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近的思維、控制二分法解決你揮之不去的焦慮

根據智聯招聘《2019年職場人健康力報告》顯示,78.9%的白領認為自己存在焦慮現象、74.9%的白領感到迷茫,焦慮和迷茫是白領心理亞健康的主要表現。

近的思維、控制二分法解決你揮之不去的焦慮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人人都被烙上了焦慮的標誌。而如今正處疫情期間,有些人被辭,不知何去何從,有些人正想轉行,現在也不知所措,還有的老闆實在頂不住疫情的壓力,公司倒閉。

很可能焦慮在我們身上每天都上演。像我,我就特別容易焦慮。選題想不出來,焦慮;稿子寫不出來,焦慮;浪費時間在遊戲上,焦慮;看別人歲月靜好,焦慮……

有朋友看別人發了條參加某活動的朋友圈,然後就說他販賣焦慮。這事兒可以用一個巴掌拍不響來解釋。你在意,那他這條朋友圈對你來說就是販賣焦慮,你不在乎,即使再怎麼估計販賣焦慮給你,你也將焦慮拒之門外。

所以,為什麼李子柒成為了國民網紅?因為那種世外桃源、歲月靜好的生活都是身處焦慮時代的我們所向往的。

近的思維、控制二分法解決你揮之不去的焦慮

那麼,我們真的擺脫不了過度焦慮嗎?那可不一定,正確的方法能夠幫我們很好的擺脫焦慮

首先,咱們先來了解一下焦慮。

為什麼我們會感到焦慮:

一、感覺自身價值不被認可

在《焦慮的意義》這本書中談到:焦慮是當人感到自己某種重要的價值受到威脅時,產生出的擴散性的不安。

在這本書中,作者也指出了焦慮和恐懼的不同,恐懼針對特定危險的反應,而焦慮是沒有固定對象的、是模糊的,焦慮敲擊的是我們知覺經驗的心理結構的基礎,是對我們內心狀態的敲打。

近的思維、控制二分法解決你揮之不去的焦慮

古希臘哲學家埃比克泰德說過一句至理名言: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擾,而是被他們關於事物的意見困擾。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被我們自己的價值所困擾,而是被別人如何看待自身價值所困擾

曾經和一群小夥伴共同完成一個項目,當時我被分到的任務不是很重,也不是特別重要,然後看著其他的小夥伴忙裡忙外,焦頭爛額的樣子,我反而想的是,為什麼不是我來做這個任務。內心真正的意思是在說:難道我的價值沒有他那麼高嗎?之後我也沒有提出來說多做幾個任務,僅憑自己在那瞎想。

《了不起的我》這本書裡提出了“僵固化思維”擁有僵固化思維的人,傾向於活在別人的評價中。做任何事都要考慮別人怎麼想,我這樣是不是做的不夠好,別人會不會覺得我沒用,我為什麼不能像別人一樣那麼努力,我怎麼就做不到呢?

近的思維、控制二分法解決你揮之不去的焦慮

這種需要證明自己的態度,就屬於心理學上的“脆弱的高自尊”。這種“脆弱的高自尊”以前會經常出現在我身上,當時還不自知。我時常會擔心別人對我是不是不滿意,現在想起來,的確是沒必要做的事情。

因為太在乎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價值,所以心情會隨著別人如何看待自己而發生改變,意味著你的心情被別人的眼光控制了。

作者陳海賢說:“不要太執著於自我。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根本不重要,你怎麼跟世界互動才重要。”碰到別人的批評不要覺得是對自己的傷害,這是正視自己的一次機會,也不要太在意別人對你的誇獎,這樣會讓你對他人的讚美習以為常。

近的思維、控制二分法解決你揮之不去的焦慮

二、用“應該思維”看待現實

產生焦慮還有另外一種原因:一定程度上對於現實狀況的不願接受。你內心設想的世界和現實發生了衝突,不願意承認現實的模樣。

在《了不起的我》中,作者陳海賢把這種思維稱作“應該思維”它的本質在於不去認識真實的世界,反而試圖讓真實的世界臣服於我們頭腦中已有的規則,並在世界不符合頭腦中的規則時,表現出怨恨、憤怒、焦慮或者沮喪。

近的思維、控制二分法解決你揮之不去的焦慮

在這裡,應該思維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對世界和他人的應該思維, 第二種是對自己的應該思維。

第一種對世界和他人的應該思維就是把自己的期望放在別人身上。期望是什麼,大家都聽過一句話,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應該思維就不允許失望出現,如果世界和他人讓自己失望了,就會產生負面情緒。

