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什么是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

tiger-liu0816


主动学习这个概念答案有很多,

但是这些方法真的能够模式化标准化的普及,那真的解决所有问题了。

至少,对于我们这个从事于教育行业的人来说,如果哪天真的有那么有效的方法能够让同学100%认真主动学习的时候,我可能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老师了。

而这个方法如果真的能够普及的的话,那么可能我真的就失业了。

所以变被动为主动本身,从必然性来说,是不可能的。

阶段性的励志是可以的,但是彻底主动性,除非在一些环境下长期改造,不然也是很难的。

我先说说常见的试错,这个问题我看到过很久,所以和大家一一汇报其中的问题。

(一)奖励,不仅仅不能带来主动,还会消磨自发性。

其实很多说法,已经被试错了。

比如说,我看了一个高赞的答案,

说回馈机制,即时性的回馈,这个方法,我用过

我一开始,用的是物质奖励——做好作业,完成什么任务,你能够得到多少的收获,然后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孩子会在阶段性中努力,但是丧失的,就是自发性。

很简单的例子,当我跟同学说,这次默写,背出来所有的实词,默写全对,我奖励你20块钱,首先,孩子一开始在零花钱稀缺的环境下,会努力,我也看到有不错的效果。

短期内家长很开心“哇,我的孩子好努力啊”。

但是时间长了之后,问题就来了——孩子的自发性出了问题,你奖励的东西,他们会好好的去做,但是你不奖励的东西,别想他们能够完成。

比如我说背出来实词1-30,我给奖励,那么第31个实词,几乎很少有人会背。

比如我说积累诚实的素材,那么你就别想让他们在作业中找到,关于努力的素材。

这个本身就是人之常情,我试验过,奖励久了,能够保持部分作业被完成,但是他们永远只会做那些有奖励的事情。

还有问题就是,这个行为本身不可能很长久。

不是说我负担不起20块钱的钱,而是当我用奖励来让孩子努力的时候,等于也就让孩子能够知道,“不努力”的代价是什么,这个代价就是“20块钱没有了”。

结果就是,孩子操持的心态,就是“大不了我不要这点钱了,我要好好玩一下”的心态,那么接下来的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所以,这种内在奖励的机制本身,就是一种听上去浪漫,逻辑上来说也觉得完美,让孩子感觉“我怎么没有遇到这样的好老师呢”的感觉,但是实际上来说我试错之后发现这样是不可操作的——不然的话,为了培优率,我收一节课280块,花一半钱去奖励孩子我都不觉得是一件大事情。

(二)关于意愿问题

很多人说,一个人不主动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读书的代价是什么

所以说,我看到最好玩的答案就是,用恐吓的方式帮你说,你没出息有多惨,同时用画图的方式,帮你说读了书有多美好。

这个概念是我看到过最多的关于这个问题的回复了,看上去也言之凿凿,当然每个人的画图或者恐吓的功力不一样,给人带来的鸡血的感觉不一样,但是这种鸡血本身,边际效应是递减的

大部分的时候励志的效果是什么呢?两三天会努力一下,但是时间久了,就没用了。

原因第一个,大部分的励志其实对于听众来说,都是“无用的废话”,比如说,一个人对你说,你不读书,你会多惨,其实读书的孩子,有哪些不知道,读书本身可以给自己未来的收益带来多少的改变呢?

更何况,互联网环境中,人们很多时候都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东西,你说读书带来多好多惨的结果,他们也会找到很多的反例,当然不会当面和你争辩,但是绝对会把你当做过眼云烟。

主播,游戏,电竞,饶舌这一切的事情都会成为孩子们对于这种读书所具有的主流价值观的辩论依据,而事实就是,这个世界,人们只愿意相信哪些,自己相信的东西。

那么我在退一万步,真的能够被我励志激励,同时能够保持长期的激情的同学(有,但是不是全部),就能够彻底主动么?

答案还是否定的,为什么是否定的?因为你要了解这个,你首先要知道,“努力”这个行为,和“勤奋”这个行为之间,他们所具有的区别。

(三)其实,努力,并不是主动

为什么说主动是少数人的奢侈品?你一定会反驳我,“我们班有些学霸们学习非常认真啊,他们会有持续不断的努力。”

或者有些家长会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来训斥自己孩子的不努力,但是这些路径本身来说,就是错误的。

因为大家分不清楚,“努力”和“主动”的区别。

我所定义的努力是什么?主动是什么?

是从行为的目的性入手倒退的,什么是努力呢?从行为的目的上来说,努力的目的,指向于,完成。

而主动这个行为,它的目的性,指向于,成就。

所以说在我看来,这里是个答案中九个答案,不是给你指向于“主动”的方向,而是指向于“努力”的方向。

那么努力和主动有什么区别呢?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

如果说今天你是努力的人,你的目标一定是指向于完成——老师布置什么作业,你做什么,老师叫你做什么事情,你完成什么,往大一点说,如果月考周考阶段性考试考什么,你复习什么,这些东西本身来说,就是完成。

而完成指向的,和我刚才所说的概念是一样的——你只做任务指向的东西,但是你不会去做“任务指向之外”的行为。

而主动是什么?主动的特点就是,你做事情的时候,你就不再以完成目标为自己的行为指向,因为支撑你动力的,是成就感。

你做的事情,就是与你的成就相关的事情,这个时候,你的能动性就能够被激发出来。

比如说打篮球就是这样,当我们打篮球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无论高中还是初中,体育课测验的要求是很简单的,只要能够三步上篮就行,但是又有几个小朋友会满足于自己篮球水平满足三步上篮就够了呢?

