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沙地上崛起的黃姓村圍——上沙

上沙村位於風光旖旎,景色宜人的深圳灣畔,東至沙嘴路、南至福榮路、西鄰下沙村、北至濱河路,與香港元朗隔海相望。轄區佔地面積為38.6平方米,總人口約8萬人。


村名來源

在深圳的地名當中,有不少帶“沙”字的地名,古時這些村落近海,海水把這裡衝擊成很大的沙灘地,而村子建立在沙地上,便都圍繞“沙”來取名。位於福田的上沙村,就是以這個地理特徵命名的。


沙地上崛起的黃姓村圍——上沙


上沙村原名“椰樹下”,始建於800年前南宋時期,現在上沙村下轄由東村、塘晏、椰樹、龍秋、九園5個自然村。


姓氏溯源

上沙村村民基本為黃姓一族。黃姓是有史料記載的深圳百家諸姓中最古老的姓氏。1670多年前,黃氏就從中原來到深圳。更多關於黃氏資料請搜索關注黃氏大家族。上沙先祖是1100多年前唐末的黃峭山。


據清光緒十五年修訂的《禾坪黃氏大成宗譜》記載:黃峭山生於唐懿宗鹹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卒於後周廣順三年(953年),曾任唐工部侍郎、奎章閣學士。黃巢之亂,客家先民進行第二次大遷徙之時,黃峭山遷入閩南邵武和平鎮。


黃峭山一生共娶3位夫人,有21個兒子。更多關於黃氏資料請搜索關注黃氏大家族。為了避免兄弟相煎、禍起蕭牆,黃峭山在80歲時決定,將家產分成21份,3房各留一名長子,其餘18個兒子各帶家產一份、《黃氏家譜》一套,自行外出謀生創業,由此才讓黃氏在南方開枝散葉,根深葉茂。黃峭山還留詩一首作為日後黃氏後代相認的“密碼”,即“駿馬堂堂出異方,任從隨處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則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念祖宗香,惟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


沙地上崛起的黃姓村圍——上沙


南宋時期,黃峭山的後裔黃忠攜妻子至福田開基立業,其子黃金堂便是上沙村的開村之人。


上沙黃氏族譜和江西志與吉水縣的黃氏家乘載:始祖諱忠,生於北宋元豐八年(1085年)正月初五日,42歲時高中欽宗靖康元年(1126)舉人,43歲時榜登高宗建炎元年(1127)進士,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資政大夫。


黃金堂,諱左兄,生於宋大觀四年(1110年),終於紹熙三年(1192年),享壽83歲,定居沙頭椰樹下(今上沙村)。金堂歷官儒林郎,與恭人吳氏生四子:長鬱孫,次昭孫,三德孫(遷油田、關口之祖),四酉孫(遷福田之祖)。黃金堂與吳氏合葬於敞口嶺(土名,在澗上村後,墳曰沙螯坐),後因建設需要,遷建福田區蓮塘尾。今上沙村、福田村和香港新界油田村等地黃氏皆其後裔。


社會發展

1956年,上沙隸屬新光合作社第三社。1957年~1962年期間,因生活所迫,六七成上沙村民逃往香港、東南亞等地。

改革開放使上沙的面貌煥然一新。1978年,原隸屬附城公社沙頭大隊的上沙村,改製為上沙村民委員會。1980年上沙村委會下設上沙企業公司。1987年,上沙村民集資成立上沙投資企業公司,開始逐漸引進“三來一補”的加工業,並用政府徵收集體土地的收入開展商貿業,村民主要靠下海作業及分紅為生,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紅火。


沙地上崛起的黃姓村圍——上沙

上沙村老照片

1992年6月,上沙村的發展又迎來新機遇,上沙由農村轉為城市社區,村民亦正式成為城市居民。上沙村委會變更為上沙、塘晏、椰樹三個居民委員會。1992年11月29日,上沙企業公司正式變更為上沙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7月18日,上沙股份公司進行合作股份規範化登記,訂立公司《章程》和《股份分配細則》。2002年6月,原3個居委會合併成立上沙社區居民委員會。

