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山東濟寧那麼多資源,為什麼偏偏重點開發運河文化?

在路上143099174


1、從地理位置看,大運河濟寧段處於中樞位置(南旺分水嶺是古運河的制高點)。目前新老運河仍偎依在城市圈內。

2、從歷史上看,明清時期運河河道總督衙門設在濟寧,這是除北京、天津之外的沿河城市無法比擬的。

3、從文化氛圍和地域看,濟寧地區是儒家文化發源地,孔孟之鄉五大聖人誕生地。

4、從前期工作看,濟寧市委市政府早在2003年就已經把濟寧市的城市名片定義為:孔孟之鄉,運河之都。近年來一直在推動著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

5、從國家隊大運河保護利用的決策部署看,有關領導多次強調: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文化是主線、是靈魂。

據此,濟寧在推進大運河文化帶的保護傳承利用上有著得天獨厚、無與倫比的優勢,當然要大力打造,用心推進。


洪樓過客


濟寧下轄12縣市區,10個區縣各個比濟寧出名,東有曲阜、泗水、兗州、鄒城,南有微山、魚臺、金鄉,西有嘉祥、梁山,北有汶上。孔孟文化、梁山文化、微山湖文化、汶上佛文化等等等等,這裡就不再一一詳述。這些文化哪個拿起來分量都不清。濟寧要想拿出一個獨具特色的文化,還真不容易。

就像全國人民都知道曲阜卻沒人知道濟寧一樣,當然,這次疫情把濟寧給帶火了,真心希望以後濟寧能因為正面的新聞出名。跑題了,言歸正傳。既然要發展本地市的特色文化,那就要從歷史的角度去尋找,因此選擇運河文化無疑是正確的,濟寧因運河而興,近代濟寧的興盛完全都是以來京杭大運河的。

從濟寧的小吃飲食就能知道運河給濟寧帶來了什麼。一提到山東,大家就想到了饅頭,可是在濟寧,大米也是很重要的主食,不是因為魚臺產米,而是因為濟寧在清明時期是連接南北的交通樞紐,在現在的南門口以南更是設有運河衙門。南來的北往的商船絡繹不絕,也帶來了各地的特色美食和飲食習慣。江南的大米飲食習慣因此引入。我是土生土長的濟寧市區人,從小吃米長大,反而不是很喜歡吃饅頭。再舉個例子,濟寧最具特色的小吃甏肉乾飯,這個其實是融匯南北特色的一個小吃,其中甏肉做法和杭州的東坡肉非常像,口感上沒了東坡肉的甜,卻是鹹而不膩,頗具異曲同工之妙啊,配上大米真是一絕,這是典型南方飲食到濟寧後與當地飲食融匯的結果。類似的四面八方的飲食融匯例子還有很多,膠東的煎餅、西北的燒餅、河南的胡辣湯,新疆的羊肉串,天津的煎餅果子等等等等,在濟寧的傳統美食中,你能看到全國南北各地美食的影子,這全都是運河文化帶來的。

因此我覺得開發運河文化,是發揚濟寧傳統文化的關鍵,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在運河文化中才能找到濟寧文化的真正內涵。


清風龍海


濟寧有梁山文化也可以說水滸文化,還有孔孟文化,這兩個文化都是重量級文化。

梁山水滸文化:我用比較狹隘的眼光來說一下,水滸文化雖然說是比較出名的,水泊梁山也在四大名著中《水滸傳》讓我們充分認識了它,但是梁山英雄好漢畢竟是一個造,反北宋政府的一個組織,所以發展這個文化可能會有阻礙,政府不阻礙,但是絕對不會支持,這也是梁山水泊分家的原因吧。

孔孟文化:孔孟文化算是在中國都是重量級文化,在濟寧的下面縣市曲阜市,離濟寧市中心稍遠,濟寧剛把兗州劃為區,還沒實力把曲阜劃為區,所以孔孟文化只有曲阜市自己發展先,畢竟濟寧現階段發展還是要優先發展市區的。

