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陽光普照:悲劇背後的深意與人生思考

最近看了一部被稱作是2019年最好的華語電影《陽光普照》,該影片在第56屆臺灣電影金馬獎上獲得了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等五項大獎,同時還有6項提名。有著臺灣現實主義影片的獨特韻味,整個影片聚焦家庭生活,充斥著一種殘酷的溫柔,陰冷與溫暖相互交織,即便是陽光普照,城市裡依然顯得冰冷空曠,人也好像顯得冷漠無情。但繼續看下去,發現其實每個人並不是真的冷漠無情,只是將溫暖緊緊藏著而已。

陽光普照:悲劇背後的深意與人生思考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普通家庭的故事,而這樣的普通又真實的存在於每個家庭。弟弟阿和與朋友菜頭將他人的手砍掉;阿和進少管所;阿和的女朋友小玉懷孕;哥哥阿豪跳樓;阿和出獄,爸爸離家;菜頭威脅阿和做地下交易;爸爸開車撞死了菜頭。

每一個故事都充滿了驚心動魄的細微分子,但影片節奏又是那般平靜,向你娓娓道來。

萬物生長所依賴的陽光,無私地溫暖著每個人的時候,在沙漠中也會閃耀地令人絕望。

導演鍾孟宏說:“這世界唯一公平的就是陽光,但炙熱的陽光沒有那麼容易擁抱,你會發現所有人都躲在陰影下”。

《陽光普照》的英文片名為A Sun,同音A Son。“A Sun”離開,“A Son"重生。通過一個破裂的家庭,來窺探整個社會。

陽光普照:悲劇背後的深意與人生思考

家庭是每個人的避風港,也是悲劇的溫床。好像每個人都是受害者,但同時又好像每個人都曾是加害者。每個人都虧欠了什麼,於是每個人最終都不得不承受、彌補、償還並付出代價。這些現實問題無奈卻又令人費解,我們只能跟隨劇情,捕捉一個個細節,到這個家庭的根源去尋求答案。

“把握時間,掌握方向”,這是作為駕訓班教練的阿文一直堅持的人生信條,也是這個家庭一切悲劇的根源。

這位沉默寡言的父親,多年來一直拒絕接受叛逆的阿和是自己的兒子,在心理上早早就放棄了他,又一意孤行地勾勒著阿豪完美無缺、永遠陽光普照的形象。他送給阿豪一本又一本寫著“把握時間、掌握方向”的筆記本,託付未來,卻始終看不到迷途中走失的兒子......

陽光普照:悲劇背後的深意與人生思考

人們總是習慣用要求來表達愛,卻忽略了對方的需要。當愛帶著期待和回報,愛就像是白日裡昭然若揭的陽光,讓承受者無處躲藏。

當山頂妻子質問他時:

“你幫他了嗎?把握時間,掌握方向。你如果做到了,你怎麼還會是一個駕訓班的教練?”

他終於忍不住袒露了自己的脆弱無助,那一刻透過光影的變化,誰是溫暖的陽光,誰又是被陽光溫暖的人,深刻而立體。

陽光普照:悲劇背後的深意與人生思考

殺人行兇後的麻木伴隨著深沉隱忍的父愛,竟讓人一時恍惚,理不清這是惡還是愛,更理不清這個家庭即將會迎來光明還是繼續走向萬劫不復。

每個人來自家庭的傷痛或許不盡相同,但那些傷痛背後的根源,卻出奇的一致——家庭成員間丟失的溝通與包容,是如此長久往復帶來的疏離與冷漠,以及更進一步的排斥與抗拒。

母親琴姐:女本柔弱,為母則剛

任何一件與愛有關的事,都不在於能不能為愛做些什麼,而在於你願不願意去為愛成長。

母親,在每個故事裡,就像是一個母體,它包容所有的好與不好,陽光和陰暗都可以回到母腹之中得到寬恕。

母親琴姐也是這部電影裡最溫暖的存在。

面對不善於管理生活的丈夫阿文,琴姐早已厭倦了這樣的婚姻生活,但卻無力改變。她沒有像丈夫一樣抱怨指責,阿和出事後出席少年法庭、到輔育院探視小兒子、陪伴丈夫走出失子之痛、主動向小玉養母提議收容、安排小玉產檢、租店面開美容院…每件事都在盡力溫暖他人,琴姐可悲卻也堅強。

最後在山頂的爆發與撕心裂肺的嚎啕大哭,是因為逆來順受的堅韌、長久忍耐後的憋屈發洩?還是意識到她是這個家庭得以維繫的紐帶的同時,又可能是這個家庭悲劇幫兇後的悔恨?