隨著深圳城市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上沙村的各項工作都取得巨大突破。社區環境綜合指標顯著提升,集體經濟與村民物業同步升值,產業和人才結構也逐步實現了雙轉移、雙優化,為上沙的可持續發展夯實了經濟社會基礎。


沙地上崛起的黃姓村圍——上沙


目前,上沙正逐漸形成以科技、文化、生態為特色的現代都市綜合配套宜居社區。

上沙創新科技園的成功轉型更是城中村物業轉型的示範,是上沙人實施城中村產業高端化的成功探索。上沙創新科技園整個項目分環境整治市政工程和廠房整體裝修改造工程兩期進行,工程於2005年12月開工,2007年6月竣工,共投資7000萬元,區政府給予49%的產業資金支持,這是上沙股份公司有史以來自行建設的最大項目。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更多關於黃氏資料請搜索關注黃氏大家族。2007年10月,原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南方分院、南方手機檢測中心、深圳電信研究院在福田區上沙科技創新園隆重揭牌,上沙科技創新園也同時被授予“深圳市移動終端產業園”。科技園開業短短的兩個月就有50家高科技企業簽約進駐,科技研發型企業佔入駐企業的80%上。上沙科技園升級改造一年後,成功實現園區企業綜合年產值創收10.59億元,是改造前的13倍;園區年租金收入2700萬元,是改造前的2.6倍。品牌價值的提升,進一步加速了社區物業的轉型升級。


沙地上崛起的黃姓村圍——上沙

與此同時,上沙村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配套,營造便利、和諧的人居環境,將村內私房1100棟納入統一規範管理,投入4586萬元建設“上沙廣場”。上沙村也大力扶持上沙小學、上沙中學的建設,全年為獎勵村民子女讀書及鼓勵村民業餘進修發放獎金15萬元。綜合環境的改善,吸引了更多的企業白領、高素質人才定居上沙,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企業的成長與發展環境也更為優越。


古建遺存

懷德黃公祠

懷德黃公祠始建年代待考,祠堂號“昭明堂”、名“懷德黃公祠”,是上沙村黃氏為紀念南宋二世祖黃昭孫、三世祖黃懷德而創建的。


沙地上崛起的黃姓村圍——上沙


黃懷德生於宋乾道八年(1172),卒於宋淳祐元年(1241)。該建築座北朝南,磚木結構,三間三進兩天井佈局,面闊12.9米,進深33.8米,佔地面積481平方米。建築物包括前堂、中堂、前廊、後廊和正堂。大門石匾額書“懷德黃公祠”,上下聯為“參山世澤,椰樹家聲”。


沙地上崛起的黃姓村圍——上沙


該祠歷代皆有修葺,現存建築為清代風格,但祠內保存有明代的柱礎和部分條石地面。解放後,該祠曾為沙頭小學、公社飯堂、糖廠、酒廠、輾米廠、糧倉舊址,1991年秋由上沙村華僑及港澳同胞捐資重修。該祠是深圳宗祠中所紀念人年代最早的建築。


上沙天后宮

上沙天后宮位於懷德黃公祠側旁,始建於明代,後代多次維修,現存建築為清代風格。建築座北朝南,三間二進一天井佈置。總面闊12.30米,通進深13.7米,面積208平方米。主體為磚木結構,四周牆體用青磚砌築,室內為抬梁式木結構樑架,梁枋上有精美的木雕構件,部分構件用花崗石製作。屋面為轆筒灰瓦,博古屋脊,正脊和兩側山牆博風上有灰塑動植物圖案,風格秀麗。上沙天后宮是全市現存最早的傳統建築之一,其小巧玲瓏,構圖精美、工藝精湛。


沙地上崛起的黃姓村圍——上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