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写《短歌行》的曹操和传说中的曹操,是同一个人吗?怎么分辨?

手心我心bxl版


必须是同一人!

要知道曹操不仅仅是政治家、军事家,更是文学家和诗人!

两汉词赋很华美,司马相如的《长门赋》,班固的《两都赋》更是造成“洛阳纸贵”。

但也正因为此,文学在两汉时期越来越脱离群众,成为贵族“专利”。

而东汉末期随着“三曹”和“建安七子”的崛起,让文字更接地气。

《短歌行》更是经典之作。

试问,现在除了专门研究或喜欢古文学的学者。普通人有几个背的出来《两都赋》的?而曹操的《短歌行》《龟虽寿》等却是随笔而来!

魏武投鞭除了政治体制的改革,更深的是文化的改革!这也是不可磨灭的功绩!


小何才漏尖尖角


首先要告诉你,开创“曹魏”基业和著作《短歌行》的曹操确实是一个人。能够功成名就的曹操也只有这一位了。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政治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大半个中国。

军事上,曹操指挥过著名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等等。真正做到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文学上,曹操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为指导方针,找览天下文人墨客。他作为“建安文学”的奠基者,他的文学作品历来被世人所推崇。

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和散文上,他的诗歌创作受到汉乐府民歌的影响,继承和发扬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开创了自己所独特的创作风格。

题目中提到的《短歌行》这首诗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整首诗的前两句悲壮抒情,结尾时又抒发了他求贤若渴,完成统一大业的雄心。

主要作品有诗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蒿里行》散文有《与王修书》《祀故太尉桥玄文》等。学术著作有《孙子兵法-注》


墉上闲人


从曹操的诗歌能看出,历史中的曹操和传说中的曹操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人,在那样的一个乱世,有这么多的贤士来投奔他,这帮人又不傻,曹操没点真本事,他们会主动去吗?

 

他在《短歌行》一诗中说: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深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只只因为你的缘故啊,让我思念到如今(但为君故,沉吟至今)。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相呼相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要是有了嘉宾,一定要鼓瑟吹笙(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的是那天上的玉轮,不知何时才中断它的运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深深的是我心中的忧思,也许永远都没有止境(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来吧朋友!越过那田间小道,别管它阡陌纵横。有劳你枉驾前来,让我们久别重逢(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把酒临风,握手谈心,重温那往日的友情(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这不是很感人吗?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的开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他的另一首诗《龟虽寿》则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这就是对宇宙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了。当然,曹操是站在他政治家的立场上来思考的。因此他的结论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也就是说,应该抓紧这不多的时光,在短暂的人生中做出轰轰烈烈的事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这样一种政治抱负,由于有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为背景,有着“让有限的生命变成永恒”的意思,就比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和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更有格调和品位,也更大气,而且大气之外还有深沉。

 

越读三国越觉得曹操的不凡,气度不凡,用人不凡,不是枭雄,是真豪杰!

 





米爸Derek


《短歌行》是曹操诗歌里一篇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诗的思想情感,是表现了他对于统一事业不能完成而产生的忧郁,和虽未完成统一,并不灰心,仍要积极进取的豪迈心情。

根据史事和诗意看,可以断定此诗之作,当在建安十三年赤壁战败以后的数年间

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同時也是"改造文学的祖师"(鲁迅语)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在这首诗中,曹操昂然回旋地抒发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对人生的感慨,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情

曹操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來,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晡,天下归心。

诗的始句仍给人们以苍凉之感,

写这首《知歌行》的作者,就是传说中的曹操。


秋阁一凭栏


加关注,不迷路!

《短歌行》的作者是曹操,对,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奸雄”曹操。

魏武帝曹操,不仅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杰出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使中原社会从汉末割据的纷乱中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除了超强的军事才干和政治智慧,曹操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度关山》、《薤露行》《短歌行》《秋胡行》等等,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当之无愧的乱世英雄!

后人对曹操的印象,主要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或者说是受到作者罗贯中的影响,因为罗贯中的抹黑,后人只看到了曹操的奸诈狡猾,却看不到他的英雄气概。罗贯中抹黑曹操原因有三:

第一,他以汉朝丞相的身份控制着皇帝来指挥诸侯,他和他的曹氏家族窃取了汉朝的江山,这一点是罗贯中最不能忍受的,因为罗贯中是受正统儒家学说教育出来的封建文人,而儒家学说成为正统就是在汉朝武帝时期,数百年的时间,以汉家、刘氏为正本源流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曹家父子居然窃取了刘家的江山,在罗贯中这样的封建文人眼中,那是典型的“国贼”,可是他忘了东汉末年,刘家子孙个个是什么德行。

第二,曹魏存在的时间较短,几十年的时间就被司马家把魏蜀吴三家公司整合了,速度太快导致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认可,对老曹家的歌功颂德还没来得及,自然造成文人不能正确评价曹操,

