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寫古體詩堆砌華麗詞藻好不好?詞藻和意境哪個更重要?


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只是合理不合理,誠然華麗詞藻固然能使文風瑰麗,讓人耳目一新,欣賞起來心情愉悅,但是過分的用,可能給人一種炫技的印象,好的古體文風清秀又不嬌媚,立意深邃,讀起來朗朗上口,所以要意境高,耐讀,華麗的詞藻更能錦上添花。


道德是自律


我是詩詞愛好者,雖然寫作水平不高,但在頭條上也陸續發表了些古體詩,對於這個問題,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一首好的古體詩,在用詞造句、竟境等各方面都是重要的。

古詩的意境好比現在文章的中心思想。我們在評價古典文學的時候,就有兩個標準,一個是文學價值,一個是思想價值。比如《紅樓夢》這部名著,小說中不但優美的詩詞眾多,而且中心突出,思想先進,所以成為文學鉅著。

古代人由於受到所處環境影響,在寫詩時,藉助多種手法,或比或興,以達到自己寫作的目的。大多數詩中寓意含蓄、深刻,耐人尋味。不象現在人寫文章,觀點直白、思想明瞭。

寫古詩時,在用詞造句上不必刻意去堆砌華麗詞藻。不過,華麗的詞藻如果運用的好,能使文章更加完美和有深度。古人在寫詩時,好的作品不乏都有典故和華麗詞語。如:李商隱的《錦瑟》就如此,詩如下: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作者在詩中用了很多典故,採用比興手法,運用聯想,把聽覺感覺轉化為視覺形象。以片斷意象的組合,創造朦朧的境界。全詩不但詞藻華麗,而且含蓄深沉,意境長遠。詩中典故眾多,運用適當,語言華美而不臃腫。在唐詩中,我認為是一首難得而出色的好詩。

又例如劉禹錫的: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聞笛賦:指西晉向秀作的《思舊賦》。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司馬氏集團而被殺。向秀經過嵇康故居時,見有人吹笛,不禁生悲,於是作《思舊賦》。

爛柯人:指晉人王質。王質上山砍柴,見兩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完了,手中斧把已經朽爛。回到村時,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

詩人用這兩個典故,說自己在外多年,如今回來,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吟誦《聞笛賦》表示哀悼了。詩人暗示自己貶滴時間的長久,又表現了世態的變遷,涵義十分豐富。

在古詩中,象這種運用典故而使詞藻華麗、作品增色的還有很多,這裡不一一舉例。

在眾多的古代詩中,有些詩語句平淡,看似淺顯易懂,實則含義深刻、富有哲理。舉例如下:

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白居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陸游: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朱熹: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象以上這些富含哲理性的詩句還有很多,這裡只選這麼幾例。我們讀了這些句子,能使人產生遐想,寓意深遠。

當然,不管是詞藻華麗也好,語言樸實、淺顯也好,但前題是語句要通順,讀起來流暢、順口。如今不少人寫詩,可能是在意格律的原因,或者是沒有認真挑選語句,使詩中語句讀起來不通順、流暢。現在白化文章中語句不通順大都是病句。古代詩雖然凝縮成短小精煉的句子,但也要求語言通順,流暢自然,否則呦口,不是好詩。

寫古體詩意境十分重要,意境是詩的靈魂。意境可以明白,也可以含蓄,是作者通過文字表達的意途。詩是由詞語組成的,詞語是詩的軀體。語言可以不華美,但也不可以太庸俗。華麗的詞藻如果用的好,並能用上典故,可以使詩更加完美、富有感染力,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不過,刻意堆砌華麗詞藻而使詩句生硬呆板,就起到反作用了。

一首好的詩,就象一杯好酒,喝過覺得甘醇十足,口有餘香。

一首好的詩,就象一杯剛泡的茶,品過覺得清香樸鼻,潤味深長。

所以,寫古體詩,在注重意境的同時,也要注意詞藻的運用。如果用詞不好、淺俗,就象一杯白開水索然無味。如果詞語用的好,全詩就會膾炙人口、精采美妙。


大山之林


當然是意境最重要啦!

