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诸葛亮临死前为何喊:“庞德公救我”,庞德公是何方神圣?

小小嬴政


庞德公是何人?

很多野史,把庞德公和司马德操并列,这个司马德操,就是水镜先生司马徽,因为都是姓司马,所以很多人误以为,司马懿是司马徽的侄子,实际上两个人不过是同姓而已,并不同宗。

司马懿的祖先是楚汉纷争时期的司马昂,受封河内郡,所以司马懿是河内郡人;司马徽是东汉末年的一名隐士,是颍川人,和司马懿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

把司马徽和庞德公并列的原因,是因为两个人都是东汉末年有名的隐士。而且据传都是诸葛亮的师傅,其实这也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诸葛亮并没有拜水镜先生或者庞德公为师,只是在诸葛亮隐居隆中期间,互相有来往。

《襄阳记》记载:庞德公,襄阳人。居岘山之南沔水上,未尝入城府。躬耕田里,夫妻相待如宾,休止则正巾端坐琴书自娱,睹其貌者肃如也。

就是说,庞德公是襄阳人,在岘山之南沔水江畔隐居,没有做过官。自耕自足,夫妻恩爱,休息的时候弹琴看书,见过他的人都说他容貌整肃。



庞德公和司马徽的关系非常好,《襄阳记》还记载了两个人之间的一件趣事。

有一次,司马徽去庞德公家找他,刚好他不在家,去给贤人扫墓去了。司马徽直接进入内室,大叫庞德公妻子,让她赶快做饭招待自己,并说:徐庶要来了,找我和庞德公谈话。庞德公的妻子还有一家主仆,都听司马徽的吩咐,忙着准备饭菜。不久,庞德公回家,司马徽招呼他,就像在自己家里面一样,分不清谁是主人,谁是客人。

由此可知,司马徽和庞德公的关系非比寻常。两个人之间,无所规避,比亲兄弟还亲,就像高山流水那样的情谊。

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徐庶,诸葛亮,庞统三个人,可见司马徽对他们三个人很了解,互相之间也是很好的朋友,所以自然庞德公和徐庶,诸葛亮,庞统三个人的关系也非比寻常。

庞德公隐居山林,属于刘表的地界,刘表多次派人请他出山,庞德公都没有应允。庞德公喜欢品评人物,他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与他们来往。

《襄阳记》记载:(庞德公)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托言采药,因不知所在。

也就是说后来庞德公隐居鹿门山,不知所踪。

诸葛亮临死为何喊“庞德公救我?”

这件事完全是子虚乌有,野史杜撰而已。诸葛亮临死,没有一个字提到过庞德公。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诸葛亮死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和魏将司马懿在五丈原驻兵相持期间。

诸葛亮第六次北伐,兵出斜谷,用木牛流马运送粮食,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安营扎寨,司马懿率领魏军背水阻击,坚守不出,试图耗死蜀国的军队,让他们和前几次一样,粮尽而退。

诸葛亮总结了前几次北伐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粮草不济,因此功败垂成,于是在渭水之滨分兵屯田,以为久驻之计。魏将郭淮率军袭击,被诸葛亮击退,两军相持百余日,到了八月,诸葛亮病重,趁司马懿还未发觉,蜀军悄悄退兵。

诸葛亮死于退军途中,因为当时天气暑热,遗体并没有运回成都,而是就近安葬在定军山。

《三国志》中并没有特别交代诸葛亮临死怎么安排后事,说了些什么话。但是在《三国演义》“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一章中,因为小说的杜撰,诸葛亮临死见了几个人,而且吩咐了不少事情。

诸葛亮在见过姜维、魏延等人后,又召见杨仪吩咐道:

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吾阴魂更自起镇之。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死为了给自己续命,做了一个七天七夜的禳星法事,祈禳自己的将星不灭,但是到了第六天夜晚,魏延进账,不小心一脚踏灭了主灯,因此破坏了仪式,导致诸葛亮续命失败。后来诸葛亮遗计杀魏延,也有这个原因。

其实这也是无稽之谈,诸葛亮并没有搞这个仪式,而且当时魏延也不在主营中,而是率兵在其他地方驻扎。才导致了后来的杨仪夺得兵权,逼杀魏延的事情。

那么诸葛亮临死喊“庞德公救我”的说法从何而来呢?其实是后人评书根据《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死后口含七粒米的桥段改编而来。

据说庞德公懂得道术,知晓起死回生的本领,诸葛亮“口含七粒米”的做法,就是庞德公教的。据说诸葛亮临死,口含七粒米中掉了一粒,因此法术失效,必死无疑,所以才大喊“庞德公救我”的话。

但是这是野史杜撰,无稽之谈,不足为信。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博书


诸葛亮在临死之前大喊:“庞德公救我”,诸葛亮已经足够妖孽了,那么他临死前求助的庞德公到底是何方神圣呢?如果庞德公在其身边,是否可以救诸葛亮一命呢?



