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你對人沒到七老八十,就“人生到了…”的這種話鋒,怎麼看?

qzuser224320536


人生,沒有盡頭,各人的生命期限都不一樣,誰也控制不了自己的年齡。

努力奮鬥的人,從退休起開始自學成才,八十歲了,仍在追求,感覺尚年輕。

二十歲的人,失去了奮鬥的目標。渾渾噩噩度日如年。總覺得生命到了盡頭。

人生立志,就是人生價值觀。怎麼活,如何活,是每個人都要回答的試卷。

有些人,三十歲的年紀,他已經有了六十歲的心態。

有些人,六十歲的年紀,他卻有三十歲的心態。

奮鬥者,是不計較年齡的。有句老話說的好。活到老學到老。

七老八十不是人生終端,我認為,他應該是一個起點。

這就關乎到人生態度問題。如何選擇人生價值觀。如何才能不虛度一生。我們必須要認真回答這個問題。

頹廢了志氣,失去了生活動力,沒有了追求。那樣的人生就沒有意義。

活著,要弄明白,是為了什麼。

父母親把自己帶到這個世界上,難道就是為了來走一趟然後逝去嗎?

人得有追求,人得有奮鬥,雖然不能創驚天動地之偉業。也不能碌碌無為度一生啊。

你若覺的為了祖國而奮鬥目標太大的話,你可以選擇先為了家庭而奮鬥啊。

通過自己的奮鬥,改善家庭條件,為生養自己的父母親,為了自己生養的兒女。讓老人,孩子們的生活更加幸福,讓家庭幸福生活更加精彩。這樣子的目標難道不是自己的追求嗎。

不但是追求,也是一份責任,一份義務!

人無大志,雖少已老。胸懷大志,雖老尚少。

我不用舉姜子牙,黃忠的故事大家來聽。這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就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活生生的例子不勝枚舉啊。

好好學習吧,等從知識中醒悟過來,你的奮鬥仍然不晚。

時間,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沒到七老八十,就應該繼續努力,到了七老八十,只要身體健康,精神煥發,仍然能奮發有為。

做好自己,年齡不是藉口。只要有拚搏人生的態度,直到生命的自然終結,那才是人生。

精神面貌,決定著人生價值觀。樹立志願,請從小做起,從現在開始。

起跑線上,永遠有你的夥伴,加油。美好的未來,等待著你的衝鋒!


山東梁雲平


退休後,頭三四年都感身體還行,這些話題隨處可聽見,也經常看見六十五左右歲,還沒有到七十歲的人張口說出身體不行,沒有多長活頭了,這些現象,反映出身體有病之人,而這些病情,問到細節,也可算正常的,這個年齡段出現骨質增生,腰肌勞損,膝關節滑膜炎,腰脫,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也都常去醫院治療,好轉性不大。這些慢性病,醫生給出結論,治療只能緩解病痛,主要地是靠養生,適當做些運動。綜合看法是六十五歲,身體肌能會衰退,各氣官組織老化,不是什麼大驚小怪,一定要保持積極健康心態,樂觀生活,不要悲觀,更不能有活著就是受罪的想法,要加強身體方面鍛鍊,注意調理飲食結構,要過好人生樂趣。


踏浪者8184769636859


非常高興回答您的這一問題。

這個想法應該不是當今社會才有,過去也有,將來也還會有,因為人生經歷不同,人生所處境況不同,人生遭遇的事情不同,所以人們對社會感知也有所不同,也就是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各有差異,從而導致產生了這個想法。

首先,有這種想法的人,心理上存在一些問題。一般來講,六十歲左右的人,或者更年輕的人,身體大多都還是比較硬朗健康的,怎麼就能說是到了人生的啥子了,說出這話並非生理因素所致,而是心理不健康導致,存在消極怨世思想。

其二,有這種想法的人,人生經歷比較坎坷。人生總是會有艱難困苦,誰都會有順境逆境之時,當順境時,皆大歡喜,當逆境時,就會出現各種各樣心態,這心態會決定一個人的人生走向。好心態的人,面對困難,勇往直前,克服困難,樂觀生活,反之就會自暴自棄,悲觀失望,生活更加痛苦,人生經歷坎坷不平,結局不會好到哪裡去。

其三,有這種想法的人,缺乏對事物的科學認知。現實生活中,悲觀消極的人不僅單單是心理存在問題,也有缺乏對事物的科學認知,真的認為沒到七老八十,人就已走到了終結,這屬愚昧無知那種。

總之,存在這種想法是不健康的,做人都應該有個良好心態,樂觀生活,積極向上,珍惜當下,愉快地過好每一天。若真到了七老八十,那該老就老吧,這是自然規律,規律是事物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繫,它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那是誰都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坦然面對吧。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希望能給您一些幫助。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謝謝!


