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关于辫子的生死风波,从《风波》看戏里戏外缺乏理性的看客思维

《风波》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事中,主人公“七斤”因为没有辫子,在听到暗示“清廷复辟”的“皇帝坐龙庭”消息后,担心自己会因辫子而丢了性命,在这种担心下,“七斤”和家人陷入了一场颇有些“自己吓自己”意味的风波中,由此,文章的讽刺意味也呼之欲出。

与其说是风波,对于故事主人公“七斤”及其家人而言,不过是有惊无险的“闹剧”罢了。而这“闹剧”之“惊”与“险”的背后,实则隐藏着鲁迅先生心中的“怒”与“哀”。

许多人结合故事背景相关的“辛亥革命”与“清廷复辟”,来分析鲁迅的《风波》一文,认为鲁迅这是在借着文章呐喊,告诫当时的奋斗者,如果当时以农村为代表之社会底层人民人心的“愚昧”与“麻木”不改,革命便难以成功。

诚然,这场以“七斤”一家为中心之关于辫子的风波,确实彰显了当时以农村为代表之社会底层人民的愚昧与麻木,但是,仅以此作为故事内核,却总觉意犹未尽。若进一步思考,我们会发现,“愚昧”和“麻木”只是表象,可能鲁迅先生更想让我们思考的,是让人们变得如此“麻木”与“愚昧”的原因。而从文章情节分析,这原因大抵便是以“七斤”一家为代表之底层人民身上缺乏理性的看客思维。

关于辫子的生死风波,从《风波》看戏里戏外缺乏理性的看客思维

“辛亥革命”也好,“清廷复辟”也罢,“七斤”一家和所有村民一样,都是麻木的看客;但是,作为看客的人,何尝不也正在自己的戏中呢?没有辫子的“七斤”所遭遇的生死风波,实则是周围村民眼里的一场“戏”。在风波中,“七斤”早已是戏中人,而围观他的村民,俨然成了“看客”。

也就是说,面对“辛亥革命”、“清廷复辟”这等社会变革,“七斤”将自己“安置”在了戏外,俨然是一位缺乏理性的麻木看客,而当这缺乏理性的看客变成了戏中人,那由没有思考能力的看客转变而来的戏中人,便显得尤其愚昧和可悲了。想必,这场关于辫子风波里缺乏理性的麻木看客思维,便是鲁迅先生的讽刺所在了。

1、关于辫子的“生死风波”和戏里戏外的“麻木看客”

《风波》这篇小说里“七斤”所遭遇的事情,可没有“风波”这个篇名给人以那般的紧迫感,但是对于“七斤”来说,这场“风波”可把他吓得够呛。要说他遭遇的事情,之所以能被称为“风波”,与他看客的身份,以及麻木的内心,有较大的关系。这颇有些“自己吓自己”意味的生死风波,也正是鲁迅先生的讽刺所在。

从文章情节来看,“七斤”之所以遭遇“风波”之原因,不难推理出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他没了辫子,一个是“皇帝坐龙庭”的消息。他的辫子按照文中的情节来看,是之前革命的时候,撑船去城里给剪掉了。于是,没有辫子的他,可能在“皇帝坐龙庭”以后被清廷处罚,甚至可能会失去性命。所以,光代表“清廷复辟”之“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就足以把他和他的家人吓得够呛。

但是,且不说“皇帝坐龙庭”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能够顺利成为现实,那让“七斤”陷入风波的原因,就足以让鲁迅先生哀叹了。为什么这么说?请继续往下看。

关于辫子的生死风波,从《风波》看戏里戏外缺乏理性的看客思维


从文中来看,让“七斤”陷入夜不能寐之风波的原因,是因为他考虑到自己没有辫子,会在“清廷复辟”以后受到生命威胁。也就是说,对于他来说,“清廷复辟”只与一件事情有关,那就是自己没了辫子。

根据故事背景来看,所谓的“清廷复辟”,实则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情。而由“七斤”陷入风波一事,我们就能嗅到鲁迅先生那力透纸背的怒与哀了。

明明是为了帮助当时社会底层百姓反抗压迫而发起的辛亥革命,而这革命成果可能因“清廷复辟”毁于一旦,而以“七斤”为代表的农村百姓,在面对“清廷复辟”一事,更担心的仅仅是“辫子”问题。这便让“辛亥革命”里的牺牲,染上了几分可惜的颜色,由此,鲁迅能不哀和不怒吗?

