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围点打援是什么战术?如何破解?

用户52255455512


我是Fresh小鑫,一个认真的问答达人,你这么好看还关注我,贼有眼光~

以下长文预警!

围点打援,顾名思义,就是包围一部分敌人并造成要一举歼灭的假象,而同时部署优势兵力打击前来增援的敌人。而醉翁之意通常不在“围点”,在于“打援”。“围点”不是为了歼灭,而是为了打得敌人“呼朋引伴”;“打援”不是为了牵制,而是为了歼灭或重创。不管是军事还是游戏,这种战术都应用极广。



这种战术往往应用在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能应用此战术的攻击方,有围点的持续攻击能力,并能造成攻溃的情势,才能保证被围的敌人持续呼叫支援;还要能集中足够的精锐力量歼灭前来支援的大股敌军。这种战术的弱点也很明显,要是敌我力量估计不足,围点方和阻击方的任何一方失利,都可能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说到围点打援,可能有人会想到影视剧《亮剑》里的“平安县城围攻战”。李云龙因为老巢被抄、老婆被抓,大举进攻山本特种队所在的平安县城。本来李云龙的目的只是打下平安县城救老婆,但没想到打响之后各方纷纷积极响应,打得鬼子援军溃不成军,最后打成了个大胜仗。

其实把“平安县城围攻战”当做“围点打援”的案例并不典型,毕竟是影视作品,很多地方还经不起推敲。比如李云龙打这场仗完全是出于私人恩怨,未经上级批准,缺少重武器、擅于游击的八路军主动围攻装备精良的城市,付出的伤亡代价必定是极大的,能不能打的人家叫支援都成问题。唯一的解释是因为当时是战争后期,鬼子在太平洋战场消耗了大量兵力,无暇顾及中国战场,而我方的革命力量则蓬勃发展,因此李云龙一方占了绝对优势。



现代战争中“围点打援”的最著名案例是“黑鹰坠落”。由于对形势错误的估计,实行抓捕行动的美军在行动中被火箭榴弹(RPG)打下两架黑鹰直升机,本着“不丢下任何人”的理念,幸存者和前去收尸的增援部队被倾城出动的索马里武装围住寸步难行。没有坦克装甲车和空中炮艇的掩护,由悍马和运兵卡车组成的车队只能先回基地再回来救人,然后伤员不断增加,不断需要更多增员,于是美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海洋中。

最后美军向巴基斯坦等别国部队求助,集结了一队以装甲运兵车为主的多国队伍,在夜幕掩护、绝对的火力优势和小鸟直升机的空中支援下,才把伤痕累累疲惫不堪的美军救回来。这次事件美军损失了19名精锐特种部队人员,包括飞行员、三角洲、海豹突击队等多名队员,还有1名飞行员被生擒,可以说是极大的失败。而对索马里武装来说,则是“围点打援”、城市巷战的胜利。自那以后美军宣布退出索马里再不踏进那里一步。



那这种“围点打援”的战术如何破解呢?

其一,如前文说到,围攻方或阻击方任何一方的失利都能瓦解。所以只要被围方保持自身优势兵力,并依靠防御工事消耗围攻方兵力,因为围点打援方战线长,消耗大,拼不起消耗。或者增援部队快速机动出奇制胜,打开阻击缺口,就能赢得战术胜利。但由于战术本身就是建立在巨大的力量悬殊之上的,实际上逆转的机会少之又少。

其二,不增援让他们打,这种战术就成型不了。不过友军有难不动如山,对于士气是极大的打击,极有可能以后相同情况,守军直接投降叛变了。而且让敌军逐个击破升级装备,最后仍然会轮到自己。所以这种事除了抗战时的国军,一般有点智商的将领,还是会选择尽力增援。


菲菲菲芮希



围点打援实际上就是一种诱饵战术,就如高明的同狙击手在狙击敌手的时候,不以毙命为最终目标,而是最大化的有效杀伤。

狙击手在面临对方有人力优势时,先杀伤一个目标,让目标暴露在视线范围内,等对方沉不住气前来救援,再进行杀伤,以此类推,最后敌人都牺牲在了情感冲动之下。


围点打援就是利用了人类的这一个情感弱点,先以优势兵力围困敌人的据点,进行兵力优势压制,但又故意不吃掉,甚至允许敌人通过各种手段搬救兵,然后在关隘险要之处设伏,静待敌人救援部队进入圈套,最后以地利、兵力优势消灭援军,再吃掉据点,以实行对敌人有生力量的最大化杀伤,扩大战果。