沒有意境,而僅僅是堆砌詞藻的詩詞既不能吸引人說明事物也不會流傳。當然古風與格律詩有所不同,作為格律詩平仄和對仗還是需要的。我們仔細閱讀前人的詩詞,尤其是唐代大家他們的詩詞。往往簡潔明快,沒有堆砌詞藻的現象,但是又很合體。比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沒有任何辭藻堆砌的痕跡,但完全對合乎格律詩的要求。

在生活中我們看到很多詩人大量的堆砌辭藻以求獲得華麗的效果,但往往事與願違。有些是晦澀難懂,讀完完全忘記,我們說文以載道,是指文學士是指出人生及社會的道理的意思。

不過堆砌辭藻也不能單單的視為異端,唐代詩人李賀寫的是多詭譎之作,辭藻華麗繁複,使人目不暇接。這樣的作品沒有深厚的文學底蘊,是難以欣賞的。所以作為一個文學作者一定要認真的學習中國古代漢語知識。

話說回來,作為詩詞勢必有他的文學用詞的特殊要求的。作為一首詩,首先要求的是意境,其次是文學文字的編排,也需要必要的文字的運用。

我們不但要學韓愈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氣勢,也要學習很多大詩人為人民而寫作的勇氣。


南屋學士


關於詩詞創作中詞藻和意境哪個重要這個問題,網絡中一直是眾說紛紜。學習詩詞幾年來略有感悟,我說一點個人的淺薄之見,和朋友們一起交流學習。

一首詩詞如果華麗的詞藻只是堆砌文字,內容空洞意境全無,可以說這不是詩詞。反過來說,意境很美,脈絡清晰,佈局合理,文字樸實淺顯易懂,這樣的詩詞也不失為佳作。前賢們這樣的傳世之作有很多。所以相對來說,意境比詞藻更重要。

詞藻華麗第一眼給人的感覺是驚豔的,讀者再仔細看下去,發現意境也很美,那麼這首詩詞的創作無疑是成功的。怎樣才能使自己寫出來的詩詞既有意境,遣詞用字又不落於口水呢?這就需要平時多讀多看積累詞彙,只有這樣才能用優美的字詞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




心若素


“堆砌”是一個貶義詞,泛指寫詩文時,使用大量無用的詞語,從而擴大或加長篇章。所以只要是堆砌,都不好,不管使用的語詞華不華麗。



意境不是詩詞的創作手法。一首詩詞有沒有意境,不是由作者說了算。而是看讀者能不能觸感,讀者能觸及則有,觸不到則無。而詞藻的運用則是一種創作手法,是否使用華麗詞藻,作者可根據需要和創作習慣自行把握。

所以,詞藻和意境不是同一個層面的東西,兩者沒有可比性,更談不上哪個更重要。

詩詞的風格有很多種,如雄渾、瘦勁、自然、沉鬱等等。綺麗也是其中的一種風格。

詩風的綺麗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見解。正所謂六朝金粉,宮體詩採麗競繁,美豔綺靡。儘管貴氣迫人,但因過份雕啄,終成浮華。

唐人寫詩注重精神氣象。晚唐詩人司圖空在《二十四詩品》之《綺麗》中說:“神存富貴,始輕黃金,濃盡必枯,淡者屢深。”

意思是說一首詩的雍容華貴之氣,全在於神,而非堆金積玉的詞藻。極盡雕啄的麗語,往往“濃盡必枯”。而用平淡自然之語,寫綺麗富貴之情,往往含蘊深厚。



詩詞用語華麗也好,質樸也罷,和要表現的主題沒有多大的關聯。宋代詞人追求形神俱備,以華麗詞藻寫愁苦之情的作品俯首可拾。在當下,一首詩詞寫得好與不好,也不是以詞藻是否華麗作為判斷標準。

至於意境,則不是作者說注重就可注重的。其必然是作者對主題有所感悟,然後再憑藉著一系列熟練的創作手法,將感悟化為詩篇,向讀者傳遞。讀者是否感觸到詩的意境,也和本身的閱歷、學養等元素相關。即使是唐宋名篇,也並不是每一個讀者都可感觸到意境。

所以我還是建議一些初學者,不要整天將“意境”掛在口邊,更不要說一些如:“寫詩詞我只注重意境,不管格律章法。”這類話。自古至今,能讓我感觸到意境的詩詞,沒有一首不是有著純熟的創作技法的。

最後再說一次,意境不是創作手法。而是讀者對詩詞的感觸,只產生在讀者端,一首詩詞有沒有意境也只能由讀者說了算。作者只可以通過營造畫境,試圖讓讀者觸及意境,而不能由作者直接說寫出意境。


