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房地產業之後應該托起的朝陽產業

房地產業之後應該托起的朝陽產業

編者按:這篇文章選自本人新著《商業的邏輯》第七章能源安全與投資篇,以下為文章全文:

房地產業可以說是當下中國最火爆的一個行業。對於它的發展前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房地產業還有新的發展空間,仍然是中國經濟加速發展的推動器;也有人認為,房地產業會硬著陸,下行,風光不再。但是,幾乎所有人都持有一個共同觀點——房地產業暴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可以說,中國依靠房地產業拉動經濟發展的境況,正在發生改變,這條路快走到盡頭了。如果這一觀點成立,那麼,與房地產業相關聯的諸多行業和領域,也將受到巨大沖擊,它們又將何去何從?

當前,中央也認為, GDP高速增長的時代即將出現轉軌,今後中高速的增長將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在這種情況下,在房地產業逐步夕陽化的進程中,需要托起的太陽又是什麼?

有人認為,新的“太陽”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有人認為,是文化、健康、醫療衛生領域;有人認為是教育。這些領域的共同點是:公眾關注度高,與個人的切身利益相關。但是,從全局來看,互聯網、健康、教育等領域,都沒有足夠長的產業鏈,對國民經濟的影響遠比不上能源。相反,能源是關係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性、戰略性的關鍵領域。以我在能源業從業 20年的經驗來看,我認為,包括傳統能源和新能源在內的能源產業,將是未來新的“太陽”;而且,在今後幾代人乃至幾十代人的更迭變幻中,將是朝陽行業。

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考量。

第一,能源是比房地產業涉及面更加廣泛的產業。房地產業涉及或者沒有涉及的領域,都需要能源的介入。百姓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能源。另外,相對於房地產業來說,能源更具戰略意義,是涉及國民經濟根基的基礎產業。而且,從地緣政治和國際利益角逐的角度來看,能源更是關係一國根本利益和國際地位的重要因素。從本身的重要性而言,能源產業遠勝房地產業,所以,能源的時代即將到來。

第二,中國能源目前形勢嚴峻。一方面,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但是,中國自己生產的能源資源“供不應求”,石油供需矛盾突出,對外依存度不斷增加,使中國已經成為能源淨進口國。 2016年,中國進口原油 3.81億噸,佔原油總需求量的 65.4%。不僅是石油,鈾礦、煤礦等也都需要依靠進口。由此可見,中國的能源依存度已經上升到了一個危險的程度。加之中國主要油田或增產難度大,或開發成本過高,在無形中加深了中國的能源危機。另一方面,新能源開發程度不高,光伏電能受到打擊,風能併網存在困難,頁岩氣、秸稈發電等新的能源生產方式都面臨各種困境。根據水桶理論,裝水多少不是取決於水桶的長板,而是取決於水桶的短板,長板再長,短板的地方也會漏水。所以,對於中國來說,能源的總量不夠便是影響中國經濟發展壯大的短板。

第三,世界能源的格局正在悄然發生變化,新技術與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國際形勢。比如,美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耗國和進口國,但是,由於頁岩油氣技術的提高和頁岩油氣田的開發利用,如今的美國已經成為石油的淨出口國。再如,歐洲在開發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的領域已經有了新的突破,在世界能源的競爭中也必將處於更加有利的位置。而中國在自身資源供不應求、新能源發展又沒有突破的情況下,隨著世界格局的變化,必然會受到影響,甚至會處於劣勢地位,受到其他國家的掣肘。

第四,能源具有長效性和需求無限性的特徵。橫向來看,能源涉及諸多領域,牽一髮而動全身。縱向來看,能源更是貫穿於長久的時間維度,隨時隨地存在需求。能源不像房地產,時間長了,在滿足需求之後,發展就開始放緩,房價就會出現下跌。能源在任何時候都存在需求。而且,從發展情況來看,中國很快就要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對能源的需求也會持續高漲。

第五,能源關係國計民生。能源同房地產一樣涉及百姓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甚至與房地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老百姓的生活要靠它,生產的方方面面也都需要它,因此,保證能源安全是很重要的事情。另外,GDP的拉動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能源產業的發展。

