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 你所不知道的:亳州這位清代演員曾是“內廷供奉”

亳州在清朝出過不少有影響的歷史人物,但是提到:京劇演員姚增祿,很多人可能第一次聽說。在一些京劇詞典上是這樣介紹的:“姚增祿(1840年——1917年),名奎福,號惠臣,字婉秋。亳州市人,清代京劇演員、京劇教師。自幼坐科嵩祝(即老嵩祝班。清朝嘉慶、道光年間北京有名的京劇科班和戲班),習崑曲小生。後隨薛二奎習皮黃老生。搭同慶班、金奎班、四喜班,演武老生。擅演《惡虎村》、《挑華車》、《淮安府》等,名噪一時。光緒八年(1883年),退出舞臺,專事教戲。弟子眾多,比較有名的有:武生宗師楊小樓、四大鬚生之一的餘叔巖、票友大王溥侗等”。寥寥數行文字記載了這位清代京劇演員的一生。但近年隨著一些京劇歷史文獻資料被揭示,以及一些京劇研究成果的公佈,有關姚增祿的京劇表演藝術生涯和京劇教育經歷也漸漸呈現在人們面前:

一,入選內廷供奉

內廷供奉主要是指晚清在皇宮內廷演出的外班京劇演員,給以銀糧,不定期的召進宮中演出。據統計:光緒九年(1884年)——光緒三十三年(1908年)的24年間,加上音樂等輔助人員選進宮中擔任內廷供奉的只有78人,每年只選幾人,可以說只有在民間具有較大影響的京劇演員才能入選內廷供奉。姚增祿是較早入選內廷供奉的京劇演員之一。

二,擔任四喜班班主

四喜班是僅次於三慶班的“四大徽班”之一,成立於道光年間,首認班主是京劇創始人之一的張二奎,姚增祿擔任班主是在同治四年(1865)——同治十一年(1872)的七年間,其後的班主由京劇名旦梅巧玲、胡琴聖手梅雨田擔任,民國1913年後,由京劇大師梅蘭芳擔任。由此可見擔任四喜班班主都是由德高望重、京劇藝術高超的京劇知名人物擔任。姚增祿能擔任四喜班主七年,可見其在清末北京京劇圈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

三,和楊隆壽創辦小榮椿班

小榮椿班是光緒六年(1881年)由楊隆壽和姚增祿創辦的京劇科班,它上承程長庚創辦的四箴堂班,下啟葉春善創辦的喜連成(富連成)班,在中國京劇教育史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該班學員於光緒十四年(1889年)滿師,學生以“春”為名,主要學員有:楊春甫(楊小樓)、程春得(程繼先)、葉春善(後來的富連成班主)、馮春和、郭春山等。該科辦第二期未卒業即停辦。後改名:小天仙班重建。又培養了不少學生,主要有:譚小培、遲月亭、茹萊卿、閆嵐秋等。姚增祿自己也於光緒十六年(1891年)創辦小吉利科班。後喜連成的老闆牛子厚多次找到姚增祿,希望自己在辦喜連(後富連成)成時給以幫助,姚也給以積極促成,並在光緒三十年(1905年)喜連成(富連成)成立後一直擔任教職。

姚增祿京劇根底深,能演四百多出(當時的京劇大王譚鑫培也只是能演100多出),被稱為:“文武不擋,昆亂兼收”。(陳墨香《觀劇生活素描》),姚增祿能演小生、武生、老生、老旦、武老生等,和譚鑫培配戲老旦讓人稱絕。但業界公認姚增祿以崑曲和把子戲(武生短打技藝)見長。京劇大師梅蘭芳在他的著作《舞臺藝術四十年》一書中評價:姚增祿與楊隆壽和俞菊笙是同時代齊名的京劇前輩,光緒以後,幾十年內北京的後起武生,大概總出不了這三個人的系統…”。這句話我認為是對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教育家、京劇成熟初期武生前輩宗師姚增祿最恰當的評價。(謹以此文紀念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教育家,京劇武生泰斗姚增祿先生誕辰180週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