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老人說“一家不容三姓人”,究竟是哪三姓?說得有道理嗎?

fengyongyao


以前的社會結構是以宗法制度為基礎的。

為了保障自己宗族的利益,同時也為了保證宗族能夠延續下去,在婚姻方面一般採取兩種方式:

一種是女方嫁入到男方家族,另一種就是男方入贅到女方家族。

女方嫁入到男方家族之後,就會把自己的姓氏改成自己丈夫的姓。

比如一個趙姓女子嫁給一個錢姓男子,這個趙姓女子就改叫錢氏了。這就表示女方融入了男方的家族,從此成為了男方家族裡的一員。

我們老家的村子裡,還有一部分老奶奶就是這樣。我們見到她們的時候叫一聲錢奶奶,其實這個錢是她丈夫的姓,並不是她們原先的姓氏(趙)。

還有一種就是在自己的姓氏之前冠以夫姓。

比如趙姓女子嫁給錢姓男子,這個趙姓女子就改叫錢趙氏。一般孩子們見面時還是稱呼為錢奶奶。

不管是改成丈夫的姓氏,還是在自己姓氏前冠以夫姓,她們所生的孩子都是跟隨父親的姓氏。

宗族處在這種情況之下,整個家族裡面就只有一個姓氏了!

有時候家族娶的這個妻子,在嫁入男方之前曾經結過婚。這個女子可能是因為以前的丈夫已經去世了,或者是解除了婚約。

這個女子如果沒有帶著孩子,那麼還是和前面的情況一樣。如果是帶著孩子嫁入男方家族,那麼帶來的那個孩子也要改成現在這個丈夫的姓。

改成現任丈夫的姓氏之後,就意味著這個孩子改宗到了現任丈夫的家族裡了。也就是說這個孩子已經成為了現在這個丈夫的孩子了。

否則那個孩子就不會享受到家族的待遇,因為他沒有成為現在這個家族的一員。

范仲淹年幼的時候父親就死了,他的母親帶著他改嫁到了朱文翰家。所以范仲淹隨著繼父的姓氏改名為朱說。

范仲淹考取功名的時候用的就是朱說這個名字。范仲淹後來直到母親去世之後,這才認祖歸宗。認祖歸宗就要把姓氏再改回到範姓。

男方入贅到女方,和女方嫁入男方是完全一樣的。

結婚之時,需要女方到男方家裡去迎新郎。新郎入贅到女方家之後,也要改隨女方的姓氏。

婚後所生育的所有子女,全部都是跟隨女方姓氏。孩子稱呼母親的父母為爺爺奶奶,父親的父母稱呼為外公外婆。

男方入贅女方家族之後,和女方嫁入男方家族是一樣的。

不過入贅和嫁人還是有一個不同的地方:

女方嫁入到男方家族之後,只是改隨夫姓或者在自己姓氏前冠以夫姓,並不需要改名字。

男方入贅到女方家族之後,一般都是改隨妻姓,沒有在自己姓氏前冠以妻姓一說。在有些地方男方連名字都要改,而且改的名字還要由女方的家長來改,由不得自己做主。

在男方入贅的這個模式之下,女方的整個家族裡面也是隻有一個姓氏!

當家族因為各種原因到了沒有子嗣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家族無法延續下去了。

解決這種困境的方法,一般是從同宗裡面過繼一個孩子過來。因為都是同宗,這時家族還是保持著一個姓氏。

有時候除了自己之外再也沒有其它同宗的時候,那就要從其他宗族裡來過繼。這時候過繼過來的那個孩子,就不一定是這個家族的姓氏了!

解決的辦法依然是改姓,也就是改成現在這個家族的姓氏。只有這樣才能被家族和世人認可,才能被當做這個家族的一員。

沒有改成現在這個家族姓氏的,只能算作是義子,是沒有繼承家族的資格的!

在這種情況之下,家族還是隻有一個姓氏!

