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明朝崇祯帝时为什么灭亡这么快,李自成为何步明朝后尘,也很快灭亡了?

一别成久违


祟祯的性格特征是他悲惨命运的因果。他多疑和刚愎,亲手杀害了抗满入侵的民族英雄袁崇焕,扫除清军进攻明朝的最大障碍,实际中了满清的离间计,刚愎自用,任用唯唯喏喏,奉迎拍马无能小人,所谓励精图治也就每天鼓捣木匠手艺,打家俱自娱自赏,无深谋远虑,事事亲为,实质不相信任何官员,随时处罚官吏,国难将至,无人敢去担当护国大将,离心离德,陪他自杀的仅有太监一人。早忘了南京还有陪都,可以迁都南京再振朝廷。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在攻占北京后,没有系统的政治纲领,起义军领导们只顾抢劫财物,抢劫美女享受,纸醉金迷,李自成只想登基称皇帝,但对巩固政权和未来战争缺乏准备和谋略,未能有诸葛亮和刘伯温这样知识分子人才辅助,头脑发晕,骄傲自满,心胸狭窄,听不进合理的建议,基本就是流寇,整个起义军腐败贪婪昏馈,得不到人民的广泛支持,最终很快军事上被打败,来去匆匆,昙花一现。


童白说历史


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克北京,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身死,当天大顺皇帝李自成进入北京,标志着明朝的覆亡。关于明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我相信很多人都说了,我这里就一句话国之将亡,何代无有。已经到了灭亡的时候谁也拦不住。

1644年春天和夏初,大顺军所向无敌,占领了包括北京在内的整个黄河流域,这一广袤地区的百姓欣喜若狂,欢迎恐后。连官绅地主除了极少数死心塌地效忠朱明王朝,绝大多数都认为明朝气数已尽,转而寄希望于大顺政权。


摆在李自成面前的任务是怎样才能站稳脚根,实现一匡天下的目的。这一任务实际上取决于两点:一是他应当认识到辽东兴起的满洲贵族建立的清政权是同大顺政权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加强针对辽东的防务是新生的大顺政权存亡的关键。二是在汉族文官武将大批倒向自己的情况下,大顺政权必须在政策上作出重大调整,尽量缩小打击面,由打击官绅地主改为保护他们的利益。

这二者是互相关联的。崇祯朝廷的覆亡除了它的腐败以外,主要原因是战略上两线作战,陷于左支右绌的窘境,造成两大对手力量不断的膨胀。大顺政权既然继承了明王朝的“遗产”,避免重蹈崇祯朝廷的覆辙,理应在最大程度上争取汉族各阶层的支持。自明中期以后,缙绅势力已经成为社会上举足轻重的力量,能不能争取到他们的支持直接关系到大顺政权在管辖区内的稳定和遏制并随后解决辽东的民族对抗。


从当时形势分析,大顺政权的领导人如果能够高瞻远瞩,对全国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完全可以采取正确的对策。首先,李自成必须放弃对官绅地主实行的追赃助饷政策,代之以轻徭薄赋、整顿吏治。


就财政而言,李自成1643年以前,为维护贫苦农民利益实行三年免赋,以没收明朝藩王家产和对官绅追赃助饷来解决数量日增的军队和政权经费的需要,有其历史的必要性。占领北京以后,接收了明朝皇帝的内帑,没收同明王朝关系密切的宗室、国戚、勋贵、太监的全部家产,可以解决军队和政权的经费,即便需要向官绅士民征派部分赋役,为数也相当有限。

只要采取这一措施,就足以赢得绝大多数汉族官绅的支持,结成共同对付满洲贵族的阵线。在这种情况下,清方面临的不是原先腐朽没落的明王朝,而是一个新兴的、充满活力的汉族为主的政权,双方的力量对比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顺政权日益巩固,清方在人口(兵源数量)、物资方面的劣势肯定会越来越明显。


然而,李自成等领导人并没有依据形势的变化在政策上作出必要的调整。他们仍然以农民利益的维护者自居,在管辖区内继续实行打击官绅地主的追赃助饷政策。大量史实表明,大顺政权(包括其前身)在1644年六月兵败退回西安以前,在广袤的地区内都是以追赃助饷代替按田亩计征的赋税。各地文献都表明大顺政权委派的官员到任后几乎毫无例外地拘拿明朝官绅追赃助饷。