喜欢打篮球的同学,从来不会只满足三步上篮,他们会练习投篮,联系运球等等别的东西,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的能动性,天赋,主动性,才真正意义上的发挥。

而如果你要说,第一种模式,所谓的努力,确实是可以被“励志”激发,但是同学的成绩,往往也就和“老师的可靠性”挂钩了——老师将的东西与高考目标越是一致,你就越是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老师一般的话,其实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而因为绝大多数同学,在这个心智不成熟的年纪,连努力的意愿都没有,所以我们不难发现——

同学连努力的意愿都没有,所以努力了就会有不一样的学习成效,学习好的同学,很多时候,和主动无关,和努力,或者“主动地完成任务”有关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慢慢分析之所以带来不了主动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了。

(四)当你对于自己学生身份产生认同的时候,你几乎已经丧失了主动的机会。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主动?在这里我持一种相对悲观的态度来面对这个问题。

因为要让孩子的认知水平做到主动,实在是太难了。

而难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形成主动学习”这个行为之前,

他们首先会产生的,是“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

而这个身份是什么?很简单啊,就是学生。

而学生这个职业身份本身来说,重点是什么?很简单,就是完成老师的任务啊。

我们经历过社会创业过的人都知道,当你是一个打工者的时候,如果你对于这个身份认同了,你可能永远都是打工者了,你永远都会完成老板的任务。

什么时候你会主动学习?你挣脱了“打工者”的身份,你不把自己当做员工,你不把完成工作作为当下自己唯一的人生目的,而是意识到是时候学一些别的东西的时候,你才能够让自己挣脱这个身份,甚至发展自己的副业。

所以说,为什么我说,现在没有办法,让学生真正的主动?其实核心原因就在这里,学生在学校里面,太认同自己学生这个身份了。

而当学生认同了自己的身份,会带来什么问题呢?很简单,那就是社会身份本身,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生存的策略,在这种最优策略下,他们会有一套标准去选择“什么方法是最适合自己社会身份的”。

这个可能就是意义当中的“取景器”——当你去寻找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时候,其实职业身份会成为你的取景器,会成为你对于价值判定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

你越是对于认同身份,这个取景器对于你的影响就越大。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对于高中生来说,一切课本或者考试之外的知识,我们不能说这个知识本身来说没用,但是高中生就不会学习这些,或者不注重能力培养。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比如说你给高三的小朋友讲荒野求生的技巧,他们会觉得没有意义,核心本质,不是在于这个知识本身没用,而是放在高考的取景器下,我们就会发现,这个知识本身来说对于应试没有太大的帮助。

当然,我并不是说在高中阶段得要学习荒野求生技能,而是举了例子来说我们所谓的取景器的问题,而其实很多时候,主动学习本身,就是你要跳脱于一些身份,来去学习一些老师布置任务之外的东西。

比如有些同学会超前学习一些知识,某种意义上来说,超前学习本身,就是主动学习,他们没有过分的去遵从与老师,而是选择主动的学习更加深刻,或者逻辑更加复杂的知识,某种意义上这个是主动的一种,当然不排除是因为完成课外补课或者家长的要求。

主动的本质,就是激发能动性,似乎我很少看到同学有这种所谓的主动——

看到数学题目,追根溯源,了解本质;语文内容,从某一个课内知识出发,来做到主动的延伸;英语课文,单单以成就而不是应试导向,来让自己接受更多的词汇,这种显现,很多时候很少出发。

甚至绝大多数同学的名句积累,只能够背出来的,是课内要求默写的,对于课外的知识,一概不知。

这种行为,就是完成,用一种搞定目的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学业。

没有成就指向,带来什么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就是,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很多同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将过程,变为结果,而过程变为结果称身,是一种效率最大的浪费。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同学们做错题集,你做错题集可以,但是绝大多数同学却忽略了错题集的本质目的——让自己的不要重复犯一样的问题,转而将目标放在了过程上——我怎么把错题集做的更加精妙,或者说,如何排版才是最美观。

这种时候,我们的“努力”却不能指向目标——一个不主动的学习,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你可能很多时候,在“完成”的时候,忘记了“完成”这个行为的初衷,转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完成”过程中的某一个节点上。

而这种错误,就是没有成就指向带来的。

(五)所以说,如何才能主动?

这个本身也是我在想的问题,我初步想到的解决方案,其实就是,让同学拥有,一个关于学习的“意义系统”。告诉同学,学习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以学生的眼界和认知,他们可能只能够知道,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提分。

连韩寒这种聪明人,都说出“生活只需要知道加减乘数就行了”这样一种论调,虽然我们作为成年人,可能知道学习的这些知识的价值,不仅仅在文凭,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不了解意义系统,他们对于这些知识的取景器,就只能完全放在应试之上。

这个时候,我觉得有必要做的,就是一种“任务驱动”

用我自己举一个例子吧,比如你问我,学习哲学有什么用?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说出来的东西都是虚的,但是对于我不一样,因为了解哲学能够更好的去写高考作文。

那么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学好高考作文有什么用?答案也很简单,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没用的,但是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能够提高我课程质量,增加我收入的一个重要的知识。