诸葛亮提到的庞德公与庞德没有一毛钱关系,庞德为曹魏的大将,被关羽称为“白马将军”,在与关羽交战中,被关羽擒拿,因拒不投降,被关羽斩杀。而这个庞德公是荆州襄阳人,东方名士、隐士,神人也!两人一文一武,既不是同一个人,也没有任何瓜葛。

庞德公是东汉名士,荆州名士中的领军人物,友善好客,堪称东汉“交际花”。他一生从不进城,隐居在岘山南沔水中的鱼梁洲上,耕读弹琴,过着隐居的生活。但是他名声在外,又友善好客,一时间引天下的名士慕名而来,在此高谈阔论,成为东汉人才的一个聚集地。他是伯乐,令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成就一番事业。他友善好客,与诸葛亮、徐庶、庞统、司马徽等人都交往密切,他评价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正是由于他的高度评价,才使得诸葛亮、庞统等人得以名扬天下,被诸侯所争抢。因此,可以说庞德公才是诸葛亮、庞统等人的伯乐。

他有大才,又久负盛名,荆州刺史刘表数次请庞德公进府,庞德公都不屈身就职。据野史记载,为此刘表还亲自上门请他出山,庞德公为了摆脱刘表的纠缠,曾经用“假死”骗过刘表。事后,他又奇迹般地复活了,因此更是被人们传得神乎其神,说他会起死回生之术。

而诸葛亮六出祁山,心血日耗,自知命不久矣,就用七星灯续命。不料在关键时刻,司马懿派兵劫营,魏延帐中报信,将诸葛亮的本命灯踏灭。诸葛亮续命失败,不久之后就病逝。诸葛亮在临死之前大喊:“庞德公救我”,此时他想起了庞德公有起死回生之术,希望庞德公能够救他一命。然而庞德公不在身边,终难逃一死。



实际上,诸葛亮早已经油尽灯枯,庞德公虽为奇能异士,纵然懂得一些医术,但绝不会什么起死回生之术。因此,即使庞德公在诸葛亮身边,他也无法救诸葛亮一命。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庞德公,荆州襄阳人,东汉末年隐士,诸葛亮师父,庞统的叔叔,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师兄。是他把庞统推荐给司马徽当徒弟。相传此人博学多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占卜,会看天象。相传荆州刺使刘表知其贤能,请他出山,他不许。刘表一气之下,放火烧其宅,他在火光中一跃而起,冲天而去。从此归隐鹿门山,远离尘世,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平时与好友们饮酒喝茶下棋弹琴吟诗作对。

相传诸葛亮姐的公公就是庞德公,有了这层关系,诸葛亮时常到家中拜访,庞德公也很赏识孔明虚心好学,悟性高,收下孔明做徒弟。并把他一生所学悉心传授给了孔明。后来在徐庶和司马徽的共同推荐下,才有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共同创建蜀国的佳话。诸葛亮出山能辅佐刘备,这大功应归属庞德公。

诸葛亮的本领,来自于庞德公。所以诸葛亮时时刻刻不忘恩师。在六出岐山伐魏,诸葛亮在五丈原,积劳成疾,命悬一线时,摆出北斗七星灯续命,却遭魏延误闯胀中,主灯熄灭,晓得命已绝,才喊庞德公快来救我。可看出孔明此时复杂的心情,很多事情都没有结果,就要去了,心有不甘阿!于是又用所学,告诉姜维,死后嘴含七粒米,可还魂人世。不巧在返回西川的路上,路途颠簸,一粒米掉在定军山,后来他寻归宿时,抬棺人割断绳处正是定军山处。不管怎么说,孔明还是壮志未酬离开世间。古往今来,世人把诸葛亮说得神出鬼没,其实他就是今天懂天文的大智之人。


江山如画5965


诸葛亮少年时,都隐居在襄阳隆中。他与庞统、司马徽三人关系十分交好,三人经常一起谈天说地,坐而论道。

其实,还有一位奇人也经常与他们在一起,这个人就是庞德公了。(庞德公)