要破解围点打援战术,首先就要破解人类的情感冲动弱点,通过侦查、理智分析敌人的意图,权衡利弊,要么忍痛放弃据点,让敌人得一时之利;要么集中更大的优势兵力,在敌人撤退方向设伏,对敌人打一个措手不及的反包围。



一般来说,围点打援战术都是设计方的一个攻其所必救的战术,除非敌方是真正能够洞察一切的战术高手,而且能够突破世人心障,用超脱的心境克制情感冲动,做出真正理智的抉择,而这样的人已经超凡入圣,实在是凤毛麟角。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围魏救赵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是这个破解策略的前提是,有“魏”可围。


谢金澎


围城打援的核心就是打对手的援军,以少量兵力包围城市,集结主力在附近待机,准备打击对手的援军。这是一种非常厉害的战术,但是要想成功也并不是那么容易。

围城打援最关键的一个点,就是对手的野战能力一定要弱于你。并且,你可以在交战地区,集结一支庞大的军队,在数量上要超过对手援军至少2倍以上。或者说具备援军5倍以上战斗力。

否则就会变成内外夹击,比如在莫斯科战役,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67个师占据着莫斯科外围 阵地。但是,苏联援军一下子就来了88个步兵师、15个骑兵师和24个坦克旅。结果变成,苏军进行钳形攻势的两路大军,开始合围莫斯科以西的德军。结果德军惨败,后退200英里。

在布干维尔群岛战役,日军也曾经想打美军一个围点打援,结果日军第6师团一个大队围攻高地上的美军,另外2个大队埋伏在附近准备伏击美军援军。结果,美军在海上的战列舰开炮了,都是近1吨重的超级炮弹,开始扫荡高地周围,很快美军战机也来扫荡了。日军准备打援的部队,连美军士兵都没看见,就被打残了,这基本上是属于降维打击了。

因此,围城打援除了要看自己的实力,也要对对手的实力。在我国围城打援,最顺手的就是明末清初战争和46-49年战争了。八旗军正是希望与明军打野战,毕竟明军野战水平太差,在广宁,在沈阳,在锦州等历次战役,八旗军通过围城打援,将明朝精锐的秦军,戚家军,白杆军等等20多万精锐全部消灭殆尽。

而我军围城打援都是精通。那么怎么才能破解围城打援呢?首先就是,根本不去救援,让准备打援军的人白忙活。或者延迟救援,要求守军坚守更长时间,以调动更大规模的野战军团压上去,那么打援部队就会吃不动。

要不就是围魏救赵,你包围我,我也去包围你。或者是多路前进,比如第2次四平战役,我军准备在以四平为诱饵,让敌人进攻这里随后集中主力打一个大歼灭战。结果,敌新1军,新6军,第71军等部队从多个方向接近四平,可是一旦分兵迎击,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指导实际上就被破解了。

而美军是最不怕被合围的,无论是巴斯托尼,还是在半岛战场。这是因为,美国航空兵过于强大。可以不间断的给包围圈内的美军空投补给品,并且从空中对包围部队进行持续轰炸,同时切断围城部队的后勤线路。


深度军事


围点打援,就是围攻敌方一部,制造此部危急的形势,意在吸引进而利用伏击、阻击等方式在野战中消灭增援途中运动状态的敌方援军。

破解?

