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定军山之战,夏侯渊在战略和战术犯哪些错误?

困徒2002


刘备发动汉中之战后,好长一段时间看不到希望的曙光,这缘于汉中地形易守难攻,还由于善于用人的曹操留守在汉中的将领都是能征惯战的军事名将,如夏侯渊、曹洪、张郃、许晃都身经百战,档次高,阵容整齐、豪华。



218年,汉中之战之初,刘备派遣张飞、马超、吴兰作为先头部队进击,结果被曹军阻击在下辩,再也无法前进;吴兰军全军覆没后,张飞、马超不得不率军撤离汉中。

刘备只好亲自率主力部队进入汉中前线,他先派陈式等十个营的部队切断了马鸣阁的道路。看起来有了起色,但这枝军队,很快被徐晃打得丢盔弃甲;这样,一连几个月,刘备进攻汉中的战争,不仅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反而被曹军接二连三地打糊涂了。


迫不得已,刘备就让留守后方的诸葛亮,进行人力物力支援,于是蜀军的精锐都被抽调到了汉中前线;鉴于汉中的重要性,曹操也在这一年九月,亲自率军,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了长安。

但是,曹操一方面顾虑东吴孙权军队的威胁,另一方面又由于自己的后院起火---宛城发生了叛乱,所以他抵达长安后,并没有全力以赴声对待汉中战事,这让夏侯渊军事集团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夏侯渊作为曹军在汉中的军事统帅,由于曹操已经坐镇长安了,随时可能带兵增援汉中前线,夏侯渊就没有收缩战线、放弃汉中外围的险要地形、以求自保;又由于两军对峙,率先放弃陈地,会动摇军心,造成军队士气低落,敌方就可以乘胜追击,从而会引发军队大规模溃逃、甚至溃败。所以,足智多谋的夏侯渊选择了顶住压力,继续寸步不让地进行艰难的固守。

而曹操由于担心淮南和后院的战事,也由于赤壁之战在心里留下了阴影,曹操在长安一呆就是大半年,一直处于进退不由、犹豫不决的状态;这导致了夏侯渊的压力越来越大,但却还不得不分散主力继续防守汉中外围的有利地形。


得益于诸葛亮的后勤保障,刘备对汉中进行了旷持日久的攻击,这让夏侯渊的部队精锐逐渐耗尽,慢慢地士气也低迷下去了,全军将士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不像三国演义说得那样);在这种极度不利的局势下,夏侯渊决定莅临汉中战场前线,稳住军心,让将士们克服内心的焦躁和恐惧。

夏侯渊一动,平衡就打破了,这为刘备提供了战机,他趁机使用调虎离山之计,搞 突然袭击,打得曹军溃不成军,夏侯渊自己也被老将黄忠斩杀于定军山下,汉中战役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刘备方倾斜了。


夏侯渊死后,沙场经验独到的曹魏名将张郃接手了军队,他开始选择收缩防线,放弃外围阵地,集中力量据守阳平关,从而粉碎了刘备全歼汉中曹军的计划;这样,刘备和曹操在汉中又相持了半年,最后曹操不得不带着汉中军民离开了汉中,汉中之战终于以刘备的胜利而告结束。


如果说夏侯渊犯有错误,就在于他没有理解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意思,他根本不应该顾虑曹操的感受而坚持与蜀军打消耗战;当刘备军力增加后,他就应该收缩战线,集中兵力,固守险要,保存实力;可惜,这方面,他没有张郃做得好!


希望星晨58298869


战役小故事:

“三八纵横,黄猪遇虎;定军之南,伤折一股。”出自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术士管辂(lù四声)被曹操召去卜卦,预言到在定军山曹操会失一员大将。管辂给曹操算卦只说了这一句话,但曹操并未理解后半句的深意(管辂是卜卦观相的祖师,三国八大奇人之一,预言家啊有木有!管辂属于带有神秘面纱的人物,不排除后世将其神话的可能)。

上篇文章提及了“蜀吴联合”及“得陇望蜀”,那曹操为什么要去救援合肥呢?

“俄而权率众十万围合肥”,此役是孙权第二次攻打合肥,鉴于上一次的失利,此次直接出动十万兵马,并带上吕蒙、甘宁、凌统等将领。推动两方势力的联合,那必然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刘备有机会取汉中,孙权有机会得淮南,各取所需,必须要争一争。此时曹操远在汉中,合肥一带兵力空虚,攻下合肥,全据淮南,是一个绝好机会。

曹操决定支援合肥暂时放弃汉中,绝不是“得陇望蜀”,而是反复的斟酌的决定:其一: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内部党争不断,许昌动乱,王必身死,需要曹操主持大局;

其二:在拿下汉中和失去淮南的选择中,一面是还未打下的地盘,一面是经营已久的淮南,曹操选择了较稳妥的方法而已。由后世来看,曹老板确实是多虑了,自孙权第二次征合肥起,他遇到了一生的对手——张辽,东吴大帝在领兵作战这方面还是欠了不少火候,被张辽一顿教育,并成就了张辽“威震逍遥津”的威名,曹操当时大可不必支援,失去了最好拿下汉中的机会,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夏侯渊、张郃听从曹操命令,驻兵定军山和天荡山各隘口,曹军以防守为主,主力此时尚在东南,战略重心不再汉中,是刘皇叔方面所占的优势。

军师法正闻得曹操留下夏侯渊坐镇,判断其必有内乱忙,并劝说刘皇叔:“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之”

刘皇叔也明白等到曹老板缓过气来,可能再也无法谋取汉中,便依法正之言,亲自挂帅,举国出征,兵至阳平关。

巴西之战-预热

“渊率诸将拒之,相守连年。”

