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電影《決戰中途島》告訴你:打敗日本海軍是日本的軍國體制

中途島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戰役,是太平洋戰場的轉折點。

中途島戰役於1942年6月4日展開,美國通過這一戰擊沉了日本的四艘航母,消滅了日本300多名優秀飛行員,將近400架戰機。日本海軍損失嚴重,從此由戰略優勢轉入了戰略防禦,而美軍則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

電影《決戰中途島》展現了這一莊嚴的歷史時刻,觀賞《決戰中途島》,除了軍事,還需要懂點歷史及地理,更重要需要懂得政治,才能真正看得懂。

電影《決戰中途島》告訴你:打敗日本海軍是日本的軍國體制

那麼,中途島之戰,日本為什麼會失敗,日本為什麼不能從失敗中重新崛起。這一切都和當時日本的軍國體制有直接的關係。

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歷史學家克勞塞維茨(1780—1831年)所著作的《戰爭論》:“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戰爭總是在某種政治形勢下產生的,而且只能是某種政治動機引起的”。

戰爭與政治有一致性,政治是整體,戰爭是政治的一部分,部分是不能脫離整體而獨立存在的。

對於克勞塞維茨的這一論點,列寧曾給予極高評價。列寧稱他為“一位非常有名的戰爭哲學和戰爭史的作家”。

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從封建社會轉向資本主義過程中,逐漸形成軍國主義體制。

日本軍國主義體制以富國強兵、發展軍事為立國之本,以保留濃厚封建因素的近代天皇製為政治依託,以“國體論”和“近代合理主義”為思想理論指導,以效忠天皇、崇尚殺伐的“軍人道”為精神支柱,徹底剝奪日本人民的生存權利和民主權利,以對內鎮壓、對外擴張為基本國策。

電影《決戰中途島》告訴你:打敗日本海軍是日本的軍國體制

日本通過接連不斷的侵略戰爭掠奪了東亞地區的大量財富,使日本的戰爭慾望變得更加強烈,對“戰爭能得到一切”更加執迷不悟。

日本軍國體制最大的優勢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日本整個國家機器都為軍事擴張來服務而運轉,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出現嚴重的畸形狀態。

日本能夠取得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的勝利,主要是滿清和沙皇俄國的體制和日本相近甚至落後於日本。而大平洋戰爭,日本的對手發生變化,是民主國家美國,日本的軍國體制的弊端立即顯現出來。中途島戰役就是很直接的表現。

電影《決戰中途島》告訴你:打敗日本海軍是日本的軍國體制

日本軍國體制弊端之一:對戰爭和戰鬥的誤讀,盲目自信,中途島戰役之前的黑洞。

日本軍隊經過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從這兩場戰爭中獲勝的日本人,很莫名其妙地把戰爭和戰鬥給混淆了起來,認為只要取得一次關鍵戰鬥的勝利,整個戰爭就算勝利了。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取得勝利後,1942年5月4日—1942年5月8日美國和日本在太平洋珊瑚海發生激戰。作戰中,日軍的祥鳳號被擊沉,翔鶴號受重傷需要維修,而瑞鶴號本身沒有受傷,但艦載機損失了2/3。美軍的列克星頓號航母被擊沉,約克城號重傷需要維修。

經過珍珠港事件後,日本海軍認為已經取得了關鍵的勝利,對雙方軍力的評估,盲目自信。

日軍的驕傲使他們產生了怠慢情緒,受傷的翔鶴號和飛機不足的瑞鶴號,如果抓緊時間修理,是可以參與到後續的中途島作戰的。

這樣,日軍參與中途島海戰的航母就是6艘,而不是4艘,美軍能不能打贏還不一定。

而輕敵的日軍最終沒有做出這樣的努力,他們讓翔鶴和瑞鶴號這兩艘航母白白停在母港,沒有參加中途島戰役,成為導致中途島失敗的黑洞。

反觀美國,《決戰中途島》中有這樣一段很短的內容:在珊瑚海海戰中受傷的“約克城”號航母回到珍珠港的幹船塢維修。本來計劃要修90天才能出動,結果尼米茲下達了他上任後為數不多的一個不合理命令,約克城號必須在72小時之內修到可以出擊的程度。

在尼米茲的死命令下,約克城號經過72小時緊急大修後,奇蹟般的隨著美軍第17特混艦隊奔向中途島,展開她的最後一次作戰任務。

這個行動極大地增加了士氣,成為美國勝利天平上的一個重要砝碼,為勝利奠定了基礎。

由於日軍盲目自信,錯誤低估了美軍奇蹟般的維修能力,認為約克城號航母短期內不會出現在太平洋上,自始至終都以為美軍迎擊日軍的蒼龍號,飛龍號,赤城號和加賀號四艘航母,只有企業號及大黃蜂號兩艘航母能投入戰鬥。否則中途島海戰,將可能會有迥然不同的結局。

電影《決戰中途島》告訴你:打敗日本海軍是日本的軍國體制

日本軍國體制弊端之二:完全是下級絕對服從上級領導,個人絕對服從集體意志,這給日本海軍帶來了戰鬥力。但沒有糾錯機制,戰鬥中上級一旦決策錯誤,就會給部隊帶來滅頂之災。

電影中有一個情節,聯合艦隊第一航空艦隊司令長官南雲忠一中將一會兒命令飛機換魚雷,一會兒又命令換炸彈,讓人莫名其妙,不明就裡,這是怎麼一回事呢?簡單來說,就是攻擊陸地目標要用炸彈,而攻擊水上目標則要用魚雷。

