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张鲁投降后,曹操为何不乘胜追击打刘备,而是选择班师回朝?

逍遥酒一壶


刘备不是张鲁,益州也不是汉中。曹操虽然拿下了汉中,张鲁降了曹操,但是要攻打近在咫尺的益州,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更何况曹操根本就没考虑过攻打益州,完全吃掉刘备,做好统一天下的准备。

曹操攻打汉中很轻松,完全是顺风顺水,先是把关中完全控制住,赶跑了马超,后又是把凉州吞并,确保了西凉地区稳定,再攻打张鲁就轻松多了,三两下就让张鲁自己降了,曹操取了汉中。

汉中是益州的北面的门户,当初刘邦就是在汉中休养生息,烧栈道,用韩信,暗渡陈仓,出击关中,与项羽一争天下,并建立了四百年大汉江山。汉中是个福地,更是个要害之地。

曹操占据了汉中,却放弃了攻打益州,这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1、时机不成熟

刘备得到益州可以说是捡了漏,他本是收到刘璋的邀请从荆州过来“助拳”的,没有想到成了“白眼狼”,反而躲了刘璋的益州之地。刘备得到益州很轻松,因为益州有很多“汉奸”,张松、黄权等人出卖了刘璋。

刘备得到益州后,实力得到大幅增长,无论是军事方面还是政治方面,完全与在荆州不可同日而语,一夜之间从一个破落户到了人生巅峰,刘备此时的实力已经超越了东吴孙权。

如果曹操此时借攻占汉中,再一路向西攻打益州,战争的胜负不好说,一方面是前面说的刘备实力大增,另外一方面就是交通问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虽然是唐朝的诗句,三国时期的蜀道只有更难的,无论是出川,还是入川,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道路问题,更何况是这么大的军事行动。

历史上能说得出来的出川和入川的军事行动有两次:一次是秦朝时期,大将军司马错攻蜀,前后用了四年时间,那个时候的蜀地远远没有刘备这个时期强大;一次就是汉中的刘邦用了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从汉中打回了关中。

曹操既没有司马错的几年时间可以消耗,也没有兵仙韩信那么厉害,他作为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非常清楚,攻打蜀国任重道远,肯定不是他这一辈能完成的。

2、朝局不允许

平定了西凉,攻占了汉中的曹操此时如日中天,在朝中的声望达到了顶峰,但是他不是皇帝,坐在龙椅上的是汉献帝刘协。此时天下的正统还是——大汉。

曹操是权臣,毋庸置疑,而且刚刚又被汉献帝封为魏王,加九锡,权势和威望比肩汉朝初期的霍光。但是朝中依然有很大一部分尊汉鄙曹的文官,他们对曹操把持朝政,玩弄权术,挟制天子都有很大的意见。

曹操如果借势占领汉中,顺而攻击益州,那么他带领的主力军队就会远离许昌,朝中保不齐会有朝臣趁机造反,重新拥护天子,那么曹操的境遇就相当的危险。

所以,曹操在权衡之后,并没有冒然进攻益州,反而是率军回了许昌,这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也是作为政治家的曹操高明的地方。


沉墨I方之城


公元215年,曹操率领10万大军亲征张鲁,张鲁也没怎么抵抗,直接就投降了。而此时刘备占领益州不久,根基尚未稳固,曹操手下的谋士司马懿和刘晔也纷纷劝曹操趁胜追击,攻打刘备。

但是曹操竟然觉得得陇望蜀贪得无厌,直接就选择班师回朝,这又是为何呢?

其实,曹操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主要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

第一,曹操劳师远征,害怕会重蹈赤壁之败。

当初曹操战胜袁绍之后,也是长途跋涉,南下攻打孙刘。结果因为自信轻敌,将士劳累,疾病横行等原因,在赤壁被打得大败。

如今,曹操远征张鲁也是同样的情况,打下汉中之后,曹操人马疲惫,粮草也难以供应,这个时候如果强行攻打刘备,恐怕也只会是失败的结局。

第二,曹操害怕孙权在此之期间发动北伐。

曹操所在的汉中距离许都足有几百里远,如果此时曹操选择攻打刘备,万一孙权在后方发动北伐,曹操就会首尾不能相顾。因此班师回朝、保住基业才是上上之选。

第三,蜀地易守难攻,而且刘备也不是一时半会能打下来的。

益州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不适合大兵团作战。而且此时刘备兵强马壮,又刚刚拿下益州,士气正是高涨的时候。曹操如果死磕刘备,恐怕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而且,此时的曹操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了,很难再经得起长途奔波。所以说,不是曹操不愿意拿下益州,而是真的有不得已的难处。