庞德公这个人既有大才,为人却又很低调,所以诸葛亮等人都很敬重他。

他非常善于阴阳算卜、识人相面,知未来,卜生死,消灾去难之道。

追求隐逸生活的庞德公,非常推崇诸葛亮等人,于是就有了“卧龙孔明,凤雏庞统,水镜先生司马徽”的说法。

(诸葛亮)

这三人虽然都隐居森林,但却都名扬四海,这都要归功于庞德公的宣扬。不过这三人,也的确名不虚传,所以庞德公看人还是很准的。

后来历史上的种种事件也都证明了,庞德公确有识人相面之术。诸葛亮为了不辜负先帝刘备的托付,再加上他忠君爱国,一心想要匡扶汉室。

在他中年时,诸葛亮的生命也即将走到了尽头。身处五丈的诸葛亮,于是命人为他点起了七星续命灯,这也是庞德公教给他的续魂术。

但最后因魏兵的骚扰,油尽灯枯的他终究还是没能延续寿命。

于是诸葛亮就想起了庞德公,正像前文我们说的,庞德公擅长阴阳算卜之术,有祛病消灾、延年益寿之能,因此弥留之际的他就惊呼:庞德公救我!庞德公救我!但诸葛亮的呼声,最后还是依然没能拯救自己的生命,享年54岁。

与天斗发,与地斗势,与人斗智的他,却终究还是逃不过生死劫数。


搞史人


我是回望历史,我来回答

在三国时期,想必提起诸葛亮,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一生传奇近乎一个“妖人”,他的一生足智多谋,文韬武略,直到现在还广为流传,刘备曾经这样高度评价他“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可见诸葛亮的地位是有多高。但是人生自古谁无死,为什么诸葛亮临死之前,大喊“庞德公救我”,那么庞德公又是谁,他到底是何方神圣?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讲解一下。

·在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的军营内,左手拿黑旗,右手举青剑,脚踩七星北罡阵,大家可能会以为他是在作法,没错他确实是在给自己续命。不幸的是,魏延突然急匆匆地跑进营内,把诸葛亮摆在地上的主灯一脚给踩翻了,主灯一灭,诸葛亮顿时口吐鲜血,晕倒在地上。过了一会儿才慢慢睁开眼睛,大喊一声“庞德公救我”,姜维和魏延面面相觑,俩人都不知庞德公是谁。

·其实庞德公是在襄阳一直隐居的一名隐者,同时他也是诸葛亮的师傅。诸葛亮十分尊敬庞德公,每次去探访庞德公,他都会独自一人拜见于床下,聆听教诲,后来诸葛亮逐渐得到庞德公的注意和重视,于是传授诸葛亮“奇门遁甲”、天文地理、太公兵法等知识。传说庞德公会做法,可以为人续魂续命,刘表曾经为了逼迫庞德公出山辅助,放火烧了他的草庐,火灭了之后看见庞德公躺在石床上一动也不动,身体上没有烧伤的痕迹,也没看见他有呼吸,于是大家都以为庞德公被烧死了,在司马徽和诸葛亮等人上前验证时,庞德公突然坐了起来,从嘴里拿出七粒大米,大笑而去,不知所踪。

·在诸葛亮屡次北伐无功而返后,积劳成疾,最终在路上病倒,于是诸葛亮想要依靠七星灯续命,却没想到在关键时刻被自己人给误踩灭,在临死前大喊“庞德公救我”,那时的他应该想起了庞德公这个亲人,于是情急之下,便喊出了这句话,可能这也是,诸葛亮心愿没有完成,大业未定发自内心不甘的呼喊吧。当然这些都是野史传说,以耕作和采药为生的庞德公,应该善于医术,并不会什么法术。


王二的2020


诸葛亮出山追随主公刘备,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事必躬亲,最后终究斗不过天,这天,诸葛亮见自己将星若隐若现,于是命姜维准备所需之物,只见诸葛亮将点燃的蜡烛摆成七星阵式,自己手拿长剑,嘴里念着咒语。

据说这就是诸葛亮的七星续命之法,这也是从庞德公那里所学,然而在即将成功之时,魏延强行闯入,帐内七星主灯被风吹灭,诸葛亮瞬间倒地不起,嘴里大喊“庞德公救我”,连喊三声便昏睡过去。

等到诸葛亮醒来之时,诸葛亮知天命难违,可是忽然想起还有一办法可以续命,因为自己身体欠佳,便命军队撤退,让姜维在自己去世之后放七粒米置于口内,就在样将士一路撤退,退到定军山时因为路面不平,一路颠簸,诸葛亮口内的七粒大米漏了一粒出来,之后便葬在定军山。原来诸葛亮还从庞德公那里学会了另外一套续命的法术,就是嘴含七粒大米,如果三天内安然无恙便可起死回生,然而诸葛亮最终只能认命。

那么诸葛亮为何在续命失败后大喊庞德公?

