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写古体诗堆砌华丽词藻好不好?词藻和意境哪个更重要?


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只是合理不合理,诚然华丽词藻固然能使文风瑰丽,让人耳目一新,欣赏起来心情愉悦,但是过分的用,可能给人一种炫技的印象,好的古体文风清秀又不娇媚,立意深邃,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要意境高,耐读,华丽的词藻更能锦上添花。


道德是自律


我是诗词爱好者,虽然写作水平不高,但在头条上也陆续发表了些古体诗,对于这个问题,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一首好的古体诗,在用词造句、竟境等各方面都是重要的。

古诗的意境好比现在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在评价古典文学的时候,就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文学价值,一个是思想价值。比如《红楼梦》这部名著,小说中不但优美的诗词众多,而且中心突出,思想先进,所以成为文学巨著。

古代人由于受到所处环境影响,在写诗时,借助多种手法,或比或兴,以达到自己写作的目的。大多数诗中寓意含蓄、深刻,耐人寻味。不象现在人写文章,观点直白、思想明了。

写古诗时,在用词造句上不必刻意去堆砌华丽词藻。不过,华丽的词藻如果运用的好,能使文章更加完美和有深度。古人在写诗时,好的作品不乏都有典故和华丽词语。如:李商隐的《锦瑟》就如此,诗如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作者在诗中用了很多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把听觉感觉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断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全诗不但词藻华丽,而且含蓄深沉,意境长远。诗中典故众多,运用适当,语言华美而不臃肿。在唐诗中,我认为是一首难得而出色的好诗。

又例如刘禹锡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见有人吹笛,不禁生悲,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见两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完了,手中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时,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诗人用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多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吟诵《闻笛赋》表示哀悼了。诗人暗示自己贬滴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涵义十分丰富。

在古诗中,象这种运用典故而使词藻华丽、作品增色的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举例。

在众多的古代诗中,有些诗语句平淡,看似浅显易懂,实则含义深刻、富有哲理。举例如下:

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象以上这些富含哲理性的诗句还有很多,这里只选这么几例。我们读了这些句子,能使人产生遐想,寓意深远。

当然,不管是词藻华丽也好,语言朴实、浅显也好,但前题是语句要通顺,读起来流畅、顺口。如今不少人写诗,可能是在意格律的原因,或者是没有认真挑选语句,使诗中语句读起来不通顺、流畅。现在白化文章中语句不通顺大都是病句。古代诗虽然凝缩成短小精炼的句子,但也要求语言通顺,流畅自然,否则呦口,不是好诗。

写古体诗意境十分重要,意境是诗的灵魂。意境可以明白,也可以含蓄,是作者通过文字表达的意途。诗是由词语组成的,词语是诗的躯体。语言可以不华美,但也不可以太庸俗。华丽的词藻如果用的好,并能用上典故,可以使诗更加完美、富有感染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过,刻意堆砌华丽词藻而使诗句生硬呆板,就起到反作用了。

一首好的诗,就象一杯好酒,喝过觉得甘醇十足,口有余香。

一首好的诗,就象一杯刚泡的茶,品过觉得清香朴鼻,润味深长。

所以,写古体诗,在注重意境的同时,也要注意词藻的运用。如果用词不好、浅俗,就象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如果词语用的好,全诗就会脍炙人口、精采美妙。


大山之林


当然是意境最重要啦!

没有意境,而仅仅是堆砌词藻的诗词既不能吸引人说明事物也不会流传。当然古风与格律诗有所不同,作为格律诗平仄和对仗还是需要的。我们仔细阅读前人的诗词,尤其是唐代大家他们的诗词。往往简洁明快,没有堆砌词藻的现象,但是又很合体。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没有任何辞藻堆砌的痕迹,但完全对合乎格律诗的要求。

在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诗人大量的堆砌辞藻以求获得华丽的效果,但往往事与愿违。有些是晦涩难懂,读完完全忘记,我们说文以载道,是指文学士是指出人生及社会的道理的意思。

不过堆砌辞藻也不能单单的视为异端,唐代诗人李贺写的是多诡谲之作,辞藻华丽繁复,使人目不暇接。这样的作品没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是难以欣赏的。所以作为一个文学作者一定要认真的学习中国古代汉语知识。

话说回来,作为诗词势必有他的文学用词的特殊要求的。作为一首诗,首先要求的是意境,其次是文学文字的编排,也需要必要的文字的运用。

我们不但要学韩愈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势,也要学习很多大诗人为人民而写作的勇气。


南屋学士


关于诗词创作中词藻和意境哪个重要这个问题,网络中一直是众说纷纭。学习诗词几年来略有感悟,我说一点个人的浅薄之见,和朋友们一起交流学习。

一首诗词如果华丽的词藻只是堆砌文字,内容空洞意境全无,可以说这不是诗词。反过来说,意境很美,脉络清晰,布局合理,文字朴实浅显易懂,这样的诗词也不失为佳作。前贤们这样的传世之作有很多。所以相对来说,意境比词藻更重要。

词藻华丽第一眼给人的感觉是惊艳的,读者再仔细看下去,发现意境也很美,那么这首诗词的创作无疑是成功的。怎样才能使自己写出来的诗词既有意境,遣词用字又不落于口水呢?这就需要平时多读多看积累词汇,只有这样才能用优美的字词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心若素


“堆砌”是一个贬义词,泛指写诗文时,使用大量无用的词语,从而扩大或加长篇章。所以只要是堆砌,都不好,不管使用的语词华不华丽。



意境不是诗词的创作手法。一首诗词有没有意境,不是由作者说了算。而是看读者能不能触感,读者能触及则有,触不到则无。而词藻的运用则是一种创作手法,是否使用华丽词藻,作者可根据需要和创作习惯自行把握。