如1644年三月,刘芳亮部占领大名府,“布州县伪官,毒掠缙绅”。进占广平府之“次日,拷掠乡绅,以官职大小定银数之多寡,惨不可言”。高阳县令王瑞图到任后,“奉贼令逼索乡绅,名曰助饷”。灵寿县“伪令郭廉持符至灵寿,勒乡绅捐饷,恣为横暴”。


在军事部署上,也突出地反映了李自成等大顺军领导人缺乏战略眼光。崛起的满清成为明朝棘手的问题,而明末农民战争的全过程又是同明清之战交织进行的。为了抵御满清的进犯,明朝廷多次从陕西三边抽调兵将。


按情理说,李自成在西安决策大举东征,以推翻明王朝为目标时,就应当对下一步迎战清军做到胸有成竹。事实却完全相反,他几乎没有意识到清军将是同自己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

这首先表现在他在北京地区集结的军队不足以抵御清军大规模的进犯。大批主力部队分布在西北、湖广襄阳等四府、河南等地;进占山西、畿辅、山东以后,兵力进一步分散。这种部署对于稳定大顺政权统治区的局势虽然有积极作用,但是分兵驻防的结果势必造成在京师和京东地区缺乏足够的兵力。


例如,李自成在湖广荆襄地区部署了以大将白旺为首的七万兵马,当大顺军向北京推进时,明军左良玉部乘机进攻湖广承天、德安;河南刘洪起等地主武装也同左良玉相呼应,颠覆当地的大顺政权。白旺上书请援,李自成当即决定派绵侯袁宗第带领一支相当庞大的军队由陕西奔赴湖广先击败左良玉部,随即北上河南平定了叛乱,直到大顺军在山海关战败,袁宗第和白旺的军队仍滞留于河南与湖广。

这种局部的胜利只是导致了全局的失败。白旺七万之众完全可以牵制住左良玉部,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袁宗第所统右营为大顺军攻城野战的五大主力之一,本应调到北京地区,等到稳定辽东局势以后再回头收拾左良玉等手下败将,是易如翻掌。李自成计不出此,说明他对用兵的轻重缓急缺乏战略头脑。  


占领北京以后,李自成的麻痹轻敌思想进一步暴露出来。当时他身边的军队总数大约有十万人,受封侯爵的大将有刘宗敏、李过、刘芳亮、张鼐、谷英,加上明朝投降过来的军队,兵力也还可观。然而奇怪的是,李自成在大同留下了大将张天琳镇守,在真定委任了大将马重僖为节度使,惟独在京东山海关一带没有派遣“老本”嫡系大将去镇守。


他的着眼点仅限于招降撒入关内的吴三桂、黎玉田和关门总兵高第,而对关外虎视眈眈的清军却置之度外。李自成在招降了辽东和关门明朝官军后,似乎认为问题已经解决,对清廷出兵干涉的危险毫无认识。他在山海关地区的军事部署只是派了几天以前在居庸关投降的明朝总兵唐通率领原部八千兵马接管山海关防务,而没有派大顺军嫡系大将出镇该地区。

从他下令吴三桂率部进京和派原驻畿辅地区的明朝投降总兵马科率原部一万兵马同黎玉田一道远征四川来看,证明他根本没有料到清廷利用明朝覆亡必然有分羹之心。似乎在他看来清兵在辽东的用兵和三次深入内地都是明朝的事,大顺政权从未同清军交锋,彼此无怨无仇,可以相安无事。


也许是出于这种天真的考虑,他既不派大顺军主力前往山海关一带布防,又把同清军作战最有经验和实力的吴三桂部调来北京(召吴三桂本人入见是一回事,命其率部赴京又是一回事。联系到李自成命马科率部前往四川,很可能是想让吴三桂率部执行南下之类的任务),充分说明李自成对清军即将参加逐鹿中原的严峻形势毫无认识。即使不发生吴三桂叛变,仅凭唐通八千兵马也绝对抵挡不住清军的进犯。何况,李自成进京后,如果对吴三桂安抚得当,并立即派遣大顺军高级将领率主力协同吴军镇守山海关一带,吴三桂叛变的可能性很小,京东的局势也将比较稳定。  

许多人断言李自成进京后领导集团腐化变质,丧失民心,终归失败。这种观点完全不符合事实。且不说不少亲历甲申燕京之变的人士记载大顺军在京期间纪律严明;就以时间而言,三月十九日大顺军进京,四月初十日左右得到吴三桂率部叛变回军攻占山海关,十三日晨李自成、刘宗敏亲率大军离京平叛,其间最大时限为二十三天。


中国历史上许多王朝肇建伊始欣欣向荣,若干年之后壮志消磨,出现文恬武嬉的局面;却没有听说过在二十天左右就腐化得丧失战斗力的。再说,大顺军失败撤离北京后,清军入京立即将北京中、东、西三城居民全部逐出,下令剃头,总不会更得民心吧,为什么没有失败呢?