這種宗法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家族的利益。保證家族的利益不僅僅是保護自己的資產不被掠奪或分割,還有來自朝廷賜予的爵位等財產之外的東西。

所以在宗族制度之下子孫的姓氏,要麼全都跟隨父姓,要麼全都跟隨妻姓。絕對不能容忍一個跟隨父姓一個跟隨母姓的情況發生。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我記得很多年前聽過這句話,一家不容三姓。我當時覺得不可思議,一個家庭怎麼可能出現第三姓呢?小孩生下來取名字,不跟父姓,跟母親姓也是可以的。怎麼可能出現第三個姓?這第三個姓哪裡來的呀!媽媽就告訴我,一個女人嫁了幾個丈夫並同時為這幾任丈夫生兒育女。這些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們之間的姓就亂了。我聽了後覺得是那麼回事,真的是夠了亂的。於是我就對媽媽說,小孩隨母親改嫁不原來的姓改成現在的繼父就可以了。媽媽說也許吧。


蘇愛國5


胡扯八道,我家就是三個姓的,我姓孔,家人姓馬,我孩子姓夏,都什麼年代了,還那麼迷信,我孩子正姓就是姓夏,那是因為孩子的父親拋棄孩子,孩子上學,我只能給孩子改變成我的姓孔,我不喜歡我孩子跟別人姓的,我孩子姓是我改的,在我的人觀念來說孩子跟爸媽姓都能,就是不能給別人姓的,實話,那姓不能隨便改的,


平步青雲雲中有雨孔雲


老人說“一家不容三姓人”:它的意思是指夫妻二人兩姓婚配、婚姻,按中國民間現實社會家庭的傳統、傳承,父系氏族文化,人文倫理文化,夫妻組合家庭二人二姓所生子女跟隨父親姓(人也有極少極數隨母親),這樣每個家庭只有兩姓。

為什麼說“一家不容三姓人”:第一層意思是指人多分家,樹大開枝,指的是祖孫三代,婆婆、兒媳是外姓人,這樣一個家庭就有三個姓氏。

第二層意思是指:很多家庭一個兒也好,兒多也是一樣,照樣、同樣要分家立戶。

第三層意思是指:很多家庭婆媳兩姓,在同一男姓父系氏族家庭裡,搞不好關係要分家立戶。

第四層意思是指:男女二姓雙方的再婚家庭,各自未離婚前,夫妻前配所生育的子女,重新二婚、三婚等組合家庭各自帶來所撫養的子女,或一方原住子女。

這個提問、這句話,綜上所述,一般相對來說,是正確的,還是有一定程度的道理。但是,不完全、不完美的正確,不全對,不一定完全有道理。最關鍵的具體情況、具體問題,還要看論人而論,因人因事而異…………


袁聰


俗話說“一家不容三姓人”,究竟是哪三姓?說的有道理嗎?首先,需要澄清一下的是“一家不容三姓人”,這裡所說的“三姓”並不是指的哪三個具體姓氏,而是說的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關係。


大家知道,男婚女嫁,組成了自己的小家庭。一般來說,夫妻雙方的姓氏是不同的,當然也有同姓夫妻的,不過佔比相對較少。

生活中大扺常見的都是異姓夫妻,有了愛情的結晶後,也是選父母一方的姓氏,由此可見,父母和子女組成的家庭姓氏較為簡單,通常情況下僅為兩個姓氏而已。

接下來問題來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兒女慢慢地長大了,自然而然也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尤其是有兒子的家庭,新媳婦兒進了門,原本兩個姓氏的家庭,就多了一個外姓人,極易發生婆媳之間的矛盾,引起家庭的不和睦。


有人說,婆媳是天生的一對冤家對頭,婆婆認為自己含辛茹苦,好不容易帶大的兒子被媳婦奪走了,尤其是有些兒子不會兩邊平衡,不曉得從中周旋,忽視了母親的情感失落,更容易導致婆婆遷怒於兒媳這個外姓人。

如果遇到通情達理的兒媳還好,知道體諒婆婆的內心感受,通過細緻入微的方式讓老人得到溫暖和關懷,使婆媳之間關係越來越融洽和諧,家庭成員也會和睦相處,當然也就不會存在“一家不容三姓人”的問題了。

我兒子前年底結婚了,兒媳婦兒知書達禮,我和妻子都比較滿意,今年又添了一個可愛的小公主,退休了的妻,自然責無旁貸地擔負照看孩子的工作。


大家知道,照顧小孩子不是輕省活兒,要特別的上心才是。從早到晚忙得不行,說不累才是假的,有時也會向我訴苦,我說咱家的寶寶咱不看誰看呀。

相處久了,難免也有言語輕重的地方,妻也是有脾氣的人,有時心裡覺得很委屈,可為了孩子們的幸福著想,她從來沒有在兒媳婦面前表現出來。在這裡,我要為她點個大大的贊。

除了婆熄關係外,還有一種關係也涉及到“三姓人”的問題,比如重新組合的家庭,繼父繼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也很難相處。因為繼父母和原來的子女沒有血緣關係,自然也被認為是外姓人,處理的不好,很難融入到這個家庭中。