第三,是曹操的为人不符合儒家标准。儒家讲究仁义道德,讲究中庸之道,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是曹操最烦这一套,曹操认为权力至上,所谓的仁义道德都是伪君子们糊弄老百姓的工具,他从骨子里看不起这些文人,自然招人记恨,那一旦被文人记恨上就完了,文人打不过你,但是可以写死你,一支笔能让你千古流芳也能让你遗臭万年,所以,宁可得罪武夫,不可得罪文人啊。





徽州大司马


这肯定是同一个曹操,毋庸置疑,古往今来,任何人都还没有听说过历史上会有两个曹操。

曹操生于东汉末年,在小时候就有人观其相貌知他后来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正因为如此,生于乱世时代的曹操,心中就具备了平息战乱,统一国家的决心。

本来曹操在当时的年代就称得上是位英雄,可在历史的进程中,民间的戏曲、评弹、说词都丑化曹操,使曹操在世人的形象中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

曹操在当时的年代,可谓是一位集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

曹操在政治上极有抱负,单身冒险行刺董卓;平定战乱,发展农耕;抵御外侮,频布条例。

曹操在军事上用人唯贤,量才重用,象写《讨贼檄文》的陈琳,有杀子之仇的张绣,为了国家利益,他决不计前隙。

曹操在思想上,敢于挑战邪恶,与旁门左道之人“左慈”势不两立,砍伐“青梨木”大树决不手软。

曹操又是文学家,从辽东凯旋而归时写出了《观沧海》;在赤壁之战后仍怀雄心壮志写出了《铜雀台赋》;在年老之际仍壮心不己,写出了《龟虽寿》。

历史上的曹操只有一人,不用怀疑。


文都杨稼


壹零壹肆来回答。

写《短歌行》的曹操和三国时期的曹操是同一个人,这是毋容置疑的。但是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不一样的,《三国演义》是尊奉刘备为汉室正统,因此对刘备的对手曹操多有贬斥。

比如: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曾说过一句让天下人痛恨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是《三国志》是没有此记载,有记载的只见于裴松之注所引《世语》和孙盛《杂记》。事情大概是这样的:董卓入京后,表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拒绝董卓的任命,逃出洛阳,抄小路回家乡。路过朋友吕伯奢家时,把他们一家都杀了。

《世语》的说法是:“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孙盛《杂记》的说法是:“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这么看来,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确是事实。

按照《世语》和孙盛《杂记》的说法,则是因疑心太重而误杀。孙盛《杂记》的说法又更具体。一是曹操听见了一些声音(闻其食器声),二是曹操杀人以后说了一句话:“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所谓“食器声”,应该不是洗锅碗的声音,是磨刀子的声音。曹操这才疑心,才杀人。杀了以后,才发现人家是准备杀猪宰羊款待自己,误杀了好人,这才会“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凄怆,就是凄惨、悲伤。也就是说,曹操发现自己误杀无辜以后,心里也是很凄惨,很悲伤的,只好自我安慰,自我排解,很勉强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做一个辩护。当然,这种辩护并不能洗刷他的罪过。但能够“凄怆”,总算还没有“丧尽天良”。然而《三国演义》的改动就大了。“凄怆”的心情没有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也变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三国演义》这一改动就把曹操变成了奸贼。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和历史上的曹操形象还是有区别的。

扩展资料

曹操,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谥号武皇帝(魏武帝),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壹零壹肆


是同一个人。“三国演义”是一部史纪小说,虽有修饰夸张甚至虚构,却 是根据三国时期那段历史撰写的,大多数是真人真事。曹操 、曹植、曹丕是那段时期的杰出诗人,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是诗词歌赋史上的一座丰碑。中国文学史上有讲述。


士心湘人


当然是。曹操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建安文学的主要代表,曹氏父子三人在文学上都有杰出贡献,曹植尤甚!


墨川之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是复杂的,历史原本就不止一面。

作为东汉末年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形象在不同阶层的人眼中也是不同的。他的文采风流与奸雄面目竟然可以是历史的AB面。

在他的心灵深处,他可以是誓做“周公吐圃,天下归心”的大英雄,他也可以是那个“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普通人,这一刻,在他的诗中,一个真实中的人展露无遗,他有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雄心,也有倍感孤独愁绪不断的普通心情。

由于他的曹魏是继承自汉朝,因此他一直无法摆脱篡位者的恶名。因此在封建时代,不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百姓,对他都有天然般的抵触。因此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他的形象越来越走样了,人们总是喜欢用自己的理解去描绘心中的奸雄形象,这些民间的演义故事逐步构成了演义中的形象,一个人们心目中该有的奸雄形象。

因此,对于曹操的解读原本就没有唯一答案,历史的魅力在此刻绽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