可见,大顺政权之所以站不住脚,不是因为领导层变质,失去贫苦群众的支持;恰恰相反,由于它尚未完成质变,继续执行打击官绅地主的政策,引起缙绅们的强烈不满,因而不可能稳定自己的统治区,把汉族各阶层人士结成抗清的一致势力。


军事上部署的失误又导致满清得以勾结汉族官绅,构成对大顺军压倒的优势。说李自成等大顺军领导人因骄致败,是指他们目光短浅,骄傲轻敌;而决不能解释为他们骄奢淫逸。


鄜延路节度使李


崇祯皇帝坐了17年江山,打了17年仗。说他灭亡那么快过分了。李自成会很快步明朝灭亡,主要是因为李自成的战略选择。

李自成占领北京容易吗?会有很多人说容易。的确是,因为李自成在1644年阴历二月出兵,三月十九日到达北京城,崇祯皇帝已经死亡。感觉李自成不费吹灰之力就夺取了胜利,一路传檄而定。

但是李自成真的是兵力无敌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李自成在山西宁武城的时候,被山西总兵周遇吉五千精兵打残五万兵力。若不是后来刘敏宗带着大顺军援军来,李自成没有任何机会能占领北京。

李自成头像

一、李自成占领山西的关键步骤

李自成占领北京的关键战役是在山西,他主要采取了三个必要步骤:

1、传檄而定。告诉到北京城沿路一线不要抵抗。

2、伺机而动。李自成攻占北京期间,正好是崇祯皇帝重用阉党期间。崇祯皇帝曾经下发过诏令:“高起潜总监山海关、蓟州、宁远;卢维宁总监天津、通州、德州、临清、天津;方正化总监真定、保定;杜勋总监宣府;王梦弼总监顺德、彰德;阎思印总监大名、广平;牛文炳总监卫辉、怀庆;杨茂林总监大同;李宗先监视蓟镇中协;张泽民监视蓟镇西协。”这条诏令被认为是崇祯启用阉党的标志,能看到这个诏令里面没有周遇吉什么事,但是有姜瓖的问题。

崇祯皇帝

姜瓖本人和周遇吉曾经在皇太极五入中原期间,在太行山抵抗八旗军。所以可以看到皇太极五入中原,在河北山东予取予求,但是兵力唯独过不了太行山,是因为大同和太原两地的兵士抵抗的结果。但是因为崇祯重用阉党的原因,崇祯对于周遇吉和姜瓖态度完全不一样。崇祯重用周遇吉,而姜瓖则被崇祯放弃。从后来看,姜瓖应该是直接被关到监狱了。周遇吉因为防止姜瓖的暴动,带兵北去到了宁武关,这才被李自成钻了空子。可见李自成也不是完全大老粗,李自成挺进山西攻陷北京是一次智取,李自成遇到的困难很大,只是因为明朝内部混乱,才让李自成这才军事冒险成功。

3、王辅臣问题。李自成占领大同是最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据后来南明的人记述,是姜瓖打开的大同城门献出的大同城。但是后来又是姜瓖从监狱叛出的大同城,收回大同。这一段历史非常混淆,南明记载这些史料的人忽视了一个人——王辅臣。李自成军攻占大同,一定是有武将出战,从后来可以看出来,这个人就是王辅臣。王辅臣在李自成军中威名早有,贡献大同不足为奇。比较奇特的是李自成安抚大同的高级官员没有王辅臣,而后来王辅臣会投降姜瓖。如果王辅臣是李自成攻入大同时,大顺军中最有贡献的战将,但是却因为李自成赏罚无序,王辅臣心存不满,所以后来投靠了姜瓖。

被低估的王辅臣

二、李自成在北京的选择

李自成占领北京,大同已经重新被姜瓖夺取,王辅臣投靠姜瓖。李自成深知自己位置不稳,除了大同,天津也有一支明朝军队,由天津总兵娄光先率领。后来在浙江翻江倒海的锦衣卫张名振就是这时离开北京城,通过天津下海,奉崇祯命令到南方寻找援军,可惜没有找到。

