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就消失了,去哪里了?有没有可能被野兽吃掉了?

东海小长空


据目前相关考证,几乎可以推断老子出函谷关是去了

甘肃。据史料记载,老子的足迹经过此处,由此可以推断。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一、甘肃学者解开历史谜团?

2006年11月22日,在甘肃兰州召开的“首届老子文化国际论坛”小组讨论会上,张炳玉研究员宣读了,他和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延涛研究员合作完成的《老子在甘肃——试揭一桩千古之谜》的论文,并称他们通过研究揭开了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晚年西出函谷关后“莫知所终”的历史谜团。“根据有关史料、实物和民间祭祀风俗推断,老子出关后在甘肃等地修身传道,最后在甘肃临洮县‘飞升’”。此言一出,引起在场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

“大概因为是信史的权威性,似乎对老子‘所终’之研究大都到此就止步了,在此次老子文化国际论坛上,我要试图解答这一谜案。”张炳玉说。张炳玉认为,老子出函谷关,继续西游,足迹遍布甘肃。

他的行程线路大体是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过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入甘肃,经游天水、清水、礼县、秦安、甘谷、陇西、渭远、临洮、兰州(皋兰)、广河、积石山、永靖、永登、武威、青海门源、张掖、高台、酒泉(居延海)等地后,回归陇西邑,落户临洮,最终在临洮东山(今县城东岳麓山)飞升崖“飞升(去世)”。

二、老子西出的“关”是“函谷关”还是“散关”?

史学界有关老子西行至何关,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这是多数人的观点;另一说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张炳玉说,老子西行是经过函谷关,而真正意义上的“出关”是指散关,理由是:

  • 1,老子对周王朝绝望,决定远离周朝到他国去,如果到了函谷关就算“出关”,并未达到他的“去周”的目的,因为函谷关仍属周朝版图;
  • 2,从历史典籍可知,郦道元在其所着《水经注》里,早已对老子西行出关的“关”锁定为散关;
  • 3,“强老子‘着书’”的关令尹喜,字公文,春秋末陇西(今甘肃临洮)人,秦国大夫,曾作散关令,而非函谷关令。

东晋葛洪着《抱朴子》有云:“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为喜着《道德经》一卷,谓之《老子》。”这说明老子“至关”着《德》《道》二经的“关”是散关。


不讲李说史


老子曾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强而著书,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经》。而后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则没了消息。这个引起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则至今没有得出很确凿的证据。

有人说出散关,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说老子到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弟子。历代不少人认为此说只是道教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来的。

而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而又有人胡乱猜测,说那时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导之意外身亡。   

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

《庄子·天道篇》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职后便离开周室而“归居”了。老子的故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离孔子所在的曲阜不远。孔子还曾拜访过老子,也就是传说中的“孔子问礼”。这件事不论是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有在儒家著作《礼记·曾子问》中都有记载,说明老子退隐后东归的说法比较可靠。

西行成仙!!东归成贤!!


有李行天下


大家好,感谢悟空提出的这个个问题。对于老子西出函谷之后的去向,历来就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去了哪里这是一个历史之谜,但是人们可以发挥想象力去猜测,一切皆有可能。

其实根据老子的思想,我觉得归隐的可能比较大。

之所以认为他选择归隐,是因为他在《道德经》中所表现出的“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有关。老子一直在官场混,即使他没有过多的参与朝堂上的争名夺利,但是他看到了很多,他不仅看到了官场的黑暗,也看到了皇室的无能和人民的疾苦。这对于忧国忧民的老子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沉重的打击。厌倦了,就选择归隐。

白玉蟾祖师诗中提到:“白云黄鹤道人家,一琴一剑一杯茶。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染人间桃李花。常世人间笑哈哈,周游四海你为啥。苦终受尽修正道,不染人间桃李花。常世人间笑哈哈,争名夺利你为啥。不如回头悟大道,无忧无虑神仙家。清静无为是吾家,不染凡尘道根扎。访求名师修正道,蟠桃会上赴龙华。”

看到了吧,道家的人就有这种洒脱和飘逸,厌倦了,就周游四海,体悟大道。所以出了函谷关关,老子去体悟大道的可能性最大,这本来就是他的梦想。约几个好友,喝几杯香茶,谈玄论道,这种生活更适合这个时期的老子。而且出了函谷关,不远就到终南山,终南山本来就是修道圣地,高人甚多,还有传说中的昆仑等仙山都在西北,所以去寻找自己的梦想才是他最有可能做的事情。