内部原因:

曹操在撤退之时,刘备的谋士法正就此评论道:曹操内必忧逼。

事实上此时的曹魏集团人心不稳,后院起火,曹操急需赶回许都主持大局,这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赤壁之战后,曹操就有了想当皇帝的想法,此时朝中就出现了许多反动的言论,许多朝廷官员暗地里都在骂曹操篡汉,对曹操大权独揽的做法非常不满。

曹操在封魏公的时候,荀彧、崔琰或多或少都表达了反对,更别提孔融这种冷嘲热讽的了。

对于这些流言蜚语,尽管曹操三声五令,但依然没有什么作用。由此可见,此时曹魏集团人心浮动,如果没有有效的控制,曹操可能会基业尽毁。

为此,曹操不惜自断臂膀,杀了荀彧、孔融、崔琰等人。而且曹操深知他不能过久地离开政治中心,否则地位难保,这也是他及早撤兵的原因之一。

虽然曹操也很想拿下益州,但这一战的风险实在是超出了曹操的心理预期,这也就不难想象,曹操会说出得陇不望蜀的话了。


逍遥侃历史


公元215年,在赤壁吃了大亏的曹操,很快就在凉州和汉中拿回了场子,在击败了关中马超后,派大将夏侯渊虎步关右,一举拿下了原董卓的大本营凉州,接着着西征张鲁,在没受到过大伤害的情况下接受了张鲁的投降,势力从河南一下扩大到了陕西南部。

这段时间里,曹操被封为魏公、魏王,获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加九锡,天子亲命冠冕十二旒的殊荣,并以邺城为魏国,立五官中郎将曹丕魏魏国太子,此时的曹操已经是实际是皇帝,而且后继有人,基业稳定,正是赤壁之后,曹操一统天下的最佳时机。

可是就在215年十一月,曹操拿下汉中后,却做了一件让人料想不到的事情:留大将夏侯渊、张郃、徐晃、张既等人镇守汉中,自己却率主力回国。为什么曹操会有这样看似错误的举措呢?其实有三个原因。


一、事实上,刘备当时在益州已经甚得人心,蜀地安稳,曹操没有可趁之机

刘备在夺取了益州之后,大力起用原刘璋部下官员,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刘备最先起用了得罪过自己的许靖,并对其十分尊崇,“丞相诸葛亮皆为之拜”,这样一来果然起到了“千金市骨”的功效。

不论是在拒绝刘备入蜀中跳得最高的黄权,还是刘璋重用过的吴壹、得罪过刘璋的彭羕,甚至连讨厌刘备而多次跑路的刘巴,这些人全部甘心归入刘备手下,是真正达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程度,也是益州和外来刘备政权最和谐的一段日子。

  1. 刘备是实打实的降服了刘璋,期间虽然用过点阴谋诡计,可这是战时,不用阴谋是几乎不可能的,蜀中人民未见得就讨厌刘备。对他们来说,比起谁执掌益州,老婆孩子热炕头才是他们最关心的,刘璋给了,刘备也给了,他们没有理由反对刘备;
  2. 刘备对刘璋已经兑现了承诺:当年他派简雍劝降刘璋时,许诺不加害刘璋家人,并给予其一定权力,而刘璋出降后,刘备将其安置在了荆州治所公安,授予振威将军官职并归还财物,刘璋长子刘循曾守卫雒城一年,害得刘备军师庞统战死,搞得刘备焦头烂额。刘璋投降后,刘循被任命为奉车中郎将,没有受到任何清算;
  3. 刘备定蜀后,仿效刘邦入咸阳收买人心之举,置酒宴奖赏士兵,取成都府库金银财宝赏赐有功之士,原刘璋将领的所有财物一概不动,原物奉还;

陈寿在《先主传》中说蜀中名士“皆处之显任,尽显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所以刘备在拿下益州不久就敢自立为益州牧,其手下文臣武将云集,文事武备兼修,这时候的刘备可以说是最强大、最自信的时候,绝非司马懿所说的那样“蜀人未附”,他敢在曹操大军逼近汉中之时还率三万精兵远去荆州和孙权对峙,其原因就在于此。


二、身居前线的曹操,他早就看出了汉中虽然拿下,可益州却是一块非常难啃的骨头

张鲁坐拥汉中十年之久,时刻威胁着益州安全,连经营了两代的刘璋都不得不请求外援刘备来帮忙,间接地害自己失去父子二人的基业。

汉中地处交通要道,北接关中,南通巴蜀,西至陇右,东流南阳盆地,是地理、军事、经济、经济都十分重要的国家枢纽,尤其是“无汉中则无益州”,更显得汉中对益州的重要。

曹公兵强无敌于天下,若因张鲁之资以取蜀土,谁能御之者乎?