李自成做好了占领北京的准备,但是完全没做好要和清军作战的准备。李自成已经明白自己的处境,关于清军已经南下到山海关,李自成心知肚明。李自成当时的威胁很大,除了心知肚明的大同军队,天津总兵娄光先手下还有不少人马,此外南方高杰军队此时也准备北上。不同于江北四镇其他军队唯唯诺诺害怕清军,高杰军可不怕清军。皇太极五入中原,高杰军就拦截过清军。后来清军占领北京南下,第一个南明北上的还是高杰军。高杰与李自成是世仇,高杰本来就是李自成的部下,但是李自成的妻子邢氏跟着高杰逃离大顺军,成为明军。高杰军战斗力很强,李自成与高杰国仇家恨。

姜瓖头像

李自成此时的最佳选择,就是搜刮完京城银子,赶紧撤退回到西安。但是那对于一个志在天下的统治者是一个不成熟的想法,若是李自成真这么做了,最多就是张献忠第二,没什么了不起。李自成需要证明他坐江山是合适的,所以他需要应战清军,向天下证明:崇祯做不了的事情,李自成做的了。

如果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打赢清军,打赢/招降吴三桂,李自成就是天下正主,谁都服气。

李自成的攻击山海关的战略是对的,他的战术也不能说有问题。

李自成对付吴三桂+清军,他的战术有:

1. 士气因素。李自成命令大顺军在京城大肆抢掠,大顺军痛恨明朝,所以京城百姓都大顺军被搜刮干净了,大顺军士气正高。

2. 瘟疫因素。李自成打清军,派出去的是大顺军感染鼠疫的军队。大顺军的王牌军队带领银子此时在西撤。若是大顺军将病情传染给清军,那么清军自然会溃败。毕竟清军人少的情况人尽皆知。

3. 断后部队。李自成的嫡系部队(没感染瘟疫部队)在撤出北京回到西安的过程中,也在河南安排了战略防御。这些断后部队除了将三千万两白银运离京城之外,也布置了防线,对清军有所防御。毕竟迎击清军的大顺军为撤退的大顺军赢得了不少防御时间。

李自成手下李过

李自成的算计不错,不如李自成虽然占领大同,但是撤退并没有走大同,因为知道大同军力强盛。李自成虽然避开了不利因素,可是从事实来看,他的算计很多没有实现。

1. 士气因素。大顺军士气高昂,大清军也不差。大清八旗军打遍天下,没怕过谁。对于大顺军,大清军也不害怕。士气因素持平。在当时山海关,大顺军二十多万对于八旗军八万和吴三桂关宁铁骑四万,人数并没有绝对优势。大顺军坚持一天一夜,全仗着士气高昂,指挥有序,否则早就让清军击溃了。

2. 瘟疫因素。李自成算错了瘟疫因素。当时的瘟疫叫做鼠疫,是老鼠身上的跳蚤传播的,但是跳蚤讨厌马匹,所以鼠疫很难由跳蚤从大顺军传到八旗军。李自成妄想用瘟疫传播清军的打算整个落空。

李自成很重视马,但是马的因素影响了山海关之战

3. 盐的因素。李自成算计很多,但是盐的因素是他算计不到的。现在医学证明经常吃盐的人比吃不上盐的人,力气大30%。这也是清军对付明军容易取胜的原因。清朝有德政,其中之一就是随着八旗军全国布兵,将盐带到全国,盐自此之后在中国就不是特别贵的奢侈品(民国不考虑)。

这还不说其他因素,比如清军将领本来就比大顺军将领能征善战,而且图谋远虑。清军已经做好了占领中原的准备,而大顺军本来就没有做好和清军作战的准备,所以大顺军兵败并不意外。所以虽然李自成布置了好几道防御关卡,而且有一些还起到了阻拦清军进攻的作用,但是没有起到转折战局的作用。

三、李自成的失败结果

李自成算错了大顺军和清军的军力差别,失败在所难免。但是认为大顺军在李自成死后就失败了,这个观点是错的。

李自成是清朝入关之后,最先反抗清朝统治的军队。特别是在多尔衮实施圈地运动之后,南明全面进入抗清时代,而这时李自成的大顺军总是站在抗清最前线。

高一功头像

寒言冰语

姜瓖领导的第一次抗清战争中,南方李定国孙可望争执不下,郑成功偷袭郑彩让北伐计划失败,而北方坚定支持支持的姜瓖的抗清运动的,就有大顺军的李过高一功部,当时叫做夔东十三家。当时配合姜瓖的军队很多,除了比较知名的李成栋金声桓郑彩,还有一支,那就是浙江水军,他们是鲁监国后代,但是他们的将领,就是张名振——从天津逃出海的张名振。