也有人说他去了西方,化胡为佛教化众生。

对于这种说法,我觉得比较牵强,如果当时的老子是一个年轻力壮的青年的话,我觉得还有可能,但是作为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我觉得翻山越岭去印度,那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尽管老子是一个圣人,但是他毕竟也是一个人,是人就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所以我个人认为化胡为佛这种说法只能是一个传说。而且佛教的修行方法和《道德经》中的思想也不同,所以这种可能微乎其微。

在那个时代被野兽吃掉也不是没有可能

那个时代兵荒马乱的,而且在野外野生动物很多,除了函谷关,有很长一段山路才能到达长安,他一个老人,骑着一头牛,也跑不快,所以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

被函谷关守将尹喜接回家中

这种可能性非常大,因为尹喜本来就好道,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一位圣人,他不可能轻易就将老子放走,而且《道德经》也是在尹喜的请求下老子才写的,写完传授给了他,所以很可能看到尹喜这么好道,就收他为关门弟子,并一直住在他那里。尹喜为了防止外人打扰老师清修和老师的安全,就对外宣称老子已经西去。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也记述尹喜得道经过:周代楚康王时尹喜为巨大夫,后为东宫宾友,结草为楼,仰观乾象。一日,观见东方紫气西迈天文显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 西,乃求出为函谷关令。遇老子,迎为师,拜求至道;老子因接喜玉历三十五章及道德经五千言而去。喜欣争持诵,奉行道成。

所以综合以上个点,我个人认为入深山悟大道的可能性最大,被尹喜接到家中奉养最合理,其余两种说法有点不切实际。当然,一切皆有可能,具体如何,大家可以留言探讨!




马哥读史


快速浏览】

  • 神龙见首不见尾

经常有人会问,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各种解释都有,但是我注意到了哲学家的解释:“这里是无穷的辫证迷雾!”

所以在这云遮雾障的二千多年中,老子乘青牛时隐时现。如此高人,仙踪何处?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 老子天下第一

无论这个世界如何神秘和丰富,但人类的哲学只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古希腊哲学,另一个就是中国的老子哲学。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世人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全世界最早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伟大哲学家。遗憾的是,目前有关他的生平事略已难祥细考证。

根据巜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

他曾在周朝做过“守藏室之吏”,就是国家图书馆的官员。在东周首都洛邑进修求学之际,进入周天子保存典籍文献的“守藏室”工作,得以见识最高级别的典章制度、政治兴亡的有关档案,他孜孜不倦的博览群书,用功学习,学问渊博,见解深刻!

在春秋时期,周室衰败,各地封王早就不把周室的存在放在眼里,令人忧虑的是周室内部也发生动乱,未卜先知的老子觉得自己该走得了,于是丢下铁饭碗,骑上一匹青牛,只身前往西域(秦地),而函谷关是必经之关隘,仅仅一条小路通向西域(秦地)。

函谷关的守备长官名叫尹喜,他是一个知识型官吏,精通《周易》,他一早来到城头暸望,古代时兴“望气”来预测一些事,只见东边于碧空中一团紫气自东向西直奔函谷关而来,他突然记起昨晚上的龟纹显示的巜乾卦》中的第五爻,这是上卦的中位。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尹喜大喜,料定今天有圣人路过这里,于是赶紧叫清洁工洒扫细黄土路面远达四十里。夾道焚香,自己率大小官员,名望人士,侍立路边恭候光临。

终于望见老子骑青牛款款而来。

尹喜飞奔下楼,打开城门,请老子登上城门楼中客房坐定,端茶倒水,洗手净面,老子不卑不亢,一切尽在不言中。

尹喜面对老子纳头便拜说:“我仰慕你的道德学问,想拜你为师。”

老子说:“我己老了,腹中空空,没有什么学问,不好意思教你哈。”

尹喜拜师心切,心一硬、脸一红、眼一鼓:“要过关可以,请你出示通行证”。

老子闻言不悅:“老夫本是辞官归隐之人,没得啥劳什子“通关文书”,随便你咋个!

尹喜连忙现场表演川剧变脸:“如果先生能将你的学问道理著录下来传给我,弟子自然恭送老师出关。”

老子略一思索,接过尹喜递过来的笔,在竹简上洋洋洒洒写了五千个字,这就是后世称为巜老子》的一部书,因为上篇谈“道”,下篇首章谈“德”,故称巜道德经》。

尹喜认真拜读后,最后决定放弃官职,与老子同去西域(秦地),从此以后,老子飘然而逝,不知所踪,消失于历史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话题才开始

老子决定辞职去官,就意味着要飘泊江湖,熟悉《周易》之《乾》卦的老子反复研究了上九:亢龙有悔。

他知道自己的上升空间已经飞腾到了相当高度,不要贪求更多东西,犹如飞腾到一定高度的龙,不能再向高处飞。

然而如果首尾呼应便可以无休无止,天道循环。所以天下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也难说什么叫开始,什么叫结束。

  • 老子消失了吗?

