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请问“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形成的历史大环境和背景是什么样的?

用户3222852378262


导语:以众人遇我,以众人报之,以国士遇我,以国士报之。——你让我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我就会用生命来报答你。

在《史记》厚厚的本纪、世家、列传等等王侯将相中,藏有这么一篇《卷八十六·刺客列传》文章。

何为列传,“索隐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

本应是公卿大夫书写自己,纵横捭阖,留下自己千古姓名的地方。但在《刺客列传》中,有这么几个小人物: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

可谓,士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而天下缟素。

而“士为知己者死”的豫让也在其中。

豫让,主要生活在三家分晋前后,先秦时期晋国的一位著名刺客,豫让行刺赵襄子时,春秋已经结束,战国尚未开始。

三家分晋

春秋末年,曾经叱咤华夏的一代老牌劲旅——晋国,已经进入了衰退,政权被韩、赵、魏、范、中行(hang)、智氏六卿瓜分,六大家族为争夺地位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

智伯联合韩、赵、魏三家灭了范、中行两家,晋国被四家瓜分。这四家中,智伯的势力最大,智伯收取了范、中行氏的地盘,开始专晋国政,随后便向三家征要土地。

赵襄子并没有接受割地,于是智伯率领韩魏两家攻赵,赵以反间之计,激起韩、魏唇亡齿寒的念头,于是韩康子、魏桓子反戈一击,与赵共伐智氏,杀了智伯。

赵襄子为了解恨,还把智伯的头盖骨刷上油漆做成了酒具。也有人说,做成了夜壶。

周威烈王后来赐赵、韩、魏皆位列诸侯,于是三家分晋,灭了晋国。

三家分晋,是战国开始的标志,从此,布衣之士开始在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

豫让是智伯的手下,之前在范氏和中行氏手下当过家臣,但未受到重用,而智伯对他十分尊重,敬为上宾。后来智伯被最恨他的赵襄子杀死,头盖骨也被赵襄子拿去做头盖骨喝酒。

士可杀不可辱,豫让听说了此事,悲痛万分,逃到了山里,立志为智伯报仇。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为了报仇,豫让吞炭漆身,受尽折磨,导致面目全非。虽然最后复仇失败,但他也得到了赵襄子的尊重,让其刺破衣服,以慰智伯在天之灵,成全豫让复仇的誓言。

“士为知己者死” 多少能人志士都曾默默叹下这句话,何为“知己“?

以众人遇我,以众人报之,以国士遇我,以国士报之。——你让我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我就会用生命来报答你。

于是有了专诸刺吴王僚,豫让舍身刺赵襄子,聂政舍身刺侠累,荆轲舍身刺秦王,侯嬴自杀以成全魏公子无忌“能得士”的名声。

这些典型的“士为知己者死”,大都有着相似的共同点。

  • 士受到了超出本分的礼遇;
  • 士在赴死时对生死看的很淡;
  • 士除了舍身之外没有更好的报答手段。

(简单的说,就是别人都看不起我,只有你看的起我。你遇上事了,被害了,我没什么能做的,只能舍身而去。)

这真的需要莫大的勇气,试问何人不畏死,谁人不向生,常人真的很难做出这个决定。

这个“知己”不一定有什么义气,更非什么为了共同的理想。而是遵循了一个很基本的需求理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遨游者


"士为知己者死",是豫让在刺杀赵襄子时所讲,事情发生在三家分晋之后,当时智伯势力大于其他三家,而赵襄子联合韩魏,消灭了智伯后,三家分晋,从春秋转化为战国。由于智伯当时很骄横,赵襄子深恨他,把他的头蓋骨做成了溺器。

豫让,晋国人,先后到范氏和中行氏手下做家臣,都不受重用,改投正卿智伯瑶后,智伯宠爱他。”韩赵魏三家杀死智伯后,豫让逃遁山林,立志复仇:“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决定一定为智氏报仇啊。于是吞炭将自己毒哑,用漆把自己毁容,等在邯郸(邢台?)豫让桥下,伏击赵襄子,因随从重多,未成。

赵襄子贵问他,你曾经跟过范氏和中唐氏,你为什么不替他们报仇。豫让回答,"众人待之,众人报之,国士待之,国士报之"。

这时己是进入战国时期,不同于春秋时期,一切都要服从礼,也就是奴隶时代的等级制度,就是春秋五霸,也要尊崇周天子,春秋时期,生产力低下,就是战争也要尊守一定的规则。一切温文而雅。

而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礼崩乐坏,开始转向封建社会初期,人们的欲望和自主思想开始萌发。贵族的地位开始动荡变化。

而做为贵族最下层的士,可以效忠的人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因此,有能力,有报复的那些佼佼者,就更加注意所投靠的主人对自己的尊重。