张名振头像


梦香寒冰


不请自来深表感谢,我来回答

1644年李自成率大顺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在媒山自缢而亡,大明王朝灭亡,相国276年。

我们先来说说崇祯皇帝

天启皇帝死后,崇祯继位在位十七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废寝忘食,通宵达旦的工作力图恢复大明王朝,希望大明王朝在他的手上得到振兴。然十七年风雨飘摇,越忙越乱,越乱越忙,崇祯皇帝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时终于知道了大明王朝以到了非亡不可的程度,忧愤至极自缢而亡,我们回首崇祯十七年的皇帝生涯真的没一点机会了吗?为何短短十七年整个大明王朝轰然倒塌?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崇祯继位之初也曾整治朝纲,励精图治,平乱党,立新规选贤良大明朝廷一片朝阳之气,然而魏忠贤一死东林党上台,官商勾结之风再次兴起,崇祯与文官集团的矛盾日益激化到了最后相互之间互不信任。

文官不行,武将亦是如此,崇祯继位之后为了尽快回复大明王朝以证明自己,结果对于前线将士们极为严厉,稍有不对,变猜测不以,搞得到最后将士们疲惫不堪,总是到最后一刻不能一鼓作气彻底解决内部叛乱同时,外部也无法有效遏止后金的崛起。

崇祯继位之时天启皇帝告诫朱由检重用魏忠贤,并再三嘱咐,天启时期魏忠贤开征南方富商之税,打压东林党,虽然内外用兵不断但国库依然艰难支撑的住,魏忠贤一死,东林党的文官集团上台取消南方富税,国库顿时难以为继,边关战时不断只能提高国内百姓赋税,导致百姓苦不堪言揭竿而起,大明王朝最终亡在崇祯皇帝手里并不能说崇祯无能,只能说崇祯并非救世之主,大明王朝传到崇祯手里已是内外交困,崇祯皇帝只是刚好站在了大明王朝的末端罢了!

再来看看李自成

李自成本身农民出生,因崇祯皇帝为应对边关战事而曾加赋税百姓活不下去,而随农民军队起义,最初声势浩大但毕竟实力太弱被孙传庭击败,差点被杀带十八骑逃走,后因后金入侵明军不能趁胜追击,而百姓苦难不减而卷土重来,几年之后越滚越大最终击败孙传庭,攻破北京。

然虽然攻破北京占领北方大量土地,但其本身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军事制度体系,军粮基本靠强,打战基本靠勇,并且极为残暴,北京城破烧杀抢掠从未停止,如此只靠一时之势得到天下必然不会长久,遇到腐败不堪,摇摇欲坠的大明朝尚可一战如果遇到如日中天的满清结果可想而知,上海关一战,直接导致农民军弱点暴露无疑,弃北京而去!最终大将刘宗敏被弓弦勒死,李自成被一个叫李九伯的地主误杀。


外太空的首富


明朝灭亡主要是天灾人祸造成的,总结以下几点原因:

1、小冰河气候灾害,造成粮食减产,百姓没有饭吃,纷纷造反起义,李自成起义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代表人物。

2、明朝作为一个封建王朝,逃不掉每一个封建王朝的通病。王朝末期贵族士族土地兼并重,百姓手里的土地变少,要知道贵族的土地是不用向朝廷纳税的,这就导致朝廷税收严重缩水,如再遇到天灾,朝廷无力救济,农民起义就会爆发。如此明朝后期就出现了一个滑稽的现象,贵族世家富得流油,国家却无钱筹建一只强大的军队去镇压农民起义。

3、明朝对女真的控制不力,让女真做大,与明朝连年作战,巨大的战争消耗,导致明朝财政更是雪上加霜。

4、山海关主将吴三桂献关降清,更加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进度。要知道山海关的军队可是明朝当时最精锐的军队了,吴三桂投降,而此时明朝财政空虚严重,已经无法拿出更多的钱财来组建军队了。

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清军入关后明朝和闯王李自成很快就被打败,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原来闯王在攻打北京城的时候,北京城内因为常年的环境污染,已经爆发了鼠疫,所以一群农民组成的乌合之众才能轻易攻下北京。闯王攻下北京却没有立马去夺取山海关,而是带兵入了城,导致自己军队也染上鼠疫,军力大减,才导致后面和清军的较量中迅速败北。