双方开始为拉锯战,互有胜负,相斗两年,刘皇叔攻不下汉中,夏侯渊也无法突破阳平关。

建安二十年(215年),五子良将张郃初露峥嵘,张郃打破一味防守的局面,凭借敏锐的战场嗅觉,趁着蜀军尚未进入三巴(益州北部三郡,巴郡、巴东郡、巴西郡),抢先将其攻下,并迁徙当地百姓,张郃若全面占据三巴郡,便可进攻江州(今重庆),可切断西川和荆州的联系,可以说这步棋很高。

此时偏将军黄权谏言刘备“魏军占汉中又攻掠犹如将割断蜀的股臂”,刘备火速任命黄权为护军,率兵北上并派征虏将军张飞为巴西郡太守,抗击张郃。

两军在宕渠相遇(宕渠位于巴西郡、巴郡交界),两军相拒50多天,不分胜负。在经过多日认真的勘察地形后,再加上当地老乡指路,找到一条小路直插张郃军所守瓦关口侧后。张飞亲率数万精兵,避开正面的张郃军,出敌不意,由别道突袭张郃军,并派魏延从正面进攻,引诱张郃出战。战斗开打后,张郃被张飞偷袭了屁股傻了眼,军队首尾陷入狭窄山道之中无法呼应,惨遭战败,几乎被全歼,张郃丢弃战马,只带部下十余人从山中小道逃出,率残部退回南郑。这是张三爷可圈可点一击制胜的战役,难得的粗中有细,张郃败得不怨,张飞此战胜利,粉碎了张郃军如钉子般插入蜀军腹地的局面。

“郃别督诸军下巴西,欲徙其民於汉中,进军宕渠、蒙头、荡石,与飞相拒五十馀日。飞率精卒万馀人,从他道邀郃军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郃。郃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馀人从问道退,引军还南郑,巴土获安。”

武郡之战 曹休下辨扬名

双方经过巴西之战预热后:

魏军所部署的战线为:夏侯渊亲自坐镇汉中、张郃屯兵广石,正面与蜀军对抗、曹休、曹洪守武郡保证后勤、徐晃负责守马鸣阁道。

蜀军进攻则是兵分三路,刘皇叔分精兵进攻广石;令张飞、马超、吴兰、雷铜作为先锋攻打武都郡,断夏侯渊军团的后勤供应线;并派出陈式攻击徐晃驻守的马鸣阁道。

从阵容上看,不难看出,这三路大军,刘备部及陈式部都为策应,重心在先锋军,如果先锋军取得成效占武都郡,断了魏军的补给,魏军防线不攻自破。但结果是刘备攻不下广石,陈式被徐晃所据,最惨的是寄予厚望的先锋军,先锋吴兰所部惨败,雷铜、任夔( kuí 二声)及吴兰都战死,张飞、马超慌张退走。

先锋军怎么败的呢?这时曹操已经派出曹洪、曹休来协助夏侯渊,武郡之战名义上曹洪是最高指挥官,实际上曹老板已经吩咐过,曹休虽名为参军,但实则为主帅。曹休被曹操看好并称其为“千里驹”,事实证明曹老板识人的本领着实可以,曹休下辨之战大放异彩。

张飞第一步就是分兵:令吴兰、雷铜屯兵下辨,担当正面阻击敌人的任务。

第二步疑兵:派出细作、大肆宣称要阻断曹洪的后路。

面对张飞、马超来势汹汹,曹洪不禁有些为难,曹休却一眼看穿张飞的布置,并对曹洪说“如果张飞军真的要切断我军后路,就应该隐蔽地行动,暗中设伏,如今却先虚张声势,说明这只是疑兵之计。我军应该趁敌人尚未在下辨集结大军之时,尽快击破吴兰,一旦吴兰被击败,张飞的疑兵就毫无意义了,必定会自行退走的。”

"备遣将吴兰屯下辩,太祖遣曹洪征之,以休为骑都尉,参洪军事。太祖谓休曰:“汝虽参军,其实帅也。”洪闻此令,亦委事於休。备遣张飞屯固山,欲断军后。众议狐疑,休曰:“贼实断道者,当伏兵潜行。今乃先张声势,此其不能也。宜及其未集,促击兰,兰破则飞自走矣。”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

—— 《曹休传》

曹洪听从曹休的建议,率领精锐急行军(含有虎豹骑)进攻下辨,吴兰部没有抵挡住攻势,部将任夔( kuí 二声)被斩,吴兰部朝西退却,后战死在阴平郡,张飞、马超一起朝东往汉中方向撤退。

撤退方面不统一,也不见相互支援,气势汹汹出兵,虎头虎脑结尾,雪花猜测先锋军战败的因素包含配合不当、彼此不服气。首先分析下领头这四位将军,张飞、马超、吴兰、雷铜虽都为刘皇叔手下,但明显不属于一个派系。马超是被诸葛亮劝降,离开张鲁投靠刘备的,并且投靠时手里是有兵的,相当半诸侯状态,也受到了刘备的礼遇;吴兰、雷铜原是刘璋手下,后投靠刘备,虽然不为熟知,但从当时被任命为先锋来看,也是有能力的;而张飞最近刚在宕渠胜张郃,心气神很高,不会服马超的。

到目前为止,汉中的防守策略是成功的,按照这个剧本进行下去,刘备怕是连汉中的影子都看不到。

正戏 定军山之战

三路大军全部失利,刘备迅速做出反映,第一:向后方诸葛亮求援,就有了上文所提及的杨洪谏言诸葛亮:

‘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杨洪传》

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倾尽益州之兵;这句话力度很强(怎么有点抗日的感觉呢),也被很快实施,支援力度那也是极强,兵力、粮草、辎重源源不断的向前线输送。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刘皇叔家底没有曹老板厚,支撑职场战斗的是整个益州的经济,战役若没取得成效,益州容易被拖垮。

第二:刘备率军主动后撤,放弃阳平关,渡过沔水,正式与夏侯渊对峙。这是一步关键性的转折点,法正是了解夏侯渊作战风格的,蜀军一动,魏军防线随之改变,蜀军占据了定军山北面较高的地形,而且登高望远,作战视野极佳,从而形成夏侯渊部仰攻刘备部的形势。

夏侯渊果然调动张郃,离开广石阵地,准备与刘备抢夺定军山的制高点,当时汉中分南城和东城,夏侯渊让张郃守卫东城,自己则把守最为重要的南城。

那么夏侯渊应该与刘备争定军山吗?答案是应该!

蜀军抢先一步占据定军山,从高处就可清晰观察到魏军动向,可随意出击。并且蜀军上了山以后就相当于获得了一块曹军后方的阵地,山地作战不同于平地作战,夏侯渊与刘备争夺定军山的意图是想凭借地形将蜀军牢牢封死在山路上,不想让蜀军占据高处依托整个山体进行防守,形成屏障。(从后来姜维在剑阁抵御住钟会的攻打来看,确实依山防守能成为防御体系)

刘备在后方大力支援下,此时兵力、物资绝对是优于魏军的,在法正建议下,使出一招教科书式的“围点打援”之战,命精兵分数轮,以车轮战方式日夜攻打驻守在东城的张郃部,张郃虽然骁勇,但双拳难敌四手啊,迫不得已向夏侯渊求援,夏侯渊断然决定将自己的一半兵力派往东城增援。

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

刘备命部下提前放火在援救路线之一的走马谷夜烧鹿角,算定了夏侯渊来援(这里不得不佩服法正),什么是鹿角呢?又叫拒马,就是将圆木削尖,并交叉固定在一起以阻止骑兵进攻,放在阵地前抵御敌军骑兵冲锋的一种器具,在影视剧中应该很常见。听到鹿角被烧的消息,夏侯渊坐不住了,做了这辈子最蠢的决定,亲自去修!

鹿角该不该补,答案肯定是补!为什么?我们换位思考下,如果你是夏侯渊,敌军连夜烧毁山下鹿角,那就意味着明天会发起进攻,本来兵力不占据优势,那么有可能阵地会失守,所以绝对不能轻易放弃防御器具。

夏侯渊应不应该亲自去?答案肯定是不应该!夏侯渊分兵支援张郃,不能看着部下战死,防御体系被打破,这可以,但是鹿角被烧了,让手下去修不就可以了吗?身为主帅竟然亲自去修鹿角,关键还没带多少人。。。。

二十四年正月,备夜烧围鹿角。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

——《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

这就是典型的“围点打援”,在有兵力优势的情况下,猛攻其中一方,并在敌军支援必经之处设伏,以达到歼灭敌军的目的。法正计谋是高,他算定了夏侯渊必定来援,法正看到来修鹿角的人数不多,送上门的大礼包不能不要(在这里法正应该是没想到夏侯渊会亲自来,修鹿角不可能当着敌军面大张旗鼓去修吧,肯定是偷偷的),劝刘备出兵,老将黄忠已经等待多时,从高处率兵冲下如猛虎下山,最终斩杀夏侯渊。

为什么对夏侯渊的评价很高,在遇伏的情况下,敌军兵力还优于己方,一般将领早就吓傻了,战斗就是单方面的溃败。但夏侯渊没有慌,鼓励将士奋勇杀敌,进行突围。黄忠也激励士卒勇往无前,双方厮杀好一会才分出胜负。

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

—— 《三国志》

短短十几个字,可看出当时战况的激烈程度,虽然魏军只有几百人,但皆为精锐,并在夏侯渊的鼓舞下有不少冲出重围,将士们突围后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主将夏侯渊不见了!

贼山上望见,从谷中卒出,渊使兵与斗,贼遂绕出其后,兵退而渊未至,甚可伤。

夏侯渊究竟是怎么死的?定军山之战,刘备才是主将,黄忠属于偏将,奇袭夏侯渊所部是黄忠完成的,所以把功劳算在了老将黄忠上,也更能提现出蜀军的威势,雪花更偏向于死于乱军之中,史书对此事也几乎不浓墨,《三国志》就记载四个字—“一战斩渊”,没有说明斩杀的经过,更有佐证:

霸入蜀,禅与相见,释之曰:“卿父自遇害於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指其儿子以示之曰:“此夏侯氏之甥也。”厚加爵宠。

这是夏侯渊二子夏侯霸因为躲避司马懿追杀,不得已归降了蜀汉,与刘禅的对话(前文有说过,夏侯渊女儿嫁给了张飞,双方有姻亲这一层关系),从刘禅向夏侯霸解释的这番话来看,夏侯渊应该是突围时过于混乱,意外死于乱军之中的,并且夏侯霸也是同意刘禅所说,后夏侯霸也在蜀国加官进爵官至骠骑将军。以那个时代人物所说为依据,比相信演义中“定军斩夏侯”这种桥段,要靠谱的多。