我是个语文老师,我对于这些知识就有我的一套内化自洽的“取景器”来告诉自己学习的作用,但是你不是语文老师,这些知识对于你来说就真的没用了。

而我有了一个和自己收入和职业密切相关的任务系统,这个时候我才会真正认真的,努力的,稳定的去学习这些哲学的知识。

同理,学习编程,学习电脑,其实从本质,都是因为有“任务系统”才会让我们主动学习,这个任务系统,其实就是折现的价值。

而学生来说,就更加复杂了,毕竟考试本身不是连续性的,而回馈也不像收入那么明显,那么能够做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主动的,去设置一些任务。

作为老师来说,最容易设置任务的方式,就是制造竞争,以及团队协作。

说到底,就是将通过小团队的设立,让学生在偶尔的生活中超越“学生”这样一种社会身份的认同,进而能够获得一些别的社会身份——毕竟小团队当中,就没有了老师,而没有了老师,自然就没有学生这个身份。

而竞争本身来说,就是制造新的需求和意义系统,让同学感受到冲突,这个就是制造一个额外的任务,让孩子去自我发展。

我记得我高中第一次主动学习的时候,是在高中时候参加辩论的时候,那个时候,主动的,能动的学习,是我人生第一次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真谛。

我记得我做的事情,就是围绕着一个的辩题,然后不断的去搜集有关辩论的证据。

这个过程中,我还看了辩论的视频,学习了辩论的知识。

我因为加入了团队当中,和几个同学一起不断的对词,不断的讨论在辩论中可能出现的拆招和对招,一次辩论之后,我不仅仅在输赢上得到了改变,同事,对于这个问题本身的思考,以及在过程中能动的变化,在“辩论”这个驱动之下,让我真正意义上开始了人生第一次主动学习。

学生时代的荣誉感是很强的,而这个时候,作为老师,我只能说,有一个比较好的建议,给大家参考,这个也是我认为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

1 制造一些竞争

2 以团队的模式进行竞争

有条件的话捆绑于团队的利益,而这个时候,慢慢的就会有“能动”的价值,从中出现。

现在想来,是因为我在竞争的过程中,并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学生了,而是作为一个参赛者的身份进行比赛,而也没有人给我一个目标告诉我完成这些就能够打赢辩论,一切都是靠自己的探索,而这,给了我足够的成长。

主动学习,真的不是激发努力就行了,主动学习最需要的,是你能够主动的,围绕某一个价值,进行自发的学习,这样才能让你获得更好的学习结果反馈。

大致就是这样,洋洋洒洒的讲了这么多,但是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

在今年的对赌班中,我就打算在一对四的个性化班级中引入这个“竞争”和“团体”的机制,来制造某种意义上,小团体内部关于学习的“主动内循环”,在这个阶段之下,慢慢的提高学生对于学习这个概念本身的积极性,来践行我当下对于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反思。

具体的践行和记录,我会逐渐的开始努力设计,而未来,我可能会将我这次的试验,在这里更新,来尝试寻找到一个,真正能够影响“主动”这一变量的解决方案。

以上


余扬捷


首先,要转变心态,学习是自己的事,而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列出学习可能给你带来的好处,不学习有哪些危害。然后给自己制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并进行不断的调整、完善。采用激励、奖励等各种方法,实施和完成计划,养成学习习惯。

既然是自己的事,就要学会主动的、自律的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体会学习的快乐。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培养自学兴趣 。知识要互补,思想要共振,学习讨论也是很重要的,它既可以活跃学习气氛、集中注意力,又可使学生信息得到交流,思维得到调整。

然后,要学会给自己定定目标(大、小、长、短),这样学习会有一个方向;然后要学会梳理自身学习情况,以课本为基础,结合自己做的笔记、试卷、掌握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等,合理的分配时间,有针对性、具体的去一点一点的去攻克、落实。

在每天或每周的开始时拟一个待办事项清单可以让你在学习上更加专注和积极。如果你列出所有你必须做的事,那么不管事情有多小,在你将其完成并把它容列表上移除时,你都会感到更大的成就感,这也可以帮助你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在某一特定任务上。

可以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学习复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复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速读记忆的练习见《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6倍,记忆力、注意力、思维、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如果你的阅读、学习效率低的话,可以好好的去练习一下。

提高你的耐力。尽管你可能认为你是个很容易分心的人,但任何人都可以积极地提高自身的注意力。你所要做的是先选定一个任务,然后只给自己3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排除所有干扰,包括起床的障碍。30分钟后看看你是否能延长5或10分钟保持注意力集中。继续这种测试来观察你的耐力的极限。尽管你应该至少每小时就休息一次,但学着集中学习更长的时间,会让你更容易地完成任务,也能帮助你在更短的时间内保持专注。

找到你的目的。有一个学习的目的能激发你的斗志,从而会让你保持专注和高效。我们经常分散注意力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看不见所有我们必须做的任务,所以宁愿做其他事情。一旦你找到你的目标,请先把它写下来,或者对自己不断重复这句话,来保持你的精力用在适当的地方。


  内容摘自《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网》 / 快速阅读、记忆力、注意力、思维等方面的知识学习、能力训练。