平头哥vvip


明朝灭亡和李自成的覆灭,原因并不相同,但其中具有相继关系。简单来说,明末各个势力角逐,最终的胜利者只可能是关外的清政权,这是根据诸方实力对比推断出的。

明朝灭亡的原因很复杂,追根溯源,能追到朱元璋。朱元璋的确是励志典范,从放牛娃到天下之主,可谓一路开挂,逆袭成功。但真是因为他的出身,决定了他眼光的浅显,这又是难以否认的。朱元璋对明王朝制度设计的主要原则有三:

  1. 保证社会秩序的绝对稳定,不能有丝毫变化,包括四民分工必须始终如一,不得改变

  2. 皇帝要掌握对政权的绝对控制,大臣的定位是奴仆而不是合作者,或者工作上的下级

  3. 朱氏子孙必须永久享受自己建立王朝的红利

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朱元璋分别订立了三个弊端足以毁掉明王朝的制度:户籍制度,废除宰相,以及藩王制度。

户籍制度,即按照社会分工将百姓分成多种互等,并且百姓的子子孙孙必须从事该行业而不得转行。如军户便是世世代代居住在卫所之中服兵役之人(家族),匠户则是世世代代依附于官。府的工匠,灶户则是世世代代为官府提炼食用盐的人。这些人的地位非常低下,子孙后代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只能从事祖先的行业,并且这些人的人身自由受到严格的限制,祖祖辈辈依附于官府,受到官府的剥削,地位如同奴隶。久而久之,在这些人中便产生了不少对现状不满之人,纷纷冒着生命危险逃离试图摆脱这种低微的身份。

然而,朱元璋对于这些人的逃跑所制定的惩罚措施,非常严格,一旦被抓住,则性命不保。因此,这些人在逃跑后,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四处游荡,久而久之,聚集成团团伙伙,形成了“流民”团体。固然流民中包含破产的自耕农和城市小手工业者,但逃脱的各色户等人员也占据了不小的比例。流民问题,从明英宗时期开始便成为了明政府头疼的问题,明朝终其一世也未能解决该问题。

当然,为了社会的绝对稳定,朱元璋竭力遏制商业额发展,因为商业作为一种互动性的产业,必然带来“变化”,而变化的出现必将破坏稳定性。朱元璋不能确定变化时朝着有利方向还是不利方向,既然如此,比如一刀切,不让它变。于是,明朝采取了海禁的措施,并且利用国家力量打击大的商人。后世传说朱元璋拿江南大商人沈万三开刀,这固然被证明是不可靠的信息,但不可否认,朱元璋在继位后对江南地区的大商人进行了致命打击。海禁和重农抑商的后国,便是打破了宋元以来中国越来越开放,商品经济欣欣向荣发展的趋势,使得社会在此退回到绝对的农业社会;同时,海禁并不能完全禁止人们对财富的追求,因此不少人冒着生命危险进行走私贸易。由此,明朝时期在海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走私帝国,明王朝无法控制,因此当西方的新航路开辟之后,大量的白银流入这些中国走私商人手中,但这些白银并不能投入社会生产,因为其来源不合法,所以明朝错过了参与到变革时代的机会。

再说废除宰相。废除宰相,则使得皇帝不得不直接处理大量的国家事务,对于朱元璋这种权力欲望极强的君主而言,加强君权无疑提高了行政效率。

然而,历史上君主的常态并不是朱元璋类型,因此明朝后世的君主都成为了废除宰相制度的受害者。宰相时王朝合法的最高行政长官,但明朝废除宰相,设置了功能上相当于秘书机构的内阁,在制度上彻底让最高行政机构消失。内阁的权力,本身就是皇权的延伸,因此其权力大小经常随着皇帝本人的掌权意愿而变化,非常不稳定;当皇帝不爱理政之时,其甚至具有远高于之前宰相的 权力,从而造成朝廷严重的结党问题,如严嵩;但当皇帝的掌权意愿非常高时,如崇祯,内阁又丝毫起不到制约作用,造成皇帝独断专行,即使政策有错也难以得到纠正。

综合来讲,内阁之类顾问性质的组织,始终无法向宰相那样,做到对皇权既有制约和限制,也有帮助和促进,稳定性太差。

藩王制度,则更是离谱。朱元璋规定,自己的子子孙孙都受到朝廷的供养,所有藩王爵位世袭,历代皇帝除太子以外的儿子都成为新的藩王。

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明朝的藩王数量便达到了数万,这还不算各种郡王等其他爵位。这些人不从事生产,所有的生活费用由明朝政府支出。不仅如此,这些人还大量兼并民间的土地,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更有甚者,有些藩王甚至掌握地方的税收权,如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便掌握着河南地区的税收,当崇祯皇帝省吃俭用筹措军费之时,福王还在花天酒地。