綜上所述,我認為,今後,能源產業可能取代房地產,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對於國家來說,要認識並牢牢把握住這個機會,使其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新活力。

具體應該怎麼做呢?我認為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增強能源資源的多樣性。在傳統能源方面,要積極探查開發中國已有的資源,擴大中國自產能源的總量。同時,要積極開拓海外石油資源,使能源的來源地更加多元化,保證中國能源安全,降低被制約的風險。在新能源方面,要加大力度支持核能發展,推動開發頁岩油、頁岩氣。通過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爭取短時間內突破技術壁壘。

第二,建立戰略石油儲備。中國的石油戰略儲備從 2006年開始建立,目前,石油儲備量僅僅達到 30天進口量的標準,離國際能源機構成員通用的 90天的要求,還存在較大的距離。根據中國石油戰略儲備建設計劃,到 2020年,三期項目全部完成,屆時儲備總量將達 100天。當前,第一期項目已經完成,中國要做的是將原訂計劃落到實處。

第三,中國建立石油集散貿易基地。目前,中國沒有一個與日益增強的國家實力和國際地位相符的石油集散貿易基地,以保障中國的石油供給和石油市場權益。在我看來,珠海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珠海建設石油集散貿易中心,正好與珠海建設臨港產業帶和廣東建設沿海化工產業帶的規劃相契合,與未來開發利用南海的油氣資源相匹配,還可以吸引國際石油貿易與投資。

第四,支持開通克拉地峽(運河)。中國周邊石油資源面臨威脅,周邊國家對於領土和主權的聲索,很大程度上源於對石油資源的覬覦。而且,中國常用的石油運輸線路——“印度洋—馬六甲海峽—中國南海”,很容易受到威脅或封鎖。所以,中國有必要擴大石油的來源地,豐富石油的運輸途徑,實現石油資源的多樣性與穩定性。開通克拉運河,既可以降低海運成本,又可以減少國外勢力對中國石油產業的干擾,是中國當前可行的選擇。中國與泰國之間長期的友好關係和共同的利益訴求,將有利於克拉地峽在未來能源格局中發揮重要作用。

第五,擴大和完善中國石油交易機制。完善的交易機制不僅可以增強中國石油產業的活力和規範程度,更能發揮影響力,增強中國的石油話語權。當前,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正就原油期貨相關交割、檢驗標準事宜,探討研究首個“中國標準”,原油期貨市場業已開始有序建設。可以說,石油交易機制正在不斷的成形完善之中。但是,從速度和力度來說,中國要做的還很多,還需要加快步伐,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挑戰。

第六,加強國際能源話語權。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當前最具活力的經濟體,中國的市場潛力得到了世界的認可。但是,在能源領域,中國仍然缺乏足夠的話語權。隨著石油供求和價格的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中國也面臨越來越大的風險。這是中國保持穩步發展的一大劣勢。所以,加強國際能源話語權勢在必行,而最好的方式就是牽頭建立石油輸入國組織(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Importing Countries,OPIC),以加強石油輸入國之間的協調與合作。通過建立 OPIC,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國能源安全水平,建立石油供需平衡、協調與共享機制,維護國際油價的穩定,進而提升中國在能源問題上的話語權。

第七,節能環保。節能減排是當下中國的流行風尚,更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應時之舉。 2014年 9月 17日,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環境保護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同發佈了《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制(修)訂計劃(第一批)》; 2016年 4月 8日,上述三部(委)發佈了該計劃(第二批),對各大產業,尤其是石化產業為代表的能源產業,提出了更高要求。節能環保也不斷內化為能源產業自身績效的考核標準。所以,提高節能環保意識,改進技術、提升節能環保能力,是能源企業持續發展壯大的必然要求。

亨利·基辛格說:“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誰控制了貨幣發行權,誰就控制了世界。 ”能源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是改變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中國要想在新的世界競爭中脫穎而出,就需要大力支持能源產業,托起新時代新的朝陽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