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唐代宝藏中挖出“水缸”,内藏12条“幼龙”,消息被秘藏了多年

一提起唐朝,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唐朝昌盛的文化和开放的社会氛围。在唐朝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一方面广撒网,实行较为成熟的科举制,给朝廷吸纳人才,另一方面也不忘向周边国家输出中原的文化与技术和汲取其他优秀的外族文明,为文化昌盛、社会风气兼容并蓄创造条件。

唐朝文化出现了空前的交流融合,这一点很多时候可以从流传至今的唐诗中窥见。我们大多时候都通过这些唐诗,来反推、揣测唐朝当时的社会风貌。而在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过大的唐诗之外,还有另一个更为客观的介质可以让我们了解唐朝,那就是唐朝的文物。这是更科学、更直观的途径。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唐代宝藏中挖出“水缸”,内藏12条“幼龙”,消息被秘藏了多年

陕西何家村窖藏最耀眼的唐代遗宝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有些时候,某些手艺、技术、文化会在时代的洪流中被掩盖住,甚至部分因为得不到及时的传承而消失、溃散,前者需要考古学家不断地探寻和研究,以期“还原”出当时的文化风貌,而后者则无疑对回顾真实历史、传承优秀文明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时代的人们都没有停下追溯以往时光的脚步,因为历史这一面大镜子,不管在什么时候都非常重要。

不过,由于地壳变动等各种自然因素以及后期人为因素的影响,有些文物存在的位置并不是那么好揣测的。这也导致了很多文物和宝藏重新现世的契机都来得很突然。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唐代宝藏中挖出“水缸”,内藏12条“幼龙”,消息被秘藏了多年

比如1970年,陕西何家村就因为建造新房的地基,被一支施工队挖出了深埋在地底下的唐代遗宝。当时是一名工人在运土之际发现了异常,寻到了一个体积较大、形似水缸的陶瓮,这才给揭开唐朝历史神秘面纱创造了更大的契机。

而考古学家和其他考古人员们在听到风声之后,也火速来到了现场,在当时工人发现陶瓮的附近,又找到了一个陶瓮和一个银罐。也即在何家村的土地上,挖出来了两个陶瓮和一个银罐。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这三个容器里,合计装满了1000多件文物,包括各种金银器、银铤、银板、银饼、中外钱币、宝玉珍饰等。这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处唐代窖藏文物从数量、种类和品级上能与何家村遗宝相比。遗宝所展示的唐代多彩世界中快乐的生活、神奇的发明、精妙的艺术、森严的等级、文化的融合等等,仍旧像谜一样吸引着学界不断地探索和破解。”著名金银器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齐东方这样评价“何家村遗宝”。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唐代遗宝内藏12“幼龙”

在1000多件出土文物中,12条小金龙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存在。龙历代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但历朝历代对于龙这一生物的理解和想象,都是会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的。

而“何家村遗宝”中发现的这12条金龙,无疑让世人对唐代这个时期的龙,有了更直观的认知。不同于明清时期的“飞龙”,唐代对于龙的想象,更偏向于“走兽”。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唐代宝藏中挖出“水缸”,内藏12条“幼龙”,消息被秘藏了多年

“何家村遗宝”中的这12条金龙,均作行走状,长吻细颈,首生弯曲而成的双角,身姿和步态各异其态。而能够拥有这12条金龙的窖藏主人的身份,更是让人们萌生了好奇。

到底是用来干嘛的呢?其实这已经成为历史未解之谜。首先是何家村窖藏主人是谁都是历史之谜,有人认为是杨贵妃,有人认为是章怀太子,还有人认为是唐代其他贵族,至于到底是谁,已经无从得知。

唐代宝藏中挖出“水缸”,内藏12条“幼龙”,消息被秘藏了多年

而这12条金龙更是给何家村遗宝披上了神秘的面纱,目前最权威的解释说这12条金龙其实是“法器”。唐代时期帝王祭祀山川,惯用“沉埋”形式,祭山用“埋”,祭水用“沉”,而这金龙就是投龙祭祀仪式中所用的法器。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小结

唐朝作为一个空前强盛的朝代,几千年来都有着其他朝代无法超越的显赫。而何家村所发现的文物正是一大证据,倘若保护得好,也是历史学上的瑰宝。

考古的目的在于解开历史疑点,而由于技术以及人们认知的不同,在最初发现历史宝物时,并不能妥善地做好处理。何家村的宝物正是因此被隐瞒了三十年的时间,倘若当初不是因为追回文物难度太大,如今已是面世多时了,不必做”被隐瞒的宝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