陽光普照:悲劇背後的深意與人生思考

曾經,四歲的小阿和,一坐上腳踏車,就哭鬧著堅決不下來;長大的阿和,用“借”來的腳踏車載著母親,行進在陽光普照的當下。

在從樹縫中灑下來的陽光裡,琴姐茫然地盯著刺眼的太陽,是若有所思還是沉浸其中?陽光透過枝葉之間的空隙散落下來,她一直透過樹頂,望著天空中那輪太陽,不知她是否想起了曾經被自己一直忽略了的“懂事”的阿豪?

複雜的情緒交織在琴姐的臉上,善與惡,溫暖與冰冷的界限如此模糊。

陽光普照下,腳踏車漸行漸遠,沒有給出關於未來的答案,真正的答案在你我心裡。

陽光普照:悲劇背後的深意與人生思考

阿豪:完美小孩陽光般燃燒自己,照亮他人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無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暗的時間都各佔一半。

前幾天我們去了動物園,那天太陽很大,曬得所有動物都受不了,它們都設法找一個陰影躲起來。

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我也好希望跟這些動物一樣,有一些陰影可以躲起來。但是我環顧四周,不只是這些動物有陰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馬光,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可是我沒有,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陽光普照:悲劇背後的深意與人生思考

阿豪給心愛的女孩發送了這段“絕筆”,然後把手機訊息刪得一乾二淨,把房間也收拾得整整齊齊,在深夜時分的黑暗中,從窗口一躍而下。

那個就連自殺也不想給家人添麻煩的懂事孩子,沒有人能瞭解,更沒有人能真正明白。那麼突然,又那麼順理成章;那麼理所當然,又那麼無從知曉。

陽光普照:悲劇背後的深意與人生思考

當父母為了阿和女友小玉懷孕一事大吵,他對小玉的尷尬無助感同身受,並及時伸出援手;主動替媽媽帶小玉去產檢;他敏感察覺到小玉想見阿和的心情,帶她去了輔育院。

“好像把所有的好都給了別人,卻唯獨忘了留一點給自己”的他,根本無處安放自己的靈魂。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才終於擁抱了自己的陰影。

對於人類個體來說,所謂人性的陰暗面,大多起源於過於強調自我,而不顧他人,這也是人性本質中自私的一面。

某個深夜時分,阿文夢到了阿豪。父子倆並肩走在小巷裡,阿文問阿豪為什麼來,阿豪笑笑說:“就是來看你啊。”

走到岔路口,阿豪說:“爸,我不陪你了,我往這邊走。”“你要去哪裡呀?”“回去啊。”

阿文繼續往前走著,在便利店裡遇到了阿和。那一聲久違的“爸”讓他明白,那個自己曾經從不肯接納的次子,成為了自己唯一的兒子。

巧合的是,阿豪也曾託夢給輔育院中的阿和,也對他說了同樣的一句話:“就是來看你啊。”

陽光普照:悲劇背後的深意與人生思考

“A sun”離開,“A son”重生,影片在虛實結合間實現了對現實生活最溫暖的關照。

步履不停,生命不息,陽光普照。

阿豪的離開,最終換來了一個重生的家庭。

陽光普照:悲劇背後的深意與人生思考

阿和:陰鬱少年的救贖之路

阿豪身上承擔了太多的期待,而阿和不得不接受所有的忽視,以及來自太陽的遮蔽。

在哥哥的葬禮上,戴著鐐銬的阿和看到了新的希望,小玉肚中的新生命。

回到輔育院後,他瘋狂地奔跑著,卻不知究竟要逃往何處。輔育院教導室中,翠綠色的背景象徵著希望,卻也將阿和茫然無措的臉映襯得更加迷茫無助。

陽光普照:悲劇背後的深意與人生思考

“他成績好,長得好,他什麼都好。他厲害到這輩子只做錯過一件事,就是從那麼高的地方跳下來。”阿和悲傷地回憶著陽光般的哥哥。此刻,我們才明白:光芒多溫暖,也就會多刺眼,如太陽般照亮所有人的阿豪,也灼傷了幼小阿和的雙眼。