最消极的,围点任你围,灭点任你灭,我就是老虎不出洞!那个点能消耗你一点算我赚了,投降了增强了你我也认了。反正就是不让你打到援。

东北战场卫立煌就这么应对的。没办法,国军实力不占优势,野战能力更是菜得抠脚,出援就是送,还不如撒手不管损失还小点儿。

要是己方守点力量强大意志坚定而外围兵力充足擅长野战进攻,应对围点打援还可以玩中心开花。就像孟良崮,张灵甫要是能多坚持几天,周围的国军要是兵力再多点儿进攻再猛点儿,粟裕可能就变饺子馅儿了。

当然最古老而又有效的招数还要说围魏救赵,攻你所必救回头再还你一个围点打援。这个,中国人民早就妇孺皆知了。


朝阳教育人


围点打援是指围住敌方一个有价值的点,并进行攻击,给敌方造成:若不救援,此点必破!要想成功实施围点打援战术,首先,弄清楚自己有多少兵力?士气、战斗力怎么样?其次,敌方兵力部署情况?士气、战斗力怎么样?最后,欲实施此战术的地形情况。这些问题了解之后,就得判断:第一,能不能迅速的围住一个点?围住的点,能吸引多少敌军,打援部队能不能吃掉或者击溃?第二,会不会引起什么连锁反应?实施围点打援时:第一,围敌时:要快,一下子就打敌人个措手不及,并迅速围住。让敌方摸不准有多少力量,让敌方认为不救是不行的。第二,打援部队,要选择一个有利于自己迅速消灭敌方的地形。总之,要成功实施围点打援,前期的情报和准备工作越细越好!实施计划越精确越好!实施时,越快达成目的越好!从方案制定到打援部队开火这段时间不能让敌方有所察觉!要破此战术的军队必须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士气旺盛、上下团结一心!防守部队在受到攻击时:要能迅速转入有条不紊的防御,不能因为事发突然造成大量损失!支援部队,在出发前一定要清楚哪段路容易受到伏击,如遇到应对策略是什么?总之,就是拖时间。时间拖得越久,围点打援方越吃亏。同时,切断敌方攻击部队与打援部队的联系,这样即可造成孤军作战的错觉,又能使其无法配合作战。再配合心理战,逼敌方士气受挫。若能切断或者破坏其补给线,效果更好!

还有,支援部队可一部支援,另一部直奔敌方的一个站略要点,逼对方撤退。这个点,必须是敌方一定会撤退的要点。而且要是一个能迅速攻击的点。不过,这个条件一般不会存在,除非早就有一支秘密部队就在哪里活动!


廖广羽话历史


围点打援是个好战术啊,可大可小,大小是相对的,战术灵活几乎无解。

这还不同于围魏救赵,不过多多少少还是有点相似之处。

为什么说是几乎无解呢?因为围的这个点叫做攻其所必救,不救不行啊,我要是去你家里面点火你回不回来揍我啊?回来的话我就在半道上揍你,不回来那也行啊反正我又不吃亏在你家里点一把火然后闪人,其目的在于打援并不在于围点,所以这招是很歹毒的。

往小了说,看过电影电视的都知道,狙击手有时候并不会打死你的队友,而是选择击伤他,那么你是选择救还是不救?救的话谁露头谁死,出来一个死一个出来两个死一双,不救的话那你能忍心就看着吧,大多数时候都是狠下心结束痛苦了事(也算是破解吧)。

要不怎么说这招很歹毒呢!关键还是屡试不爽……

往大了说也一样,围点打援对应的中心开花战术(中心开花其实也很歹毒),围点也可以变成打点,打援也可以变成阻援,所谓的经典战役很多都是这么来的,战争双方的态势本就是犬牙交错的也很容易攻守易形,围点打援玩得好可以回家吃饭,玩得不好就被人包了饺子。

所以才有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说法,任何死搬硬套都是作死之道。


小僧爱读书


围点打援,其实就是围魏救赵。

顾名思义,就是围困敌军一个要点,迫使敌军来救,再通过设伏、固防等手段以逸待劳打击敌军的战术。

典型的就是围魏救赵的战例,孙膑围困大梁,庞涓引兵来救,遇伏大败。

后世引用这一战术的战例很多,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将领尤其深谙此道,取得了极大的战果。

那面对这种战术怎么办?