供养藩王的大笔支出加重了明朝财政的枯竭;藩王大肆的兼并,则造成了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朱元璋想让自己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福利,但这种福利,却成为了压垮明王朝的巨大压力。

当然,明朝灭亡的原因,不能全部赖朱元璋,而是世世代代社会矛盾积累的产物。到了明朝后期,卫所制和军户制之下,明朝军队的战斗力退化,仅能对付蒙古的散兵游勇;土地兼并严重,造成了大量自耕农破产,加入到流民的队伍之中,社会不稳定的程度加重;君主素质的低下,官僚机构自然跟着腐化,对于社会的管理则越发不上心,社会矛盾没有在合理的范围内得到解决,种种因素,最终导致了大明王朝病入膏肓。最终,内部的大起义和外部的后金同时对大明王朝发动攻击,一个虚弱的帝国,自然是无法承受得住内外交困的局面,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以明军的战斗力为例,明朝末期,大多数的边境军队受到军官的盘剥,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证,何谈去打仗?明朝精锐的西北军队,在李自成崛起之后,居然主动投奔李自成,倒戈攻击明朝。精锐部队尚且如此,更不必说其他不受重视的部队。可见,明朝政权在最后已经失去了军队的支持,这样的王朝,是不可能苟延残喘太长时间的。

前文说道,李自成覆灭的原因和明朝灭亡的原因有一定联系。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上吊自杀,明朝灭亡。李自成的根据地在陕西,从陕西到北京基本上是在东西方面贯穿了明朝的北方地区。因此,李自成在向东攻击之时,顺道清扫了明朝北部边境的边防军,如李自成的精锐部队便是由明朝的边军组成。这样一来,明朝的北方防线已经不存在,这就为关外的清军入关提供了便利。虽说在明朝北方防线尚未被摧毁的时候,清军也多次通过借道蒙古的方式突入内地,但毕竟边军能够让清军产生后顾之忧而不敢南下太深。李自成毁灭明朝的边境防线,无疑是为清军南下统一开辟了第二条道路。

清朝也的确做了这样的打算。在吴三桂投降之前,多尔衮已经做好了进入中原的部署,即绕过山海关(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从河北突袭北京,击溃李自成后反过头来两面围攻山海关。但吴三桂的投降着实让清军省下不少事情。

当然,李自成的灭亡,原因不止于此。李自成的政权,始终是代表农民的政权,即使在他占领北京之后,也依旧采取“追赃助饷”的方式解决自己军队的开销,即对地主士绅采取强制征收财产的方式。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历史上不少农民起义军到最后都变质了,成为了与地主阶级合作的力量。但这也是历史的趋势,士绅掌握着绝对的资源,要治理天下,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下,一个政权必须要完成从农民政权向士绅地主政权的转变。

李自成没有做到这一点。实际上李自成起兵之初,得到了很多士绅的支持,因为这些人已经预料到明朝即将灭亡,于是纷纷向李自成示好。但李自成依旧对他们采取敌对和打击的措施,这使地主士绅从内心开始反对李自成。当清军入关后,饱受李自成欺压的地主士绅毫不犹豫地选择支持关外来客,明朝投降的官僚,将领也纷纷背叛李自成,这也是为何李自成迅速溃败的原因。

军事上的差距,更是决定了李自成不可能战胜清军。当时的清军,在冷兵器作战方面远远胜过明朝最为精锐的关宁军,并且已经收编了关宁军。李自成的部队自然不是对手。更可怕的是,清军配备了上百门红衣大炮,火炮装备和水平上也远胜李自成,如此一来这仗就更没法打。清军消灭李自成的过程中,最常见的场景便是:红衣大炮一顿轰,李城墙倒塌,清军不费吹灰之力便占领城池,因此清军西征的速度非常之快。

综上,李自成最终输给了关外的清政权。


庭州行者


我来说说两者灭亡比较快的原因,

共同原因是外患入侵(大清)。

明崇祯是因为万历开始阉党暴虐,皇帝无能,官场腐败,贪婪,加上自然灾害,百姓生不如死,崇祯刚愎自用,自断手臂,无识人之明,珍惜内帑,不肯拿出来补贴国库。

李自成是因为起义军内部不团结,缺乏知识人才,不能够给出正确的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起义军发展具有盲目性,入住京师以后,不能够及时回复国事,大肆搜刮钱财,人心惶惶,注定他们不能久待,不能够争取吴三桂,致使门户大开,清军得以入关。