夏侯渊战死,魏军士气大跌,魏失夏侯,等同于蜀失关羽,吴失周瑜。

夏侯渊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不失身为武将的光荣。

曹军大败,士气低落,此时张郃站了出来,率领军队退守阳平关东。

备于走马谷烧都围,渊救火,从他道与备相遇,交战,短兵接刃,渊遂没,郃还阳平。

——《三国志·魏书·张郃传》

可见即使魏军大败,张郃还是守住了阳平关,保证关隘不失。此时督军杜袭与郭淮也在收敛散卒,郭淮见士气萎靡,军中不可一日无主,便建议:“张将军是国家的名将,刘备也忌惮他,现在形势紧迫,只有张将军才能安定军心。”于是众人推举张郃出任主帅,指挥士兵,布置营寨,军心安定。刘备欲渡汉水来攻,见魏军在汉水以北列阵相迎,刘备于是放弃渡河,隔水相持。此时消息传到曹操耳中,老曹坐不住了,亲自率兵来伐。

曹操亲征 子龙一身是胆

“三月,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备因险拒守。”

曹军一直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山路崎岖不好运输辎重,所以曹操计划亲征就提前向前方运送大量的粮草及军需。此时双方是对峙的局面,这无疑变成了一场消耗战,蜀军虽有后方益州所提供的强大资源支撑,但这可是燃烧整个益州的经济。刘备再得知曹操亲征,便将赵云调至黄忠部进行帮衬,此时立下大功的老将军黄忠建议趁着曹操大军未到提前截取魏军粮道,一旦失去粮草,魏军不攻自破,在与赵云商量后,为了谨慎起见约定了军队返回的时间。(黄忠去截粮草,赵云为接应)

但约定的时间早已过去,黄忠始终没有回来,赵云觉得不妙,而自己的大本营又要留兵驻守,于是赵云留张翼率领其余士兵守营,自己仅率几十个骑出去侦查,结果正好碰上曹操派出的大军。赵云临危不惧,单枪匹马勇冲敌阵(有趣的是还有史料记载,赵云部将张著受伤被曹军包围,赵云又冲杀出去将其救出),且战且退回到营地。赵云不光是勇将,还是智将,用出了一招“空城计”,命令将士营门大开,偃旗息鼓,造成假象,追至的魏军怕遇伏不敢冒进,正当魏军犹豫之时,赵云又命战士们锣鼓大作,鼓声震天,劲弩齐发,吓得魏军匆忙逃亡,溃逃时还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故,堕河水溺死者无数。

此役,魏军遭遇更大的士气打击,粮草辎重也损失不少,此役未来的蜀汉将领王平就是在此时弃曹投刘。这场遭遇战的惊险程度极高,一个不小心,未来的五虎大将就要折损两员,后刘备至赵云大营不禁感叹: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卧龙诸葛亮也感叹道:

“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於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

刘备后还派遣过刘封前去阳平关挑战,但曹操闭关不出,并大骂刘备派义子出战,称自己可用黄须儿曹彰来与刘封一战。“五月”曹操以“鸡肋”为口令,撤军北还,但是也迁徙走了大量百姓,至此汉中争夺战进入尾声,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结束,战争持续两年。

地图来源于网络

定军山之战,可以说是里程碑战役,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官渡,赤壁

看看双方参战的人员:

魏:曹操、夏侯渊、张郃、徐晃、曹休、曹真、曹洪、郭淮等

蜀:刘备、法正、张飞、马超、赵云、黄忠、魏延、刘封、黄权、吴兰、雷铜等

这个阵容已经很恐怖了,名将云集,五子良将来了两个,五虎将除关于全部到齐,年轻一代未来的魏国大将军曹休,大司马曹真。

此战过后,刘备直接称王,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古今历史观文


定军山之战,是一场精彩的高手对决。

夏侯渊在定军山之战中的表现一板一眼,可圈可点。

只不过,对手打得更好,夏侯渊斗不过而已。

一板一眼,挫败刘备

夏侯渊在汉中之战前期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

刘备在发起汉中之战前,认为:“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之。"

开战之初,双方兵力应该基本相当。

在《檄吴将校部曲文》中,曾经提到,夏侯渊在汉中“率精甲五万”。

而在此前的荆州南三郡之战中,刘备从益州直接带了五万军队前往公安。

双方兵力基本差不多。(夏侯渊的“精甲五万”出自檄文,多少是要吹些牛的。所以,刘备兵力可能还略占优势)

可是,开战之后,刘备却迟迟没有进展。

阳平关前,刘备奈何不得夏侯渊;广石,刘备以万余精兵猛攻张郃,依然没有进展!

为此,刘备被迫向后方征兵、征物资!

后方的诸葛亮都有些犹豫了,幸有杨洪提出: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诸葛亮才与众人统一思想,坚决支持!

能把诸葛亮逼到犹豫,可想刘备征集的幅度,应当是接近蜀中承受能力的极限了!

法正奇谋,反客为主

在得到后方倾尽全力的补充后,刘备的实力大幅超过了夏侯渊所部。

在法正的建议下,刘备军东进定军山,反客为主。

一旦刘备在定军山站稳脚跟,以此为据点,刘备既可威胁南郑,也可切断定军山与南郑联系。

夏侯渊只得急忙率军前来攻山。

如此,夏侯渊兵力本就不占优势,又陷入仰攻的不利态势,主客易势也!

坦率地说,夏侯渊未能以重兵把守定军山,是他的一个失误。

不过,这也不好苛求夏侯渊了。毕竟,之前广石等处激战,夏侯渊已经捉膝见肘了。

而一般情况下,没人会这么做。

1、兵力相当时,刘备进军定军山,补给线会被阳平关守军威胁。

所以,只有刘备兵力占优,有足够兵力保护补给线的情况下,才可能出此招。

2、法正的这个奇谋,也确实出人意料。

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三国志.法正传》。

因此,夏侯渊的这个失误,与其说是怪夏侯渊思虑不周,倒不如说法正之谋太狠!