说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一是被围的要守得住。二是援军不能愣头青一样往优势敌军怀里撞,而是要充分准备,攻击敌人的软肋。

这里面有一个三国时期的著名战例——樊城之战。简直就是为题主这个问题专门准备的。其中既有围点打援,有破解失败,也有破解成功,简直教科书一样。

前因就不交代了。蜀魏争霸,关羽出兵围困樊城,曹仁据守,并向曹操求救。

曹操派于禁庞德来救。

关羽一部继续围困,主力迎战,并借助天时,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

这就是典型的围点打援了。

而曹魏的行动也是典型的失败范例,但接下来的一波反杀同样经典。

一是樊城的曹仁坚守,关羽久攻不下。

二是徐晃帅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让关羽以逸待劳的优势丧失。

三是曹魏联系东吴,与徐晃部队、樊城对关羽形成夹击态势,切断蜀军后路和补给线。

之后就是败走麦城了。

这波操作成功的因素有三。

一是曹魏对曹仁的充分信任,以及曹仁多年在樊城的经营准备,让被围的点守得住。

否则像邓艾突袭成都那样,被围的点守不住,直接投降了,再神的操作也白饶。

二是找准了关羽的弱点,后继无力。关羽的出击,实质上是对蜀国在西部行动的策应,身后并没有蜀国的全力支撑,而关羽这一仗打得太大了,难以持久。

三是正确分析了吴蜀两国的关系,让敌人的盟友背后插刀。

以上三点结合,才实现了完美反杀。从此蜀国失去荆州,丧失了与魏国争霸的条件。

还有其他的战例和办法。

比如,最常见的,也是一般将领都能想到的,就是《亮剑》中山崎大队长的想法,“我军固守待援,等援军一到,我们里应外合,就可以全歼八路主力…”,当然,他没守住。

再比如,被围的城可以主动出击。战国时期,燕国与齐国的战争。燕国差一点就把齐国吞并了,剩下最后一个城池。此时齐国先是离间计,弄走了燕国前线将领乐毅,再大摆火牛阵,实现完美反杀。

办法很多,但关键点还是我上面提到的,关键点,还是被围的这个点,要守得住!

如果守不住,那就算了吧。除非援军有压倒性的实力支撑,否则,最好还是放弃这个点,换个地方重新来过。

就酱

手机打字,个人观点,觉得对就点个赞。觉得不对也欢迎探讨。


乡南客北


围点打援这种战术,在解放战争中被大量运用,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围点打援就是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的。

围点打援即包围敌人的据点或者城市,打击或者歼灭敌人的援军。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第一是假戏真做,就是对城市或者据点发动进攻,吸引敌人的援军,以歼灭或者重创敌人的援军为主要目标;第二种就是干脆吃掉敌人的城市,对敌人的援军进行打击或者歼灭。

比如说孟良崮战役,正是我军打援部队对敌人的援军进行全力阻击,我军主攻部队才最终吃掉整编74师。锦州战役,也是我军一次经典的围点打援,敌军援救锦州部队无法突破我军防线,锦州被解放军突破。还有一次战役,具体我忘了,也是围攻城市,不过作战目的不是为了夺取城市而是为了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不过这次演戏演的很到位,吸引了敌人不少援军,我军打援部队在歼灭敌援军后撤出战斗,虽然敌军保住了城市,但是大量的有生力量被歼灭,对敌人也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北洋海军炮手


济南战役,华东野战军共约32万余人,战神粟裕以许世友山东兵团为主15万人攻城,亲率主力17万人准备歼击国民党徐州方面可能的援军,这是既围点又打援的典范战例,国军“徐州剿总”三个机动兵团几十万人硬是不敢来援,坐看王耀武11万守军灰飞烟灭,这个局怎么破?

所谓“围点”就是攻其必救,所谓“打援”就是吸引敌方援军以寻歼,它与“围点阻援”是有区别的,关键在一个“打”字,即将围点(城池或部队)与打援两个战役目标同时涵盖入作战计划中,对两个目标攻击的时机把握、围和打两边兵力的调整,完全依靠指挥员根据战场态势临机决断,是非常考究指挥艺术的。



