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全球开启暴跌模式,“巴菲特指标”再显灵,投资策略应该如何?

本周全球股市迎来“黑色的一周”,而恐怕此时此刻,投资人当中还能保持好心情的只有一位——那就是“股神”巴菲特了!

全球开启暴跌模式

过去这一周来,意大利、韩国、伊朗等国确诊病例迅速攀升,给全球经济基本面投下阴影,投资者对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和避险需求急剧升高。

美国股市本周连续多日暴跌。

纽约三大股指本周累计跌幅均超过10%,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表现最差一周。

其中,道琼斯指数本周跌12.4%,跌幅超过3500点,创出2009年以来最差月度表现;标普500指数的11个类股本周今年以来均下跌。

此外,根据Dow Jones Market Data,标普500指数成份股中有95%以上的股票较高点下跌了10%以上。

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在本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下跌357.28点,至25409.36点,跌幅1.4%。标普500指数下跌24.54点,至2954.22点,跌幅0.8%。

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收盘上涨不到0.1%。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经历了自2008年10月以来最糟糕的几周。

欧洲斯托克600指数本周下跌约12%,为2008年10月以来最大一周跌幅。

由于各国政府采取新措施控制疫情,人们继续取消旅行计划,全球旅游和休闲类股也面临大幅下跌。皇家加勒比游轮有限公司(Royal Caribbean Cruises Ltd., RCL)的股价本周下跌了25%,美国航空集团(American Airlines Group, AAL)的股价也创下了史上最大一周跌幅。

全球开启暴跌模式,“巴菲特指标”再显灵,投资策略应该如何?

而从年初至今来看,全球重要指数当中,表现最好的是深证成指,至今仍然是红盘上涨5.27%,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另外,上证指数本来表现也不差,反而是这周被外盘带动下跌。

“巴菲特指标”再显灵

“巴菲特指标”是指美国股市总市值与美国GDP的比值。巴菲特认为,如果股票总市值对比GDP过高,意味着市场的泡沫风险越大。

而去年美股大涨以来,“巴菲特指标”就一直处于预警状态。

全球开启暴跌模式,“巴菲特指标”再显灵,投资策略应该如何?

要知道,“巴菲特指标”已经两次成功预警:美国股市泡沫风险。

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前,“巴菲特指标”高达146%,2008年金融危机前该指数也曾高达137%,而在这次暴跌之前,美股总市值已经是美国GDP总量的158%!

此前一直保持持续上涨趋势的美股,导致很多投资者认为“巴菲特指标”失灵了。

然而,就在2020年美股延续2019年上涨趋势的时候,就在很多人嘲笑“巴菲特指标”已经失灵的时候,本周全球股市开启的暴跌模式,已经一周就吞噬掉2019年全年涨幅的道琼斯指数,在用事实告诉市场,这会“巴菲特指标”又再次显灵了。

全球开启暴跌模式,“巴菲特指标”再显灵,投资策略应该如何?


实际上,“巴菲特指标”就是在上一轮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

2001年12月的时候,巴菲特在《财富》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巴菲特论股市》。

在这篇文章里,巴菲特介绍了一个“巴菲特指标”,就是用上市公司的总市值/GNP。

其中,分子——上市公司总市值比较好理解,就是把上市公司的总体市值全部加起来。而分母——GNP,则是“国民生产总值”的意思,大家都知道GDP,包括前文所述,都是GDP,但实际上巴菲特原文采用的是GNP。

这里有一个经济学基础概念,GDP是一个国土概念,主要是说领土面积内的经济情况的度量。而GNP是一个国民概念,无论这么劳动力和生产要素是不是在国内,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都计入在内。

简单来说,GDP=GNP+外国公民在国内创造的价值和-本国公民在国外创造的价值和。

更准确的来说,为什么要采用GNP,而非GDP,主要在于美国股市上市公司当中不少都是跨国企业,所产生的收入来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美国本土,而更多是全球各区域的总和。

不过,其实两者差距不是太大的情况下,基本可以参考使用,且两个指标计算出来的趋势是一致的。

通常来说,巴菲特指标在80%以下,是投资的好时间段;在100%上下是正常位置;如果远远高于100%就要小心了。

对应投资策略,该如何制定?

本周全球市场暴跌,有个段子:中国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美股没有跌,说明美国资本市场对中国控制疫情有信心。中国疫情开始控制的时候,美股暴跌,说明美国资本市场对于中国以外地区控制疫情没有信心。

上面这个段子精辟,就一针见血,说明现在全球股市的暴跌,更多来自对于新冠状肺炎的恐慌情绪,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球经济动荡。

要知道,A股春节后开市,当天指数直接低开到2700点、第二天继续低开2600点之后,即进入反弹模式,说明恐慌情绪宣泄之后,市场就会按照其本身的轨迹所运行。而反观外盘出现如此动荡,说明他们才真正出现恐慌,一周下跌幅度和A股此前其实相差不大。

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我们建议:

第一,保持理性,避免恐慌。没有永远涨的股票,也没有永远跌的股票。巴菲特说,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

长期投资者、价值投资者,绝对不会通过预测下周或下个月将要发生的事情来赚钱,而可以通过预测十年后会发生的事情来赚钱,也就是,预测企业发展,尤其是优质公司的发展,赚企业成长的钱,这个是可以确定的。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之前就看好的公司股票,我们看好他们所具备的长期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本来就预测他们今年业绩翻倍,总市值应该翻倍的公司,现在打折10%,甚至20%,股票就可以到手,要不要买?

