帽子王庆亲王奕劻是道光皇帝的堂侄。

庆亲王奕劻

恭亲王帮助慈禧太后一起发动政变,推翻了顾命大臣肃顺等人的势力,在同治元年被两宫太后授予“议政王“之衔,享受世袭罔替待遇,是这三位奕字辈王爷最有能力的。醇亲王因光绪皇帝生父的身份被授予铁帽子王。庆亲王因慈禧死后载沣掌政,为缓和亲贵之争赐其王爵世袭,而且庆亲王是仅次于和珅的又一个巨贪。

醇亲王奕譞

这三位奕字辈王爷的含金量大不如清初开国级的礼亲王 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而这三位是统治者出于政治利益的需要拉拢获得铁帽子王。

恭亲王奕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