每天学习一点


主动学习是立即应用新收到的信息,也就是说,使用我正在被教授的内容作为教学的一部分。


让学生思考内容,而不仅仅是听,或者参与讨论或项目来与内容互动和学习。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有一些证据表明,学生的参与程度更高,学习效果更好,有时还会学习其他技能。


被动学习是当我只收到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刚上医学院的学生,第一天就需要在一堂课的基础上做实践。


听而不做任何事情——比如工作问题、阅读作业、倾听者没有积极参与,被动学习就是听,而不是行动。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被动学习是指一个人没有为一次会议做好准备,完全依赖于教练或主持人。主动学习是指我们积极主动,为即将到来的会议做好准备,阅读有关这个主题的内容,并尝试练习正在获得的东西。


主动学习意味着是积极的,你不得不不时地使用学到的知识,这可以是简单的回忆练习,也可以是更多的动手操作和精心设计。


但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不是绝对的,学习变得主动或被动有时没有那么绝对。


信息与信息的交互越多,对你处理信息的方式的反馈越多,学习就变得越活跃。


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通常是什么样子:


一种,老师用知识点讲课或看书,却没有鼓励很多互动,这比较被动----被动学习。


另一种,教师提出后续问题或玩游戏来帮助巩固这一新信息:在教授新信息时鼓励与新信息的互动,这将更加活跃----主动学习。


请注意,所有的学习都涉及某种形式的信息传递,这意味着信息的呈现方式——主动或被动——将对信息的学习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学生可以尝试主动学习被动教的概念和诗歌,但很难,往往需要老师精心的研磨课程才能辅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或者说是助攻。


被动教学——由于其固有的传递更多信息的能力,每个主题可以花费更少的时间——使得主动学习被动教学的概念变得困难,也可能是为什么它倾向于更受青睐(注意,我不是说得更好),当有大量信息需要覆盖时的教学方式。


白诗诗


首先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主动学习”,更强调到学习的“主动的态度和过程”,常常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而探索性学习更多的是指一种学习方法和技能。

主动学习:

从内容和过程上看,主动学习即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学习目的),对现有任务的要求(分阶段目标);对自我学习的调整和安排——计划、监控并及时修正错误;以及反思自己学习过程和结果,以助于下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提高效率。

主动学习涉及到学习意愿,比如是否自己主动愿意的,还是被迫的,一般人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会主动学习,而且积极性很高;对于被迫的,就是被动学习了。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其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探索性学习

探索性学习,主要一种学习方法,常常在学生教学中使用,家长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探索性学习。

它指在某个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现象或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质疑、明确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并通过表达、交流、检验等探究学习活动,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规律,掌握方法,并最终获取知识。

比较常见的是在本科或研究生学习阶段对一些学科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从提出问题到分析、研究、论证再到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另一个和大家生活比较接近的例子是:前段时间刷爆微信圈的“清华附小孩子关于苏轼的研究报告”。这个班级的小学6年级学生完成23份课题研究报告,研究主题各不相同,报告论述、数据引用、分析、推论头头是道,值得称道(无论背后有没有清华父亲帮忙),这里要说的是,他们使用的方法就是探索性学习的方法。


有料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我不在这里过多探讨了,大家都懂得。这里主要说一下我们大学毕业,进入职场后,职场人应该如何学习,如何探索性地学习?

尤其在如今知识爆炸、终身学习的时代,人与人之间比拼的根本不是学习与否,更是认知效率,所以,在职场,在时间那么宝贵的情况下,一定要想明白,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如何用的问题。

1、关于学什么?

职场人必须要找到知识源头,学习底层知识,比如行业研究论文、行业的学术期刊;行业大牛的演讲和思考;名校的教科书;思考质量比较高、但略难懂的书籍文章,比如《穷查理宝典》,然后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验证和应用这些知识。

根本在于如何提升认知效率,就是同样地认知资源投入进去,要有更大的回报,这才是学习的根本所在。

学习至少包含这3个要素:目标导向、及时反馈、难度适中。 如果没有目标,见到什么都想学习,往往只能浅浅一层,不能深入;如果不能及时反馈,茫茫然而不自知,不会取得较大的进步;难度适中这个很好理解,学一些自己半懂半不懂的知识,让自己不断扩展知识维度。

这样一来,你就知道,哪些知识,尽管再华丽,也不适合自己,就要果断放弃。

2、如何学以致用?

这里分享一个实用的招数就是,写日记,通过日记来记录自己的行为与知识之前的关联,这也就达成了知行合一的效果。

好的,最后总结一下:

1、职场人学什么?底层逻辑的书籍,专业系统地书籍、经典书籍,

2、通过写日记的方式,不断反思自己,是否在某一方面取得进步,日积月累,你会发现,你已经远超其他看似勤奋,却实际愚蠢的“学习者”。

——END——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哦。

职场技能掰开揉碎讲给你听,欢迎关注【霸王课】头条号,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

霸王课


题主你好!我想,首先给你一个理论:

1946年,美国学者、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

在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然而可悲得是,这种学习方式得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看完上面的内容,你肯定知道,主动学习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如果给你选择,你也一定会选择主动学习。

然而不幸地是,我们至今还沿用非常低效的教学模式,这也就是教学方式和教育效率方面的一个悖论。

(一)、 我们国内目前的课堂,基本等同于听课,连大学课堂都不例外。老师带张嘴,学生带只耳朵就可以了,一堂课就这么混下来了。实际上这种上课效率是很低的,基本记不住什么东西。

