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清朝能夠入駐中原,最後統一天下,是僥倖,還是歷史必然?

武小六dream



成功的重點


其實現在 很多人都認為,清朝能夠入主中原,都是吳三桂那混球放清軍進來的。這才導致清軍能這麼迅速的佔領中原。這其實是我們的認知錯誤,山海關似乎成為了擋住清軍的有力保障。


事實卻不是如此,絕對不是僥倖。

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四月七日,清朝調滿、蒙、漢兵,幾乎傾巢出動,由多爾袞率領南下。此次清軍的行軍路線,計劃仍採用過去入關南下的路線,即繞過山海關,由突入。四月十五日,清軍進至翁後接到鎮守山海關的明遼東總兵吳三桂的“乞師”書,立刻改道向山海關進軍。

可以說之前清軍就已經繞過山海關來攻打,這次遇到了吳三桂求他們來攻打李自成,這也是意外之舉,就算不入關他們也能進中原,只是慢了些。

四次繞過山海關,經驗豐富

而且從1629年開始到1642年,這之間13年時間,清軍四次繞過山海關劫掠,攻克88城,掠走數以萬計的金銀財寶、綾羅綢緞、各種物資,擄走幾十萬人口,為清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順便還讓崇禎帝殺了袁崇煥,除去了勁敵。

尤其是第四次繞過山海關,

皇太極再次派阿巴泰、圖爾格等統兵叩關。這次也是兵分兩路,左路軍從界嶺口毀邊牆而入,右路軍自黃崖口(北京密雲東北大黃崖口)攻破長城入關,攻克薊州城。清軍一路南下,如無人之境,攻克曹、濮,山東等諸州縣,滋陽王、安丘郡王、陽信郡王以及樂陵郡王等數位藩王被俘,魯王自殺。清軍所向披靡,但是仍然沒有留在關內,而是劫掠一番從懷柔出關,返回遼東。

可以說清軍直接跑到山東來搶劫了,為什麼不攻佔城池呢,就是怕被關門打狗,所以才搶一下就跑。

至於清軍入關也是歷史的必然,李自成攻佔北京後,吳三桂就成了兩邊爭奪的肥肉,本來已經打算投降李自成,可不知怎麼回事,吳三桂半路變卦,又跑回去佔領了山海關,引清軍入關,李自成瞬間處於劣勢,被逼放棄北京。此後,清軍攻佔北京,打仗無往不利,順利佔領了中原大部。

這也是歷史必然啊。


歷史研究課


清朝能夠入主中原,最後一統天下,應該說是歷史的必然,但是,其中包含著極大的僥倖成分。

因為明朝政治高度腐敗,軍制糜爛敗壞,再加上明末連年災荒,流民起義烽火四起,關外清軍不斷侵犯,使得明朝政府左支右拙,內外交困,最終在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之下,明朝的統治覆亡了。

清朝統治者抓住了這一歷史良機,採取了一系列正確的政治措施,進入山海關,逐鹿中原,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清朝的勝利,可以說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是,其中具有極大的僥倖成分。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1.李自成大順政權政策措施失誤,而李自成本人在勝利面前頭腦膨脹,驕傲輕敵。

李自成軍事上的失誤:

作為當時漢族武裝中力量最大的一支隊伍,李自成擁有百萬大軍,可謂是兵強馬壯;但是,李自成在進軍北京的時候,並沒有認識到在消滅了明軍的重兵集團之後,遼東的滿清軍隊已經成為大順政權的主要敵人;他在消滅了孫傳庭的秦兵主力以後,頭腦極其膨脹,盲目地以為中國北方已經可以任由自己馳騁縱橫,再也沒有對手了。在此思想的主導下,李自成進軍北京之時,沒有集結太多的兵馬,僅率老營主力十幾萬人,兵分兩路,開始了征程。

而在西北地區、湖北德安四府、河南等地,李自成留下了大批軍隊,為下一步進軍江南、統一全國作準備。

因此,在山海關大戰之時,由於一路分兵駐守各地,還要分兵保衛北京,李自成帶到山海關的兵力並不多,大概有5、6萬人馬。這些人馬可以打敗吳三桂的關寧軍,卻無法抵擋10幾萬清軍的偷襲。

李自成政治上的失誤:

在進入北京之後,其實明朝的官紳階層已經歸心於李自成了,都在盼望李自成建立新朝、恢復封建統治秩序。可是,李自成大順政權未能完成農民起義向封建統治的轉變,一味延續過去“打富濟貧、追贓助餉”的老政策,對明朝官紳進行了嚴厲地打擊,使明朝官紳階層大失所望,從而在李自成兵敗山海關以後,他們紛紛起來發動叛亂,響應清軍的進攻。

明朝官紳階層發動的叛亂,使李自成措手不及,狼狽不堪,只得一路潰退回陝西。

2.農民起義軍內部傾軋,李自成、張獻忠關係破裂,未能聯合抗清。

由於李自成過早地剷除羅汝才、賀一龍等農民軍領袖,導致張獻忠、老回回馬守應等農民軍對李自成避而遠之。後來,在李自成被清軍一路追擊之時,各路農民軍都持幸災樂禍的觀望態度,無人去援助李自成。

最終,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被清軍各個擊破,李自成、張獻忠先後犧牲了,龐大的農民軍隊伍失去了領袖人物,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大部分投降了清軍。

3.南明朝廷延續了朋黨之爭,內部鬥爭激烈,沒能形成對外抗清的合力。

南明小朝廷自建立之初,就烏煙瘴氣,黨爭激烈。以東林黨人的復社與閹黨的鬥爭繼續進行權力鬥爭。雙方你來我往,互下絆子,鬥得不亦樂乎,完全不顧清軍的耽耽虎視。

4.南明重臣大多昏聵無能,不能擔負起反清復明的歷史重任。

南明朝廷中的重臣史可法、何騰蛟、瞿式耜等人,都不具備力挽狂瀾的政治能力。他們一味沉溺於“借虜平寇”的幻想,一廂情願地企盼著與清廷劃江而治。結果卻是錯失良機,未能乘勢出兵河南、山東等地;而清軍在打敗了李自成、張獻忠之後,轉過頭來就消滅了南明幾個小朝廷。

4.抗清將領在取得勝利、形勢大好之際,往往莫名其妙地驕傲輕敵,招致慘敗。

南明並不是沒有取得過勝利,清軍也不是一帆風順。但是,抗清將領們的幾次驕傲自滿,給清軍以可乘之機。

劉文秀保寧慘敗、李定國新會之敗、鄭成功南京城下的大敗,都是在即將大勝之際,因為主帥在一路獲勝的情況下,喪失清醒的頭腦,驕傲輕敵,給了清軍喘息的機會,最後為清軍所乘,大敗而回。

5.孫可望利令智昏,挑起內訌,喪失了反清鬥爭的大好形勢。

孫可望是南明最有才幹的領軍人物。他是真正的軍政全才,尤其擅長政務處理。他一手建立了大西南反清基地,把大西軍餘部訓練成為打擊清軍的骨幹力量;他聯明抗清,對西南地區的明朝軍閥勢力毫不手軟,一律重拳出擊,予以消滅;使得永曆朝廷能夠做到軍令政令的統一。

在孫可望的主持下,以大西軍為主的南明軍隊大舉反擊,一度打得清廷準備放棄西南七省,與永曆朝廷劃江而治。

但是,在勝利面前,孫可望頭腦膨脹起來,再加上南明一些投靠孫可望的無恥文臣的不斷慫恿,孫可望竟然企圖廢掉永曆帝,由自己取而代之。

孫可望的野心遭到李定國、劉文秀的反對,最終釀成了南明軍隊的一場大內訌。孫可望在內訌中失敗,眾叛親離;激怒之下,孫可望為了報仇,竟然投降清軍,作了可恥的帶路黨。

孫可望的內訌以及叛變投敵,給南明抗清鬥爭帶來了最嚴重的惡劣影響,使大西南反清鬥爭從此走向失敗。

6.清廷政治策略得當,使明朝官紳階層盡心竭力地為滿清統治者服務。

由於清朝統治者的政治策略極其得當,洪承疇、吳三桂等明朝降臣對其忠心耿耿,甘願效盡犬馬之勞。而且,明末清初有個特別奇怪的現象:明朝軍隊看上去不堪一擊,可是一旦他們投降了清軍,掉過頭來鎮壓反清鬥爭的時候,立馬就變得戰鬥力極強,兇殘無比。他們在清朝統一中國的戰爭中,為滿清統治者立下了汗馬功勞。