有些漏洞,只有在高手的眼里,才算漏洞!

危险的指挥风格

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为督帅尚不当亲战,况补鹿角乎?——曹操。

夏侯渊与张郃进军定军山下。

刘备令军猛攻张郃的东围,夏侯渊分兵一半支援张郃。

随后,夏侯渊巡行时见鹿角被焚,亲自指挥扑火。

刘备在山上看得清清楚楚,令黄忠迂回到夏侯渊侧后,发起猛攻!

曹军大败,夏侯渊被斩!

此战中,夏侯渊败北,不全怪他。但夏侯渊“送人头”,就怪自己一贯危险的指挥风格了。

其实,曹军之中,身先士卒者,并不少。曹仁、张辽,都曾亲身冲杀,激励士气。

夏侯渊在陇西时,也曾以此,屡建奇功,获得了曹操“吾与尔不若也”的赞许。

但是,这些身先士卒,都是目标明确、战略价值大的主动行为。

而此时,夏侯渊处于仰攻之势,复杂的山地处处可能有危险。这种情况下,夏侯渊依然长时间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就很有问题了!

定军山之战,曹军兵力损失并不算太大(夏侯渊身边总共就带了400精兵)。因此,余部在张郃率领下依然能坚持到曹操到来。

但是,因主帅战死,群龙无首,曹军陷入被动,只能勉强自保,再难破坏刘备经营险要了。

最终,曹操到来时,刘备已完成“据险自守”的准备,“虽曹公亲来,无能为也”!

总的来说,汉中之战中,夏侯渊表现不算太差。

在刘备全力以赴、法正精密谋略面前,夏侯渊陷入被动,不算太丢人。

但是,他危险的指挥风格却害死了他。

其实,在生活中不也一样吗?

很多时候,决定成败的,并非高深的战略、战术研究。

相比之下,一些长期不改的,危险的习惯,更可能使局势陷入无可挽回的境地。

与君共诫!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定军山之战夏侯渊犯的错误不多,他是实力不如蜀军,被硬推的。

建安二十二年,刘备决定出兵夺取汉中,由此刘备和曹操的汉中之战揭开帷幕。汉中之战初期蜀军屡战不利,雷铜、吴兰等人战死,陈式等被击败。七月,刘备亲自率军进逼阳平关,和夏侯渊、张郃相持。

建安二十四年一月,刘备率军南渡沔水,在定军山前依托山势下营,夏侯渊也率军出城扎营,两军在定军山一线对峙。刘备随即出兵攻打夜袭曹营,烧毁了外围的鹿角。夏侯渊命张郃去守东面的营寨,自己守南营。

由于蜀军攻势猛烈,张郃无法抵挡,夏侯渊于是分兵一半前去救援。刘备见夏侯渊这边兵力单薄,于是命黄忠出击攻打南营。夏侯渊无法抵挡,被蜀军杀死。曹操任命的益州刺史赵颙也死在乱军之中。张郃率败军退守阳平关。

此后曹操亲自赶往汉中来对付刘备,但是刘备据险而守,曹操无法突破,最终只能放弃汉中撤军。

有些人认为夏侯渊不应该放弃阳平关之险,贸然率军出战。不过定军山之战以后刘备并没有攻占阳平关。但是曹操率军赶来增援以后,却无法突破蜀军的防线,最后不得不撤军。

很显然,如果夏侯渊不出关,让蜀军从容在定军山一线修筑防线。那么等曹操率军赶来时,一样无法击败蜀军,还是要黯然收场。所以夏侯渊趁蜀军立足未稳,主动出击和蜀军争夺定军山一线并无不妥。

而在定军山之战中,夏侯渊也没有什么破解之法。夏侯渊分兵去救张郃确实给了刘备可乘之机。但是当时张郃已经难以抵挡蜀军攻势,如果夏侯渊按兵不动,那么刘备完全可以让黄忠去突击张郃,魏军还是一个败字。

所以刘备是依靠实力压死了夏侯渊,就夏侯渊来说没有什么破解之法。从根本上来说,这是曹操抵达长安以后却没有及时派军增援夏侯渊,导致他兵力不足造成的。真要说犯错误,首先责任在曹操低估了蜀军的实力,并非在夏侯渊。


不沉的经远


定军山之战,从战术上讲,刘备成功的运用了围点打援的战术,围的是张郃,打的是夏侯渊。结果大家都知道,夏侯渊被杀,刘备一战功成,取得了汉中争夺战的决定性胜利。

曹操打败张鲁占领汉中以后,大军撤回中原。只留下夏侯渊和张郃镇守汉中。

建安二十二年(217)十一月,蜀郡太守、扬武将军法正劝说刘备夺取汉中

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举众往讨,则必可克之。

法正分析到,曹操占领了汉中,却没有进一步进攻巴蜀,反而将大军撤回,肯定是因为内部矛盾。现在去攻打,必然成功。

刘备一听,这法正说的太他娘的对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立即率大军进攻汉中。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刘备刚出四川,就被堵在了阳平关。

阳平关是川北咽喉,易守难攻。夏侯渊和张郃坚守不出。刘备带着大军打了一年多都没有打下来。

眼瞅着陷入困境。结果刘备出了一招神来之笔,彻底扭转了汉中之战的局面。

到底是什么神来之笔呢?那就是三十六计之“反客为主”!

夏侯渊张郃坚守阳平关,是为主。以逸待劳,处于优势。

刘备远道而来攻打阳平关,是为客。兵疲师老,处于劣势。

怎样反客为主呢?