当然,如果老师讲得很精彩,语言感染力强,可能还好些,就怕有些照本宣科的老师,让人昏昏欲睡,那就纯属浪费时间了。

根据这个金字塔所呈现的,光是听老师用讲述的方式,两周以后记得的内容只剩5%。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是最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度是最低的,所以两周之后仍然记得的只剩百分之五。

从第一项至第四项的学习方式也都是被动式的,学生的参与度非常低,所以学习的保存率都无法超过30%。金字塔的最底端,其教学效果可以高达百分之九十,而这个方法是:让学生教别人。

如果学生有机会把上课内容作立即的应用,或是让学生有机会当同学的小老师,效果可高达90%。所以从学习金字塔中可看出,学生的学习以能够转教别人的效果最好。

而且要学生以教师的身分对其他人进行教学,不仅要对内容相当熟悉,同时也要透过语言的呈现来进行沟通,所以学生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透过个体思维,将内容转化为让其他人能懂的表达方式,在这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潜在智能的发展。

(二)、由学习金字塔的内容可以看出: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因此,教师要调整甚至改变教学方式,学生也要努力转变学习方法,要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要多种器官综合使用,要耳、眼、脑、口、手并用。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在参与中掌握知识,生成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更使学生们真正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

(三)如果想学得好,必须愿意输出知识,当我们愿意自己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加工,接受提问,那么,我们自然就能够更清楚的知道自己有哪些知识没有理解透彻。

让孩子当小老师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在东京业余魔术师俱乐部中,有一位著名的魔术高手高木重朗先生,他的技巧,连职业魔术师都要惊叹佩服。他不仅手法漂亮,更叫人吃惊的是,他能记得几千种魔术的奥妙。这也许和他超人的记忆力有关,除此之外,与他经常在会员的讲习会中教大家魔术,也有很大关系。

我们所学的东西能教别人,则可让这些知识更加扎实。因为要教人时,我们必须把过去因被动所得的知识,以自己的理论和自己的语言重新组合,这是一知半解的知识和理解所绝对做不到的。

由此可见,如果要让孩子的知识和理解更扎实的话,可以让孩子由学生的立场,转变成老师的立场,给他们“教”的经验,是个非常有效的方法。父母充当学生,听孩子“说教”,更是明确了解孩子理解程度的好机会。

下面我们看下尹建莉老师提过的例子:

圆圆刚上小学时,老师教他们学拼音,我为了让她能尽快掌握,就对她说,妈妈小时候没好好学拼音,我的老家讲方言,老师教我们拼音也不标准。你在学校学了拼音,晚上回来教教妈妈行不?我说得很诚恳,圆圆一听很高兴,说行。然后她就每天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回家教给我,我也认认真真地听她给我讲,认真地学。

玩“小老师”时我注意了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在设计这类活动时要“赋权”,让孩子“掌权”。

做小老师是让孩子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学习知识,让孩子觉得自己“有权”了,这也是为什么这样的游戏能吸引孩子的一个原因。所以在这类活动中要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角和主动者,不要让他在活动中感觉自己被动、受大人指使。

第二,要选择那些答案或内容比较确定的东西让孩子来讲。

语文方面我只让圆圆教过拼音,因为语文学习是开放式的,孩子不好讲,讲了也没什么意义。我让她讲的一般是数学,因为数学具有封闭式的严谨。同时还注意的是,讲课这个事不适宜经常做,一般是暗暗观察孩子的学习,只有发现哪一段时间她掌握得不太好,才会让她给我讲课,不要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到厌倦,要想办法保护兴趣。

第三,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要自然,不能总用自己小时候没学好这一个借口。

比如有时候我会从她作业本上找到一个错误,而这个错误是因为她在概念上不太清楚所致,然后我假装惊讶地说:“这道题好像做对了,老师怎么给打了错呢?”于是我招呼圆圆,看看是她做错了,还是老师判错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既要装糊涂又要引导她往正确的方向思维,圆圆为了搞清楚是自己错了还是老师错了,她也会认真地和我一起来分析,重新思考概念。结果当然证明是她把题做错了,但她至少纠正了妈妈的“错误”,这同样让她有成就感;同时,之前没把握好的概念也基本上把握了。

第四,不要在这个过程中挑剔孩子讲课的毛病,更不能嘲笑他讲课中的错误。

家长既然做学生,就一定要拿出诚意,认认真真听孩子讲课,否则他只是觉得父母用这种方式来考察他,就不会感到自豪,也就不会有兴趣。如果孩子的思维或陈述有错误,要委婉地讲出来,或用启发的方式引导他往正确的方向思考。千万不要让孩子觉得因为自己讲得不好而丢面子。


这个过程中家长只要有一点教训或嘲弄的意味,孩子就会特别沮丧,失去讲课的自信。一定要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

当代著名教育家、曾任北京四中校长的刘长铭先生曾经在一个演讲中提到:他讲到自己在担任物理教师时,他的学生有谁在考试中哪道题出了错,他就会让这个学生把这道题重新做了后,再给全班同学讲一遍——“做一遍”和“讲一遍”的效果是全然不同的。能清楚地讲一遍的东西,它必定包含着认真的思考,并已经清楚地理解,然后才能清晰地讲出来;讲过的东西会更深地印在大脑中——如果说“做一遍”只是再一次学习,“讲一遍”就已成为一种实践,这对学生们来说也是一项知识应用活动,能让他们掌握得更好。