舉個栗子。十幾年前,我二嫂因病故去,當時侄兒才12歲,在煤礦工作的二哥早出晚歸,很難照顧好孩子。後來,經別人撮合,與現在的二嫂走到了一起,掐著指頭一算,至今已有十幾個年頭了。

可是令人頭疼的是,己長大成人的侄兒,從當初一開始就和繼母的關係十分緊張,為此,作為叔叔的我,沒少為他們費心思,千方百計想要緩和他們之間的矛盾糾紛,但是遺憾的是,收效甚微,彼此之間的敵視情緒仍然存在。

後來,我冷靜下來想想,其中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二哥身上,他作為父親和孩子溝通交流就比較少,這也可能和他工作比較忙有關。


他以為管兒子吃穿用度就行了,卻不知長期的隔閡,在他們父子之間形成了一道無形的牆,兒子敵視繼母的態度,相當一部分原因來自於內心缺失的父愛,由此而遷怒於進入家門的繼母也就不足為怪了。

因此,和諧的家庭關係,來源於彼此之間的相親相愛,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至於什麼“一家不容三姓人”的俗語,只是針對的那些䀝睚必報,斤斤計較的愚蠢之人,畢竟家和才能萬事興啊!


大美威海幸福銀灘


簡答:一家不容三姓人這句話,一,在封建社會不現實,官家,富豪,大戶人家,都超過三姓;二,舊社會不現實,那些地主,富農,中農戶多兒多女戶都超過三姓;三,改革開放前不現實,公公姓陳,婆婆姓向,四個兒媳婦,大的姓杜,二的姓李,三的姓李,四的姓何;四,改革開放後不現實,爸爸姓陳,媽媽姓李,三個兒三個媳婦,大的姓程,二的姓馬,三的姓安。

家庭和睦,各人的工作雖然都辛苦但很和諧。沒有是是非非之不吉利之談。

不論任何社會,都存在百人百姓(百性);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都要互相理解互相幫助互相賢讓都會興隆和諧。大家說對嗎!


團圓83


老話“一家不容三姓人”說的是一個家庭難容三個不同姓氏的人,而不是具體指哪三種姓氏。

比如父親姓a,母親姓b,兒女自然姓a,這一家不能容下第三姓c,假如出現第三姓會怎樣呢?

我們都知道社會是由一個個家庭細胞組成的,家庭和諧社會就穩定。比如現代家庭都是一夫一妻制,一般多數家庭中,丈夫和妻子的姓氏不同,婚後生下的子女多數隨父姓。

這時家庭沒超過兩個姓氏,雖然過日子也有吵架拌嘴的時候,基本屬於“內部矛盾”。

要麼是為教育兒女之事爭吵,要麼為家庭瑣事拌嘴。

雖然吵架拌嘴,老夫老妻之間沒有隔夜仇,父母和兒女之間更沒有隔閡,畢竟“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兒女們也知道是為他們好,這是血緣至親關係所致。

一旦兒子長大結婚娶妻後,兒媳婦的加入就會出現第三個姓氏,(其實這裡說的第三個姓氏,更多指的是沒有血緣關係的第三個人的出現)。

兒媳婦和公婆之間的關係很脆弱,畢竟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主要是婆婆和兒媳婦之間事多,如果攤上一個沒有教養且任性而為的兒媳婦,加上兒子是個怕媳婦的窩囊廢,這個家庭基本就沒有安生時候了。

“三天一大吵,五天一大鬧”,老兩口可沒這麼大的精力對付,公婆不堪其擾,唯一的辦法就是分家另過,把好房留給兒子和兒媳,自己搬到老屋苦度餘生,一個大家庭就此解體。

這樣的事情在農村很常見,大家從農民頻道可以看到這樣的節目。

在古代“一夫多妻”的家庭更是如此,三個女人一臺戲,妻子多了家庭糾紛不斷,宮廷古裝戲大家也看到了,錯綜複雜的家庭關係上演了一幕幕狗血劇。

當和兒子分家另過後,兩個家庭恢復到了原來的兩個姓氏,這時候“婆媳大戰”基本也就平息了,由此古人總結出了“一家不容三姓人”這句話,還別說挺形象豐富的。

另一種情況是,如果丈夫死了妻子,重組家庭,超過了三姓氏,家庭就會出現各種問題。比如繼母和原來孩子之間的關係,這種母子關係沒有血緣,從心裡是相互排斥的,繼父和後老伴子女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關係很脆弱,都需要用心呵護。稍有不慎就會爆發“戰爭”。