在刘备被刘璋请来益州后,刘璋让刘备率军去汉中和益州的边界线葭萌关。刘备拿下益州后,对葭萌关等前线阵地做出了一系列的强化:

  1. 将原广汉郡中的梓潼分出来,独立成郡,以霍峻为梓潼太守,管辖葭萌、剑阁、白水了阴平等险要关口,尤其是剑阁,其为入蜀之道,《华阳国志》记载“德阳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后来钟会十万大军就被姜维遏制在这小小的剑阁道上,一度被迫退兵;
  2. 以张飞为巴西太守,管辖离汉中一千多里的巴西郡,管辖有宕渠、阆中、鱼复、涪城等地,张郃于宕渠被张飞以一万人大破之,只剩下几十人越山逃跑;阆中号称成都的西门,有俞水经过,山河险要,是屯兵、练兵之所;鱼复为吴蜀前线,刘备守之拒陆逊;
  3. 霍峻此人深得守城的精髓,刘备定蜀时期率数百人驻守葭萌关,抵御住了刘璋派来的一万多军队,可见霍峻此人的防守能力以及葭萌地区的险要,加上剑阁、白水等关隘,抗拒曹操十万大军也不是难事,而张飞更是蜀汉名将,当阳桥之战,数十人就能退走曹操大军,夏侯渊在汉中时也多次派人侵略益州,可每次都被张飞击退。

要知道,虽然张鲁是以金银财宝迎接曹操入汉中,可在之前,曹操就和张鲁的弟弟张卫大战了一场,而且最后也是险胜,曹操此时的军队已经有所损耗,加上运粮道长路远,很容易陷入战场泥泞之中:

  1. 曹操从长安到汉中并不是一路畅通,在途中是遇到了氐人的强力阻挡,曹操从三月出发,直到七月份才到达阳平关;
  2. 张卫和杨昂驻守阳关关,筑城十多里,曹操大军无法攻下,只能佯装退兵,派奇兵袭击,斩杀杨任,吓退张卫,可并没有击溃其精锐,汉中的守备力量还是很强大的;
  3. 汉末战火纷飞,关中地区首当其冲,民力疲惫,曹操大军远征,军粮物资都得靠山西、河南等地运输,大军翻越千里秦岭来到汉中已经是强弩之末,曹操最后的胜利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张鲁本就有降心,不愿打仗所致的。

虽说运气也是胜利的因素,但对于深通军事的曹操来说,运气这东西可一不可再,他所看重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可是当时天时、地利已失,人和这一块也不很安稳,张鲁毕竟经营了汉中十年,盘根错节,曹操不可能放着汉中不管而直接再去取益州,很容易会激起民变的。


三、司马懿的建议也未必就是正确的,因为他骨子里本来就具有不服从性

关于曹操在如此有利的时机之下却突然回国,《晋书》说当时的主簿司马懿曾向曹操建议:希望他借刘备不在蜀地的时机,以拿下汉中之威,进军蜀地,可曹操却以“人心不足蛇吞象”的理由拒绝了,然后率军回国了。对此,房玄龄等人深感可惜,认为曹操错失良机,以至于三国鼎立又延续了数十年之久:

从讨张鲁,言于魏武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魏武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言竟不从。

可是司马懿这话有没有水分呢?曹操打了一辈子战,真的就会放过这如此有利于己的时机吗?