事實上南雲忠一這一反覆無常的命令,是中途島戰役失敗的一個關鍵原因。

1942年6月4日清晨,中途島戰役開啟,南雲命令首批108架艦載飛機突擊中途島。

由於美國巡邏機提前發現了空情,島上各類飛機為避免損失全部升空,所以,雖然日機將美軍機場炸成一片焦土,但美軍飛機並沒有被消滅在地面上。

南雲認為,必須實施第二次攻擊,但麻煩的是,留在艦上的第二批轟炸機上掛的是魚雷,這是用來攻擊美國軍艦的,要去攻擊機場,就要換上炸彈。

電影《決戰中途島》告訴你:打敗日本海軍是日本的軍國體制

當時換裝武器需要花很長時間,萬一裝上炸彈後美國軍艦又突然出現,那後果不堪設想。

正在此時,從中途島飛來的美軍轟炸機在天空出現了,雖然它們最終被艦上高炮和“零”式戰鬥機打退,並未對日本艦隊造成創傷,但卻勾起了南雲心中的怒火。

由於他派出的偵察機連美國艦隊的影子都沒有看到,於是南雲決定下達命令:“卸下魚雷,換裝炸彈,對中途島實施第二次攻擊!”

日本航空母艦上忙成了一片,軍械員人員把裝好魚雷的飛機拖回下面的機庫甲板,卸下魚雷,裝上炸彈。

此時,日本偵察機發現距中途島只有300餘千米處有多艘美國軍艦迎面駛來。

南雲大吃了一驚,他急令各航空母艦:再將炸彈卸掉換裝魚雷。

這時飛機都裝好炸彈了,又要換裝魚雷,軍械員人員又急又煩,索性將炸彈胡亂地堆放在甲板上,此舉釀成了後來的大禍。

整個行動中,南雲周邊的參謀人員,儘管大家都知道存在巨大的風險,但沒有一人出來反對。

然而,炸沉日軍“赤城”號航母的正是美軍掛著炸彈的轟炸機,而不是魚雷轟炸機。

當美軍最後一批俯衝轟炸機來臨時,即影片中的百斯特上尉帶領兩架僚機向南雲的航母衝了過來。南雲迅速指揮“赤城”號把船體橫在百斯特上尉的航向上,這是最難被俯衝轟炸命中的姿勢。

事實上,百斯特的兩個僚機都錯過了目標。但是百斯特就是個BUG啊,他是王牌轟炸機飛行員,獲得過投彈大賽的冠軍。

只見他,將唯一的一枚炸彈投到了“赤城”號的中央升降機上並引爆了甲板上的彈藥,創造了一發炸彈擊沉航母的戰績。

隨後趕來的17架從約克城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無畏”式俯衝轟炸機(VB-3)專門攻擊蒼龍號等其他航母艦。日軍的3艘航空母艦剎那間變成了三團火球,堆放在甲板上的的飛機以及燃料和彈藥引起大爆炸,火光直衝雲霄,短短的5分鐘,日本三艘航空母艦被徹底炸燬了。

電影《決戰中途島》告訴你:打敗日本海軍是日本的軍國體制

日本的軍國主義體制弊端之三:只能讚揚沒有反思,不能容納軍事上失敗的,否則,體制就無法運轉。

中途島戰役,日本被美軍打敗,損失慘重,日本海軍軍部的第一反應就是封鎖消息。

日本海軍軍部知道,如果中途島海戰失敗的消息傳回國內,那麼必然會引起日本群眾極大的恐慌,會導致國民信心喪失,所以說他們堅決不能讓中途島海戰失敗的消息傳回日本本土。

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向國內報告,日本海軍在太平洋上幹翻了一個美軍的基地,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日本民眾對山本五十六的謊言深信不疑,甚至日本天皇也聽信了這個謊言,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在中途島海戰之前,日本海軍幾乎是每戰必勝,一支從來沒有失敗過的軍隊,人們當然不會懷疑這次會失敗了。

電影《決戰中途島》告訴你:打敗日本海軍是日本的軍國體制

中途島戰役結束後,日本海軍堅持維穩在先,花費很多的精力封鎖消息做維穩的工作,勢必影響對失敗的反思,軍事的調整動作必然受到嚴重的干擾,尤其密碼通訊系統也沒有任何的修改。

1943年4月18日, 59歲的山本五十六在視察部隊,再次因密碼被美軍破譯,在途中座機被美軍飛機擊落而斃命。

而日本當局一直拖到1943年5月21日才公佈山本五十六的死訊,朝野震驚。

對於被宣傳機構矇騙,以為日軍自開戰以來不斷高歌猛進的日本民眾來說,山本五十六之死所造成的精神打擊是難以估量的。日本政府也因此被迫承認美軍的戰爭能力正在迅速恢復,甚至開始反擊。

日本當局追授山本大勳位、功一級、正三位和元帥稱號。6月5日,在東京日比谷公園舉行百萬人參加的國葬。日本海軍還要求追授其男爵稱號,但不知為何未獲批准。

這真是:小事變大事,大事變喪事,最後喪事只能當喜事來辦。

電影《決戰中途島》告訴你:打敗日本海軍是日本的軍國體制

相關閱讀:日本對“制海權”的最大誤讀:海權等同於海軍,海洋戰略等同於海軍戰略。

1895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戰勝清政府,第一次體會到海洋擴張帶來的巨大利益。在此過程中,馬漢“海權論”與日本本土的海權思想及對外擴張相結合,最終形成了日本傳統的海權觀及海洋戰略:日本及世界的未來取決於海洋,海洋的關鍵是制海權,制海權的關鍵在於海軍的強大,海軍戰略的關鍵是通過艦隊決戰擊潰敵方。

這等同於將海權等同於海軍,將海洋戰略等同於海軍戰略。這就導致了日本海洋戰略指導下的建設思想表現為“瘸腿”,海軍強而海上力量弱。

(歡迎點擊鏈接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