平凡山村的李哥


每日能看到很多有趣的提問,常感是“人生”一大幸事!回憶“人生”、談論“人生”、暢想“人生”,“人生”才豐富多彩!不樂乎?

閱“人生”、悟“人生”,尚難逃脫和超越這“人生”的囚籠,談談又何妨?少議“人生”可知榮辱、知世事有何不妥?老議“人生”可了今生的憒憾、哂笑年狂的過住僅此而已!

不用太忌“人生”!應忌自己“人生”虛華?更忌“人生”無色?雖未達耄耋之齡,若能縱橫“人生”!說與不說,“人生”都在!常懷敬畏“人生”之情,聽“人生”坎坷,理當生命的尊重!



留下生命的空白


首先,我否定用年紀去定格一個人該幹什麼。

如今,不管是現在的孩子早熟,嚮往社會,還是30出頭的人就說自己已經老了,開始不斷否定自己,這都是常態化生活下的自我放逐,自我暗示,尤其是有些人,有追求,但從不否定當下自我的現實狀態,從而從放鬆自己到放縱自己,活在自己的思想裡,僅此而已。

在選擇奮鬥的年紀安逸,嚮往美好的生活,每天依舊碌碌無為,只會說人家怎樣怎樣,我不行了,有各種理由推脫,聽著是那麼回事,其實就是安慰自己,說服自己,等以後慢慢年紀稍大一點,更是給自己加了一點說服自己的籌碼,覺得自己老了,就可以安逸了,每天朝九晚五,平穩度日。

但 古人云 有志不在年高,成就不是說先天擁有的,每個成就的背後,都是每日三省吾身和拼搏換來的,這次疫情,84歲的鐘老依舊掛帥出征,奔向一線,無數英雄不分年齡奔向一線,這說明什麼,說明自我價值的體現,不分年齡,不分男女,不分前後,但要有一顆向上的心,不斷進步,那樣才會,拿的出,打的贏,因為你努力拼搏過,為了自己的夢想,就算你年齡真的大了,拼不動了,相信你也會無愧這一生。

謝謝,回答完畢


小夏陽


人沒到七老八十,就如何如何。說穿了,就是這個人在別人面前有兩種含義。一是擺老,二是自認未老先衰。

這個人,沒有老的現實。所以他無理由借用老者的特質或特權。別人也不會承認。不信?你去坐公交試試,說我七老八十了。會讓你免票嗎!

那麼,何以會有人動不動就會借用"老了"這個標籤?就是因為人真正進入老年這個圈子,他就真的跨入了弱者的門欄。他們面臨著老、病丶死的麻煩,結合他們過往的付出,全社會的人都會既尊重又體諒。遇到什麼事,多少都會讓他三分。

這就是這個問題的實質。無論你是自認未老先衰也好,或者借老發威也好,都是在想佔三分便宜。

別這樣了。人生的喜怒哀樂乃常事。也是人生之所以燦爛的根源。每個人都在走自己的路,振作是應該的!因為,人生就那麼幾十年,而且即算你有百年高壽,國家也只需要你付出到六十歲,延長的話,也只有六十五歲。這其中爸爸媽媽還扶了你十八年,你讀到本科已卄二歲,再讀到博士就三十了。你為國為民的出力,不過卅多年而已!惜日如金吧!切不可動不動未老先衰!也別在別人面前未老稱老的想別人讓你三分。付出與應得永運是天枰的左右盤!

願共勉!


北斗心9


對於大多數普通勞動者而言,個人認為是對的。到了60歲以後從工作單位或社會前臺走向後臺,顛峰時期已經過去,事事成敗基本定論。豪氣隨著星移斗轉被風吹散,求安求穩心裡日日趨越強。子女大多成人、成婚,各有所求,所願,老少代溝也隨之加大,你的教誨子女們自然敬而遠之。因此,從心裡和周邊環境就覺得的確老了,已無力改變和發展,加之身體肌能退化,只的順其自然,老了。\b


康逸平


人,很複雜,複雜之處在思想。雖然構成一個人肉身的零部件都一樣,但思想卻千人千面,大相徑庭。同一個說法從不同人嘴裡說出來,動機不同,想達到的目的不同,希望起到的作用效果亦不同。

通常的觀念是,六十歲就算是壽了,古人稱為“下壽”,你看那冠絕一代的蘇東坡都沒熬到六十歲便魂歸短松崗去了他那十年生死兩茫茫的相思去了。就憑他活那五十多點的年紀,居然也敢稱“老夫(聊發少年狂)”,可見以前人活六十歲一甲子是挺不容易的。活到六十歲,朋友親眷子女都認為你老了,犯不著跟你較真置氣了,淨揀好聽的過年的話對你說了,所以,六十歲又叫“耳順”。