結語:清朝得天下,有自己政治措施得當的一面;也有南明朝廷腐敗不堪的一面。應該說,清朝統一天下,是歷史的必然,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清廷確實是有很大的僥倖成分。


品茗讀史


大清入住中原絕對是運氣,崇禎皇帝稍微給力,大明不會亡。

大明雖沒落,但是其人口,佔地面積巨大,女真人雖強,戰地面積小,可戰兵馬就幾十萬,經不住持久戰,和大明不是一個量級的。大清能入住中原的運氣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一、崇禎帝能力問題,崇禎帝喜歡猜忌,不會識人善用,他手下不乏能征善戰之人,袁崇煥、賀人龍、祖大壽、盧象升等皆猛人,崇禎帝關鍵老犯渾,讓大將枉死,自費武功。其他聰明人,不敢跟著崇禎混了,崇禎啟用你的時候,就是離死不遠的時候,破北京時,沒人勤王,左玉良手握八十萬大軍竟然按兵不動。

二、自然災害,崇禎帝也是夠背的,在位幾年,連年乾旱,顆粒無收,農民揭竿而起,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軍拖垮朝廷,李自成更是攻破北京,滅了大明,其實李自成本意不是滅大明,只是想讓崇禎封他西北王,可朱家皇帝骨頭硬,不封異姓王,李自成一衝動,給我攻北京,沒想到竟然給破城了,順便霸佔陳圓圓,吳三桂倒戈,假如崇禎帝封李自成為西北王讓李出山海關,火併女真人,崇禎坐收漁翁之利,豈不美哉。

三、李成梁擁兵自重,養虎為患。努爾哈赤的軍事才能是李一手調教,八旗騎兵更是仿製李的軍隊建成,李成梁一己之私,為大明買下了禍患。


饕餮中國


題主好

滿清入主中中原是歷史規律的重用下必然的結果,僥倖只是加強了歷史必然這種說法。

公元1644年是中原大地熱鬧非凡的一年,大明,大順,大清,大西四個政權相互交鋒,都在追逐誰才是中原最強的政權。

清朝入駐中原的前夜,大明朝的最後一任皇帝崇禎帝在17年,這是17年崇禎帝兢兢業業,勵精圖治,可惜用人不當,加上自己剛愎自用,明朝內部卻也是一片腐敗,官員們人人自危,面對李自成的大順軍卻無可奈何,1644年明朝這輛列車到站了李自成攻破北京,大舉入侵,崇禎帝自縊於煤山,明朝滅亡。

山海關守家吳三桂,打著為崇禎帝報仇的幌子,其實是為了擊敗李自成的大順軍,藉機放清軍入關,從此清軍入無人之境,輕鬆擊敗李自成,此後順治帝即位後,下令多爾袞進駐北京,正式成為中原地區的正統政權。

清朝入駐中原始正好搭上了歷史規律的列車,而明朝已經不再符合歷史規律的需要,自然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小歷史課堂


凡是發生的都叫歷史必然。

但是必然和偶然不是相對的,而是辯證統一的。

必然中包含著偶然,無數個偶然才組成了必然。

從全球角度看,如果不是地球進入了小冰河時期,大旱大澇相繼出現,也不會產生這麼多流民,沒有這麼多流民,也就不會有李自成張獻忠這些農民起義。沒有農民起義,也就不會有明朝財政的捉襟見肘,沒有明朝財政的困局,也就不會導致農民起義一再按不下去。內外交困,造成無法解開的死局。

從皇帝和大臣來看,這個時代後來的粉絲吹捧為“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談,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已經沒有了一點文化彈性,倘若他們能主動和談,用和親或者其他方式羈縻住清廷,懷柔綏靖和武力彈壓並用,或許事情也有迴旋的餘地。但是歷史走入了死衚衕,所有人都擰著脖子不屈服。

甚至當李自成打過來的時候,連太子都不能送出去。以至於南明朝廷後來藩王接連稱帝,搞得擰不成一個拳頭。

再加上一系列具體的事件,如袁崇煥,如吳三桂,如黨政,如土地兼併,積重難返,所有的偶然事件最終都把箭頭指向了同一個方向,這就成了必然。


錦翼


明朝滅亡是必然的,清朝一統天下相對來說很多的偶然。

首先說明朝從仁宣以後,歷代的皇上都是奇奇怪怪的,好什麼的都有,什麼做木匠的,養獅子老虎的,什麼喜歡大齡剩女的,求仙問道的。

就是沒有一個愛好當皇上的。

這就是所謂的歷史週期律吧。政權都會經歷興衰,像波紋似的上下起伏,每當老百姓快要絕望的時候,啪嚓死一皇上,改朝換代。新君登基,大赦天下。開恩科。一大堆好處。老百姓又重新燃起希望。等啥時候在上來啥皇上,老百姓都不興奮了,再加上點天災人禍。那就離改朝換代不遠了。