阿和從小就生活在哥哥自己一直找尋不到的陰影裡,然後鏡頭切換到產房內的小玉,和她旁邊的嬰兒。死亡與降生,鍾孟宏用時而冷冽時而動人的電影語言描繪著生命的循環。

陽光普照:悲劇背後的深意與人生思考

從輔育院出來後,回到家,電視上紀錄片中的熊正在吃逆流而上“跳龍門的魚”,雖略顯刻意,卻也預示了阿和想改過自新,重新做人的艱難與阻力重重。

陽光普照:悲劇背後的深意與人生思考

已為人父的他竭盡全力地渴望重新融入社會,阿和的善良與誠實卻讓他在找工作時屢屢碰壁,最後在洗車行中做起了洗車工,晚上在便利店值夜班。同時打著兩份工,辛苦養家的他,人生的出口在哪裡呢?未來的阿和,是否也會陷入父親面對的人生困局?

明媚的陽光下,阿和兜裡揣著曾經幫菜頭“送貨”的報酬,伴著美妙的音樂,奔跑在“重翠橋”上。

車流不息,阿和似乎在告別過去,奔向陽光普照的嶄新未來。

陽光普照:悲劇背後的深意與人生思考


菜頭:只有陰影,沒有陽光

鍾孟宏的電影總是與“死亡”有關。

他通過死亡的事後效應來表達對於人性的反思,死者常常以“在場”的狀態影響著生者。

有陽光,便會有陰影。

如果說,陽光溫暖的阿豪之死縫合了整個家庭的分崩離析;那麼躲在陰影處的菜頭之死,則永遠被遺忘在了黑暗的角落,並“成全”了這個家庭的“祥和安寧”。

“菜頭是你的誰?”“一個總是找我麻煩的人。”阿和說道。

陽光普照:悲劇背後的深意與人生思考

影片開頭便是菜頭將黑輪的手砍斷的血腥場景,意氣用事的他從小與奶奶相依為命,拼盡一輩子可能也交不起150萬臺幣的賠償費。

從輔育院出來後,他的家沒了,奶奶也被送去了安養院。在日新月異的城市化進程中,菜頭這樣的邊緣少年彷彿生活在現代都市的荒原地帶,無人問津,像荒原上的雜草般野蠻生長。

陽光普照:悲劇背後的深意與人生思考

那個在暗夜中下車抽菸的背影,卻又於靜默中展現了在刀刃上行走的菜頭人性中善良與義氣的光芒。

阿和不希望他在車上抽菸,也正是這個舉動,他也將自己暴露在死神面前,一個加害者瞬間變成了受害者。

菜頭對於阿和的追討不是血淋淋的復仇,而更像是被生活打敗後的絕望控訴,他才是被辜負的人。

陽光普照:悲劇背後的深意與人生思考

“我把他留在了那裡,大雨還在繼續下著”,陽光普照之下的山頂,阿文平靜地講述著那場雨夜中的血腥與暴行。“我在想,阿和有沒有帶雨傘?他會不會有事?”一個“殺人犯”平靜到如此出奇的地步,更加讓人不寒而慄。

當被菜頭一直稱呼“陳伯伯”的阿文向琴姐,風淡雲輕地講述菜頭被謀殺的過程及細節時,竟如拔去了一根在背的芒刺般,平緩而自然,倒好像是如釋重負。

“十惡不赦”的菜頭,在滂沱大雨中,就這樣被丟棄在了城市邊郊的荒原地帶,正如當初野草般的瘋長,又如野草般地死去,沒有哀悼,沒有調查,甚至都沒有人在意。

這可能就是菜頭的宿命:暴雨夜砍下黑輪的手,又在暴雨夜暴斃於非命。大雨傾盆,這場死亡被沖刷得了無痕跡,永遠沒有了絕望的控訴。

上帝和魔鬼在戰鬥,這戰場就是人心

1、找到真正的自己

詩人卞之琳的《斷章》有一節:

你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當我們覺得不夠美好時,習慣於模仿身邊的人。或許對他人而言,我們也是美好的,被別人模仿著。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陽光普照:悲劇背後的深意與人生思考

而真正的自己又是什麼?