刘备把眼光投向了阳平关东南的定军山。

公元219年2月,刘备向南渡过汉水,再冒险翻越米仓山西北段,直驱定军山。

这一招太绝了!

直接绕开了阳平关,在曹魏军的侧后方站稳了脚跟,并且进入了汉中腹地。

这样一来,夏侯渊张郃再坚守阳平关已经没有意义。被迫向定军山的刘备发起了进攻。

原本进攻的一方刘备,却反客为主。稳坐定军山,等待曹军进攻。

夏侯渊果然率兵前来争山。在定军山下构筑了工事与刘备对峙。分为东围和南围。

他自己守南围,让张郃守东围。

刘备这时又用了一个妙招,叫做“围点打援”。

他派出一万精兵,分为十部。轮番进攻张郃。又派出黄忠埋伏在半路之上,专等夏侯渊来增援。



夏侯渊一看张郃被打的够呛,果然中计。亲自率兵救援。没想到半路杀出和老黄忠,嘁哩喀喳把他送上了西天。

夏侯渊一挂,张郃赶紧跑回阳平关。刘备在汉中占据了完全的主动。下一步,曹操不得不亲自出马了。


上将嗳福斯


定军山之战是夏侯渊的最后一战,被黄忠劈死!

夏侯渊一生为曹操打了不少胜仗,官至征西将军,封博昌亭侯。

夏侯渊是魏国将领,但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也算张飞的半个岳父,因为他的养女被张飞娶为妻子,夏侯夫人和张飞的女儿后来成为了蜀国的皇后。夏侯渊被蜀国将领黄忠所杀(关系够乱的,但在当时的乱世也是没有办法)。

回归正题

夏侯渊虽然打过很多胜仗,但并不被曹操看好,定军山一战死后,曹操曾说:

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为督帅尚不当亲战,况补鹿角乎?



今天不讨论他的才能到底如何,只说定军山一战。

首先他失去了先机,被蜀军占据了地利,没办法,只得主动出击。

第二,由于张郃被攻,夏侯渊分兵,导致自身实力变弱。

第三,刘备用计烧了他的防御公事,他作为一个主帅,竟然带兵去修。最后被黄忠劈死。



定军山失败,导致的结果就是:

曹魏定军山阵地的丢失,曹军的防御体系被打乱,军心动摇,群龙无首,防御的战斗力显著下降。同时也奠定了蜀国的事业,成就了黄忠的威名。

有一点不得不说的,定军山失利不能把罪名全都推给夏侯渊,夏侯渊的汉中守备军虽然强硬,但是在相持连年的战争中,没有得到外部的补给和增援,也是失利的原因。

以上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古典青年


《定军山》之战确实是整个汉中大战的转折点,如果不是这《定军山》之战,可能曹操前期就已经把刘备呀在汉中之地动弹不得,而等到曹操大军到来以后,刘备如果不撤退则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

这《定军山》之战里面最重要的是两步,第一步拿下《定军山》第二部斩了夏侯渊,也正是因为这个两步走,所以才造成刘备在汉中战场上面成就了一定的优势,并且能够把曹操逼得最后撤退了!

其中汉中之战前线的总指挥官就是夏侯渊!夏侯渊早期跟着曹操起兵,作为曹操的族弟,同时也作为曹操早期的合伙人,可以说战功磊磊,并且多次屡立奇功,因此曹操对他十分信任,将三块重要的战略缓冲地的其中之一汉中交给他去打理!要知道跟他评级的事,曹仁跟张辽!

夏侯渊有没有点儿军事能力,也有!至少在汉中之战的早期,夏侯渊在没有得到曹操援助以前,凭借着汉中的兵力可以和刘备打个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并且逼迫刘备紧急从后方调遣援军,调遣的力度之大,让诸葛亮都感觉咋舌,差一点点就直接写了一封信叫刘备赶紧回来了!夏侯渊凭借有限的兵力能够牵制刘备,这已经证明了他基本军事能力!但是在这之后情况却出现了急剧恶化!

首先第一点《定军山》的丢失!《定军山》作为夏侯渊军队的后方的一个重要的地点,不仅囤积粮草,而且地理位置较为险峻,地形较高,可以作为一个临时性的据点进行聚首,夏侯渊竟然没有派兵前去防守!

这种事情确实怪不了,夏侯渊为什么本身前线兵力紧张,他能够顶住刘备第一波进攻就已经算不错了,此时你叫夏侯渊再去把兵力给抽调出来去防守《定军山》,(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不可能撒豆成兵啊!人都说早期曹操对于刘备的进攻太不上心了,或者进军的力度太小,导致刘备前期得手,否则夏侯渊前期在汉中之地死扛刘备第一波进攻得手,曹操派军过来,那刘备就算再有能力也翻不起任何花浪来!

前期第一个锅夏侯渊跟曹操各占一半!至于夏侯渊背的锅可能稍微少一点儿,真正应该背锅的是曹操!

可是真正的错误出现在第二个问题上,也就是夏侯渊竟然亲自带领的士兵过去修鹿角!什么是鹿角的?就是大家去看古装电视剧,城池前面会把两个木棍搭在一起,木棍的前端会把它削尖!