一,《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老子)莫知所终。

二,汉巜列仙传》:(关令尹喜)“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

  • 回到成都

现在成都西门外的“青羊宫”(好象有一个现代化的名字了:成都文化公园),原来是一个道观,玄宗李隆基幸蜀后的行宫,住在里面,循例以后再也不能住人。

宋代时改名为青羊宫,于是产生以下说法:

一,“宫乃老子乘青羊降其地。今有台存焉。”见赵阅道巜成都记》

二,“老子谓关令尹喜曰:“千日之后会我于蜀之青羊市”。

三,“蜀有青羊宫,传为老子期张道陵于此说南北斗经,后人因而庙祀。至唐上玄元,轮奐尤甚。”见刘沅《重修青羊宫碑记》

李白的《登峨眉山》首句则赞叹:“蜀国多仙山”。道教在四川的遗迹甚多,影响最大的如“鹤鸣山”、“青城山”、“纯阳观”等等。作为道教始祖,老子最后可能生活在成都市的“青羊观”或者城北的“玉局观”......

  •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更高层次的隐逸生活是在都市的繁华中,在心灵净土独善其身,口喧“善哉”,愿岁月静好,愿得红尘无忧。


良人执戟2


谢谢!吃掉的可能几乎没有。

祖先们崇尚内观修为。与今天科学恰恰相反。。向内修炼是肉眼看不见的。而今科学是以可见的物质入手。即是从外表开始。。当下科学已可上天入云。但对中医理论、气功等却无力解读。。

唯务观已受挑战。因为科学发现,肉眼不见并非迷信!手机信号也看不见。显徽镜之前连细菌也看不到吧!所以科学也承认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

老子、孔子等圣者的内修达到什么境界?史书无记述。。只有佛经提及佛佗求得正果!钵水中可见八万四千命。并可预知来日。。我们的祖先,尤其老子`孔子、庄子等是否也达如此成果?这一可能很大。即使不可与佛相比,三界可达、十方世界可游。但预知来事应该如意。。这一特性功能,历史上记录并不少。。

老子得道并不奇怪。相信圣者一生在坚持内观修为。避免灾难并非难事。。所以让吃一说可能不大。成仙而去却不得知。。得道与成仙并非一事。史书记飞升者只是一二人。而记得道之人却是更多。。


大莫僧人


其实老子西出函谷关只是为了隐居,去一个陌生点地方(没人认识他),能够融入平常生活中,用剩下的有限生命去领悟天地万物的至理,希望有机会能达到传说中的至圣之境,以期能超越生死轮回。以他看惯了人类社会的生灵涂炭,自然界的波诡云谲,几乎用尽自己一生的精、气、神也无法得窥天地万物的至理,还在慢慢的老去,记得《道德经》里的那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多么的苍凉与悲怆呀。本人真心希望老子能够明悟大道,能够超凡入圣,能为纷乱的人世再次点燃一盏指路明灯。



远方的碧蓝色


老子自己说,“死而不亡者寿”,应该就是对他自己去处的最好解释了。

历史上关于老子最终结局的说法,很多:

有人说,化胡,一气化三清,此说法产生出一个新名词“杜撰”(五代时一个姓杜的大臣说的,所以叫“杜撰”);

有人说,羽化登仙,成了太上老君;

有人说,长生不老,到了一个乱世,便转化一个身份出来救世,然后再隐去;

老子西去,函谷关受尹喜“胁迫”作《道德经》。这个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那么问题是,他为什么选择西去?

乱世之下,民不聊生,老子作为一个心怀天下苍生的学者,著书立说教化世人,后来发现,没用,还是死样子,于是,选择了离开;

西去,在每个民族的历史中,都有一个神仙居住的“圣山”,在中国,那肯定就是“昆仑山”了。西去,定是往昆仑山去喽。

道家认为人可以长生不老,据说中国早就有了真正的炼金术,只可惜成本太高,后来失传了。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开创者,那么他是否可以做到长生不老呢?

“曲则全,枉则直……”道家思想本来就不会用一个绝对的概念来定义一个事情。所以老子西去,走了,是死是活,谁也不知道,没有定论。

你说他死了,没人知道尸体;你说他活着,没人见过真身。

老子肯定活着,在几千年中国文化的骨子里!

咱们不妨用现代思维来解读一下司马迁的春秋笔法。首先可以肯定是,老子是入过仕做过官的,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干过国家级图书馆馆长什么的,只是后来没做了。照司马迁的说法,老子辞职是觉得没意思,于是隐居了起来,可为什么后来又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呢?

