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同样的行驶速度,为什么有的车坐在里面会觉得很快,有的车会觉得很慢?

catcatkk


其实速度和速度感是两回事,前者是一种客观的物理属性,后者却是我们对速度的主观感受,由于人们主观的感受往往会受到诸多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所以哪怕车速相同,但是不同的车也会让人有截然不同的速度感。那么具体会导致这种主观偏差的因素有哪些呢?主要分文视觉、听觉和路感。


视线的水平高度会影响速度感

人脑对速度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来依赖于视觉,因此视觉信息就会在最大程度上“欺骗”我们的大脑。在视觉画面上,大脑会通过比对参照物的移动速度来评估速度,比如远处有一棵树,它花了多长时间移动到了眼睛跟前,通过估算这颗树与眼睛的距离,以及树的移动时间,再将距离和时间进行计算,就得出了自己移动的速度。当然这个计算和我们上物理课做的计算不同,它纯粹是一种大脑的本能反应,而且是在瞬间完成的,并不受理性所控制,因此就带有很强烈的主观色彩。

我们坐在车内,眼睛看到的是车外的景象,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觉参照物就是路面。路面上无数个参照点会朝着眼睛的方向移动,它们所带来的速度信息就会被大脑采纳。有意思的是,由于视线夹角的问题,人的视线越低,路面与视线的夹角越小,路面参照点向眼睛移动的速度分量就越大,因此人的速度感就越强。而反之就越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坐公交车的时候,总觉得司机师傅开得慢,其实公交车在市区的平均速度不比小车慢,原因就在于公交车的座位比小轿车的车顶还要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玩过卡丁车,卡丁车的车速其实并不快,娱乐型卡丁车的最高时速也就是60km/h,但是驾驶卡丁车的时候你就会觉得速度感十足,特别刺激,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座位几乎是贴在地面上的,驾驶员的视野相当低。此外,还有那些跑车的视野也都很低,就会给驾驶者一种高于真实速度的错觉。


行驶噪音越大,速度感越强

说完了视觉,再来说说听觉的影响。人的大脑不仅把视觉信号作为判断速度的主要信息,而且会通过耳朵收集相关的行驶噪音作为另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人类大脑的判断逻辑来自于远古时代,原始人奔跑的速度越快,耳边呼呼的风噪声就越大,今天虽然我们坐的是汽车,但是大脑任然延用了这个原始逻辑,因此我们就本能地认为行驶噪音越大,车速越快,这个噪音不仅来源于风噪还有胎噪、发动机噪音和机械噪音等一切会随着速度变化而变化的音源。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玩赛车游戏的时候,如果不开声音,明显就会觉得没那么刺激,这就是听觉带来的速度感被削弱了。此外,大家还可以做个实验,以同样的车速开车,关着窗子和开着窗子,你会觉得开窗时的车速更快,你也会更紧张,这就是声音的力量。


路感对速度感的影响

所谓的路感其实就是乘客通过身体感受到由车辆传递而来的触觉和动态感官,比如方向盘、踏板、挡杆、座椅等会将路面的信息反馈给身体,让身体跟着颠簸摇晃,这就是路感。路感也是大脑判断速度的重要信息来源,震动频率越高、幅度越大,给大脑的速度感就越强。


一辆车的底盘调教会大大影响路感的强度,比如轮胎的软硬、避震的阻尼、弹簧的强度、悬架的结构等等。不同汽车的底盘调教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不管在直线行驶还是过弯过程中,车内乘客的感受都会完全不同。比如一辆调教偏运动的车子,直线时路感强烈,对地面的反馈很敏感,过弯时侧倾小,乘客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离心作用,这样的车乘坐起来的速度感就要更强一点。反之一辆调教偏舒适的车子给乘坐着的速度感就会弱一点。


综上所述,速度感是人们的主观感受,主要受到视觉、听觉和路感的干扰,因此就会出现同一速度但是出现不同速度感受的情况。

只讲真话的硬核系说车,关注“马头人车库”


马头人车库


对于同样的速度不同车型感觉快慢不一样,相信很多人应该都深有体会,有人说这是前挡风玻璃有减速效果,由此也出现了“减速玻璃”这一概念,因为车型不同所使用的减速玻璃有所区别,所以车速快慢感觉有差异,到底是不是这个原因呢?本次就详细来说一下:


先来看“减速玻璃”,都知道速度是相对的,最直接的体现方式是参照物“移动”的快慢,或者说是同样视野范围内停留时间的长短,停留时间越短速度就越快,如果玻璃真的有减速效果,那在车内所看到的道路以及各种参照物在视野内的停留时间就要变长,因此必然会出现一个时间差,可这是真真正正的“实时画面”,不像视频可以进行慢放,真是像上面说那产生的“时间差”去哪里了呢?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其实开车时驾驶者和乘坐者对速度的感受也有差异,因为两者的参照物往往不同,驾驶者需要及时观察路况,随着车辆的前进参照物不断变化,大多数在视野内不会停留太长时间,而乘坐者往往盯住前方的某些参照物,视线往往会随之变化,也就是参照物在其视野内停留时间较长,所以相比之下会感觉车速慢,这就是为什么明明开的很快了,偶尔有人还在旁边说慢的原因,当然乘坐者如果是帮驾驶者观察路况,那对速度的感觉也不慢,有时因为没有开车等原因看的路况会更全面,参照物在视野内不断变化,反而会感觉速度更快。


以上主要介绍参照物对速度的影响,实际上速度快慢和自身的实际感受还有很大关系,这才是问题的原因所在,因为说同样速度不同车型感觉有快有慢,往往是除了车型以外其他因素相同,问题说到底就是:同一时速下开或坐“好车”会感觉慢,因为好车的底盘会更加扎实、隔音效果会更优秀,如果另一辆“不好的车”同样速度下飘飘忽忽有种难以驾控的感觉,再加上比较大的噪音,那感觉快就很正常了,举个跨度稍微大点的例子骑自行车,时速超过30公里后就会感觉很快了,而相比之下开车是感觉真慢啊,原因很简单,就是自行车那稳定性真不能和汽车比,同样道理的还有高铁,只是知道时速能超过300公里很快,但是依靠超高的稳定性和噪音控制,乘坐时并不会感到有多么的快。

综上所述,汽车的稳定性、隔音等因素会对驾乘者的速度感受产生很大影响,在速度相同的前提下,车辆越稳定、噪音越小,那就会感觉速度相对要慢一些,所以经常会有人说开好车没感觉怎么着速度就上来了(当然这也有动力做基础),反之就会觉得速度相对更快。

希望以上分析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汽车实说


你说的这是人体对速度的感受。

速度分3种。

①无参照物的恒速运动。比如地球载着人体绕太阳环形轨道的运动,这个速度很快,大约30千米/秒(其实也有快慢加减速,但变化很小,近似认为是恒速运动)。人体对这样的恒定速度运动,是没有感觉的,否则有的人从出生开始就要开始晕地球,那是不用想怎么能活着。。。

②加减速运动。这是人体能直接感受到的运动,近似于重力加速度,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会对加减速反馈信号,而且依个人耐受能力的不同区别明显,体质好的人能耐受到9G过载,体质差的1-2G就开始呕吐。

③有参照系的恒速运动。这也是人体能感受到的运动,但主要是通过脑力的视觉计算配合内耳定位功能来感受。

人主观上对速度快慢感受的变化,主要受状况③影响.

1,当大脑低速计算时,比如早晨刚睡醒。视觉图像的计算会变得困难,此时视觉图像堆积,人主观上就会认为速度很快。

2,大脑全速计算。此时视觉获取的图像都会被及时处理,人会对速度不敏感,认为速度不快。

3,大脑疲劳状态。此时视觉获取图像和大脑的计算能力同时下降,人对速度不敏感。


风飘飘4783832


你好,我是专注于汽车的懂哥

这个问题我想坐过车的朋友都遇到过,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主要因为一下几个原因

一,参照物的原因

虽然我们的速度都是相同的,但是在空旷的地方行驶给人的感觉会很慢,因为没有参照物,如果在两边有树或者护栏的地方就会感觉刷刷的很快

二,车辆调教的问题

有的车车架比较软,车辆加速或者刹车的时候人会有比较明显的感觉,相对来说就会感觉快,而悬架比较中庸或者偏硬的车子感觉相对就慢!

三,车型原因

在坐轿车的时候因为坐姿较低,就会产生贴地飞行的错觉,而越野车相对较高,视野开阔,给人的感觉就慢!

四,车辆反馈

对于不同的速度每台车的反馈是不同的,有的初始速度很快,有的后段很猛,有的车子会飘,有的很稳,给乘客的反馈也不同

主要还是人的自我感官的问题,车速是没有变化的


游子苏漂


10万的车挡风和100万的车挡风玻璃了解一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