关于辫子的生死风波,从《风波》看戏里戏外缺乏理性的看客思维


为什么如此伟大的“辛亥革命”,却在文中以“七斤”为代表的农村社会底层百姓面前,失去了其应有意义?因为“辛亥革命”也好,“清廷复辟”也罢,以“七斤”为代表的农村社会底层百姓并未将自己当成与这些事件息息相关的戏中人,而是以一种看客的姿态,“磕着瓜子”,看着“革命”与“复辟”的热闹,何其可悲。

但是,幕前幕后,谁的人生不是一个舞台?在“辛亥革命”、“清廷复辟”这些事情面前,“七斤”一家是看客,而在获得“皇帝坐龙庭”消息后,因没有辫子陷入风波的“七斤”一家,则成了戏中人了。这时,他们一家在风波中的喜怒哀乐,亦被看客冷眼旁观在眼里。关于这风波里冷眼的看客,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算计着,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于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他们也仿佛想发些议论,却又觉得没有什么议论可发,嗡嗡的一阵乱嚷.....他们也就慢慢地走散回家,关上门去睡觉。

也就是说,“七斤”一家因为得到“皇帝坐龙庭”的消息,为“七斤”没有辫子一事急得六神无主。但面对着急的“七斤”及其家人,与“七斤”一家无冤无仇的村民,却没有丝毫同情的意思,居然认为“七斤”被剪了辫子,便是他犯了皇法的表现,甚至开始就“七斤”平日讲城中新闻的骄傲模样“说服”自己,以此自我暗示“七斤”要没有性命的下场是“罪有应得”。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围观村民心里,对于“七斤”陷入风波一事,表现出了一股类似“幸灾乐祸”的意味。这看客之麻木不仁的刺鼻气息,在此便显得尤其浓烈了。

很显然,对于七斤陷入辫子风波这件事中,围观的村民们,也如看戏一般,一方面,以戏中人的不幸,作为自己取乐的“养料”;另一方面,只将眼前的“戏”看成是一种娱乐,而丝毫不去思考,这戏中人为何会遭此不幸,和自己又有多大区别。

关于辫子的生死风波,从《风波》看戏里戏外缺乏理性的看客思维


要知道,今天能够看别人的戏,以后就说不准谁是戏中人了。毕竟世事无常,就文中来看,在村里知道许多新鲜事且颇受村民尊敬的“七斤”也有被人看戏的遭遇,谁又能保证,明天那些看“七斤”戏的村民,不会沦为下一个被看客冷眼旁观的“戏中人”呢?奈何,看客的麻木,一方面让看客身陷颇有些“自己吓自己”的“悲情戏”中;一方面,即便自己真的遭遇生死风波,由于一贯的看客作风,便也无法对自己遭遇的事情进行客观反思。这是愚昧看客的悲哀,亦是鲁迅先生心中的悲哀。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戏里戏外的看客变得如此麻木不仁的呢?原因有很多,但缺乏理性思维,则是主要原因。

2、缺乏理性思维的麻木看客

在《风波》一文中,“七斤”一家实则和围观他陷入风波之村民,没有太大区别。联系文中社会背景,从文章情节分析,在“辛亥革命”和“清廷复辟”一事上,他们并没有领会“辛亥革命”与“清廷复辟”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发展的意义,好似在国家、民族的发展面前,自己便只是看客,颇有一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

真正能够让这些看客慌乱的,是自己一不小心受到牵连,开始另一台“戏”。只是,可悲的是,即便“七斤”一家成了戏中人,他们考虑的,依旧不是“辛亥革命”与“清廷复辟”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他们自身未来之发展的意义,而仅仅就“七斤”没了辫子可能会失去性命而自顾自开启那理由有些荒诞的“忧虑模式”。这便有些“浪费”了革命先烈为“辛亥革命”付出的巨大代价,让人叹惋。

关于辫子的生死风波,从《风波》看戏里戏外缺乏理性的看客思维


以“七斤”为代表的社会底层劳动人民,在《风波》一文中,显得自私而又愚昧,他们以看客身份自居,冷眼旁观戏中人的喜怒哀乐,殊不知,戏中人在成为戏中人以前,大抵可能和他们一样,也是看客。戏中人那或可悲,或凄惨的遭遇,可能也会变成自己的未来。但是,文中以“七斤”为代表的看客们,显然从来没有想过这些,这是他们缺乏理性思维的体现。

而看客一旦成了“戏中人”,那自己吓自己的“风波”,便更是将看客缺乏理性思维下的“愚昧”与“可悲”,展现得淋漓尽致,文中于此有这样一段描述:

八一嫂是心肠最好的人.....连忙劝解说,“七斤嫂,算了罢。人不是神仙,谁知道未来事呢?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

七斤嫂没有听完,两个耳朵早通红了;便将筷子转过向来,指着八一嫂鼻子,说“阿呀,这是什么话呵!八一嫂,我自己看来倒像一个人,会说出这样昏诞糊涂话么.....”