為什麼要發展運河文化,在運河文化上,江蘇的揚州、淮安、徐州都佔領一席之地,但是他們卻沒有把他們發展成特色文化,揚州還好把運河穿過城中的一段發展成了景區。

揚州大運河景區

淮安則偏愛於淮河,徐州因為運河還在承接南北貨運,所以比較繁忙,下面縣市邳州和新沂則稍微發展了一些運河文化,徐州市區更偏愛於兩漢和彭祖文化。

那麼為什麼濟寧偏愛於運河文化,濟寧又稱為“運河之都”(江蘇淮安表示不服),是因為運河和興的城市,很多關於運河的古建築和自然景觀都存在。濟寧的老城區就在運河的邊上,現在三線城市都在大規模的棚改,老城區投資發展一個景區,對棚改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能夠重新建立起老城區新的市區面貌,同時也有政策支持濟寧建設運河景區,彰顯大運河在中國歷史作用,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徵符號。所以濟寧大運河建設不是心血來潮,突然做的決定,而是有統籌發展的規劃。

濟寧運河文化規劃圖

所以現在和濟寧爭“運河之都”稱號的淮安,在運河文化建設方面落後了,但具體情況還要看濟寧建好之後的發展。

不過濟寧發展運河文化、建設運河景區也得到了濟寧東邊幾個縣市的埋怨,因為東邊幾個縣市發展強勁,兗州、鄒城、曲阜三市都希望濟寧向東發展,特別是兗州也已經成為濟寧的一個區,需要儘快與濟寧主城區融城發展,而曲阜又有重量級的孔孟文化,也需要濟寧支持,但是濟寧卻向西發展大運河,所以東邊三縣市的市民很不解,很迷惑。濟寧在經濟文化發展上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大運河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標誌,大運河文化建設成功將成為濟寧市的一張新名片,希望大運河特色文化能夠讓濟寧更好、更快的發展吧。

歡迎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如有錯誤請指正。

(關注城市發展,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城市觀察員Real陳


只有發展運河兩岸,濟寧才有前途,曲阜雖有聖人,旅遊還趕不上梁山,微山,一味的發展曲阜,曲阜人爭氣了嗎?,曲師大在曲阜沒有發展起來,大部分跑到了日照,曲阜排外嚴重,總感覺沒有我曲阜,濟寧什麼都不是,我不是說曲阜不行,只是要有眼光,利用資源,一個曲師大帶來的收入,是三孔跟不上的,還有濟院,多少教師,學生在曲阜天天消費啊,這種資源,在濟寧其它地方是沒有的,作為旅遊,曲阜應該往想留住人著想,去過曲阜的回頭客基本沒有,而運河兩岸發展就不同了,有山,有水,有文化,運河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產物。


shouxuan


濟寧境內有兩處世界文化遺產:曲阜三孔和大運河。曲阜三孔經過多年開發保護,早已名聲在外。而運河文必隨著漕運的衰落卻長期被冷落。事實上,元明清三代,由於漕運的興盛,濟寧一度成為全國33個工商業大城市之一和漕運總督署所在地。濟寧境內的東大寺、竹竿巷、慈孝兼完牌坊、南陽古鎮、分水龍王廟等古建遺址都見證了這段輝煌歷史。如今,大運河申遺成功,運河沿岸城市都在發掘保護運河文化。作為歷史上的運河之都及現實中京杭運河通航的北端起點城市,濟寧有什麼理由不去發展運河文化呢?誠然濟寧文化資源十分豐富,但除了三孔,只有大運河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最具世界影響力,自然應該優先發展。更何況濟寧的水滸文化、宗教文化、梁祝文化、微山湖等都與大運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或依託大運河得以廣泛傳播,發展運河文化也可以帶動其他文化的開發與保護。從這個意義上講,運河文化的廣度和影響力完全不輸於濟寧之前一直倚重的以曲阜三孔為代表的儒家文化。


風雨青程


因為全國只有濟寧有運河!別的省沒有運河!