 这项活动在家庭中也可以应用,当家长想给孩子辅导功课时,你不如让孩子给你“辅导”一次功课。当然你要想办法把事情做巧妙了,能让这项活动自然发生,而不要让孩子感到紧张和别扭。

 曾经有一位家长说他儿子刚上高中时数学不好,遇到问题轻易放过,不肯钻研。他看了孩子的数学课本,觉得那些内容已超出了自己的知识范围,自己也辅导不了。按一般人的思路,是给孩子请个家教,或报个课外辅导班,但他考虑了别人的辅导水平及方便性,觉得自己学会了再来辅导儿子更好。

于是他开始啃儿子的数学课本。儿子当时的数学水平好歹比他强,他有不懂的地方就问儿子。孩子在讲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他们就一起去研究,研究不通的就让孩子去学校问老师或同学,回来再给父亲讲。做父亲的当学生不是做样子,他是认认真真地学习。当他发现自己的数学水平大有提高时,儿子的数学成绩也进步明显,而且孩子学会了对问题进行追问,不再像以前那样有问题放着等别人来告诉他,比上补习班的效果好多了。

 总之,家长们与其在孩子的考试分数上操心,花钱花力气,单方面逼着孩子学习;不如用些心思,设计和制造一些包含相关知识的事情来让孩子去做,让孩子有机会运用他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学业落后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学会思考。周围世界里的各种事物、现象、依存关系和相互联系,没有成为儿童的思考的源泉……让实际事物教给儿童思考——这是使所有正常儿童都变得聪明、机敏、勤学、好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核心教育思想,即少年儿童应该从生活中学习,在做事中去学习,而不是在书本里学习。他认为教育中永远成功的教学方法就是“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

所以,当我们想要孩子的学习进步时,不要忙着把孩子拉到书本上,拉到课外班里,应该创造些机会,让孩子运用他所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无论学什么,如果我们为孩子创造出了实践机会,那孩子多半就不会为学习苦恼了。

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主动性才是孩子最大的动力。我们所做的就是创设有趣的情景,激发孩子兴趣,让孩子得到更多的体验和收获,让快乐与成长相伴,让趣味与教育同行。

让孩子扮演“小老师”,我的成长我做主。

由于孩子年龄小,成长中总会有一段时间兴致不高,不喜欢枯燥乏味的教育方式。

当你习惯性的问孩子有没有听课,Ta都回答听了。再问讲了什么,或者发生了什么,Ta可能就嫌你啰嗦了,不肯跟你讲。

其实“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引导孩子成长时都要以孩子为本,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同时方式要充满趣味,这样孩子才会乐于成长。”

让孩子扮演“小老师”,我们做孩子的“小学生”。“小老师”在家庭中模拟老师在学校所做的一些工作,这些工作可以选择简单易学,对孩子提高综合素质有帮助的方面。

“小老师”这个角色本身会引起孩子兴趣,同时需要孩子课上认真听讲,课下认真观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才能够在家里成功扮演“小老师”。

下面我们看另外一个家长分享的例子:

模拟课堂,让听课专注有效

为了让女儿先体验一下当“小老师”的快乐,我们决定第一天的体验内容就是老师课上所讲课文的一个自然段,只要认真听课难度不大。送女儿去学校时我特意提醒她:“萌老师,记得回来给我们讲课哦!”女儿“噗嗤”一声就笑了,然后板起脸:“这位同学,放心吧,我会好好备课的。”然后一蹦一跳地去学校了。

晚饭后,女儿做完了作业,我们的“家庭夜校”就要开课了。本想坐下就可以听课,没想到女儿小下巴一扬:“就这样怎么能上课?”

只见她先找到自己的画板做黑板放在书架上,然后又给我和老公拿了一把椅子,排得非常整齐,椅子腿都要压在地板砖的边缘线上。模拟教室看似简单标准却不低。我心里暗暗佩服女儿的细心。

别看女儿文静内秀,模拟老师讲课却有模有样。她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给我们讲到:“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中华鲟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读一读。”很快我举起手,读出了那句话。女儿满意地点了一下头:“请坐。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中华鲟的样子非常奇怪,谁还能读出‘奇怪’的感觉呢?”老公立刻举起手,夸张地读了一遍,女儿也顺势表扬:“它的样子很怪,你的表情也很怪,嗯,不错,但是不要拖长音。”我们连连点头,给女儿鼓掌。

讲课到最后,女儿还发表了总结:“总的来说,第一次课,大家配合得不错。只是有的同学坐姿不够直,还有的同学手和胳膊没放平,也没有记笔记,希望下次注意。下课!”

这番总结让我们窃喜不已,看来女儿除了听课连平时的习惯也很注意。“萌老师,我好喜欢你!”“萌老师,你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老师!”我和老公对着女儿又抱又亲。

“当老师真好啊!”女儿由衷地说,“明天我还要当老师。”

那天晚上我特意问了萌的老师,得知那天课堂上萌果然兴致高涨,听课认真,积极回答问题不说,还提出了自己的好几个疑问。听了老师的夸赞,对比晚上萌给我们的讲课,我乐得心花怒放!

