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农民雇深耕犁将土地深耕还田,第二年小麦却减产3成,哪做错了?

新大风歌


雇车深翻耕地,第二年种小麦却减产三成。这种情况的确有可能存在,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忽略了耕地营养土层的厚度而盲目的进行深翻。

深翻,是农业生产中整地的一个措施之一。目的就在于让黏重、板结的土壤经过大犁的作用之后变得细碎,提高土壤的疏松程度也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提高土壤保肥水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了打破犁底层,能让根系向深处生长以及通过冬季的寒冷天气冻死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虫和虫卵。但是,深翻也需要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否则也会对您的农业生产造成不良的影响。


1、作业深度过深。从事农业生产的朋友都了解,农业种植是依靠表层的营养土层来进行,依靠表层的营养土层来提供养分、水分以及根系生长的空间。那么,表层营养土下层的土壤是什么?用农民朋友的话讲就是生土,没有养分、土壤理化性质不好、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土壤。这类土壤没有养分,在一些地区比如黑龙江来说,营养土层下方都是黄黏泥,不透水、不透气,这样的土壤是不适合农作物生长的。


而我们的深翻作业一般都是在营养土层的最深处以及生土的临界处进行,目的就是改善上层营养土层的理化性质。如果盲目的深翻会出现什么问题?表层的营养土层都被大犁翻扣在深层,下层的生土却被留在了地表。这也就意味着深翻之后的农业种植是在生土上进行。这类不保肥水、不透气的土壤,怎么能够稳产、增产。所以,深翻的时候建议根据自己耕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宜的深度,一般来说,超过营养土层深度5-10厘米是比较科学的深度,可以通过培肥等手段将有限的生土改良为营养土。


2、还田之后没有增加氮肥的用量。秸秆还田,是近两年农业生产中秸秆禁烧政策下的一项秸秆处理措施。目的就在于把秸秆粉碎之后通过深翻、旋耕等整地措施将秸秆翻扣在土壤中,通过秸秆的逐渐腐烂来培肥地力、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但是,秸秆还田之后秸秆在土壤中的腐烂过程会影响土壤中的碳氮比平衡,也就是说秸秆的腐烂也需要土壤中氮素的参与,会造成土壤中氮素的缺乏,从而有可能影响到下季作物的正常生长。所以,在秸秆还田的地块进行种植需要增施尿素1公斤/亩左右。


对于题主说的这个问题,有可能是没有增施尿素,但是对产量的影响不会这么大。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深翻过程中对深度的掌控出现了问题。因此,还是建议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深翻。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寒地水稻种植技术


这件事我还真见证过,那一年我并是故意的深耕,是正好遇上一个好机手,人家实实在在尽心尽力的给我深耕了那片地,翻上来的全是底层新土,当时我高兴的不得了,还送了人家一盒好烟(耕地钱照样),结果是出苗直接就不算好。第二年减产。当时我就纳闷,和我一梗之隔的另一家的地,在1958年大跃进时,民兵连曾经一夜之间把几亩地深翻1米,结果是58年大丰收(听那代人说的),再后来就和普通地一样了。

第二年我的麦子减产,我就加大了投入,那时我家养鸡,不缺鸡粪,后来就正常了,那一年只减产了一季,由于我家肥料充足,又是鸡粪有机肥,从来都是高产。


驿动星期六


对于题主这样的情况我也曾在2017年年的时候遇见过,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原因:

首先来说跟种植玉米茬的秸秆还田有一定的关系。

这几年由于玉米秸秆还田处理的效果不是太理想。比如说外2017年的时候由于我自己直接用大型收割机收割的玉米,就觉得大型收割机也带秸秆粉碎机再加上也想深耕一遍,所以就没有再用秸秆还田机处理一遍,进而导致了在犁地以后地上有一层玉米秸秆。

播种小麦前我还特别的用铁耙子把玉米秸秆又都耧了一遍拉出来了,但是即便这样在播种小麦以后缺苗断陇的现象也是比较严重。那一年再加上“倒春寒”的影响,一亩地的小麦只有500斤收成。

其次就是跟土壤的属性有关联,深耕一遍最好不要超过30.厘米,由于我们老百姓在种地的时候旋耕犁地一般都是20厘米左右,所以有营养的图层基本上在25厘米,再往下的土壤由于没有见过阳光,也没有被雨水滋润过,有机肥也没有翻到这么深的土壤中,土壤的肥力不是太好。