庞德公作为东汉未年的隐士,和诸葛亮还是有些关系的,虽然在三国里很不起眼,但是却有很大的本领,他和诸葛亮、庞统、司马徽几个人都有交集,亦师亦友,诸葛亮曾经常去拜访庞德公,时间久了也在庞德公那里学了不少本事。庞德公认为诸葛亮非常了不起,所以称呼他为卧龙,这让诸葛亮“受宠若惊”,诸葛亮也因此更加敬重庞德公,每次都跪在庞德公床前悉心听讲。

庞德公见诸葛亮为人谦逊,于是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野史记载庞德公懂奇门遁甲、起死回生之术,所以诸葛亮在魏延闯入帐内之时,看主灯吹灭,情急之下喊出了庞德公救我!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自然是假的, 庞德公是襄阳人,虽然才华洋溢,但是为人低调俭朴, 非常喜欢结交朋友,闲暇时常和司马徽等好友把酒言欢,小日子非常潇洒。

有说庞统是庞德公的从子,庞统的才华也是从庞德公那里所学,庞德公之后又向司马徽推荐了庞统。庞德公一生都非常淡泊名利,从来不争权夺利,与妻子、儿女也相亲相爱,对与生活非常知足。后来荆州刺史刘表听说庞德公是个人才,几次派人去请都被拒绝,即使亲自登门拜访也被婉言谢绝,后来逼不得已,庞德公带着全家人隐居于鹿门山,以采药为生。


猫眼观史


小女是不爱时尚爱历史的无花台,谢谢关注。

诸葛亮临死前大喊庞德公救我,很容易理解,因为庞德公真的有能为他续命的本事。

要说到庞德公,实乃三国中的神人也,有点像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是隐藏的大boss,只是平时很低调,被人们忽略了而已。

庞德公,字尚长,三国著名隐士,平时安贫乐道,常居住在山中,种种菜,弹弹琴,读读书,不亦乐乎,与媳妇儿也是夫妻生活和睦,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平常与当时徐庶、司马徽、诸葛亮、庞统等人交往密切,都是志趣相投之人,庞德公曾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而他被人称为知人,有点像伯乐的感觉。

诸葛亮平时与庞德公交情甚好,来往密切,十分尊敬他,每次过去拜访庞德公都是礼貌有加,独自一人拜于床下,现在话说就是常跪着和庞德公对话,一方面是有感于庞德公

待人极为友善,再者庞德公是诸葛亮思想上的导师,对诸葛亮后来三国舞台的发挥有极大的影响。

据《三国志》记载,当时荆州刘表愿意请庞德公出山,升任公司副总,被淡泊名利的庞德公一直回绝,大为震怒的刘表丧失理智,派兵大火烧了庞德公茅草屋,在屋里睡觉的庞德公全然不以为意,世人都觉得世上再无老庞时,老庞居然安然无恙,你说神奇不?后来诸葛亮请教庞老师才知道为自己续命之说,当时大火将至,庞老师口含七粒米,躲过一劫。后来当然诸葛亮也是学会了老师绝学-口含大米。

所以后来的诸葛亮北伐失败回汉中途中,知道命不久矣,便布下法阵,七星续命,可是不料倒霉蛋魏延突然闯入,破坏了诸葛亮向天借命,大吐献血,全身虚弱,强撑着身体,这时只有最后一个办法能就自己,就是自己老师的口含大米之术,等到了自己最后一口气时,准备好的七粒大米放入了口中,可是天不佑人,回蜀途中,魏军后面追击,士兵抬着军事棺材连跑带颠,居然颠出了口中的一粒米,这样,诸葛亮只能与世人说拜拜,结束了自己鞠躬尽瘁的一生。

诸葛亮临死前想到庞德公的向天借命之术,所以才向天呐喊“庞德公救我”,希望自己能像庞老师那样完美借命,能和庞老师一样成功。


无花台


第一,诸葛亮临终前没说过这句话,诸葛亮临终前,身边一堆人,每一句都被记录下来,记载下来流传后世,没有这一句,倒是他对自己棺幕的遗言挺怪异的

第二,三国演义是小说大家都知道,但是很多人误以为陈寿三国志是三国时期唯一史书,这就可笑了,三国各有各的历史记录,魏书蜀书吴史都有人编过,至于其他历史记载多不胜数

第三,庞德公,是有记载的,但是百度上的是错误的,庞德公不是穷人不是种地老头,

三国时期,文盲遍地,绝大多数人是文盲,没家世没钱财读不起书,你知道那时候几本书加笔墨就够普通人一年生活费吗?三国魏晋的大书法家都是豪门大族,普通人你练不起字的!