也就是说,《风波》这篇小说中,唯一心肠好的八一嫂,还保有那么些个理性,她不像冷眼旁观“七斤”家风波的村民一样摆出事不关己、幸灾乐祸的姿态,反而觉得“七斤”一家子有些可怜,便说了些宽慰的话,而且,她的话,虽说是宽慰,但也不是胡乱去宽慰人的话。

她首先说,未来的事情谁也不知道,并以“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来进一步暗示“七斤”一家,“皇帝坐龙庭”一事尚未确定,何必如此这般自己吓自己。但是,七斤的媳妇却不领情,将这看客之中,唯一还以善良内心、将心比心理解他们心中焦灼的八一嫂给埋怨了一顿,丝毫不接受八一嫂子颇显理性的分析。

关于辫子的生死风波,从《风波》看戏里戏外缺乏理性的看客思维


因为习惯以看客的姿态摆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将戏中人的喜怒哀乐作为娱乐自己的“养料”,于是,从未想过戏中人遭遇这些“喜怒哀乐”之背后的原因,更没有深思过这些“喜怒哀乐”背后折射的现实问题,就更别谈去思考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了。

于是,这样一个麻木不仁的看客,便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虽然以看戏者自居,但谁的人生不是一台戏?借着“八一嫂”的一句话来说,“人不是神仙,谁知道未来事呢?”所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心态,最终会让自己的大脑在这种近乎“幸灾乐祸”的心态下只顾以他人的不幸“娱乐”自己,继而懒于思考,最后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

于是,当以看客自居的人成为“戏中人”的时候,因为没有了理性思考的能力,除了捕风捉影、自己吓自己且让自己陷入无谓的“风波”外,再无任何作用。

由此,鲁迅先生对当时以农村为代表之社会底层人民看待外界所抱有的一种失了理性的看客姿态之讽刺,便显得尤为深刻了。

关于辫子的生死风波,从《风波》看戏里戏外缺乏理性的看客思维


3、鲁迅:没有人是戏外人,做一个将心比心之理性戏中人

通过分析《风波》这篇文章,并结合文中的时代背景,我们不难看出,鲁迅的《风波》一文,实则是借着“七斤”一家得知“皇帝坐龙庭”消息,而因辫子问题陷入风波一事,暗示“辛亥革命”并未改变如“七斤”一家等以农村为代表之社会底层人民的愚昧思想。从鲁迅先生笔下愚昧的“七斤”一家,和麻木不仁的村民,我们不难体会到鲁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叹息与悲哀。

有人说,鲁迅先生这是在警示革命尚不彻底,以农村为代表的社会底层人民之思想若不改变,社会变革将难以成功。结合文中情节和时代背景来看,自然是有这些意思的。但是,这僵化愚昧的思想背后,实则隐藏着深刻的人性问题,即麻木的看客心态。深究文中那在“七斤等以农村为代表之社会底层老百姓”之间如此普遍且根深蒂固的看客心态存在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缺乏同情心?是因为他们麻木不仁?不尽然,更多是因为人们缺乏将心比心的理性。

关于辫子的生死风波,从《风波》看戏里戏外缺乏理性的看客思维


长期将自己当成局外人,仅以看戏的姿态以及心态,冷眼旁观他人的悲欢离合,但却懒于思考这悲欢离合背后彰显的问题。渐渐地,在这种冷眼旁观的麻木中,人变得懒于思考,久而久之,便在看客身份中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更丢失了将心比心的慈悲。

但是,对于生活而言,没有人是戏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是同一片蓝天下各自生活的戏中人。我们的生活,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许多时候拥有不同生活的人会遭遇同样的问题,会面对同样的困难。或者换种说法,许多时候,他人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也可能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冷眼旁观他人戏里的不幸,这种行为,何尝不是冷眼旁观我们生活中可能出现在未来的问题?毕竟,一个真正用心活着的人,往往是那个将心比心之理性的戏中人。


图/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