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趙韓聯軍打敗魏國,為什麼不使魏國一分為二?

光輝十萬


在戰國前期。魏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它的首任國君魏文侯,在國內任用李悝變法,吳起練兵。使得魏國國力蒸蒸日上。在國際事務上,魏國聯合韓國,趙國,組成同盟,三晉一致對外。因此,魏國在西邊暴打秦國,佔領秦國的河西之地,在東邊,三晉聯合大敗齊國。在南邊,佔領楚國不少地盤。

到了魏武侯時期,魏國雖然開始走下坡路。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西邊,依然暴打和壓制秦國。南邊,還佔領楚國的大梁城。

十一年,三晉伐楚,敗我大梁、榆關。——《史記.楚世家》

直到魏惠王上臺時,魏國仍然是一個極為強盛的國家。

然而,就在魏惠王剛剛上任,準備大有作為的時候,魏國卻突然陷入亡國危險。但是後來魏國又奇蹟般的解圍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魏國又為什麼不會被一分為二呢?

亡國之危

魏文侯在位的時候,魏國在國際上能夠呼風喚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魏文侯能夠團結三晉,一致對外。畢竟,兄弟鬩於牆 外御欺辱嘛。但是,魏武侯上臺之後,把這種氣氛給破壞了。在三晉聯合對外的時候,魏國就常常侵吞肥肉,韓國啃骨頭,趙國呢,就只好吃骨頭渣了。因此,趙國早就心生不滿了。

趙敬侯即位的時候,魏國還聯合反叛的公子朔,一起進攻邯鄲。但是失敗告終。此後,趙魏兩國反目成仇,多次交戰。

公元前370年,執政二十多年的魏武侯去世了。公子緩與公子罃爭奪王位。公子罃就是後來的魏惠王。公子緩爭奪失敗,出逃趙國。

趙國看到了機會。這是個報二十多年前的大仇的機會啊。於是派公孫頎去說服韓國,共同出兵,對付魏國。

惠王元年,初,武侯卒也,子罃與公中緩爭為太子。公孫頎自宋入趙,自趙入韓,謂韓懿侯曰:“魏罃與公中緩爭為太子,君亦聞之乎?今魏罃得王錯挾上黨,固半國也。因而除之,破魏必矣,不可失也。”——《史記.魏世家》

韓國國君被公子頎說服了。便與趙國一起攻擊魏國。把魏惠王團團包圍在濁澤。

懿侯說,乃與趙成侯合軍並兵以伐魏,戰於濁澤,魏氏大敗,魏君圍。 ——《史記.魏世家》

絕處逢生

仗打到這個時候,韓趙兩國開始思考應該把魏國怎麼樣了。趙國的意思,是殺了魏惠王,然後讓公子成繼承王位。每一個國家割佔魏國的一些地方。

韓國的意思,是殺害別人的國王,佔領別國的土地,是不仁不義的。韓國主張,把魏國一分為二,把魏國分成兩個小國。讓魏惠王和公子緩分別當上國王。

趙國不答應。於是那一天晚上,韓懿侯率領韓軍,拍拍屁股走人了。第二天一早,趙成侯一看,韓軍走了,變成自己與魏惠王單挑了。趙成侯覺得自己打不贏,於是,也走人了。

趙謂韓曰:“除魏君,立公中緩,割地而退,我且利。”韓曰:“不可。殺魏君,人必曰暴;割地而退,人必曰貪。不如兩分之。魏分為兩,不彊於宋、衛,則我終無魏之患矣。”趙不聽。韓不說,以其少卒夜去。——《史記.魏世家》

魏惠王絕處逢生,立刻展開反攻,殺死公子緩,並且分別對趙韓展開反攻。大敗韓國和趙國。並且在多年以後,再次拿這兩個國家開刀。

那麼,為什麼韓國不同意殺了魏惠王,韓王真的有他所說的那麼仁義嗎?

非也。

公子(中)緩是親趙國的。所以才跑到趙國去求援。所以,按照趙國的做法,最後公子(中)緩必定依附趙國。韓國本來就是三晉中最為弱小的國家,如果三晉中的

兩個聯合起來攻打自己。那麼韓國就危險了。所以,懿侯是不會同意的。

那麼,趙國為什麼不同意韓國的把魏國一分為二的方案呢?

我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計劃落空。

相比韓國的方案,趙國的方案更加符合自己的國家利益。趙國可以挾持魏國,南下可攻韓楚,向東可以攻擊齊國,或者宋衛,向西可以攻擊秦國。

而且多了魏國的幫助,趙國還可以專心解決中山國的問題。這對趙國來說是比較有利的方案。

第二、後患嚴重。

魏惠王是一個志大才疏的人。但並不是昏庸的君主。它能夠在王位爭奪的鬥爭中打敗公子(中)緩。就是一個明證。這樣的一個人留著,是一個禍患。公子(中)緩完全不是魏惠王的對手。也沒有魏惠王在國內的聲望。所以,一旦趙韓聯軍撤走,魏惠王重新統一魏國並不是難事。後來趙韓聯軍撤走,公子(中)緩立刻被殺。就是這個原因。

第三、與趙不利

我們呢可以看一下地圖,趙在北韓在南,如果分割魏國的話。必定按照一個國家在南,一個國家在北的情況進行劃分。韓趙兩軍一撤走,魏國必然會重新統一。韓趙兩軍不撤,這與公然佔領無異。魏國的經濟中心,包括安邑,大梁等等都在南方。勢必加強韓國的實力。趙國不笨。

趙韓兩國的勾心鬥角,使得魏國絕處逢生。當然,在近百年之後,也正是因為同樣的原因,秦最終統一了中國。笑到最後!