在这方面,粟裕大将无愧“战神”称号,将“围点打援”运用的得心应手,不仅是国民党军,日本侵略军也大吃苦头,1944年3月的车桥战役,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率部突然攻击苏中与苏北的枢纽车桥镇,同时预设相当兵力于外线,吃准了日军势必拼死来援的习惯,将驻两淮日军第65师团乘车而来的五批援军各个击破。车桥日军残部无奈弃镇而逃,新四军所属各部乘胜扩张战果,相继收复据点十余处,既打了援又拔了点,战役胜利结束。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华野南下困住黄百韬第7兵团,粟裕再次运用“围点打援”战术,对黄百韬暂不发动全力攻击,试图吸引邱清泉、李弥等兵团东进增援加以围歼,华野宋时轮的阻击部队且战且退诱敌深入。

岂料黄百韬这个“老广”抵抗相当顽强,而邱清泉等部却犹犹豫豫推进缓慢,粟裕相机调整布署,以消灭黄兵团为第一要务,战场形势变成了“围点阻援”,宋时轮部在大许家一线再不后退一步,直到第7兵团就歼,蒋介石气得大骂邱李无能。



破局的办法并非没有,那就要求守点的必须顽强、增援的必须玩命,同时内外友军的配合至关重要。“孟良崮战役”是标准的围点“阻援”,因为华野已经没有余力再歼击李天霞和黄百韬部,只须阻击不让其接近张灵甫的整74师,显然,外线李天霞不够玩命,内线张灵甫突围时机也不准确,国军之败,败于协同。

自然也有成功的战例,比如胡琏被围的“南麻战役”,整11师就守的非常顽强,为解救陈诚的发家老本,黄百韬带队的整25、整64和整9师也冒死攻击前进,又时逢天降下雨,华野只能撤围而去,伤亡不小。



总体来说,一对一单挑,国民党师旅级王牌部队并不落下风,一旦是大兵团协同作战,国民党军队派系林立、勾心斗角和保存实力的恶习就暴露出来了,所以在三大战役等大兵团战略决战中,各战区几十万精锐经常处处被动,最终被各个击破。


度度狼gg


围点打援是一种调动敌人的战术,经常用于非线性战争。

在传统的线式战争中,由于双方之间形成了明确战线,在战线的某一点,如果一方形成了优势,可能会造成战线的突破,那么另一方就会投入预备队,防止战线被突破。不过预备队运动的路线是在本方的区域,相对比较安全。不过,现代战争中,脱离了阵地的预备队有可能被对方的远程火力沉重打击甚至被歼灭,这样也可以算作一种围点打援。

而在非线性战争,由于双方没有明确的战线,双方的部队犬牙交错,围点打援就成了常用的战术。首先说围的这个点,这个点是一种叫过攻其必救的地方,而且肯定是要打痛守军,只有守军不断的哀求增援,才可能把援兵调出来,才能打援,消灭了援军以后,被围的点由于援军被消灭,很快也就会消灭掉。

对于围点打援来说,需要打援一方的野战能力强于增援的一方,这样才能顺利的解决援兵,如果援兵的战斗力很强,打援打得比较胶着,这样就是很麻烦了😡,这样就需要打援一方适时的转移兵力,首先解决一边,两边都在打就困难了,搞不好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围点打援是一种很古老的战术,在清军入关以前,在辽东战场,清军多次使用围点打援,大量消灭明军的机动力量,而共军就不用多说了,那已经是把围点打援发展到了战役级别,一场打援干掉国军一个兵团的战例都有。

对于围点打援来说,有两个重点因素,一是本方的野战能力要强于援兵,还有就是要可以准确的判断援兵的运动路线。

清军和共军喜欢用围点打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野战能力远强于对手,打援可以确保消灭援军,如果没有消灭援军,那么打援一方兵力分散在两个地方,这样就是到处开花,兵力分散了以后很可能就是点没有打下来,援也没有打掉,自己只能撤出战场。

而准确判断援军的行动路线那更是有点押宝的意思,这里最可以说明问题的一个战例就是,彭老总打榆林,想要吃掉钟松的36师,口袋都已经摆好了,但是36师没有走原来判断路线,结果就是撤围。

对于援兵来说,首先要加强要点的守卫,这些要点可以在对方的围攻之下坚持住,不会被打得一天十个电报要援兵,对于出援的部队来说,必须要做好行军过程中的侦察工作,保证行动时的安全,选择比较安全的行动路线等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