從當時形式來看,有很多種可能。如果崇禎不死。跑到南邊。

如果李自成進了北京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和吳三桂聯手。

但是從長遠來看,還是清朝統一天下。

因為天下的大勢在清朝這邊,他們思想更直接,就是攻城掠地搶地盤,而明朝裡面自從崇禎死了以後,南明小朝廷四分五裂,各打各的旗,各吹各的號。

李自成進了北京一系列錯誤的做法,之間把他帶進墳墓裡了!


帥墩墩很實在


清朝入駐中原,統一天下,決不是僥倖,而是其三代人,四位領導人不懈努力的結果。


一,努爾哈赤的“伐大樹”策略

努爾哈赤是個相當牛逼的人,他最大的功績就是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後金國,為後代進取中原打下了基礎。努爾哈赤為了統一女真各部,從萬曆十一年他25歲起兵為祖為父報仇,到萬曆四十四年他建都赫圖阿拉(撫順),共用了33年,他的策略是“伐大樹”,“欲伐大木,豈能驟折,必以斧伐之,漸至微細,然後能折”。“欲一舉滅其勢均力敵之大國,豈能盡滅之?先剪除其外圍部眾,獨留其大村(都城),如此,則無僕何以為主,無民何以為君”。不斷地削弱對手,最後消滅對手。

他滅女真各部尚且如此,對付明朝也是一樣的,所以他生命的最後十年,就是蠶食明朝在遼東的土地。


二,皇太極雄才大略,是清軍入關,統一天下的關鍵人物

皇太極是清朝能夠入主中原的關鍵人物。他最大的功績有兩個:一是收服漠南蒙古,造成滿蒙聯手,南向爭天下,二是改國號為清,籠絡漢族,重用漢族文人與降將。

皇太極建立了蒙古八旗,漢軍八旗,擴大了他的統治基礎。他的胸懷是很大的,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被皇太極打敗,死在甘肅,林丹汗的兒子額哲投降後,皇太極封其察哈爾親王,並且將女兒嫁給額哲,其實就是希望察哈爾部為他打天下。

為了收降祖大壽,皇太極可以說是展示了極大的誠意。祖大壽在大淩河之戰後投降清朝,皇太極對祖大壽等降將用最高的抱腰禮迎接(大概跟西方人的擁抱貼面相似,據說是要單膝跪地,擁抱貼面),後來祖大壽叛回錦州,皇太極依然一再攻心,最後錦州城破以後,祖大壽再次投降,皇太極也沒有殺他,依然封了他的官,只是沒有再重用。祖大壽後來一直活到順治朝。

為了收服洪承疇,皇太極動了用所有的人去勸降,據說還有他的老婆,最後洪承略歸附。

從皇太極這樣處心積慮地籠絡蒙古與漢人,乃至於改國號為清,就可以看出他有了入主中原的志向。但是歷史的戲劇性在於,1643年,就在清軍入關的前一年,皇太極猝死了,據說是腦溢血或者心臟病。


三,多爾袞與順治的努力

1644年,李自成進京,崇禎帝吊死在煤山。而李自成又缺乏政治頭腦,逼反了吳三桂,一直關注著中原局勢的清朝當局立即順勢而為,抓住吳三桂的借兵請求,收降了吳三桂,山海關之戰大敗李自成,然後一路追擊,第二年李自成就在湖北兵敗而亡。在這個過程中,清朝不斷地招降漢族降將,最後吳三桂1662年在昆明絞死了南明永曆帝,鄭成功敗走臺灣,清朝完成了對中國大陸的統一。


四,李自成的脆弱

1637年,李自成還是個帶著17人逃到商洛山中的失敗者,但是次年皇太極入關劫掠,削弱明朝的國力,李自成得到了喘息之機,明軍還要對付張獻忠等農民軍,1639年,李自成趁機帶領幾千人馬殺出商洛山,在短短的五年時間裡,戰河南,陝西,由山西入居庸關,攻入北京。可以說贏得太快,幾乎等同於流寇,沒有建立鞏固的根據地,所以一敗塗地,一年就滅亡了。