学会协调,让矛盾迎刃而解

孩子在学校里,我们常常担心的是和别的小朋友发生矛盾。可小摩擦是不可避免的,该如何教孩子化解矛盾呢?我和女儿商量多多观察身边的同学,多留心老师的处理方法,如果觉得自己有信心做到了就在家里模拟。

于是那天我和老公扮演吵架的孩子。

“报告老师,他拿走了我的铅笔不还我了!”我怒气冲冲地喊道。

“报告老师,这是我妈妈给我买的,不是她的!”老公也据理力争。

女儿走到我俩跟前,先拍拍我的肩膀温和地说:“你铅笔丢了是吗?不要难过,老师会帮助你的。”真会安慰人啊,我忍着笑点头。

女儿继续问我:“你为什么说他拿走了你的铅笔,你看到了吗?”嗯,这个思路不错,我犹豫了一下回答:“没有看到,但他是我同桌啊,肯定是他拿的,就他离得近。”我坚决地说。

“你没看到就不能乱说,”女儿转身问老公,语气稍严厉,“你到底有没有拿?”

“萌老师,我没骗你,我真没拿啊!这是昨天下午我妈妈给我买的。”老公可怜巴巴地说。

“谁信,”我白了他一眼,“我的铅笔也是这样的。”我毫不退让。

女儿阻止了我们的正常,她想了想,问道:“你们现在谁没有铅笔用?”

“当然是我!”我抢着说。

“那你先拿着铅笔用,马上上课了一会下课我再帮你找,”然后她转头对老公说:“你也先拿出自己的铅笔上课,下课的时候我们再慢慢找,实在找不到我可以先给你一支班里的备用铅笔,你们两个要认真听课,知道了吗?”

我和老公对视一眼,默默点头,我们分明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赞赏,看到了骄傲,还有一份掩饰不住的喜悦。萌的老师得知我们在做这个体验,也告诉我们萌在学校和同学友好相处的一些事,再看萌的样子,自信,活泼,像只叽叽喳喳的小鸟。面对小矛盾,不过于纠结是非而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点无疑让我们感到欣喜。

学会分配,让学习有条不紊

由于萌还是低年级,平时的很多学习和读书任务都是老师和家长来引领布置的。老师说,如果萌能够自己安排,这个效果会更好。于是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分配学习任务的体验。

“家庭夜校”召开了“第一次全家人民代表大会”,我和老公以及公公婆婆都参加,女儿担任本次大会发言人。看着她落落大方面带微笑地站在我们前面,我们打心眼里为她的成长而高兴。

我给女儿规定好了清晨、傍晚和睡前这三段稍长一点的时间,让她来安排。

女儿说:“我平时做题速度有点慢,以后每天傍晚拿出半小时来练习速度,出题的任务就交给妈妈。做完题我可以做点小制作或者画画。每晚睡前,我喜欢读书,可是最近有点迷上了漫画,我会努力改正,看漫画可以放在周末,请爸爸来监督。清晨,我可以先跑步,然后练习唱歌和朗诵。我还自己画了一张表格,如果做到了就在上面画一朵小红花,没完成就空着,但是没完成的一定要尽力在周末补上。”

看着萌用稚嫩的字体写的学习任务分配表,我被她的用心和条理所感动。


“萌,你是怎么做到的呢?太了不起了!”我由衷地赞叹。

“这还不简单,”萌得意地看着我,我们都有课程表啊,我们每天都按课程表上课,这一份是家里的课程表,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把应该做的事情按时做完。”萌说的头头是道,尽管之前我从老师那里得知她最近一直在研究课程表,及时提醒周围同学准备上课,但看到她做得这么细致,我又欣慰又自豪。

模拟班会,让习惯自然养成

最近学校开展习惯养成教育班会,女儿觉得在家里也要有好的习惯,建议把这项内容添加到我们的“家庭夜校”中,我们纷纷表示支持。

班会先进行讨论,女儿我们四个人说说彼此的好习惯,务必要真实有依据。我们四个人头对着头商量一番,由公公代表我们发言。他列举了几件小事,说婆婆和我都很勤劳,照顾女儿起居非常细致,还说老公在单位积极上进,为人真诚。女儿听了以后带领我们鼓起掌来。

接着女儿说:“我们老师说一个好习惯养成需要21天,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才能养成好习惯。下面我给大家讲讲,作为小学生需要做到哪些,我以后要努力做到,大家可以监督。”爱听讲的女儿几乎把她老师的班会发言都背下来了,给我们来了份饕餮大餐,恶补了小学生守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来才知道那些内容是学校要考察的,所以女儿记得很熟练。

最后,女儿给我们讲了学校里存在的习惯不好的现象,由此讲到家里存在的习惯不好的现象,比如熬夜晚睡,看书姿势不端正,卫生保持不够好,物品不整齐等等。女儿说:“习惯不是口头上的,一定要有行动,要说到做到。”她斩钉截铁的话赢得了我们热烈的掌声。

在接下来的几天,我们也发现女儿在家里习惯好多了,不再随便把书一扔或者躺着看。再后来我们才知道,在学校的这次考察中,女儿表现优异被评为“好习惯小标兵”,看到女儿兴致勃勃的样子,我深感这次体验意义非凡。放手让孩子去主导,是扮演“小老师”的精髓,也是最有价值之处。