除了接受社會標準以外,更能接受內心的黑暗!這些黑暗或許是對生活的不滿,或許是嫉妒和羨慕、或許是無奈和孤獨。

阿豪,那個完美無缺的孩子,“完美”的背後,是這個年紀原本在外面遇到的委屈、需求以及“任性”的表達,都被深藏了起來。

於是,被迫完美,是他唯一的方向。父母的虛弱,導致阿豪只能用完美的形象一次次強悍的自我攻擊。用一場無聲告白,警示活著的每個人。

2、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才能看見完整的自己

在大眾的印象中,錢鍾書和楊絳生活十分美滿。《我們仨》這本書中,楊絳卻描述了許多生活中的缺憾,真實而有力量。

墨水瓶打翻,縫紉機壞了,雞毛蒜皮的小事打亂著生活原本的節奏。但是楊絳始終以包容和理解的心態接納人生的不完美,才創造出他們完整的生活。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經說過:“既然太陽上也有黑點,人世間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沒有缺陷。”

太陽終會下山,陰晴圓缺才是完整的生活、生命的常態。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以及父母、孩子、伴侶、朋友的不完美,才能看見真實的自己。

3、在成長的路上,生命輪迴,愛是一把通關利劍。

阿和還是孩子的時候,並沒有釋懷對父母的恨意,當他也變身昔日的父母角色時,又變成了最能理解父母的人。

阿文為了保護阿和不再受到菜頭的威脅,謀殺了菜頭。

恨,是未能完整表達的愛。

當那份缺憾在新生命到來的一刻,父親—阿和—孩子,我們彷彿看到了某種特殊的鏈接方式。

阿和內心的衝突化解了,經受的創傷、遇到的阻礙、努力時的掙扎,甚至哥哥阿豪的死亡,都是一種重生的力量。

那些生命中經歷困難重重的人,路途中各種考驗反而讓他不停探究生命的深意和厚度。

資質好,可能是陷阱;資質不好,也能成為資源。

真正的成長,就是這種從被動到主動的轉折點,像是從乘客變成了司機,車與旅途都由自己主導。人與人的區別,或許就由這個點開始出現,並且迅速拉開距離。站在原地的人,很快看不見開足馬力的遠行者。

任何事情都是一步步積累而來的,愛與恨、善與惡、成長與退縮都是如此。

我們都曾受過傷,才能成為彼此的太陽。

這也許,就是導演留下的深意。

怎樣面對內心的黑暗面?


陽光普照:悲劇背後的深意與人生思考

在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黑暗的角落,那是陽光照不進去的地方。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陽光與陰暗共存是人生的常態,正如盧梭所言:

“人性多麼矛盾,我不知道真摯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含有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惡裡也找得到美德。”

我們該怎樣面對內心的黑暗面?

1. 把自己的黑暗面告訴最信任的其他人,允許這個黑暗的領域進入一些陽光。

2. 試著給自己一些同情,接受自己的平凡。有黑暗面不是件太糟糕的事情,它只是生活裡另一件值得關愛的體驗。

3. 當你開始陷入自身黑暗面,請允許自己直接感受當下,而非選擇麻木自或逃離。

4. 笑看自己內在的黑暗面,它只是另一部分的你,沒什麼好羞愧的。這樣更有助於幫助對方以一種更親密的方式和你連接,並坦然擁抱黑暗面。

總結

《陽光普照》這部電影,雖然只是平凡簡單的小故事,冷漠包裹著溫情,每個人的生活幾乎被重置了。阿豪自殺,阿和浪子回頭,阿文卻被迫殺人,琴姐看似平靜的生活中卻要與巨大的秘密相伴......

其實人和樹木一樣,越是嚮往高處的陽光,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