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唐代寶藏中挖出“水缸”,內藏12條“幼龍”,消息被祕藏了多年

一提起唐朝,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唐朝昌盛的文化和開放的社會氛圍。在唐朝時期,中國社會經濟處於上升階段,文化先進,一方面廣撒網,實行較為成熟的科舉制,給朝廷吸納人才,另一方面也不忘向周邊國家輸出中原的文化與技術和汲取其他優秀的外族文明,為文化昌盛、社會風氣兼容幷蓄創造條件。

唐朝文化出現了空前的交流融合,這一點很多時候可以從流傳至今的唐詩中窺見。我們大多時候都通過這些唐詩,來反推、揣測唐朝當時的社會風貌。而在受個人主觀因素影響過大的唐詩之外,還有另一個更為客觀的介質可以讓我們瞭解唐朝,那就是唐朝的文物。這是更科學、更直觀的途徑。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唐代寶藏中挖出“水缸”,內藏12條“幼龍”,消息被秘藏了多年

陝西何家村窖藏最耀眼的唐代遺寶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有些時候,某些手藝、技術、文化會在時代的洪流中被掩蓋住,甚至部分因為得不到及時的傳承而消失、潰散,前者需要考古學家不斷地探尋和研究,以期“還原”出當時的文化風貌,而後者則無疑對回顧真實歷史、傳承優秀文明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但不可否認的是,任何時代的人們都沒有停下追溯以往時光的腳步,因為歷史這一面大鏡子,不管在什麼時候都非常重要。

不過,由於地殼變動等各種自然因素以及後期人為因素的影響,有些文物存在的位置並不是那麼好揣測的。這也導致了很多文物和寶藏重新現世的契機都來得很突然。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唐代寶藏中挖出“水缸”,內藏12條“幼龍”,消息被秘藏了多年

比如1970年,陝西何家村就因為建造新房的地基,被一支施工隊挖出了深埋在地底下的唐代遺寶。當時是一名工人在運土之際發現了異常,尋到了一個體積較大、形似水缸的陶甕,這才給揭開唐朝歷史神秘面紗創造了更大的契機。

而考古學家和其他考古人員們在聽到風聲之後,也火速來到了現場,在當時工人發現陶甕的附近,又找到了一個陶甕和一個銀罐。也即在何家村的土地上,挖出來了兩個陶甕和一個銀罐。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這三個容器裡,合計裝滿了1000多件文物,包括各種金銀器、銀鋌、銀板、銀餅、中外錢幣、寶玉珍飾等。這無疑是一個很重要的發現。

“迄今為止,還沒有一處唐代窖藏文物從數量、種類和品級上能與何家村遺寶相比。遺寶所展示的唐代多彩世界中快樂的生活、神奇的發明、精妙的藝術、森嚴的等級、文化的融合等等,仍舊像謎一樣吸引著學界不斷地探索和破解。”著名金銀器研究專家、北京大學教授齊東方這樣評價“何家村遺寶”。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唐代遺寶內藏12“幼龍”

在1000多件出土文物中,12條小金龍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存在。龍歷代以來都是中華文化的象徵,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但歷朝歷代對於龍這一生物的理解和想象,都是會存在或大或小的差異的。

而“何家村遺寶”中發現的這12條金龍,無疑讓世人對唐代這個時期的龍,有了更直觀的認知。不同於明清時期的“飛龍”,唐代對於龍的想象,更偏向於“走獸”。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唐代寶藏中挖出“水缸”,內藏12條“幼龍”,消息被秘藏了多年

“何家村遺寶”中的這12條金龍,均作行走狀,長吻細頸,首生彎曲而成的雙角,身姿和步態各異其態。而能夠擁有這12條金龍的窖藏主人的身份,更是讓人們萌生了好奇。

到底是用來幹嘛的呢?其實這已經成為歷史未解之謎。首先是何家村窖藏主人是誰都是歷史之謎,有人認為是楊貴妃,有人認為是章懷太子,還有人認為是唐代其他貴族,至於到底是誰,已經無從得知。

唐代寶藏中挖出“水缸”,內藏12條“幼龍”,消息被秘藏了多年

而這12條金龍更是給何家村遺寶披上了神秘的面紗,目前最權威的解釋說這12條金龍其實是“法器”。唐代時期帝王祭祀山川,慣用“沉埋”形式,祭山用“埋”,祭水用“沉”,而這金龍就是投龍祭祀儀式中所用的法器。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小結

唐朝作為一個空前強盛的朝代,幾千年來都有著其他朝代無法超越的顯赫。而何家村所發現的文物正是一大證據,倘若保護得好,也是歷史學上的瑰寶。

考古的目的在於解開歷史疑點,而由於技術以及人們認知的不同,在最初發現歷史寶物時,並不能妥善地做好處理。何家村的寶物正是因此被隱瞞了三十年的時間,倘若當初不是因為追回文物難度太大,如今已是面世多時了,不必做”被隱瞞的寶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