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路遥《人生》:残酷的是现实,磨折的是人生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柳青


路遥《人生》:残酷的是现实,磨折的是人生


路遥的《人生》,描写的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左右黄土高原上陕北人们的生活。

《人生》曾经获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路遥在写人生之前还是一个籍籍无名之辈,而《人生》的创作成功让路遥一举成名。

当然路遥能写出这么优秀的作品和他的生活离不开关系。

他是农民的儿子,他的作品有些是他真实经历过的。所以他的作品更加真实,受欢迎。

文中的主人公高加林的命运就如作者在《人生》开头的那句话一样,紧要处常常只有那么几步。

过了许多年,路遥的作品依旧收到大众的追捧,为什么呢?

因为他是现实主义作家,他想给迷茫自卑的青年人一些希望,所以路遥的作品大多数是积极向上的,他希望年轻人要勇于奋斗,敢于挑战生活。

路遥《人生》:残酷的是现实,磨折的是人生


就像他作品里《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和孙少安一样,就像《人生》里面的高加林一样。

一、高加林的生活是大多数人的写照

高加林是农民的孩子,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家乡的一所学校当老师,生活还不错,偶尔可以给家里老实巴交地父母买点蛋糕尝一尝。

但是很快,高加林的教师职位却被村里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高三星顶替了,高加林只能回家种地当农民。

高加林有读书人那种固有的清高。高加林回家种地,他很看不起高明楼的这种做法 ,私下里不服气。

高加林就像现在刚步入社会的一些年轻人,浑身是胆,一身正气,见到不顺眼的就去干。

然而,年轻人终究是年轻人,所谓的你大爷还是你大爷,高加林丢失的工作再也找不回来了。

高加林丢失工作后,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嘴上骂一骂,然而实际上他并没有因为这件事做什么改变。丢失工作后的高加林变得更加爱面子。

高加林爱面子则是自卑的体现。文中有好多处关于高加林爱面子的描写,比如他丢失教师的工作后,去县城买馍,却张不开口叫卖。

遇到了初中的同学黄亚萍,黄亚萍对他的生活关心一些,他却觉得黄亚萍讽刺挖苦他。如果此时他的工作是教师,他也一定不会这样想黄亚萍。

丢失工作后,高加林也从未放弃过学习。

高加林给年轻人奋斗的希望,路遥的作品从来都是积极乐观的,高加林虽然丢失了工作,可是他依旧在闲暇之余读书。

路遥后来在《平凡的世界》中也写到孙少平是一个特别喜欢读书的人。

其实,这样的写法恰恰贴合路遥的经历,路遥一有时间就往图书馆跑。

路遥喜欢读书,像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人生》的主人公都很喜欢读书,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家庭的磨难导致他们和成功擦肩而过,但是,磨难是一时的,只要用功了,生活就会有希望。

这就是路遥笔下苦难勤劳又有自尊的读书人。

二、高加林的生活是悲剧吗

我们说过,高加林有读书人的缺陷,明明同流合污了,却也自命清高。

自己的教师位置被顶替了,而他却也通过了不合理的方式谋得通讯员的位置。

他厌恶高明楼那一类的人,却间接地享受着二叔给他带来的方便。

在县城当上了通讯员的高加林,他再次见到黄亚萍的时候,完全没有了自卑,他忽然觉的黄亚萍和自己在一个档次了,这其实是他的心理作用,没工作时,总是恶意揣测别人,有工作时,才觉得自己和别人站在了同一战线。

高加林向往城里人的生活,高加林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城乡结合的地方,他一直有一个成为城里人的梦想,他有一颗希望见过世界的心。

高加林在县上获得了工作,而此时黄亚萍又来给他表白,他有些动心了,高加林的动心不是对黄亚萍的爱,而是一种处于对大城市的向往。

黄亚萍来自于南方城市,她可以使高加林知道更为稀奇的事情。

相比于黄亚萍,刘巧珍就逊色多了,她是一个乖巧的孩子,属于村里的村花,能干活儿,能吃苦,是那种爸爸妈妈喜欢的孩子。

路遥《人生》:残酷的是现实,磨折的是人生


刘巧珍一直仰慕着知识分子高加林,只有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被顶替了以后,刘巧珍才敢说出她对高加林的爱,她心里认为高加林终于和他对等了,如果高加林是老师,她断然不敢这么做。

等高加林又从普通农民变成了通讯员以后,刘巧珍和高加林形成了一些差距,毕竟一个农村女孩子和高加林只能谈一些猪狗牛羊的家常琐事。

高加林此时和刘巧珍已经不再一个层面了,他需要一个带他看更大世界的人,黄亚萍恰恰是那个人。

于是高加林离开了刘巧珍和黄亚萍在一起了。

路遥《人生》:残酷的是现实,磨折的是人生


现实中有许多像刘巧珍这样纯朴的女孩子,也有许多像高加林那样不断攀爬的男孩子。不能说谁是幸福的,也不能说谁是不幸的,人生就是不断努力的过程。

三、故事可以虚构,生活不能虚构

路遥小时候由于家里穷,被过继到大伯家,大伯供他读完小学,他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初中,但是大伯却没有多余的钱供他读初中了。

路遥通过自己的努力找村里的书记以及他干大(干爹)的帮忙读上了延川中学,并且分到了尖子班。

可尖子班都是干部人家的孩子,吃穿用和他有很大的区别,路遥通过读书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很快他就变得不再自卑,成了学校的明星人物,这是路遥的奋斗史。

路遥是由弱势群体慢慢走向大世界的人,他的作品都是积极向上的。

但是有人说刘巧珍明明是一个悲剧啊,怎么就积极向上了,路遥为什么要写刘巧珍最后嫁给了一个她不喜欢的人呢?

当时路遥在写《人生》,写到巧珍出嫁后就把笔从窗口扔出去抱头痛哭,因为巧珍不得不出嫁,这复合路遥的理念,故事可以虚构,但是生活不能虚构。

生活中肯定有许多像刘巧珍这样追求过爱情的女孩,但是最终都败给现实。

结论:

路遥说:这个世界是普通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世界当然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但也是一个永远伟大的世界。

他的作品里经常会出现苦难勤劳但是又自尊的主人公,主人公都是不断进取的,无论他成功与否,都不曾懈怠,一直勇往直前 。

这种精神不断地激励着那些有理想的人们。这大概就是这么些年来路遥一直受欢迎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