李自成的團隊也是不牢固的,他的合夥人羅汝才被李自成殺了,他軍師牛金星和宋獻策投降了清朝,沒有堅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與清朝的團隊完全無法比。


五,南明政權的內亂

與清朝強大的軍事實力和高超的政治策略相反,南明政權可以說是兩者皆無。先是為了誰做皇帝,一場文官集團的內亂,大大削弱了凝聚力,最後選定弘光帝在南京即位後,江北四鎮的軍隊竟然在清軍面前直接投降,還把弘光帝送給了清軍;隆武帝即位後,他的主要依靠力量,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又懷有私心,最後逼得隆武帝出走,在贛州被俘,絕食而死,鄭芝龍還被清軍誘降;永曆帝即位以後,隊伍原本越來越少,地盤越來越偏,依然不團結,內部傾軋,互不配合,即使是李定國與鄭成功這樣的名將,也沒有統一的聯合作戰,所以鄭成功北伐時候,在南京功敗垂成。南明換了三個皇帝,每一個都是先敗於內訌。


可以說,在明朝末年這場大亂世中,只有清朝具備了足夠的主觀力量與客觀力量,做了最充分的準備,花了最長的時間,其它的團隊真的是上不了檯面,只能陪打。


再思樓紀


這個問題小編來回答一下吧。小編認為清朝入駐中原。其實是有很多偶然性發生的。因為小兵認為如果沒有李自成的起義。清朝不可能會有機會入主中原。

首先有一點是很關鍵的。就是吳三桂鎮守的山海關。如果山海關不破,我相信清軍基本上沒辦法打入中原的。要不是李自成犯了重大失誤。得罪了吳三桂。會導致吳三桂對造反。我相信如果沒有吳三桂的幫助,清朝也不可能這麼順利的進入山海關。

接下來我們就來講講吳三桂為什麼會造反。吳三桂原本是沒有心事造反。他只是想回家安穩的過日子,跟陳圓圓,相信怒髮衝冠為紅顏,這個大家不會陌生吧?這句話說的就是吳三桂。吳三桂跟陳圓圓的愛情故事也是被大家傳的沸沸揚揚。李自成要安撫吳三桂,結果還派人去抄了他的家。

吳三桂走到半路聽到此事。氣得暴跳如雷,直接回去把前來接應的李自成的人馬全部殺光了,自己重新回到山海關。而山海關地勢險要,但李自成兵馬眾多。李自成聞訊大怒。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山海關。吳三桂拼命抵擋,但是到後面軍隊逐漸消耗殆盡。他急忙寫信給女真族求救。而當時女真人相當狡猾。他們要求只能進入山海關才能協助他。吳三桂經過再三衡量最終毫無辦法,也只好答應了下來。女貞人等到吳三桂的軍隊消耗的基本上快玩的時候他們才從旁邊殺出大敗農民軍。李自成慌忙逃走。

回到北京城殺了吳三桂一家。吳三桂也徹底投降了清軍。其實我認為清朝能夠入住中原有很大的偶然性。其偶然性就在於如果沒有李自成的錯誤決定,說不定清軍根本就沒有機會入主中原。這還要多虧了當時的多爾袞審時度勢。幫助順治皇帝入主中原。

所以他後面被封為攝政王。也自然有它的道理。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啦,希望大家多多點贊關注評論,謝謝大家的觀看。


最強大的我們


是必然,儘管這麼說心裡很難受。

華夏曆史上,最大的威脅,一直是來自於北方蠻族,雖然不斷修長城有一定緩解,而且明朝,漢朝,也都對草原有強烈的反擊,但沒有搞定過。

原因就是騎兵,尤其有了馬鞍後的騎兵,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是無敵的王者。歐洲也差不多,騎兵的被淘汰,是有了機槍之後的事。

漢族就沒有好的養馬地!風雨中的明朝也好,或者大順也罷,不能拖到機槍出現,很難徹底擊敗擊潰辮子兵。

被他們一次次高機動性入侵,掠奪人口掠奪財富,可以預見是打不過他們的,此消彼長不可逆轉,時間長短而已。

當失去皮島,失去朝鮮,失去蒙古的中立,局勢基本上定了。說小冰河,小冰河滿清其實更難熬,但它可以搶,轉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