綜上所述,“一家不容三姓人”適用於大多數家庭,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好的家庭也不在少數,這取決於第三姓(兒媳婦)的修養教育程度,對於沒文化的潑婦誰也沒辦法。


秉燭讀春秋


在農村常有俗話說“一家不容三姓人”,老祖宗為什麼會流傳下來這句話呢?

眾所周知,一般家庭當中都是存在兩個姓的,一個為父親,一個為母親,不管是孩子生下來跟誰姓,總歸都是這兩個姓,要出現第三個姓以及以上,那麼就有其他的關係了。

從兒子的角度看

在中國,婆媳問題已經是千古難題了,就算是當下感覺很和睦,時間長了仍然會出現很多的問題。而且現在女性地位比古代提高很多,兒媳自然不會像古代那樣對婆婆“聽之任之”。因此作為兒子,夾在中間其實最不好受,一個是母親,一個是妻子,不管偏袒誰都不太合適。要解決“一家不容三姓人”就只能在結婚之後選擇了和父母分開住,這樣矛盾就會減少許多 。

從父母的角度看

這句話涵蓋了父母心中所想,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獨立起來。成立了自己的家庭之後,分開生活、自己承擔責任,照顧家裡的孩子妻兒,這也是一種成長。而且父母也清楚自己和兒媳如果相處不好,會產生很多矛盾,大多數老人不希望給子女添麻煩也會自己選擇過自己的,和孩子分開。

如果再算上沒出嫁,沒娶妻的子女,每天不知道要唱多少出戲……所以對父母來說,子女成家後分開住,利大於弊的。

其他角度

古代有的家庭甚至有多個兒媳婦,有可能是兒子眾多,也有可能是妻妾眾多,不論哪種情況,姓氏都是三個以上了。這樣的一個龐大家族,天天生活在一個屋簷下,巴結父母、“爭寵爭位”,就好像是微縮的《紅樓夢》或者宮廷戲。每天小矛盾不斷,大矛盾接二連三,再和諧的家庭也要變得人心薄涼了。

所以啊,老祖宗的話還是非常有道理的,為了一家人和睦,姓氏不超過三真的有道理。

在農村不管是近親還是遠親,只要是有點關係,那就算得上是親戚。在農村生活長大的人深有體會,整個村子甚至隔壁村子都可以攀上親戚,走在村子裡看見了根本不知道該叫什麼。很多輩分連上了年紀的人都還理不清楚,關係真的就像是一張大網,非常凌亂。

農村老一輩人嘴裡流傳著很多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祖宗通過自己的實踐經驗,口口相傳下來的智慧結晶。雖然有些話聽起來很糙,但是裡面所蘊含的哲理我們現在也依然適用。


悅學越樂


所謂的一家不容三姓人,在以前主要是指婆媳間的關係,說這話多數是從兒媳婦或者上門女婿一方為出發點。

拋開文化教育程度不說,這絕對是一種陳舊的老觀念,不應該繼承和發揚,而是應該堅決的抵制和拋棄。

如果不說人性,單純指姓氏的話,一家不容三姓人,這更是無稽之談。舉個例子:爺爺、奶奶輩兩個姓,兒子輩一個姓,也可以是第三個姓,孫子輩可以是一個姓也可以是第三個姓,所謂的第三個姓,就是雙姓,最常見的就是夫妻把各自的姓提出來合併給子女使用,這種雙姓在現實生活中會偶爾出現。所以說,一家三口,可能有三種姓氏存在。



吹沙見金


導言

我們的俗語"一家不容三姓人”原來說的是婆媳關係不好處理的問題,但是到了現代可能有了更多的新的意義內涵。確實這句話點出了家庭內部的核心矛盾點,是一個重要的命題。

一家三姓人

所謂的三姓人,在古代由於是大家庭、多子女制,聚集在一個家庭裡就有父姓、母姓和妻姓組成。這裡的三是一個虛指,可以有更多的姓,畢竟兒子們娶的老婆不一定是同姓的。“三姓”問題的核心就是婆媳關係。


