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我們總講究做人要實在,今天就來點“實”字雜談吧


我們總講究做人要實在,今天就來點“實”字雜談吧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每個字都有豐富含義,其字義演變就是一段歷史。因其博大精深,有時反而不易正確理解其義。所以,古人說要“識文斷字”。我的理解,不但要認字,更要識字,最後“知行合一”。

不過,從歷史來看,中國人認字者多,識字者少,知行合一者更少。比如,“實”字。

“實”字很有意思。首先,中國人都喜歡。比如,買個東西希望“貨真價實”,做個東西希望“真材實料”,瞭解情況希望“實地考察”,說個事情希望“實事求是”,聽段新聞希望“真實可信”,交個朋友希望“為人實在”,談次戀愛希望“真心實意”,戰場拼殺當然更希望“真槍實彈”,平治天下更要“實幹興邦”!可以說,無人不喜歡“實”,無人不想“實”。道理誰都懂,不來實的,盡來虛的,不是自欺欺人害人害己嗎?

不過,從歷史來看,中國人雖然愛“實”,但難“實”。誰沒買過假冒偽劣呀?誰沒遇過偷工減料呀?誰沒傳過道聽途說呀?誰沒看過無中生中呀?誰沒聽過彌天大謊呀?所謂“朋友”,有賣友求榮者;所謂戀愛,卻是虛情假意;所謂沙場,還有紙上談兵;所謂興邦,卻在空談誤國。就是想過實在日子,都不免虛度年華!嗟夫,一個“實”字何其難也!

我們總講究做人要實在,今天就來點“實”字雜談吧

何謂“實”?《說文》中說“實,富也”,可見“實”字本意指富足。我們說的“殷實戶”,就是此意。不過,中國人在使用時喜歡引申,“實”字便有了充實、堅實之意,像《素問·調經論》中就說“凡中質充滿皆曰實”。在此基礎上,進而引申為個人言行的真誠,《廣雅》就說,“實,誠也”。幾千年以來,“實”字之義甚多,概而言之,有事實、充實、誠實、踏實等諸多含義。無論何意,都強調為人與行事要符合客觀情況。因為“實”,則必然“真”,事實清楚的才叫“真實”,言行一致的才叫“真誠”,樸實無華的才叫“真知”,心口如一的才叫“真話”,兩心如一的才叫“真情”,知行合一的才叫“真幹”。說句繞口的話,崇實者必求真,求真者必唯實。

說起來,崇實之風源遠流長,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就說“儒者崇實”。儒家重人倫,強調君子之德,其中就強調“聽其言,觀其行”。孔夫子說,如果“敏於行而訥於言”,便可稱為君子。何謂“敏於行”,當然是想幹事,會幹事,並且能幹成事。用現在的說法,就是實幹。

只可惜,夫子教誨,後世並未遵行。大概因為“實”則累,並非首選,多了“光說不練”的天橋把式,多了“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空談誤國。歷覽前朝多少事,既有指鹿為馬造成的顛倒黑白,也有南轅北轍帶來的事與願違,更有胡作非為引發的天怒人怨。隋煬帝楊廣當太子時精明能幹,深得人心;登上帝位卻荒淫無道,民心盡失。他在太子時期和帝王時期的不同作為,以及由此帶來的王朝和個人命運,是最好的明證。幾千年的歷史興亡更替,“實”者幾何?也因此,西方漢學家認為中國文化有虛偽的劣性,新文化運動那批先賢要“打倒孔家店”。

歷史使人警醒,教訓需要吸取。都說“實幹興邦”,實幹應該是實實在在的把事做對、做好、做得百姓滿意。否則,幹得越多,錯得越多。如何實幹?中共元老陳雲經典總結過,“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覆”。不唯上,當然不是上面的話不聽,而是隻講真理不講面子,該怎樣就怎樣。不唯書,也不是說文件、書本都不要讀,而是一定要聯繫實際。只唯實,就是一切都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研究處理問題。至於“交換、比較、反覆”,是說在工作方法上,要互相交換意見、上下左右進行比較、決定問題不要太匆忙,要留一個反覆考慮的時間。他還強調,幾十年實踐體會,唯實最靠得住。

陳雲同志的“十五字箴言”告訴我們,“實”字都認得,做到真難得,真做到了事情就靠得住做好了!


我們總講究做人要實在,今天就來點“實”字雜談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