填哥講史


趙成侯,趙敬侯之子,在公元前374年即位。趙成侯剛即位的時候,趙公子勝跟趙成侯爭位,發生叛亂。在叛亂評定後,趙成侯拜大成午為相,開啟了趙成侯向周圍領國大規模的擴張活動。

大成午被任命為趙相後,就開始接著向衛國發動進攻,奪取衛國鄉邑七十三個。接著魏國出兵干涉,大敗趙軍。趙成侯五年,趙國對齊國出兵,魏國再次進攻趙國,敗趙於懷。直到趙成侯六年,魏國發生內亂。因為魏武侯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人,在他死後,魏罃(魏惠王)和魏緩兩人為了爭位發生戰亂。魏罃佔據上黨,得到魏國的半壁江山,並且還得到大夫王錯的幫助。魏緩則向邯鄲求助,韓趙兩國趁機聯合出兵伐魏,魏罃出兵抵抗韓趙聯軍。但是在濁澤被聯軍大敗。韓趙聯軍趁機圍困魏都大梁。

在圍困大梁的時候,趙韓兩軍發生爭執。趙認為廢除魏罃立公子緩為新魏王,讓魏國割讓一些土地就可以退兵了;而韓國則主張把魏國一分為二,讓魏國的國力不強於宋國和衛國,永遠免除魏國的威脅。兩方爭執部下,韓於是就退兵了,趙國無奈之下也被迫退兵。在退兵途中,趙國軍隊遭到魏鄴師的阻擊,魏軍在平陽大敗趙軍。

雖然趙成侯在面對魏國的時候屢戰屢敗,但是在對齊國跟衛國的戰爭中,一直處於進攻的狀態。趙成侯七年,趙軍對齊國出兵,一路攻至齊國長城,不過沒多久又把佔領的齊國土地還了回去。趙成侯九年,趙、齊在阿下會戰。趙成侯十年,趙國又向衛國出兵,攻佔了衛國的甄。

就在韓、趙、魏這些國家在中原戰場奮力廝殺的時候,西方的秦國開始迅速崛起。秦獻公即位後,開始施行一系列的改革,秦國遷都到櫟陽,準備圖謀中原。經過秦獻公的運營,秦國的國力不斷壯大,秦國也準備開始東侵。在公元前371年,秦國出兵趙國的高安,被趙國擊敗。前366年,秦國又攻擊韓、魏,在洛水之南大敗韓、魏聯軍。前364年,秦軍在石門和魏國大戰。

秦國的崛起,使得趙國感到了威脅,於是趙國和魏國摒棄前嫌,在秦軍進攻石門的時候,趙國出兵救魏。但是秦軍還是斬首六萬,大敗魏軍。第二年,秦國進攻魏國少梁,趙國再次出兵。

雖然趙國兩次出兵救魏,但是在公元前362年,魏國重新整頓力量,又開始了與趙、韓的戰爭。澮北之戰,魏相公叔痤在澮水北岸大敗趙、韓兩軍。並且俘虜了趙將樂祚,佔領了趙國的皮牟,又取趙國的列人、肥等城邑。直逼趙都邯鄲。而秦獻公趁著魏國跟趙、韓交戰的時候,派庶長國為將,再次攻擊魏國少梁,擊敗魏軍,俘其主將公孫痤,並佔領繁龐!

到了趙成侯晚年,趙國開始尋求跟魏國妥協,在趙成侯十六年,韓、趙、魏三國再一次瓜分了晉地。第二年,趙成侯跟魏惠王在葛孽相會修好。此時,趙、魏兩國的衝突才告一段落!於此同時,趙國在趙成侯十九年,跟齊國、宋國在平陸相會,跟燕國在阿相會。趙成侯積極的和周邊國家修好,為了是連年征戰的趙國獲得喘息的機會,能更好的集中精力進攻衛國。

令趙成侯沒想到的是,在趙國集中兵力針對衛國的時候,卻引發了一場趙、魏之間更大規模的戰爭。史稱“邯鄲之難”!





爵爺的脫口秀


公元前369年,趙,韓聯軍在濁澤進攻魏國。歷史上稱為“濁澤之戰”此此戰爭,聯軍在取得覺對的優勢下,由於,兩國的嚴重分歧,導致他們不能協同作戰,由而由勝轉為戰敗,魏國才能倖免於難,沒有被瓜分。

趙國和韓國都有自己的主張,一個著力於眼錢的利益,就是從魏國獲得土地,另一個從長遠利益出發,使魏國不能崛起。最後,雙方各持己見,沒能達成共識。由於他們的撤退,使得魏罃取得了濁澤之戰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