羅軍小老頭


每個有文化底蘊的城市都有一條自己的‘母親河’。濟寧緊靠大運河,河運道路發達,得天獨厚的條件一直沒利用好,聊城打造的運河文化,江北水城,城市發展起來了。臺兒莊古城也依靠打造運河文化建造了古城,現在也是如火如荼。

濟寧文化特色是‘孔孟之鄉,運河故都’。孔孟已經發展起來了。不過離濟寧市區太遠,濟寧只有打造運河兩岸,發展運河文化,才能發展城市特色,運河文化是濟寧打造真正屬於自己特色的一張靚麗的名片。



自動自發402


今天看了篇 寫運河的文章,覺得不錯,轉發下:

--為什麼會有黃泛區--

明朝建立後,統治者移居北京,通過京杭運河向北京運輸物資的漕運工作就變成了維持統治,補給京城的第一要務。黃河自然地勢,北岸較南岸為低,所以此前黃河若起水患,基本由北岸自然決口入海,洩洪通道相對固定,受災區域小,本是將災害至最小的洩洪方式。

只是黃河一旦北決,運河北段會通河段則會被洪水沖毀而不能通行,京城官大人的衣食住行自然會受到影響。一旦官人們的生活被影響,漕運自然被提升為“治國第一要務”。為了阻止黃河北泛而保漕運,明政府花費巨量人力物力在黃河北岸修築綿延數百里之太行堤,人為逼黃河洪水南下。漕運雖然無虞,氾濫的洪水則肆虐黃河以南,開啟此後數百年黃河奪淮出海之禍端。

人為維持如此的長度的運河通行,存在沿途聯通的河流水位不一致問題,所以船閘+人工提升水位就成了歷代漕運治理者唯一的選擇。蓄水,勢必淹沒沿岸農田,但對於運河沿線的官員來說,民生問題相對於朝廷的“天庾正供”只是小得不能再小的KPI,所以明朝官員對運河的態度都是不惜一切代價維護,哪怕治地內洪水滔天,也不能官場上洪水滔天。畢竟死幾個Pi民不要緊,京城的大官們不高興自己的烏紗帽就要飛了。

清政府在漕運沿線修建的水利工程,同樣為“但知治漕,不顧淹民”,使這些地區的水患頻發。如山東南部的微山湖,本是無名小湖,地勢較運河為低;但為了蓄水保漕,清政府硬把微山湖改造成蓄水池,水深從一尺漲至七尺,淹沒良田萬頃;乾旱年份為保水位,又“滴水不得用於灌溉”,導致魯南地區澇則逾澇、旱則逾旱,民不聊生,日後誕生鐵道游擊隊。

“中國第一大人工湖”洪澤湖的形成也是出於類似的情況。洪澤湖高家堰修築完畢後,淮河水無處宣洩,中游以下水患頻發。除去黃河大災,順治年起其餘大小河道改道就多達百起,加之每年漕運前後,均要落閘蓄水、開閘放水,運河東西兩側始成為有規律的蓄洪、行洪區,乃至每當雨季漲水,朝廷便迫不及待的搶先“放水保漕”,任聽洪水氾濫自流,多少繁華市鎮、多少良田被淹沒水底。如今經常在考古節目中看到的洪澤湖下淹沒的村莊,哪一個不是這一地區人民刻骨銘心的災難。更有甚者,道光年間兩淮鹽場虧空上千萬兩白銀,還出現了鹽務官員勾結漕運官員,連續兩年以洪澤湖水大漲為由,故意開閘放洪淹沒鹽場以掩蓋虧空的行徑。

南北漕運,歷數百年而不息。朝廷吃上了天庾正供,漕吏靠走私受賄中飽私囊,地方官也大發治水橫財。唯有魯南、蘇北、皖北地區的老百姓,只知有黃河水患天災,殊不知大部分是漕河人禍。一條漕河,徹底摧毀了我國東部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結構,打開京杭大運河地圖,我國東部貧困帶幾乎和大運河同路而行。本是江淮熟,天下足的魚米之鄉,明清之後卻動輒餓殍千里,十室九空,流民四方,最終被戴上“大叫驢”、“蘇北人”、“白完”、“井蓋”之類的帽子任人歧視至今。這些地方的人民又有多少會想到,自己被歧視了上百年的起源,正是歷史書本上教育他們引以為傲的千年大計——京杭運河呢。



小黃人還不老


對外宣傳孔孟之鄉,一個在曲阜一個在鄒縣,濟寧就顯得位置很尷尬,所以宣傳時硬要湊成孔孟之鄉,運河之都。


海川金屬容器


再不轉變思想,向東發展四城溶合,濟寧會越來越落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