由于这些年干旱和大量追施化肥的原因,导致肥料中不能够被吸收的营养物质下沉到深层土壤中特别是钠离子。钠离子过多会形成盐渍化,这样的一个土壤环境就会造成种植的农作物减产减收。

应该这样做比较好,深耕一遍土地的时候先把玉米秸秆还田,最好再撒施一些尿素,这样有利于玉米秸秆在土壤中腐烂从而形成有机肥。

对于不是玉米茬的土地可以在深耕前撒施碳酸氢铵,深耕以后再撒施农家肥或者有机肥和复合肥料比较好。


豫东小农


深耕犁地,小麦却减产了3成,这个问题一点也不奇怪。这是最易出现的现象,从事多年的农民都有这个体验。

为什么深耕了土地未增产反而减产了呢?一般说来深耕土地,使土壤的肥沃土层增加,是有利于作物生长的,农业方面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也提倡深耕深翻土地有利于增产,为什么题目所说倒减产了,问题并不是十分复杂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说明近年来整地方式多为旋耕机耕地,至少三年内没有进行过深耕或深翻。偶尔深耕一次,这样问题就出现了。旋耕机耕地,耕层较浅,一般耕深约在15~20厘米左右,达25厘米时极少。加上机手如不细心,往往更浅。因为作物常年在这样深度的耕作层种植生长,每年施入化肥农肥等,已形成了这层肥沃层,因而小麦基本年年稳产。

突然改变耕地方法,深耕达25厘米以上,把一直未耕过的深层不肥沃的生土,耕翻起来了,如果还按往年的施肥量管理,土壤肥料含量相对就显得稀疏了,因土层厚了。小麦根系范围所吸收的营养相对淡薄了,必然减产。唯有,偶尔深耕一次,必须加大施肥量,才能弥补这种不协调,连年或隔二年深耕一次,就不会出现减产现象了,而且土壤肥沃层加厚,肥料跟上,会肯定高产的。

二、现在多数是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总说是不错的方法,但它有一定的利弊关系,秸秆还田于土壤中,它的发酵腐熟需一定的时间、温度、或借助于化肥中的某些元素如氮元素,来完成它的腐熟分化过程,继尔发挥它的肥效作用。这也是农民朋友的一个困扰,说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力,怎么感觉不出来呢,秸秆还田反而不增产呢?因为它腐熟有个过程,往往当季庄稼感觉不到它的优点,但是,下茬作物总有用得上的时候,连年秸秆还田,它就会持续发挥作用了。

所以,深耕后,出现不增产或略减产都是很正常的事。唯有偶尔深耕一次的土地,为保证高产,当季必须加大肥料施入量,如果能做到隔1~2年深耕一次,耕深也不要求过深,一般在25厘米以上即可。也不需年年增加施肥量,第一次深耕加施即可。这样整个耕作肥沃层已培养好了,更利于作物吸收成长,必然高产。个人观点,望友交流!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农民深耕地后没增加产量,反而下降了?我曾经种过二十多年的丘陵地,因为产量低,年年的粮食产只是维持在中等水平而效益低下。

后来痛定思痛,雇佣挖掘机深挖,挖的时候是腊月很冷的季节,买了好几车养鸡大棚里的鸡粪,因为农村的养鸡大棚比较简单,小鸡苗刚进棚要铺垫许多麦杆和软草,所以买的鸡粪里有许多草,按照每亩五吨左右鸡粪撒在地里,然后用挖掘机深挖六十厘米左右,把鸡粪翻进地里面。

第二年春天,我在挖过的地里播了春花生,随播种机补使了一百斤左右的复合肥,小苗长出来之后很肥胖,虫害还减少了,只是比没有深挖的地晚熟十天左右。

收花生的时候,花生的叶片几乎没有掉,只是有点黄,一镐头下去,把花生提起来看看又数数个数,每株平均也得四.五十个双果,亩产一级大粒花生米达到七百多斤,总产达八百多斤,深挖之后一亩地的产量甚至是没挖之前的两倍,花生米的优质率达近百分之九十。

我觉得题主说深耕之后减产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肥没跟上,深耕把上面的肥沃土地翻下面去了,当年土肥化肥施少了影响了产量,第二个是种子不是高产优质品种,或者是管理不到位。