考古论今


为了消灭劲敌,皇太极巧用反间计,借崇祯之手除掉了能征善战的大将袁崇焕,扫清了后金进军中原的障碍,毁掉了大明朝最坚固的一道屏障。

原本在辽东守将袁崇焕的排兵布阵之下,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大军铩羽而归,并且努尔哈赤本人也在战后不久抑郁而终。皇太极继位之后,继承父志,继续对明朝用兵。然而皇太极和他的父亲一样,依旧攻不破袁崇焕的铜墙铁壁。无奈之下,皇太极只能绕过山海关,避开袁崇焕,取道古北口入长城,直扑北京城,并一举深入北京郊区。这一招出乎袁崇焕意料,他急点9000兵马,日夜兼程,追赶后金军队,与皇太极在京郊展开激战。袁崇焕身先士卒,使得京城转危为安。但是,此次战争震动朝野。崇祯皇帝身边的宦官阉党趁机散布谣言,说是袁崇焕故意引出后金军队绕道来取北京。本来崇祯皇帝就猜疑心极重,听到谣言后更是心烦意乱,胡思乱想。皇太极趁此机会上演反间计,使得崇祯帝下令调袁崇焕进京,并逮捕入狱。公元1630年,一代名将袁崇焕在北京西市被砸死。而袁崇焕的死使得明朝最坚固的一道防线被彻底冲垮。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崇祯帝绝望之际,无奈在煤山(今景山)上吊自杀,大明朝就此灭亡。

而李自成在占领北京之后,骄傲轻敌,没有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导致吴三桂打开关门引清军而入。最终李自成进京仅40多天,就不得不退出北京,死在九宫山下,遗恨千古。


洋哥说历史


明祟祯帝时,统治阶级已经腐朽沒落到极限。只说经济,明军缺少军饷,崇祯帝要大臣们凑几十万两银子。但是大臣们不但拿不出,还结伙弄死崇祯帝的小王子。小说李自成有描写,其情节来源于史实。李自成打下北京,从上述人身家,掠走七千万两银子!李自成失败于战略不当。没有在南京建都。他听军师顾君恩们的,在西安建都,决定了必然失败。李自成农民军以步兵为主,满清军以骑兵为主,且有大量红衣大炮。李只有建都南京,象南宋那样,靠长江天塹挡住女真人的骑兵。待自已的骑兵新队组建训练成功,再象岳飞北伐那样,就可以打败清军了。唐代以后,中国政治中心北移东渐,西安巳不适合建都。李自成等在北京,大肆搜刮明王朝的财富。所得银子,都溶铸成千两一块的银饼,骡车载归西安。去山海关打仗,只想到打吴三桂。根本没有料到清军!本来清军已出动12万骑兵,按老套路走内蒙抄北京的后路。半路接到吴三桂求救信,然后才改道山海关。否则李自成只能死在北京,连去湖北九宫山都不可能。莫道诗文无勇力,古来成事皆书生。当时如果有见识高的书生?建议李自成走南宋高宗的路子,中国现在会更好一些。


文庙山居


天灾人祸一起来的,明朝后期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统统都来了,瘟疫横行不说还到处跑。还处于小冰河时期国内粮食大幅度减产。任你有天大本事也不能救回来,何况崇祯刚愎自用大杀人才,立了点功劳就把别人杀掉时间长了手下战战兢兢都怕他了。有钱的怕出钱后被安排个贪污罪杀了,武将怕打仗立了功劳被杀导致很多文武官员都不敢出头了。这是自己作死啊,最作死的事就是收税,本来收商税好好的一年也有三四百万两国家还过的过去也没有几个造反的,结果哪根筋不对听文官的去收农税,而且还是加倍的收。老百姓本来就吃不饱饭了这下连粥都没得喝了干脆造反算了。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当时各路反王的外号,什么曹操啊,刘备啊,孙权啊,李世民啊,甚至还有叫阎罗王的。有一百多个自己称王的呢。这他妈几乎都反了,要是朱元璋泉下有知能活过来再气死,好好的商税变成了农税,这就是官逼民反你你不得不反啊。崇祯要是有他哥哥的一半能力也不至于这个下场。聪明的懒人和勤劳的蠢人就是说的天启和崇祯。天启在的时候国内还是蛮富足的,打的后金压不过头来。国内总共就两个起义的。崇祯一上台变成了一百多个,这是真牛逼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