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沙地上崛起的黄姓村围——上沙

上沙村位于风光旖旎,景色宜人的深圳湾畔,东至沙嘴路、南至福荣路、西邻下沙村、北至滨河路,与香港元朗隔海相望。辖区占地面积为38.6平方米,总人口约8万人。


村名来源

在深圳的地名当中,有不少带“沙”字的地名,古时这些村落近海,海水把这里冲击成很大的沙滩地,而村子建立在沙地上,便都围绕“沙”来取名。位于福田的上沙村,就是以这个地理特征命名的。


沙地上崛起的黄姓村围——上沙


上沙村原名“椰树下”,始建于800年前南宋时期,现在上沙村下辖由东村、塘晏、椰树、龙秋、九园5个自然村。


姓氏溯源

上沙村村民基本为黄姓一族。黄姓是有史料记载的深圳百家诸姓中最古老的姓氏。1670多年前,黄氏就从中原来到深圳。更多关于黄氏资料请搜索关注黄氏大家族。上沙先祖是1100多年前唐末的黄峭山。


据清光绪十五年修订的《禾坪黄氏大成宗谱》记载:黄峭山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卒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曾任唐工部侍郎、奎章阁学士。黄巢之乱,客家先民进行第二次大迁徙之时,黄峭山迁入闽南邵武和平镇。


黄峭山一生共娶3位夫人,有21个儿子。更多关于黄氏资料请搜索关注黄氏大家族。为了避免兄弟相煎、祸起萧墙,黄峭山在80岁时决定,将家产分成21份,3房各留一名长子,其余18个儿子各带家产一份、《黄氏家谱》一套,自行外出谋生创业,由此才让黄氏在南方开枝散叶,根深叶茂。黄峭山还留诗一首作为日后黄氏后代相认的“密码”,即“骏马堂堂出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则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念祖宗香,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沙地上崛起的黄姓村围——上沙


南宋时期,黄峭山的后裔黄忠携妻子至福田开基立业,其子黄金堂便是上沙村的开村之人。


上沙黄氏族谱和江西志与吉水县的黄氏家乘载:始祖讳忠,生于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正月初五日,42岁时高中钦宗靖康元年(1126)举人,43岁时榜登高宗建炎元年(1127)进士,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资政大夫。


黄金堂,讳左兄,生于宋大观四年(1110年),终于绍熙三年(1192年),享寿83岁,定居沙头椰树下(今上沙村)。金堂历官儒林郎,与恭人吴氏生四子:长郁孙,次昭孙,三德孙(迁油田、关口之祖),四酉孙(迁福田之祖)。黄金堂与吴氏合葬于敞口岭(土名,在涧上村后,坟曰沙螯坐),后因建设需要,迁建福田区莲塘尾。今上沙村、福田村和香港新界油田村等地黄氏皆其后裔。


社会发展

1956年,上沙隶属新光合作社第三社。1957年~1962年期间,因生活所迫,六七成上沙村民逃往香港、东南亚等地。

改革开放使上沙的面貌焕然一新。1978年,原隶属附城公社沙头大队的上沙村,改制为上沙村民委员会。1980年上沙村委会下设上沙企业公司。1987年,上沙村民集资成立上沙投资企业公司,开始逐渐引进“三来一补”的加工业,并用政府征收集体土地的收入开展商贸业,村民主要靠下海作业及分红为生,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沙地上崛起的黄姓村围——上沙

上沙村老照片

1992年6月,上沙村的发展又迎来新机遇,上沙由农村转为城市社区,村民亦正式成为城市居民。上沙村委会变更为上沙、塘晏、椰树三个居民委员会。1992年11月29日,上沙企业公司正式变更为上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7月18日,上沙股份公司进行合作股份规范化登记,订立公司《章程》和《股份分配细则》。2002年6月,原3个居委会合并成立上沙社区居民委员会。

随着深圳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上沙村的各项工作都取得巨大突破。社区环境综合指标显著提升,集体经济与村民物业同步升值,产业和人才结构也逐步实现了双转移、双优化,为上沙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经济社会基础。


沙地上崛起的黄姓村围——上沙


目前,上沙正逐渐形成以科技、文化、生态为特色的现代都市综合配套宜居社区。

上沙创新科技园的成功转型更是城中村物业转型的示范,是上沙人实施城中村产业高端化的成功探索。上沙创新科技园整个项目分环境整治市政工程和厂房整体装修改造工程两期进行,工程于2005年12月开工,2007年6月竣工,共投资7000万元,区政府给予49%的产业资金支持,这是上沙股份公司有史以来自行建设的最大项目。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更多关于黄氏资料请搜索关注黄氏大家族。2007年10月,原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南方分院、南方手机检测中心、深圳电信研究院在福田区上沙科技创新园隆重揭牌,上沙科技创新园也同时被授予“深圳市移动终端产业园”。科技园开业短短的两个月就有50家高科技企业签约进驻,科技研发型企业占入驻企业的80%上。上沙科技园升级改造一年后,成功实现园区企业综合年产值创收10.59亿元,是改造前的13倍;园区年租金收入2700万元,是改造前的2.6倍。品牌价值的提升,进一步加速了社区物业的转型升级。


沙地上崛起的黄姓村围——上沙

与此同时,上沙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配套,营造便利、和谐的人居环境,将村内私房1100栋纳入统一规范管理,投入4586万元建设“上沙广场”。上沙村也大力扶持上沙小学、上沙中学的建设,全年为奖励村民子女读书及鼓励村民业余进修发放奖金15万元。综合环境的改善,吸引了更多的企业白领、高素质人才定居上沙,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的成长与发展环境也更为优越。


古建遗存

怀德黄公祠

怀德黄公祠始建年代待考,祠堂号“昭明堂”、名“怀德黄公祠”,是上沙村黄氏为纪念南宋二世祖黄昭孙、三世祖黄怀德而创建的。


沙地上崛起的黄姓村围——上沙


黄怀德生于宋乾道八年(1172),卒于宋淳祐元年(1241)。该建筑座北朝南,砖木结构,三间三进两天井布局,面阔12.9米,进深33.8米,占地面积481平方米。建筑物包括前堂、中堂、前廊、后廊和正堂。大门石匾额书“怀德黄公祠”,上下联为“参山世泽,椰树家声”。


沙地上崛起的黄姓村围——上沙


该祠历代皆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但祠内保存有明代的柱础和部分条石地面。解放后,该祠曾为沙头小学、公社饭堂、糖厂、酒厂、辗米厂、粮仓旧址,1991年秋由上沙村华侨及港澳同胞捐资重修。该祠是深圳宗祠中所纪念人年代最早的建筑。


上沙天后宫

上沙天后宫位于怀德黄公祠侧旁,始建于明代,后代多次维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建筑座北朝南,三间二进一天井布置。总面阔12.30米,通进深13.7米,面积208平方米。主体为砖木结构,四周墙体用青砖砌筑,室内为抬梁式木结构梁架,梁枋上有精美的木雕构件,部分构件用花岗石制作。屋面为辘筒灰瓦,博古屋脊,正脊和两侧山墙博风上有灰塑动植物图案,风格秀丽。上沙天后宫是全市现存最早的传统建筑之一,其小巧玲珑,构图精美、工艺精湛。


沙地上崛起的黄姓村围——上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