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用的呢?就是防止你的骑兵部队和战车部的,当然那个时候战车部队已经被淘汰掉了!就是防止你的这些高速机动部队进行突击的时候,降缓他们的速度,甚至直接给他们予以杀伤。

因为前线阵地鹿角被蜀国军队给烧了,所以夏侯渊自己带着的军队过去修鹿角……

正所谓千金之子不下垂堂,一个主帅真正要你带兵出去的时时候很少,除非真的到了那种紧要关头,要么一击定胜负,要么最后拼死一战,否则其他情况一个主帅就是一个军队的稳定性!主帅死了,军队就会失去稳定,最后落败这种炸赢的行为历史上面可不少见!夏侯渊明显就是放了大的忌讳。

而且夏侯渊所带领的军队实在是太少!张和能在后期集结起军队,重新组织汉中地区的防线,由此可见,因为夏侯渊之死所损失的军队少的可怜!

夏侯渊在这场战争里面所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这个东西!正是他给了刘备机会,让刘备前期能够获得这么大的优势!也正是因为如此,曹操评论夏侯渊的时候,即便夏侯渊已经死了,他还是评论夏侯渊叫白地将军!心中的惋惜和不甘由此可见一斑!


漩涡鸣人yy


定军山之战,是汉中这场大战役中的一场小战役,所以谈不上什么战略,甚至战术的失败和夏侯渊也没太大的关系。因为,曹操收服了汉中和张鲁,刘备也刚平定了巴蜀没多长时间。结果不久后,刘备又跑回了荆州和孙权进行对峙和谈判,曹魏这边虽然没有趁机攻入巴蜀,但是势力已经进入巴西郡。因此,等到刘备回成都,赶走了张郃后,巴蜀入汉中的要地,早已经掌握在曹军的手里。



所以,刘备让吴兰,雷同屯下辨,让张飞,马超屯固山。这一路是绕开汉中,想占领武都郡,切断汉中和陇右的联系,并利用马超在羌,氐的影响,对汉中,乃至关中形成更大的攻势。当时,羌,氐分成两派,一派是“亲马派”,雷定等七部万余落响应《三国志.杨埠传》,一派是“亲曹派”氐王强端。虽然刘备这边准备还算充分,但是曹洪,曹休攻破吴兰于下辨,吴兰也被强端所杀,张飞,马超只好自动撤军了《三国志曹休传》。为何会如此?关键还是汉中,武都的地形险峻,要道一旦落入敌手,便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



就在刘备让张飞等人出武都时,自己也亲率大军攻打汉中阳平关,夏侯渊和张郃等拒守。虽然夏侯渊是主帅,其实刘备忌惮和怨恨却是张郃,因为先前张郃杀入巴西郡,迫使张鲁投降,又迁走大量的人口。在阳平关,刘备分精兵围攻张郃的防区,又被人家成功拒守,能不咬牙切齿吗?所以,作为主帅的夏侯渊在汉中之战中,存在感一直很低,武都一路和他没有关系,在马鸣阁要道,徐晃破陈式一战,也和夏侯渊没有直接关系。这可能是,刘备发动汉中之战前期实力很有限,曹魏当年的最高指挥官曹操也只是在九月,进驻长安遥控。

所以,夏侯渊在这一段,谈不上什么战略和战术问题,更何况刘备一直是失败一方,但是夏侯渊又怎么会牺牲在战场上呢?



首先第一,夏侯渊自己个性问题,无论为将为帅都喜欢凭勇奋击,曹操多次告诫无效。但是,夏侯渊有一个好处,不压制张郃的发挥,甚至会全力支持张郃,因此而牺牲,后面会说到。

第二,刘备在汉中之战前期,输红了眼,于是让诸葛亮尽起巴蜀资源男女来支持他,诸葛亮起初也以为主公疯了,幸好有杨戏的劝告。

第三,刘备实力大增后,不在阳平关和夏侯渊,张郃死磕,而是偷渡汉水,据兵定军山的兴势上,目的是引张郃来战。刘备这次化被动为主动了,因为曹魏必须派兵来战,否则刘备能直接进入汉中腹地。所以,张郃分一半军和实力大增的刘备接战不利,夏侯渊带兵来救张郃,是职责所在,不存在战术问题。



第四,汉中地势险峻,当年以曹操的军锋之强攻打张鲁,便一度想退兵,数言“南郑为天狱”,并为拔出夏侯渊军而高兴,参看孙资对曹丕语《资治通鉴.魏纪二》。但是,这次夏侯渊没有那么走运了,这样的战场存在着很大的变数,夏侯渊在修补鹿角时,被居高临下黄忠军斩了。

第五,刘备打赢了此战,却只是击溃战,不是歼灭战,利益是占据了汉中所有的要地,而非整个汉中。所以,曹操亲自带兵前来,最终无计可施只能退兵,但是退兵之前,迁走汉中,武都的百姓到天水和三辅地区。所以,作为主帅的夏侯渊因个人失误被杀,但是在张郃的帮助下,战略和战术是没有问题的,否则,刘备也不会拼了老命,只是汉中之战获得了惨胜。


大飞熊骑士


公元218年,刘备发动汉中之战,但整个过程进行的并不顺利。因为,汉中本就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而当时曹操留守汉中的将领,不仅有夏侯渊、曹洪、曹休这种曹氏宗族中数一数二的军事统帅,又有张郃、许晃这这种身经百战的当世名将,阵容可谓非常豪华。

最开始,刘备派遣张飞、马超、吴兰作为先头部队,结果被曹军阻击在下辩,无法前进。而且,曹军为了给刘备的先头部队一个下马威,直接就将吴兰的这支部队给全歼了,这也造成吴兰、张飞、马超三枝军队鼎立的布局被打破,张飞、马超也就不敢在继续在停留前线,于是只好率军撤离汉中。