相信和我一樣有著擔心別人不喜歡我的觀念有很多人。然後為了獲取別人的喜歡,就不斷做一些努力讓他注意到自己,然後喜歡上你的舉動。內心裡對他的設想就是:他應該要喜歡我。

萬提斯說過一句話:哪怕你是世上最水靈的水蜜桃,仍然會有恨桃子的人。

現實就是,你再怎麼樣,世界上總有不喜歡你的人,而你只能希望你在乎的人都是喜歡你的。這就是願望和現實的差別。而應該和願望的差別在於願望是有實現的可能性。

書中提到,應該思維和願望有一個根本的區別,就是能不能容忍現實跟願望不一樣。區分願望和現實,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也是走出應該思維的關鍵。

近的思維、控制二分法解決你揮之不去的焦慮

第二種應該思維是對自己的應該。這就很好理解了。我看到別人熬夜寫稿子,然後想到自己有著大把的時間卻不好好寫稿子,我就懊悔啊,我就內疚啊,就認為自己應該和別人一樣努力。然後看不到自己努力的部分,沒達到這種廢寢忘食的狀態我就是不努力,就是沒做好。

我相信很多人也會和我有同感。很多時候做事情出於“我應該”這個目的去做事。我應該好好努力,我應該好好攢錢,我應該超過誰,我應該升職等等。出於“應該”而做的事,都不處於內心,而是出於外界給你樹立的標準。

那些做事兒的人會想這麼多嗎?他們只會關注事情有沒有做完,把注意力全放在做事兒上。

近的思維、控制二分法解決你揮之不去的焦慮

那麼,我們該如何走焦慮呢?這裡有一個控制二分法和近的思維能夠幫助你緩解焦慮。

如何走出焦慮:

一、 控制二分法

控制二分法的意思是:努力控制我們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圖控制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

這句話很直白也很容易理解,妄圖控制就像是用“應該思維”去看待世界,妄圖讓你的期望成為現實,妄圖讓現實世界和自己構想的世界妥協。

《奇葩說》有一期節目李誕說過一句尼布爾的名言:上帝啊,請賜予我勇氣,讓我改變能夠改變的事情;請賜予我胸懷,讓我能夠接納不能改變的事情;請賜予我智慧,讓我分辨這兩者。

近的思維、控制二分法解決你揮之不去的焦慮

這裡有一個故事是來自於愛彼克泰德的,他說:“我們的行為就像在海上航行。我們能做什麼呢?我能做的就是挑選舵手、水手、啟航的日期和時刻。接著,船在海上遇到了風暴。我有什麼好擔心的?我該做的都已經做了,接下來該由舵手來負責。如果天氣不好,船無法航行,我們心煩意亂地坐著,到處張望,我問:‘現在吹的是什麼風?’舵手回答:‘北風’。我們又能對此做什麼呢?‘什麼時候吹西風啊?’這得看老天爺啊。

近的思維、控制二分法解決你揮之不去的焦慮

不管是做選擇還是做事情,我們總會擔心結果不好怎麼辦,我要是面試沒過怎麼辦。曾經問過一個心理諮詢師,如何做出選擇。她說,接受你自己做出的選擇,不管對錯,至少是你自己做出來的,你要感謝自己。

很多結果我們是沒辦法控制的。比如你去面試,你能做到的是全力以赴,面試前好好了解公司狀況,仔細分析公司招聘要求。做好充足的準備就是我們能夠控制的事情。那麼面試結果,面試官的評價,面試官如何選擇就屬於不可控狀態。

如果面試不成功,如果你已經在可控方面盡力而為,就無需為自己不可控的結果而後悔,不用去內疚是不是自己還可以再努力點。

所以,下次你覺得自己開始焦慮了,想一想你焦慮的是不可控的結果,還是可控的自己。

近的思維、控制二分法解決你揮之不去的焦慮

二、掌握近的思維

作者陳海賢說:“近的思維,就是關注真實的、正在發生的、近的事情,這些事情是流動的,在特定環境裡,會不斷髮生變化。

遠的思維,是指關注想象中的、抽象的、遠的事情。這些事情是靜止的、僵固的,是我們頭腦中已有的東西,與現實的情境無關。

我寫稿子的時候,很浮躁,經常性坐不住。手機躺在身邊,寫了五分鐘就抓起來看看有沒有新的消息,被子裡沒水了,跑下樓去裝水喝,窗戶上有蒼蠅我拿著掃把過去趕。內心的想法太多,無法安靜下來專注做一件事情。如果你一旦專注在一件事情上,你就已經在這件事裡面了。