詩詞書院


大凡筆者,一般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敘事,我們把眼中所見、心中所想,盡力完整、有序的表達出來,這個時候,我們還沒能更好的掌握華麗辭藻的運用,還是在練習文章的整體結構。

第二個階段就是堆詞了,我們想在鄙陋故事梗概裡填充更多的裝飾,就好像我們起初對穿衣的理解,佩戴上華麗的首飾,以彰顯我們的高雅富貴。

第三個階段是用意,這時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結構與詞彙的運用,而行文的最終目的是抒意,無論是詩句、散文等,我們大多敘事後都會對事物表達自己的看法,而我們敘事的過程就是想把讀者帶入我們的意境,讓他彷彿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而這個意境的呈現決定了讀者對文章的感受成度。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合適合理的用詞才能更好的還原事物本源。也像我們後期對衣著的審視,得體最好,切莫浮誇。

古詩人賈島騎驢作詩,得到“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之後又想把“敲”字改為“推”,猶豫不決之際用手做推、敲的樣子,這一幕被詩人韓愈撞見,問明緣由,韓愈思索後說用“敲”字好,這樣才有了傳世至今的名詩《提李凝幽居》,而“推、敲”二字更是留為典故,以代表寫作時對詞句的斟酌。這裡斟酌的自然不是詞語的華麗,而是意境的深遠。

華麗的辭藻只是我們行文的裝飾,有,也要運用得當,才能錦上添花。而意境才是我們要訴說的本體。所以,意境重於辭藻。

題李凝幽居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一點影視界


首先,堆砌華麗的詞藻不好。我認為所有文學創作都不應堆砌華麗的詞藻,不應“濃得化不開”(魯迅語)。人類固然創造了華麗的詞藻,但天下幾乎所有的好文章,都不用華麗的詞藻。

其次,意境比詞藻重要。創作中,使用一些華麗的詞彙、典故、箴言警句,這不是難事,但是要恰如其份地表情狀物、表達意思、寫出意境,遠比詞藻重要。寫出意境,不是一種簡單的事,需要細心觀察,長期積累,學養豐富。“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好文章是‘磨’出來的”。這些話不無道理。


崇陽37


我是一名詩詞愛好者,也寫過一些詩歌。在這方面有一些心得,不妨跟大家一起分享。

一首古詩要滿足幾個特徵。格律,也就是音階。辭藻,不拘古今,以凝練達意為要。意境,文藝作品中描繪的生活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情感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辭藻是血肉,意境是靈魂。意境是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辭藻方面的追求自古就有很多例子。比如,賈島的‘推敲’。一句“僧推月下門”,“僧敲月下門”。已經是經典的故事了。又有後來八股盛行,四六句式。可見古人在辭藻方面的努力了。但辭藻的應用不能過於深奧詭譎,否則會影響意境。真若如此,那就是捨本逐末了。

意境的深遠,往往都是言辭樸質無華一語雙關的。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似無晴卻有晴”等。言語看似淺白,卻寓意深遠。

望廣大詩詞愛好者能在意境方面能有所精進。




玄宗塔里亞


詩詞首重意境,文筆辭藻次之。這一點在古典詩詞裡尤為明顯。

凡意境優美、朗朗上口的詩詞,很少以堆砌華麗詞藻、頻繁用典為能事,大都是明白如話,淺顯易懂的語言,如: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再如:杜牧《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又如: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還有其他著名詩人如岑參、王昌齡、賈島、劉禹錫等等,其詩作無不通俗易懂,婦孺可誦。

這也說明,真正的作詩高手,語言往往是樸實的,純淨的、親民的而且意味雋永的。詩的意境不是靠堆砌華麗詞藻產生,而是作者豐富的人生閱歷、敏感的內心、悲天憫人的情懷和深厚的文學修養綜合碰撞而產生的使讀者發生共鳴的火花。唯其如此,才得以成為經久不衰、歷代傳誦的經典。

如果一味堆砌華麗詞藻或著以用典為能事,故弄玄虛,詰屈聱牙,用來彰顯自己的學問,不但使詩歌失去了純樸自然的本真,而且給人以造作、刻意和華而不實的感覺,效果適得其反。

因此,學寫古體詩應儘量避免堆砌詞藻。





秋夜為我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