三国时期有着严重的寒族和士族之争,而曹操寒族出身,权宦之后,朝廷的奸贼,司马懿则出身于河内司马氏,先祖又是两汉重臣,他对于曹操本来就有着先天性的排斥,从骨子里就不愿意屈服于曹操。如果不是玩不过曹操,担心自己变残废人的话,司马懿是绝对不会允许在曹操手下做事的。

刚好,得陇望蜀之计又是司马懿给曹操出的第一条计谋,他所说的那些“蜀人未附”、“机不可失”等等有利条件,或许只是他想当然的,也或许是他就想撺掇曹操在劣势的情形下出兵益州,是故意让他被拖在汉中,甚至于重蹈赤壁之败,更甚者,或许还能让许都的父亲司马防取代曹操。

当然司马懿也不怕曹操会杀他,他的职责是主簿,是出建议而不是做事的,要死也是那些在战场上打仗的将军,而最终决定权也在曹操手上,是赢是输是曹操该负责的,不是杀他一介主簿就能服众的。司马懿不像孔融一样高调鄙视曹操,也不像杨修一样自作聪明,他只在心里看不起曹操,而从来没有在明面上有过任何反应,这一点就使得曹操很难对他下手。

司马懿太会蒙人了,即使曹操在得陇望蜀后就看出他“鹰视狼顾”的性格,可就是找不到理由杀他,就连奸诈不下于曹操的曹丕,同样也只能倚重于司马懿,把曹魏大权一步步地交给他,被他骗了一辈子。所以司马懿所提的得陇望蜀之计,本意并不是让曹操占据蜀地,统一天下,而是要让他在蜀地失败甚至于战死。


总结:曹操在得到汉中之后却不下益州,虽然失去了生前最后一个统一的机会,可那也是在权衡了利弊之后所做的抉择

当时刘备刚得益州不久,大行仁德,民心归附,将士用心,虽然和孙权之间因荆州之事有点裂缝,可是双方始终没爆发过什么大矛盾,而自汉中入蜀的各路通道都已经被霍峻、张飞所扼守,或许还有魏延、赵云等人协助,这时候去进攻刘备的结果只能是受困在剑阁等地,空耗国力。

况且曹操本人的心思一直都放在江东,他对益州的态度是放任自由,汉中有夏侯渊、张郃、徐晃等猛将驻守,这已经可以说是曹操集团中当时最华丽的阵线了。前面已经说过,掌握了汉中则益州震动,已经有了汉中曹操不必急于一时。

从后面夏侯渊在汉中之战前期所取得的战果来看,曹操当时的安排是十分正确的:刘备趁曹操被拖在江东之时,派遣各路大军主动进攻汉中,像下辩之战、马鸣阁道之战、武都之战,这些都是刘备自动来攻的战役,结果都被夏侯渊等人击退,连张飞、马超等人吃了鳖。

而曹操主动进攻的宕渠之战,却落了个全军覆没的结局,刘备集团是自保有余而进攻不足,这一点曹操也是心知肚明,自然不可能以己之短去攻敌之长,他需要的是等,等刘备主动来攻或许益州众人主动来降。要不是后面夏侯渊自己作死,被黄忠斩了首,诸将群龙无首,被刘备抢先占据了险要,汉中最后鹿死谁手还不知道呢?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曹操在打败张鲁,占领汉中之后,他的谋士司马懿和刘晔都先后劝他趁着刘备刚刚占领四川,立足未稳,攻打刘备。曹操略显犹豫,后来再问刘晔时,刘晔说时机已过,因此曹操班师回了中原。

曹操所担心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其他战线有敌人窥视,江东的孙权准备攻打合肥,东北的乌恒,北方的匈奴也都不稳定,威胁了其边疆安全;第二,曹操不在汉献帝身边,担心朝廷内反对他的人搞小动作,威胁他的大本营;第三,曹操长期在关中和汉中作战,人马疲敝,粮草不能及时跟上。后来,刘备也说,曹操之所以不攻打益州,并不是曹操没有谋略,而是曹操力量不足,有后方忧患,不敢继续深入。

如果这时曹操继续南下进攻刘备,益州易守难攻,虽然刘备立足未稳,但是全力抵抗,坚守个几个月应该可以,到时候万一其他战线或者内部发生变故,曹操得不偿失。因此,曹操估计形势之后,迅速返回中原,班师回朝。



莫冬宝


因为曹操在年老体衰后逐渐已经失去了创业的激情,

从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的基本上没在刘备,孙权的手里夺得什么地盘,

在他生前统一天下基本不可能了

曹操的野心已经越来越大,

但是现实让他消磨了壮志,

所以称公称王来满足虚荣,

当时张鲁投降后,

曹操有机会攻下四川,

但他已经失去了冒险的精神,

所以后来他又失去了汉中。

意志的力量有时候真的很有意思!