答案,很显然,一定是买入的。

当然,也有人可能会说,今年业绩不会翻倍了,或者一季度业绩必然受损失,但其注意有稳定商业模式的公司,绝对不会因为疫情失去长期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业绩只会延迟兑现,但绝对不会不兑现。

如果此前,不是思考问题,而这么选出来的标的股票,那说明购买这只股票的理由本身就不够充分,更多的可能只是赚取的趋势交易的钱,而这样的投资收益受短期影响极大,且非常难以预测。

第二,保持克制,避免过早抄底。 IMF周末表示,冠状病毒不仅使中国受到冲击,其他国家也面临挑战。

虽然世界卫生组织(WHO)还未将本次疫情定性为“全球大流行病”,但是,2月中旬以来,疫情在中国之外地区的蔓延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尤其是最近两天,全球其他地区的新增确诊病例人数连续超过中国新增人数。市场开始担忧疫情失控,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

请投资者注意,恰恰是中国之外地区的蔓延趋势“超预期”才导致的本周全球市场恐慌以及暴跌。

中短期来看,这次疫情对于全球宏观经济的影响,显然需要再评估,尤其是韩国、日本、意大利和伊朗等地的疫情爆发,会对于全球本来就不景气的贸易情况带来多大的影响,这个还很难判断清楚。

而本次疫情和之前2003年SARS、2009年H1N1、2015年MERS和2019年Ebola最大的不同在于——传染性极高。

截至2月27日,按照WHO的统计数据,新冠疫情已经在51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累计确诊病例超过8.3万人,除南极洲之外,疫情已在所有大洲出现。

为控制疫情,各国政府几乎都会选择“隔离+封锁”的强制措施,这对于人口流动、商品流通和资本流动等市场经济要素都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要知道商品经济是什么?就是商品流通带来的工业贸易,和人口流动产生的服务贸易,而这些都被封堵住了,相当于全球社会失去了“流动性”,且资本市场和医疗物资,还面临短期“挤兑”的冲击。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中、日、韩三国受疫情影响,全球供应链必然遭受冲击——中日韩三国GDP合计占全球24%,工业增加值占全球33%,且大量的工业品贸易,比如消费电子、半导体和汽车、机械等工业品加工环节都在这三国。

第三,保持现金头寸,等待“买入时机”,优先考虑“可转债”。

要知道,截至2019年底,巴菲特名下的伯克希尔公司持有股票总市值2480.27亿美元,盈利125%。

公司前五大持仓中,绝对收益都超过100亿美元,而且收益比例也均超过100%。其中第三、第四大持仓可口可乐和美国运通的盈利分别高达16倍和13.7倍。苹果作为第一大持仓,账目浮盈达到383.8亿美元,收益109%。

另外,伯克希尔哈第四季度现金储备为1279亿美元,略低于三季度的历史最高点1280亿美元。

股票盈利是125%,那么成本就是1103.4亿美元,而现金是1279亿美元,通俗点讲,也就是巴菲特现在的仓位才“五成”,后期加仓的现金头寸完全足够。

其实,我们研究巴菲特历史仓位,我们就会发现,他长期采用的仓位管理都是“现金+看跌期权”,不到大的危机,绝不轻易“满仓”。

为什么是“现金+看跌期权”的仓位管理呢?

现金仓位很好理解,不用解释。

什么是“看跌期权”仓位呢?

明面上看,巴菲特仓位里面并没有“看跌期权”,但其实他通过持有数以千亿计的大量现金储备“付出”了——货币贬值的“看跌期权”成本,而这样的“看跌期权”则将在类似金融危机、全球市场大跌时才能使其每次都拥有抄底的能力和资金头寸。

而且巴菲特“抄底”,通常采用的都是“可转债”的模式。

全球开启暴跌模式,“巴菲特指标”再显灵,投资策略应该如何?

2008年9月,金融危机时期,巴菲特斥资50亿美元“抄底”买的就是高盛的优先股(附带固定利息)。同时,巴菲特还得到了高盛的认股权证,这让他有权在5年内以每股115美元的价格购买50亿美元的高盛普通股股票。

——这类似于国内的可转债投资。也就是他首先确保10%固定利息,如果5年内股票涨到115元以上,他还可以用115元来转换成股票的期权。

当2011年3月,高盛回购他持有的优先股时,除去本金,还支付了5亿美元提早回购赔偿和1.4亿美元的应计分红,再加上11亿美元的固定股息,巴菲特在2年半的时间里实现了35%的回报。

所以,本轮下跌期间,投资者不妨多花点时间,研究一下A股里面的可转债。

您认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