司马迁没说,但理由并不难想。

在中国人的古老概念中,西边人烟稀少,跟天界仙境挂边,老子西行那是为了远离尘世,修道飞升。

所以说,西行一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宗教神话色彩,比较符合老子的身份。

可历朝历代总有人在西行的基础上继续追问,老子西行去哪了?

其实这种追问都是带着世俗目的的。

有的说,老子西出大散关,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在印度教出了释迦摩尼这样的大弟子。

这不过是道教为抬高自身地位贬低他人的说辞。

还有的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了脚,炼丹修道,最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了。

持这种说法的甚至考证出了老子西行的路线图——出函谷关,过散关,入甘肃,经游天水、陇西、临洮、兰州、酒泉等地,然后又回转到了陇西,并最终落户临洮,最终在临洮东山飞升。而其子嗣呢,则在此地生生不息,繁衍开来。

唐太宗李世民高度赞同这种说法,在其所修的《氏族志》中称:“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这么说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呢?天下李氏出陇西,老子是陇西李氏的太上始祖。

时至今日,临洮县岳麓山还有“超然台”、“说经台”、“飞升崖”、“文峰塔”等跟老子有关的遗迹呢。

该怎么评价这种说法呢?消费名人自古有之也。

关于老子最终去了哪?其实还有另一种很世俗,并且有一定文献依据的说法,啥西行飞升,老子就是退休后东归,回河南老家颐养天年去了。

据考证,老子的故乡在今天河南鹿邑县,和孔子所在的曲阜很近。

正因为两位大师离得不远,这才有了孔子拜访老子,并向老子问礼的美谈。这事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以及儒家经典《礼记·曾子问》中都有明确记载。

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不仅极高,而且很酷。他说:“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西行成仙!东归成贤!

好像成仙最后占了上风,这也许更符合中国人的历史情趣吧。


o一脸美人痣O


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也有人说他是老莱子,春秋时期人,籍贯也多有争议。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老子为什么“西出函谷关”?

老子曾担任周朝的“守藏室史”,就是皇家图书馆馆长。在周景王去世后,周王室起了内讧,和楚王勾结的王子朝夺权失败,因此从图书馆中偷走了很多珍贵典籍逃到了楚国。老子作为馆长因此被牵连。他只能逃出都城洛阳,西出函谷关。

老子出了函谷关后去了哪里?

关于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究竟去了哪里,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谜团。《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而《汉书·艺文志》里说:“老子入关西去,尹喜“去吏而从之”且“俱之游流沙之西。”

《后汉书·襄楷传》又说:“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不同的说法把老子的去向引向不同的研究方向。

  • 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却称:“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我们都知道,老子本姓李,而史料中记载的陇西李氏祖籍地“陇西郡狄道东乡槐里”同老子去向“流沙之西”刚好相符。因此就该说法来看,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可能到了现在的甘肃地带。李世民即为老子的后人。

学者张炳玉还提出了老子西游甘肃的行程路线:出函谷(今河南灵宝县),过散关(今陕西宝鸡),抵达甘肃,途径天水,陇西,临洮,兰州,广河,青海门源,酒泉(局延海)等地,后又回到了陇西邑,最终在临洮东山(今县城东岳麓山)“飞升”。

  • 而《魏略·西戎传》里记载的“《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合有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则印证的是“老子化胡说”,西晋道士王晋还曾编著了《老子化胡经》。后来佛教徒在《西升经》里加了一句"善为泥洹",使文意不清,而解释说文中的"古先生"是佛,是老子之师,把本来是"老子化胡"的意思改为佛是老子之师"化游天竺"。因此,老子“入夷狄为浮屠”的说法不可信。

其他有关老子西出函谷关后去了哪里的说法,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

有说法称老子在西安便已经病逝。元代朱象先在《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里说“楼观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他的观点是说终南山楼观台是尹喜求老子写《道德经》之地,并且老子最终在此隐居逝世,而这里还留有还有老子墓。但《史记》说老子写《道德经》在函谷关,因此这种说法也不可信。

现在还有广为流传的“强盗杀人说”,但这种说法在史料里找不到明确的记载,而流传的原因很有可能是现代文学或影视作品的宣扬。但无论怎么说,老子西出函谷关后的去向已然成为一个谜团,因此,强盗杀人或者被野兽吃掉都是存在可能的。


青山故垒


人要有敬畏之心。

老子!老子!老子!

不是随便可以设想的!

不是可以随便设想的!


198084715


老子西出函谷关,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