组织活动,让快乐引领成长

最后一次体验的准备过程很长,因为女儿说快元旦了,老师在准备元旦联欢,而她也想在家里组织一次联欢。为了这次联欢,她可着实费了不少心思。

先是联欢流程,女儿说要每个人都表演节目,每个人都有礼物,还有游戏互动环节。这样她先统计了我们四个人的节目单,节目配乐交给老公负责,亲子游戏我负责。女儿还要求我们全家一起表演一个小品,任务分配下来她就去忙自己的了。我们各自忙碌,排练。这期间女儿还亲自去挑选礼物,并且不让我们看到,我们在超市门口等着,她进去选购,最后让爷爷帮她用不透明的袋子提回家。用女儿的话说:“我们老师说了,送礼物要送适合的,要实用。”

晚上我们先进行了提前的联欢。女儿做主持,她穿着漂亮的小礼服,让婆婆给她做了个精美的发型,我们每个人都要求盛装出席。茶几上摆放着各种糖果、瓜子、小点心和饮料。虽然女儿的主持词比较简单,但都能够流畅的串联下来,联欢顺利进行。

她评价爷爷讲的故事很精彩,赞美了奶奶高超的绘画和歌唱水平,夸奖了爸爸的小品搞笑有趣,也表扬了我那蹩脚的舞蹈很优美,总之听了女儿的表扬我们都乐滋滋的。

最后全家人的小品我们分别扮演《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出尽了洋相,逗得女儿哈哈大笑。游戏环节踩气球,躲猫猫,那么孩子气的游戏全家一起玩却感觉特别美好。很难想象这样欢乐的一次庆祝全是在女儿的组织下进行的。最好的教育在路上,最好的教育在体验的路上,因为有这样生动的方式,女儿才大胆尝试,把自己的想法运用到真实的情境当中。

我的成长我做主,扮演“小老师”,让女儿学会了积累知识与经验,学会了求知和探索,最重要的是找到了成长的乐趣,快快乐乐地奔跑在成长的路上。女儿放学了,我不再追着提问她,只需要做个乖乖的小学生,让她给我上一节生动精彩的课!

教育孩子的路上绝对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变换各种方式来调整孩子的心态,让孩子更顺畅,更愿意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翼翔老师的儿童教育


我们普遍觉得西方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探索性学习能力,中国孩子似乎只会被动的学习。



首先来谈一下自主学习在中国的环境。因为中国实行普遍的的庸才教育方式,所以我们在中国主要是在意绝大部分的学生是否对知识掌握,总体对知识达到一个平均良好的水平。精英只是顺带的希望可以被培养出来。我们的教育宗旨是锻炼我们希望可以拥有勤劳、踏实、努力、诚实的美好品质。对于教育我们的理念是希望孩子可以争夺到第一。因为主要是为提高效率使学生被动学习,所以发现对于中国孩子普遍的知识平均水平是比较良好的。因为自主探究能力比较弱所以我国人在做题目方面水平比较高,但是对于诺贝尔奖方面成就比较小。


然后我们从西方教育来看,它主要是注重于培养精英式教育。对于孩子从小是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可以自由讨论发表见解和参加实践,开心最重要。这样教育方式学习知识效率比较低,但是自学能力得到锻炼。孩子是自己生下来就极具有某种天分例如在数学方面,然后他就可以自己快速去钻研更加深奥的知识,精英就这样被培养出来。而剩下孩子知识水平是无法和普通中国同龄孩子相比较的,可以说西方的孩子整体知识水平差距较大。


总的来说自主学习和探索性学习指的是孩子自己通过对自己能力的了解和自身存在优缺点的认识,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地探究来弥补知识漏洞,比如可以通过图书馆查阅资料或是自己通过对周围环境或目标观察与探索得出结论。


若是真正想使中国多培养出精英就可以将中西方教育方法相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在家庭社会与学校三方相互协作来激发孩子对学习探索的兴趣,将孩子在学习老师的方法中结合自己的思考与探索。使得孩子具备自主能力,自立品质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更好的追求真理。同时要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寻找到自己的目标进行追逐学习知识同时热爱生活。在众多基础下培养出孩子自主学习能力。


决胜网


主动学习指的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迫(被家长和老师要求才去学习)地去学习,包括自主预习,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

探索性学习就是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人,而是他自己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接受到的都是老师的东西,并不是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也就是学生接受到的就是老师吐出来的渣渣,就是所谓的灌输式的教育。探索性学习要求老师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把主体性还给学生,老师是服务者。老师负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讨论,去展示,去纠错,去找出答案或者方法。它和传统灌输式教育是截然不同的。

各位可以网上搜索271教育,我们搞的就是这样一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路径。今年开始271教育集团已经成为教育部课改试验区,这是所有课改试验区中唯一一个以教育集团的名义参与进去的。而且,最新的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学科核心素养其实我们早就在搞了。


一条小河向西流


学习需要目标,长远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远目标也就是人生目标,你的事业职业取向,你理解的人生幸福是什么你的人生就是什么!中短期目标就是你今天,本周,本月,本年度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找到自己的参照物就行了!


静慧321


就是会分析,从多方面思考,发现问题,多途径地运用各种方法去探索问题相关的知识,兴趣和好奇是之动学习最好的动力。但是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自主时间来培养,现在的学校学习绝大部分都被大量作业占去了,疲于应付作业。有很多的时间精力被消耗掉。对培养主动学习来讲很不利,是恶性循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