公子商君


公元215年,曹操在平定马超,韩遂以后率领大军进攻汉中张鲁。听取谋士刘晔计策,先后攻下了河池,阳平关等地。同年11月,张鲁迫于压力,向曹操投降。曹操成功得到了汉中地区以及巴东,巴西,巴郡等地。此时司马懿,范晔等谋士都劝说曹操趁势攻打还没在益州站稳脚跟的刘备。然而曹操却说:人不能太贪心,不能像得陇望蜀一样。那么曹操究竟为什么没有乘胜追击呢?有哪些因素限制了曹操呢?

首先就是粮草。曹操虽然拿下了汉中,但当时季节是冬天,而且曹操的军队有十万之多。本身拿下汉中就消耗了大量粮草,又因为关中到汉中山高路远,运送粮草也十分不容易。所以,曹操军中粮草并不充足,在这时候,并不适合继续作战。

其次,曹操将士刚刚打下汉中,兵马都已经疲惫不堪了。而刘备一方却以逸待劳,养精蓄锐,所以这个时候进攻刘备是很不明智的。地理因素也是限制曹操的重要原因。刘备据守成都,沿路有剑门关,绵竹关这样险峻的关口可以把手。自古“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所以曹操不得不放弃眼下的蝇头小利,退守以修养生息。

最后,曹操当时北方并未完全平定,仍然有后患。而且孙权一直对合肥抱有幻想,时刻想趁曹操不备,偷袭合肥。所以曹操如果此时决定进攻刘备,两军必然僵持不下,会给孙权机会偷袭合肥。





歪嘴说历史


曹操想起了赤壁之战,担心重蹈覆辙。

曹操夺取汉中之战,与赤壁大战之前夺取荆州的情形如出一辙!

第一是轻松获胜。

建安十三年(208年)同年七月,曹操挥军南下,八月,荆州刘表病死,蔡瑁、张允等就拥立刘琮继任荆州牧。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见,先抄捷径轻装前进,疾趋至宛、叶。九月,曹操到达新野。此时刘琮已向曹操投降,却不敢告诉刘备,刘备发现状况,于是派亲近询问刘琮,这时刘琮才派宋忠告知刘备,刘备既惊骇又颇气愤,只好立即弃樊南逃。

曹操亲率5000精锐骑兵急速追赶,在长坂坡大败刘备。刘备逃往夏口。曹操占据江陵。从七月到九月,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只经过一场战斗,几乎兵不血刃,曹操就占领了大半个荆州,夺得马步军兵一十五万,水军战船数千艘,粮草钱粮不计其数。可谓空前的大胜利。曹操因此志得意满、骄傲轻敌,结果在赤壁被孙刘联军一把火烧的干干净净!

曹操夺取汉中的战斗也是这样出奇的顺利。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见刘备已取得益州,于是率十万大军亲征汉中张鲁。五月,攻克河池,斩氐王窦茂 ;七月,进至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北)。张鲁听说阳平关失守、逃往巴中。曹操进军南郑,尽得张鲁府库珍宝。十一月,张鲁出降曹操,汉中遂为曹操所有。

曹操击败张鲁,经过三次战役,整体战斗烈度比较低。战争进程十分顺利。

第二相似之处是,整个战役持续时间较长,曹军劳师远征、师老兵疲。

赤壁之战,曹操七月出兵,十二月展开决战。前后长达半年之久。曹军连续行军,十分疲惫。水土不服,疫病横行。

攻打张鲁,曹操是三月出发,七月取得决定性胜利,十一月张鲁投降。又是七八个月的时间。曹军翻越秦岭,千里转战,长期行军作战,十分疲惫。

可见,两场战争,曹军的处境十分相似。都是前期取得巨大胜利,但同时由于连续行军作战,面临着巨大的隐患。如果继续发动高强度战争,就很有可能全军覆没。

圣人云:“君子不二过”。聪明的人不会同一个错误犯两次。曹操就是个聪明人,赤壁之战的失败太过刻骨铭心。夺取汉中后,他敏锐的察觉到军队的疲劳状态,已经难以承受另一场高强度的战争,亟需休整。

如果此时强行攻打蜀中,刘备诸葛亮凭借天险,以逸待劳,对峙起来,恐怕又是一场打败。所以曹操明智的见好就收了。

另外,曹操退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孙权在进攻合肥。

八月,孙权围合肥,张辽、李典击破之。

曹操在汉中的时候,孙权趁机攻打合肥。形势一度十分危急。全靠张辽神勇,八百破十万,击溃了东吴十万大军。曹操能咽下这口气吗?所以,平定汉中以后,直接回到邺城,操练兵马。第二年十一月,发大军五十万征讨孙权去了!