作為一個女子,這輩子最好的時光是出現在自己做了婆婆的時候才算是出頭。家中的權力地分配是 父、子、母、媳。父親不在了要長子當家。但是長子怎麼得都要聽母親的話,所以在古代中國的家庭結構中。父母加兒子是一夥的 而媳婦是外人。就產生了一個特有的家庭矛盾,那就是欺負兒媳婦。

作為人家的兒媳婦的時候要處處小心。這裡我們說的還是一種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一夫一妻的模式。媳婦基本上就是家庭裡的免費保姆的存在。男人出去掙錢,媳婦在家伺候長輩,而且還要做家務,帶小孩,因為沒有能力參加養活家庭的工作所以經濟地位決定了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這樣一來就更加不能得罪婆婆了。

有惡婆也有悍婦。這一直是中國家庭中最重要的兩大變量。

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

明朝末年有一篇小說,描寫了一個小媳婦的生活日常。新婚不久丈夫就出遠門了,媳婦難免會有一點思念,婆婆張口就罵:你這婆娘,害得什麼相思病! 有一天這個媳婦起床起的晚了,婆婆著急要吃早飯,張口又罵 你這個好吃懶做的淫婦,你睡到什麼時候才起來做飯!

你看媳婦在家庭的地位多低。這還是丈夫還活著的時候的樣子。如果丈夫死了你又沒有孩子,那很可能就會被趕走。所以母憑子貴是一個真實和現實的道理。


現代家庭的概念重塑

對於現在來說,家庭小型化,妯娌都快沒有了,婆媳之間也開始分家生活。小型化的家庭最核心的又回到了夫妻之間的關係。那就是二姓之爭。但是你要說真的沒有“三姓”問題嗎?那也是有的。

比如重組家庭。

在原生家庭中各自帶來的孩子,特別是妻子帶來的孩子重構的家庭既有三姓問題。這樣的家庭必須非常小心處理孩子之間的不平衡感和剝奪感的問題。當然電視劇裡有著一個非常好的典範 ,就是情景喜劇《家有兒女》裡面。夏東海帶著孩子夏雨、夏雪 劉梅帶的孩子劉星。注意這裡有一個非常關鍵的核心問題。這裡只有兩姓。也就是說,跟隨母親的孩子必須改姓,這是什麼道理嗯?就是要解決未來出現的三姓矛盾。誰都希望視如己出。可是對於異姓存在於新構建的家庭就是一個衝突矛盾點,必須進行解決。這給我們解決三姓問題提供了思路。

第二種家庭是領養孩子組建的

這裡也是一樣。必須給孩子重新定義一個姓氏,表示大家是一家人。中國人對於姓氏的延續問題非常在意。即使這個孩子並不是我所生的,但是他的義務是要將我的姓給傳遞下去。這是一個自古以來的遺傳,也是人性自私的一面。不能說他不對,他就是存在。

解決家庭矛盾的武器:理解和尊重

這是對於現代人來說的。我們必須要理解和尊重每個人的生活習慣。

互相尊重,首先是對人格的尊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心,都有維護自己尊嚴的願望和要求。具體簡單地說,就是都需要有個“面子”,互相之間都要給“面子”。即使在吵架的時候,也不能侮辱對方的人格。

其次,要尊重對方的勞動。對別人的勞動,無論其成果大小,也無論何種形式,大家都要尊重。一是要對所付出的勞動予以充分的肯定,二是要對其勞動成果予以愛護

媳婦要理解婆婆們的想法,他們辛辛苦苦養大的兒子成了你的丈夫,開始寵你愛你,相當於他們失去了一個兒子,你要做到讓她感覺,她不僅沒有失去兒子,而且收穫了一個女兒。她們也許來自農村,也許思想有些落後,但她們需要的是時間去改變。

當然作為一個婆婆,你也要明白,人家辛辛苦苦養大的女兒嫁給你丈夫成為她的妻子,為你們家生兒育女,為你們家辛苦操勞,甚至有些女人不是為了過來和你奪兒子,而是可能過來幫兒子一起照顧你。她們本意並不想和你們吵架,因為她們也不想讓自己心愛的人夾在你們中間難做。

講明白了什麼問題都好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