所以就有了你对我和普通人一样,我就象普通人一样报答你,你如果视我如国士,我就象国士一样报答你。也就是"士为知己者死"。

这也就促进了统治者对士的重视,所以战国时期,士的作用大为增强,普通人进入历史,是历史进步的必然。


旁观者岚


凌笑说史,给你不一样的历史体验

此话的出处和含义

“士为知己者死”指的是那些有理想抱负的士人愿意为赏识和认可自己的人而献身

这句话最早出现在著名史书《战国策》中,出自春秋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让,豫让是春秋晋国智氏的家臣,公元前453年,晋国赵氏联合韩氏、魏氏在晋阳打败智氏,智氏宗主智伯瑶被杀,豫让为报答智伯瑶知遇之恩,伏桥如厕、吞炭漆身多次行刺赵襄子,最后自刎而死,留下了 “士为知己者死”的千古绝唱

此话形成的历史大环境和背景

要了解此话形成的一个历史大环境,就绕不开一个对春秋战国和中国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一个阶层——士阶层

士阶层真正的荣光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战乱频繁,礼乐崩坏的大变革时代,贵族阶层的衰落和平民阶层的兴起为士阶层不断注入着新鲜的血液,随着宗法束缚的摆脱,士凭借着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或著书立说成学士,或舍生取义成死士,或出谋划策成谋士,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

专诸藏鱼肠剑刺杀吴王僚,聂政刺杀侠累,荆轲刺秦王,这些史书留名的刺客死士,便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典范,无论其对错,但确实无愧于忠义二字

因而此话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大环境便是社会的剧烈动荡变革和士阶层的迅速崛起

士为知己者死的延伸

士为知己者死的忠义精神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信仰,在往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精神融入在中华民族的基因中,演化成忠君爱国,舍生取义等优秀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砥砺前行


江南有凌笑


“士为知己者死”的典故出自《战国策·赵策一》,意思是人为了懂得自己、赏识自己的人而献出生命。所谓“士”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一种特有身份。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是分阶级和等级的,有贵族、平民和奴隶三个阶级,而贵族中又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四个等级。士是最低级的贵族,没有不动产,只有本领,所以必须依附于天子、诸侯或者大夫。就像今天的白领一样,士要找工作上班,也可以跳槽。豫让就是一名“士”,他给范氏、中行氏和智伯都打过工。但是他为什么单单为了智伯而死,而且是不惜“漆身为厉,吞炭为哑”地摧残自己的身体、毁坏自己的容貌,不惜一切代价地接近危险呢?因为豫让服侍范氏、中行氏,他们只把他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豫让也如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而智伯将豫让视作一国之中最杰出的人士看待,所以豫让也像一个杰出的人物一样去报答智伯。虽然现在我们身处一个安定、和平的年代,不再需要动不动就献出生命来报答恩情,但是仍然不妨碍我们怀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毕竟,“知己”可遇而不可求,人一生得一知己,足矣。





放开那历史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意思是:男人愿意为赏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献身,女人愿意为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的人精心妆扮。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出自东周四大刺客之一豫让,春秋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灭智氏,豫让为给智伯报仇,伏桥如厕、吞炭漆身,多次刺杀赵襄子,最后自刎而死,留下了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千古绝唱。


hqx001


此言整句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出自《战国策.赵策一》中春秋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让之口。

豫让,春秋时晋国人,先后到范氏和中行氏手下做家臣,都不受重用,改投正卿智伯瑶后,“知(通“智”)伯宠之。”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赵襄子擒智伯瑶,将其头盖骨制成酒器。

豫让逃遁山林,立志复仇:“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我一定为智氏报仇啊)!”

于是,豫让改名换姓,一刺赵襄子于厕未遂。赵襄子感其贤,令释之;豫让毁容吞炭后,二刺赵襄子于桥下,失手被擒,坦陈行刺动机为“知伯以国士待臣,臣故国士报之。”赵襄子虽敬其义,但不愿再纵虎归山。豫让请求他给予自己第三次行刺机会:“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赵襄子“义之”,脱衣给他。豫让拔剑三刺其衣,大喊已为智伯复仇,留下“斩衣三跃”成语,“遂伏剑而死。”

“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泣涕。”


2许云辉


我感觉这与孟子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有异曲同工之妙。就像做生意一样,你给了什么价码,对方才会付出相应的货色。对于高等级人才来说,这个价码包括,但不仅限于物质方面。其他诸如权力、地位、尊重也极为重要。在价码足够的情况下,有些有信念的人才是会为你付出一切的。


冷眼小声


这是形容封建社会里,忠诚的奴仆,为忠于他信服崇敬的主子,可献出生命。这样的例子佷多,三国时期,关羽,张飞和刘备的关系就是如此。战国时期,很多有权势的名人,如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等家中都养着几千死士,这些人有时是能用生命去维护主子的利益。这是儒家忠君思想的体现,也是在封建社会那种大环境和背景下,产生的一种依从关系。


汇侃


出现在春秋时期,战国四大刺客之一豫让为了报答智氏宗主智伯瑶的知遇之恩前去刺杀赵襄子。

当时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交锋由平缓变得焦灼,各个派系勾心斗角,晋国开始有分裂的迹象。晋国六卿开始抢夺晋国的统治权,而豫让效忠的智氏在这个过程中被赵氏韩氏魏氏联手打败,智伯瑶的头颅被赵襄子当成酒器使用。


大辉boss


无论何时何地话不投机半句多,想要练好口才无论强弱气势上绝不能输。仅剩一口气,你那口争得上人家那口气就会断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