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古代水陆交通枢纽重镇、兵家必争之地——浚县 淇门

淇门镇即今淇门集,位于河南浚县西南三十公里新镇镇。浚县、卫辉、淇县三县交界处的卫河南岸。因淇河在这里汇入卫河而得名。它不仅地理位置特殊,而且历史文化也比较丰厚。

淇门历史文化悠久。周敬王十年(前510年),孔子适卫,与弟子在此讲学,宋熙宁年间,杨弼于讲学旧址修建宣圣讲堂,人称“孔子圣人庙”。自此淇门尊师重教、崇儒尚学之风便绵延不衰。至清代光绪年间,淇门有坚正义学,为浚县十所义学之一。清后期,淇门设社学,为浚县九所社学之一。淇县、汲县、滑县、延津等县青年于此求学者众多,不少人成为乡之良才、国之栋梁。

唐至明代,淇门为重要管道渡口、驿站码头和军事要冲。淇门有黄、卫、淇三河环拱,自古既是进攻之要塞又是防御之屏障,故而成为闻名遐迩的重镇。《资治通鉴》载:“汉建安九年,魏武于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隋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征发百万民众,循白沟故道开挖永济渠,淇水经淇门入永济渠。《旧五代史·梁书 ·太祖纪》: 唐大顺元年 (890),朱全忠 “令庞师古、霍存下淇门、卫县”。五代后梁龙德二年(922年),戴思远袭卫州,攻克淇门。北宋置淇门镇,属汲县。元代为漕运重要转运站,《元史·食货志》:“运粮则自浙西涉江入淮,由黄河逆水至中滦旱站,陆运至淇门,入运河,以达于京师。”

明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取河北,自中滦镇下卫辉至淇门。明正德元年《大名府志》载:“淇门镇,淇水之口巨镇也”。崇祯十三年(1640年),县署在淇门设水栅,派兵把守。乾隆年间《浚县志》稿记为淇门集。嘉庆年间,淇门集为间日集。清同治五年(1866年),修寨墙,设炮楼。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政府于淇门设行署,纠集浚、汲、淇三县反动武装2000余人成立三县指挥部。1948年12月12日,太行军区独二旅解放了淇门,全歼顽敌,生俘600余人,淇门解放。新中国建立后,淇门我行政村,设村公所。1954年,设淇门乡政府,属六区(新镇)。1957年并乡,淇门改为行政村,归新镇乡。1958年改为淇门生产大队,属新镇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行政村,属新镇镇至今。

清末至民国年间,卫河帆船往来如梭,淇门是往来舟船停靠的重要码头,地理位置仍很重要。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淇门首富创办工艺厂,用改良的木机织毛巾、布匹,为浚县近代工业的开端。民国时,淇门商业繁盛,商贾云集。淇门有日杂、旅店、酒馆、药铺、银匠等商号近百家。较为有名的有淇门大街的祥盛隆、同兴恒、中盛和、德聚祥、日升昌等,车马店有天和店、瑞兴店;酒店有万泉勇、淇泉、同顺;药铺有德源庆、广济堂、同济堂等;另有邮局代办所、浴池澡塘等,各行各业无所不有。今淇门村面积700余亩,有南北大街3条;东西大街2条,村落呈长方形。村南有升仙塔,最为著名。该塔是浚县唯一的古塔,建于清代,高10米,七级。设东西两门,西门题额“升仙塔”,东门题额“风雪避”。据传为纪念道教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马丹阳四大真人在此飘逝升仙而建,也与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避风雪有关。

古代水陆交通枢纽重镇、兵家必争之地——浚县 淇门

枋城遗韵


古代水陆交通枢纽重镇、兵家必争之地——浚县 淇门

清嘉庆《浚县志》淇门图


古代水陆交通枢纽重镇、兵家必争之地——浚县 淇门

淇河入卫河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