活到七十那就了不得了!古時稱之為“古稀”,人生七十古來稀,你成稀有動物了。七十歲又叫“中壽”,《左傳 崤之戰》裡那位蹇叔,就是個七老八十的老傢伙,他阻止秦國出兵,怕途中有埋伏,國君讓人呵斥他說:“中壽,爾墓之木拱矣!”這話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你胡咧咧什麼!)如果你只活到七十歲就翹辮子了,你那墳上的樹現在都長得有一抱粗了!(你一邊待著去)”

現在,人活六七十,七八十很常見。為什麼有人會在不到七十歲的時候就說什麼“哎,人生到我這個歲數也……(怎麼怎麼)了”這種話呢?我想,不外乎以下幾種原因:

一,說這話的人生活裡有諸多不足或無奈,只能用這話向人表明,至少我命不算短,馬上快奔七十了。這輩子沒活出個模樣來,但我總還活著,那些日子過得花團錦簇,烈火烹油比我強十倍的人,有些骨頭都能打鼓了!用這話一邊寬慰自己,一邊向人解嘲:你看,老天沒給我福祿禧,還給了我個壽不是?何況,說了這話他也未必就馬上死了,還能真向七老八十進軍呢。

二,說這話的人活得挺好,房高車大工資多,甚至還有令人仰望的地位權勢,有一定的呼風喚雨關係網,周圍朝(一聲)天有些逢迎拍馬圍著轉的人,故意來這麼句“嗯,活到我這歲數,老馬(老馬是誰都知道吧?一臉大鬍子那個)哪天想起我我也可以安心去見他老人家了!”這話一出,就象在寂靜的夏夜往水田裡扔進一塊石頭,立馬蛙聲一片,“怎麼這麼說,您這身板,只怕我們沒了您還硬朗著呢!“;“您起碼還得享多少年福呢,您公子出息著呢!”……各種逢迎諂媚之聲不絕。這就達到說這話的人的目的了,聽著舒坦,人生有成就感。

三,說這話的人身體不好,甚至正纏綿病榻,把這話一說,顯出自己對生病的預後有最壞的思想準備,就算真的去了,說過這話,也讓子女和親友們都可以說一句:唉,老人家其實自己心頭明白他要去了,不過我們也盡力了。這樣,讓自己和大家都有個心理平衡。

四,說這話的心有一定程度的迷信,宿命論。這樣說心裡的潛意識是想探探老天的底,告訴他還能活多久。但天道不言,他是希望子女親人朋友鄰居使勁寬慰他,諸如:“別這麼悲觀,你雖然有點病,但你沒聽說嗎,彎彎扁擔挑不斷,經常有點病養到身體反而活得長,那些從不生病的一躺上病床就起不來了。”再讓自己溺愛的女兒,孫子等嗔怪一下撒個嬌:“不許你說這些,好象我們不孝順似的!”於是呵呵一笑,不說了不說了!心裡又能平靜些日子。

總的說來,人都知道自己的生命有結束的一天,但誰都希望那一天儘量晚些到來。人確實很厲害,發明些東西出來,飛天遁地潛海鑽山無所不能,但人的科學無論多麼發達,他在時間和空間兩者面前永遠只能是無奈,有限的生命在無限的時間、無垠的空間面前,太渺小,太無能為力,時間不捨晝夜,你活幾十百把年,連個灰塵粒都算不上,任你心雄萬丈,氣豪沖天,倏忽便歸到了“俱往矣”那一撥裡。於是,人會產生一種思想感情,或者叫情緒,就叫“悵惘”,也叫“惆悵”。這悵惘或惆悵,就是人在無限面前的無奈。這是全人類共同的感情,是一切文學形式,文學作品共同捕捉並加以表現的感情,是永恆主題,但凡表現了悵惘惆悵情緒的詩詞小說劇本甚至一個四字成語,都能撥動甚至劇烈撥動你的心絃,使你砰然心動,共鳴到淚流滿面!這文學作品便會因之而不朽,這是我個人的文學觀點,我曾開過講座的。本題問的這句話,說的人其實也懷有一種悵惘惆悵的情緒,希望撥動別人的心絃的意思。好,說多了,拜拜了您吶!


LLY947513


這是有些國人的老觀念。其實這是不對的。自古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有的人一到七老八十本來身體還可以,但精神上不行了。感到古來希了。應改變這種老觀念。有精氣神。人的壽命是120歲,我起碼要活到99。本著這個目標去奮鬥。將七八十歲老了的觀念拋掉。心態很重要。


閒人愚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