庞德公评价卧龙凤雏,你知道什么人有资格评价人吗?都是官僚世家和当地豪门望族才能评价人,因为东汉,是靠评价选官员的,普通人评价根本当狗屁,只有豪门望族和官僚世家的文豪才有资格评价人,而且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得到评价,有评价才能当官我说过了,曹操为了得到评价,拿刀去绑架评价人,许劭,得到治世能臣乱世枭雄的评价,

许劭什么人?许劭叔祖三代人三代人当过三公(最顶级大臣),当地顶尖豪门,袁绍才四世三公人家三世三公,本人当过郡功曹,今天副市长级别,但是他当功曹,太守徐邈都得低头,郡里人人自危不敢违法乱纪,怕他找毛病收拾。

评卧龙凤雏的人,怎么可能不是豪门望族?庞家历代豪富,雄霸襄阳,无论刘表刘备曹操都不敢碰,收税?你想多了,东汉财政崩溃就是这些豪门不登记人口不纳税造成的,至于历史记载中耕读,别以为人家是农民,那是说我是地主还有文化的意思,诸葛亮躬耕南阳,你见过哪个种地农民,有个仆人还中午起床!?



东北虎男323


笔者认为:

庞德乃东汉末年的名士,隐士,他厌恶官府曹杂生活,一直隐居在山林之中,以弹琴,读书为乐。

他爱交友,他在荆州人脉关系及广,在荆州氏族里都和他有交情,他在荆州比较混的开。

由于出名,荆州老大刘表来请他,被他所ji拒绝,他本人不是个贪图慕名之人。

他拒绝刘表的时情传开之后,荆州人士更加敬佩他。

诸葛亮临死前大喊庞德公救我,是出自野史之中,正史是没有记载的,他拒绝刘表之事是庞德假死,这事被世人传开,以为他有续命的本领也,所以才有诸葛亮的事情也。





于总经理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还专门去翻看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诸葛亮传》怎么也找不到诸葛亮在临死前喊“庞德公救我”这五个字。我疑惑的是,我是不是看了盗版的《三国演义》或者《三国志》。

这个问题是谁提出来的,可不可以把原文截图下来,让大家看看,我想知道《三国演义》到底有多少个版本。或者出自哪一本野史,我用古籍搜索引擎也没有找到这5个字。在此,我想打个假,诸葛亮根本就没有说“庞德公救我”这句话。

关于诸葛亮的死,我们先来看看《三国志》里面的记载: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带领军队从斜谷出发,占据在武功五丈原,和司马懿在渭水南边列阵对抗,两军对峙了100多天。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五丈原对抗的时候,已经病重。在《三国志》当中关于诸葛亮去世的记载就15个字:“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生病,死在军中,享年54岁。

我们再来看看《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去世时的描述:

孔明在帐中祈禳已及六夜,见主灯明亮,心中甚喜。姜维入帐,正见孔明披发仗剑,踏罡步斗,压镇将星。延脚步急,竟将主灯扑灭。孔明弃剑而叹曰:“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魏延惶恐,伏地请罪;姜维忿怒,拔剑欲杀魏延。孔明止之曰:“此吾命当绝,非文长之过也。”维乃收剑。孔明吐血数口,卧倒床上,谓魏延曰:“此是司马懿料吾有病,故令人来探视虚实。汝可急出迎敌。”魏延领命,出帐上马,引兵杀出寨来。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人的回答:当时诸葛亮在五丈原,自知命不久矣,就用七星灯续命。不料在关键时刻,司马懿派兵劫营,魏延去诸葛亮帐中报信,却将诸葛亮的本命灯踏灭。诸葛亮续命失败,不久之后就病逝。诸葛亮在临死之前大喊:“庞德公救我!”

我还特别翻看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还是没有找到“庞德公救我!”这五个字。如果,没有猜错,应该是野史上面的说的话。

最后,我们再来说庞德公,庞德公就是东汉末年一个隐士,是诸葛亮的好友。后来携带妻儿隐居鹿门山采药,不知所踪,至于诸葛亮死的时候,庞德公还是否健在,史书当中也没有记载。诸葛亮去世时到底有没有说这句话,出自何处,反正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当中找不到。在此请高人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