所以,词藻和意境不是同一个层面的东西,两者没有可比性,更谈不上哪个更重要。

诗词的风格有很多种,如雄浑、瘦劲、自然、沉郁等等。绮丽也是其中的一种风格。

诗风的绮丽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见解。正所谓六朝金粉,宫体诗采丽竞繁,美艳绮靡。尽管贵气迫人,但因过份雕啄,终成浮华。

唐人写诗注重精神气象。晚唐诗人司图空在《二十四诗品》之《绮丽》中说:“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

意思是说一首诗的雍容华贵之气,全在于神,而非堆金积玉的词藻。极尽雕啄的丽语,往往“浓尽必枯”。而用平淡自然之语,写绮丽富贵之情,往往含蕴深厚。



诗词用语华丽也好,质朴也罢,和要表现的主题没有多大的关联。宋代词人追求形神俱备,以华丽词藻写愁苦之情的作品俯首可拾。在当下,一首诗词写得好与不好,也不是以词藻是否华丽作为判断标准。

至于意境,则不是作者说注重就可注重的。其必然是作者对主题有所感悟,然后再凭借着一系列熟练的创作手法,将感悟化为诗篇,向读者传递。读者是否感触到诗的意境,也和本身的阅历、学养等元素相关。即使是唐宋名篇,也并不是每一个读者都可感触到意境。

所以我还是建议一些初学者,不要整天将“意境”挂在口边,更不要说一些如:“写诗词我只注重意境,不管格律章法。”这类话。自古至今,能让我感触到意境的诗词,没有一首不是有着纯熟的创作技法的。

最后再说一次,意境不是创作手法。而是读者对诗词的感触,只产生在读者端,一首诗词有没有意境也只能由读者说了算。作者只可以通过营造画境,试图让读者触及意境,而不能由作者直接说写出意境。


诗词书院


大凡笔者,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叙事,我们把眼中所见、心中所想,尽力完整、有序的表达出来,这个时候,我们还没能更好的掌握华丽辞藻的运用,还是在练习文章的整体结构。

第二个阶段就是堆词了,我们想在鄙陋故事梗概里填充更多的装饰,就好像我们起初对穿衣的理解,佩戴上华丽的首饰,以彰显我们的高雅富贵。

第三个阶段是用意,这时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结构与词汇的运用,而行文的最终目的是抒意,无论是诗句、散文等,我们大多叙事后都会对事物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我们叙事的过程就是想把读者带入我们的意境,让他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而这个意境的呈现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感受成度。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合适合理的用词才能更好的还原事物本源。也像我们后期对衣着的审视,得体最好,切莫浮夸。

古诗人贾岛骑驴作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之后又想把“敲”字改为“推”,犹豫不决之际用手做推、敲的样子,这一幕被诗人韩愈撞见,问明缘由,韩愈思索后说用“敲”字好,这样才有了传世至今的名诗《提李凝幽居》,而“推、敲”二字更是留为典故,以代表写作时对词句的斟酌。这里斟酌的自然不是词语的华丽,而是意境的深远。

华丽的辞藻只是我们行文的装饰,有,也要运用得当,才能锦上添花。而意境才是我们要诉说的本体。所以,意境重于辞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一点影视界


首先,堆砌华丽的词藻不好。我认为所有文学创作都不应堆砌华丽的词藻,不应“浓得化不开”(鲁迅语)。人类固然创造了华丽的词藻,但天下几乎所有的好文章,都不用华丽的词藻。

其次,意境比词藻重要。创作中,使用一些华丽的词汇、典故、箴言警句,这不是难事,但是要恰如其份地表情状物、表达意思、写出意境,远比词藻重要。写出意境,不是一种简单的事,需要细心观察,长期积累,学养丰富。“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好文章是‘磨’出来的”。这些话不无道理。


崇阳37


我是一名诗词爱好者,也写过一些诗歌。在这方面有一些心得,不妨跟大家一起分享。

一首古诗要满足几个特征。格律,也就是音阶。辞藻,不拘古今,以凝练达意为要。意境,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辞藻是血肉,意境是灵魂。意境是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辞藻方面的追求自古就有很多例子。比如,贾岛的‘推敲’。一句“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已经是经典的故事了。又有后来八股盛行,四六句式。可见古人在辞藻方面的努力了。但辞藻的应用不能过于深奥诡谲,否则会影响意境。真若如此,那就是舍本逐末了。

意境的深远,往往都是言辞朴质无华一语双关的。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东边日出西边雨,道似无晴却有晴”等。言语看似浅白,却寓意深远。

望广大诗词爱好者能在意境方面能有所精进。




玄宗塔里亚


诗词首重意境,文笔辞藻次之。这一点在古典诗词里尤为明显。

凡意境优美、朗朗上口的诗词,很少以堆砌华丽词藻、频繁用典为能事,大都是明白如话,浅显易懂的语言,如: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再如: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又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还有其他著名诗人如岑参、王昌龄、贾岛、刘禹锡等等,其诗作无不通俗易懂,妇孺可诵。

这也说明,真正的作诗高手,语言往往是朴实的,纯净的、亲民的而且意味隽永的。诗的意境不是靠堆砌华丽词藻产生,而是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敏感的内心、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深厚的文学修养综合碰撞而产生的使读者发生共鸣的火花。唯其如此,才得以成为经久不衰、历代传诵的经典。

如果一味堆砌华丽词藻或着以用典为能事,故弄玄虚,诘屈聱牙,用来彰显自己的学问,不但使诗歌失去了纯朴自然的本真,而且给人以造作、刻意和华而不实的感觉,效果适得其反。

因此,学写古体诗应尽量避免堆砌词藻。





秋夜为我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