近的思維、控制二分法解決你揮之不去的焦慮

那麼我們如何掌握近的思維呢?從你的說話方式,言語出發。為什麼是從言語出發。這就要聯繫一個效應叫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指的是: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

那麼還有反安慰劑效應,病人不相信自己吃了這個藥後,症狀也不會得到舒緩。

說白了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如果你整天告訴自己“我不行”、“我做不好”、“我沒能力”,那麼你就越來越像你暗示給自己的樣子。反過來,如果你告訴自己“自己已經很不錯了”、“今天還是要做更棒的自己噢”,這樣的積極暗示時,你整個心態都會變得很自信。

近的思維、控制二分法解決你揮之不去的焦慮

那麼如何掌握近的思維呢?

①用描述性語言,而不用評價性語言

描述性語言,就是不加評價,不用形容詞,只用動詞描述正在發生的事情。

比如說你要告訴閨蜜自己把一件事情辦砸了,你千萬不要說“我感覺自己好沒用,把一件事情辦砸了”這樣對自己產生評價的話,你可以說:“今天我忘記給經理報備任務進度,然後經理批評我怎麼沒有把事情辦好。”這是在進行客觀事實的陳述。

當你給自己描述成“好沒用”,這是給自己貼了一道“好沒用”的標籤。當未來你再次犯錯時,這個標籤就會加深,直到內心也認同了自己不優秀,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認為,人生不應給自己設限,也不應隨意給自己貼上任何標籤,標籤是一旦貼上就很難撕下來的東西。

近的思維、控制二分法解決你揮之不去的焦慮

②問具體的問題,而不是抽象的問題

提問在生活中很常見,問好一個問題,其實就已經將問題解決了一半。如果你想解決自己的焦慮,就把問題描述得更具體,這樣才能看到真正的原因所在。

作者陳海賢發現,當詢問者提問一個很寬泛的問題,他都讓詢問者仔細描述這個問題出現的場景。

提問方式,反映了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寬泛的問題並不是真的在找解決辦法,這種思維方式本來就已經是問題。

如果有一個來訪者問陳海賢:“我每次見人都會覺得緊張怎麼辦?”這個問題問的就很寬泛。見什麼人你會覺得緊張,但是見另外一些人你反而不會緊張,什麼情況下你會緊張,什麼樣的氛圍能讓你心情愉悅。

最好的提問題公式=問題產生場景+事情經過+你的感受。你可以這麼說:“我昨天去經理辦公室的時候,我感覺自己整個人都在發抖,心跳的很快,我很緊張。路上碰到經理打招呼也會緊張。”

為什麼要問具體的問題。因為生活中你產生情緒都是由人由物引起,這次你解決了這一個具體的問題,下次再碰見類似的場景,你便可以套這次的解決模板去解決。

近的思維、控制二分法解決你揮之不去的焦慮

③關注現在能做的,而不是關注事情的結果

有一句話說得好:不是因為有了希望才努力,而是因為有了努力才希望。如果因為一個結果有可能是壞的而不去做,那麼生活中你就會被束縛住了身體。如果你因為結果是壞的而對自己產生了懷疑,那麼你就一直會懷疑自己做不好。

作者粥左羅說,自己每一篇文章都是很認真的去寫,並不是說寫蹭熱點的文章是最認真的,是每一篇都很認真。

老話說得好:盡人事,聽天命。凡事盡力而為,結果順應天命,不管好壞,都做到問心無愧即可。這就是上面所說到的“控制二分法”。

作者陳海賢告訴我們,可以用這兩個問題來提醒自己,隨時把意識拉回到近的思維思考現實:1.我現在能做什麼?2.我願意做嗎?

舉個例子。比如你要上臺做一次演講。先問問自己能做什麼,蒐集信息,整理素材,寫演講稿,找朋友試講等等,這些是你在準備一場演講中可以想到並且做到的事,那麼你再問問自己願意做嗎?這兩個問題能夠把你拉回到現實裡,先不去想我這次演講的結果到底如何,關注當下能夠把控的事情。

近的思維、控制二分法解決你揮之不去的焦慮

當焦慮成為時代特徵時,你又該如何從焦慮中抽身?邱晨有一段話說的特別好:

所有不解決我問題,卻要我消化情緒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當焦慮成為你的情緒流氓時,你就要學會抽身,運用控制二分法更多關注自己能做的,掌握近的思維,從思維方式糾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