狐步独狼


多年的浅耕浅种,上层土质氧化疏松通透,肥力强。庄稼种上以后适当追肥浇水,自然生长旺盛,丰收在望。

突然深耕,把底层土翻出来,有很大问题。因为底层的土长期没见阳光,已经严重板结碱化,加上农药化肥残留随雨水淅进底层,更破坏了土地结构。我们俗称"死土“,死土颜色灰暗,坚硬如石,雨水都很难浸入,洒下的化肥会随雨水顺着缝隙流入底层。表层残留很少,这样的土质别说减产3成,减产5成都不足为奇。这种没有熟化的死土根本没有养份,既不耐干又不耐湿。干时迅速挥发水份,湿时不滤水,对庄稼生长极为不利。

问题主要出在突然深翻上,任何事必须循序渐进,遵守自然规律。如果担心长期浅耕伤害土地,可以逐步调深犁头,比如每次加一层,然后多耕几次,跟熟土完全混合以后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连续加深耕种几次后,上下土层完全混合均匀,就可以一次性深耕了。

一次性深耕也不是不可以,必须作好充分准备,提早深耕后暴晒几天,然后施用大量农家肥,再浅耕一次。浅耕后用耙耙散混合均匀,播种后再适当施肥,也不会减产。有农家肥拌入,死土被有效分解,既疏松透气,又保潮防干,不会影响产量。


沪岁月悠悠


我们家是个家庭农场,有两辆大拖拉机,到农忙播种时,老公和儿子一人一辆,有耕有播,如果忙得过来,也给别人干些,对如何才能耕好地不陌生。

大拖拉机耕地,造成小麦减产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耕的太深了。

如果地耕得太深,就把阳土全翻到下面去,阴土

翻到上边来了,没经氧化的阴土,咸度大,没营养,不好出苗,也不发苗,庄稼自然就长不好了。

大犁耕地,一般要掌握在18至25公分,不能过浅也不能过深,如果是碱地,一定不能超过20公分。



李文霞4968


我们以前搞深耕,在大犁铧后面加一个小犁刀。大犁铧在熟土层作业,翻转熟土土壤。小犁刀在熟土层下面的生土层松动生土,打破犁底层。几年后,松动的生土就变成熟土,加厚了熟土层,改善了土壤结构。如果一味蛮干,把底下生土翻到土表层,生土肥力不够当然会影响当年的农作物生长。不过对以后几年的农作物生长还是有利的。


greatmy


“深耕浅种,薄地里上粪”这是我们农民人经过多年的农田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句农谚俗语。就是对土地在耕种前进行适当的深耕,但在播种的时候要浅种,并且对不肥沃的土地要加大农家肥的施用用量,粮食才能稳产高产。

深耕还田确实能提高产量,但要选对季节和时间,我们这里一般在冬小麦收割后,如果对原地块不准备继续种夏季农作物,而留着秋后继续播种冬小麦的话,就可进行伏耕,可以多接纳雨水,特别是雨季后期的雨水,能增多土壤蓄水量;还可延长土壤风化过程,增强微生物活动,加快有机质分解,提高有效养分的含量。翻到土壤的麦茬,当年大都可腐烂,能增加培肥地力。

伏耕后不要立即耙耱,让它多晒一晒,加速风化,多接纳些雨水,待深秋耕后再耙耱镇压。

如果在小麦播种之前想深耕,深度不要超过30厘米,过深了会把肥沃的熟土翻到下面,不含营养的生土会留在地表层,当然会造成来年小麦减产。

如果已经对土地进行深耕了,营养成分差的土壤,没有疏松熟化的生土壤已经翻到上面了,要么就再浅耕一遍,然后进行播种,或加大农家肥和化肥的施用量,同时浅种,能提高出苗率,小麦返青后,及时加强春季管理,就能稳产。


用户自知自爱WWW


有两个方面需要分开讲,第一深耕土层不翻转,这样如果减产可能是深耕时机没有掌握好,造成了跑埫土壤水分不足,或者没有及时的镇压,土层过于松散漏气。第二深耕土层翻转,可能是生土翻到表层,没有施足够的肥。也可能土壤翻转后整地质量不高,卡拉坷垃多,不平整。保苗不够等情况都会造成减产,具体情况要自己分析,以待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