随后,刘备便亲自率领蜀军主力部队进入汉中前线,并且派陈式等十个营的部队,切断了马鸣阁的道路。但是,这枝军队,很快让徐晃打得溃不成军。而截止到此时。刘备进攻汉中的战争,已进进行好几个月,但是却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反而被曹军打得了一败再败。



在这种背景下,刘备就让留守后方的诸葛亮,给他调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于是蜀军的全部精锐都被抽调到汉中前线,而此时的曹操,也终于坐不住,所以这一年九月,曹操也亲自率军到达长安。

但是,因为曹操一方面兼顾西南(刘备军队)、淮南(孙权军队)和中原(关羽军队)三个地区的威胁,另一方面在曹操率军到达长安后,宛城发生了叛乱,这让曹操一时间变得犹豫不决,所以在当曹操抵达长安时,并没有立即向汉中战场集结,这也就导致夏侯渊在汉中战场面对刘备越来越大的压力。

当时,面对刘备的激烈进攻,夏侯渊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就是依靠汉中外围的险要地形,强有力的把刘备堵在国门之外。第二种选择,就是收缩战线,重点防守几个重要据点,让刘备一路前行,不断拉大刘备的战线,增大刘备的后勤压力。

总的来说,这两种选择各有利弊。第一种选择,从军事上,会让夏侯渊占据有利地势,让刘备的军队难以向前推进。但它的缺点就是,这种选择下,夏侯渊的兵力就不得不分散开来使用,这不仅需要夏侯渊有充足的兵力,而且也会让他的后勤压力非常大。

第二种选择,从军事上,等于夏侯渊不战就丢掉了大部分险要地区,会让魏军的防守变得相对困难。但它的优点是,夏侯渊在汉中的军队可以有效的集中在一起使用,并且后勤压力也会变得很小。



在当时的背景下,夏侯渊作为曹军统帅,在曹操已经坐镇长安的情况下,自然不敢轻易选择收缩战线,因为曹操可能随时就会带兵从长安来到汉中前线,他自然也就没有必要白白放弃汉中外围的险要地形,再加上夏侯渊也害怕大举收缩战线后,会造成军队士气低落,从而引发军队大规模溃逃的现象。所以,综合考虑,夏侯渊选择了第一种方案。

但让夏侯渊没有想到的,曹操在长安整整待了大半年,却还是犹豫不决,在这种情况下,夏侯渊的压力是越来越大,因为刘备已经调集了蜀汉全部精锐投入战场,而夏侯渊却只有汉中兵团的部队,却还不得不分散防守在汉中外围。

所以,面对刘备的持续攻击,夏侯渊的部队已经是精锐耗尽,士气低迷,全军将士基本快处于崩溃的边缘,面对这种情况,夏侯渊更不敢轻易收缩战线,同时他也不能继续待在后待在方督战,因为在那种极度不利的局势下,只有主帅亲临前线指挥,或许才能勉强稳住前线将士心里的不安和恐惧。

在这种背景下,夏侯渊亲自来到前线作战,结果被刘备抓住战机,趁机调虎离山,被打的捉襟见肘,自己也被黄忠斩杀于定军山下。夏侯渊死后,张郃开始接手军队,因为他是副将,在夏侯渊死后,他的战略目标就不同了,他只需要保证大部队不溃散就是胜利。

所以,张郃果断选择收缩防线,放弃既有阵地,只占据已经被刘备放弃的阳平关据守,从而使得刘备全歼汉中曹军的计划泡汤,也使得他不得不继续和曹操在汉中又消耗了半年,最后还让曹操带着汉中的部队和民众离开。这个也是后来刘备感叹,夏侯渊不如张郃!


我是赵帅锅


三国时期,夏侯渊是曹操的大将,守卫着刚刚夺回来的汉中。黄忠是刘备的将军,他在定军山安营扎寨与夏侯渊对战,准备争取汉中。论武功这两个人不相上下,只是黄忠更老,在持久战上处于下风。论谋略,他们两个人都有长期行军的经验,各有千秋,不分上下。如果两个人对战,很有可能是两败俱伤。

到了交战的时候,果真如此,两大阵营互相厮杀,没有胜负,战局僵持着。这个时候黄忠的军师认真分析双方的优劣:双方的军队都是客军,没有什么地利之分,兵的强弱也差不多,由于地势的限制,双方投入战争的人数也差不多,气势也差不多,这样看来,不管多久都是僵局。于是军师就要求在山上设立营帐来观察曹营,寻找破绽。这个时候他们就利用这个优势,军师看到曹军的动向之后,就举旗通知山下的黄忠。并且安排扰兵之计,在曹营休息的时候故意影响曹军。

就这样过了几天,两军在定军山下交战,通过军师的旗子,黄忠找到了夏侯渊的帅帐,于是直奔夏侯渊那里。由于敌人来得太快,夏侯渊来不及上马,就被黄忠杀死了。曹军没有了统帅,军心大乱,结果在战争中惨败。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定军山之战,也可以看出制定战略的过程中,如果能对敌人了解,而又避免被敌人了解的话,战争形势就会发生很大的转变,以弱胜强不只是传说。《孙子兵法》中有“用间”这一说,已经被提升到战略的高度。“用间”就是用小花费来获得大的利益,这是降低战争中自己损失最有效的方法。

定军山一战,夏侯将军是麻痹轻敌了,他并非真的败在黄忠手下,而是败在自己急躁的性格上,由于贪功冒进,中了敌方之计,遂战败,如果二人公平竞争,恐一时难分胜负!

侯渊的事告诉CEO们,事力亲为鼓舞士气可以,但别把自己搭进去了,一旦你出来了,既是军旗也是靶子,跟着你上来的可以是紧随的部下,也可以是突袭的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