上将嗳福斯


淡墨写青史,我是青史君,我来解答。

曹操能逼迫张鲁投降,取得汉中,其中含有一定误打误撞的元素,同时曹军在前期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加上刘晔前后不一的谋策等诸多原因使得已是花甲之年的曹操选择了班师回朝。

曹、张的汉中之战

刘备在荆州站稳脚跟后,开始了实现诸葛亮的《隆中对》攻取益州,横跨荆州、益州与曹吴形成三组鼎立的局势。

公元214年刘备攻破雒城,与张飞、诸葛亮、赵云等将领将成都围的水泄不通,刘璋昏庸无能自知抵抗无用,最后携着妻儿老小选择了开城门向刘备投降,持续了三年之久的益州之战画上了完美句号,三分天下的雏形也逐步形成。

曹操为了控制刘备益州的“大门”汉中,于公元前215年三月(建安二十年)率领精兵良将南下与张鲁开始了汉中之战。曹操从武都进军,在池河打败了氐王窦茂,韩遂的部下为了投靠曹操将已经病逝的韩遂的首级献给了曹操。同年七月,曹军在阳平关受到了张卫(张鲁之弟)重创。张卫并非名将却能重创曹军,其主要原因在于阳平关易守难攻,张卫根据这一特点,横山筑城10余里,阻挡了曹军进攻的步伐。

曹军久攻不下,加上损失惨重,军粮殆尽,焦头烂额的曹操有了退军的念头,命令夏侯惇和许褚呼叫山上的军队撤退,就在这时先头部队因为夜间行军迷了路,误打误撞进入了张卫的大本营,张军以为是曹军的偷袭乱了阵脚,慌乱了起来,后方军中主簿刘晔知道这个消息后劝夏侯惇趁机进攻不要撤退,夏侯惇将情况告诉了曹操,曹操果断下令对张卫发起了总攻。张鲁没了这一层屏障后逃亡到巴避难,同年十一月,张鲁选择了投降,至此曹操占据了汉中。

刘晔前后不一的谋策,司马懿的无奈

刘晔在曹操攻下汉中后立马劝曹操,刘备刚刚攻占蜀地,士大夫民心不服,同时丞相攻占了汉中令蜀地人民震惊,加上丞相的威望和势力,只要率军进攻蜀地,他们一定会前来归属,到时候刘军民心一失,定能不攻而破。此时的曹操已经花甲之年了,心中犹豫不决,采取了继续观望的态度。

七日后有从蜀地投降而来的人对曹操说:“此时蜀地还是人心惶惶,刘备为了稳定人心开始了斩杀恐慌者,但适得其反,民心大乱。”此时司马懿也进言曹操:“刘备用诡计俘虏刘璋,蜀中之人还未曾归附他就又兴兵争夺江陵,这正是破刘的大好时机。”曹操又问刘晔,原本一向主张攻蜀的刘晔,却改了口风说:“蜀人人心已经较为安定,不能进击。”短短几个字有让曹操沉思了起来,最后对司马懿说“人苦于不知足,已经得到了陇右,还想得到蜀地,这是人心无足。”选择了班师回朝。

曹操就此错了唯一一次攻蜀封杀刘备的机会,司马懿也无奈的跟随大军回家!

曹操选择班师回朝的原因总结

一、自身原因:此时的曹操已经64岁,步入花甲之年,雄心壮志大不如从前了,犹豫不决猜忌等诸多自身原因使得曹操一次又一次攻蜀的机会。

二、外部原因:刘晔前后不一的说法误导了曹操,使得曹操没有听取司马懿的意见,同时曹操在外出征差不多一年了,粮草、军备等各方面物资的运输都成了问题,同时还有东吴的孙权对曹操合肥的虎视眈眈等。

这一内一外的原因终将使得曹操失去了这次攻打蜀地的良机。我们后人也不必有过多的事后评论,毕竟战事不是儿戏,没有那么简单!


淡墨青史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曹操得汉中的时候,赤壁之战刚刚结束,曹操还没有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不敢轻易进攻西川

第二:刘备之前很弱的时候,曹操也没有完全打败刘备,现在刘备得了西川,实力大增,更难以一举攻破

第三:时间已经到了曹操暮年,雄心壮志已经减少,没有年轻时的决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