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寫古體詩堆砌華麗詞藻好不好?詞藻和意境哪個更重要?


寫古體詩堆砌華麗詞藻好不好,這要看你用的詞句恰不恰當,貼不貼切。如果用的好會給大家留下美好和深深的印象,用的不好反而給人華而不實,詞不切意的感覺。

詞藻和意境哪個重要,我個人認為意境比詞藻重要。

因為意境是作者寫詩詞所要體現的核心,詞藻是為體現這一核心而使用的修飾方法。我有一個比喻,意境是骨,詞藻是肉,不知恰不恰當。

意境不好,用再美的華麗詞藻寫出來的詩詞,也是空洞乏味的。當然意境雖好,詞藻用的不好,也算不得好詩。


老劉十五


我是詩詞愛好者,雖然寫作水平不高,但在頭條上也陸續發表了些古體詩,對於這個問題,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一首好的古體詩,在用詞造句、竟境等各方面都是重要的。

古詩的意境好比現在文章的中心思想。我們在評價古典文學的時候,就有兩個標準,一個是文學價值,一個是思想價值。比如《紅樓夢》這部名著,小說中不但優美的詩詞眾多,而且中心突出,思想先進,所以成為文學鉅著。

古代人由於受到所處環境影響,在寫詩時,藉助多種手法,或比或興,以達到自己寫作的目的。大多數詩中寓意含蓄、深刻,耐人尋味。不象現在人寫文章,觀點直白、思想明瞭。

寫古詩時,在用詞造句上不必刻意去堆砌華麗詞藻。不過,華麗的詞藻如果運用的好,能使文章更加完美和有深度。古人在寫詩時,好的作品不乏都有典故和華麗詞語。如:李商隱的《錦瑟》就如此,詩如下: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作者在詩中用了很多典故,採用比興手法,運用聯想,把聽覺感覺轉化為視覺形象。以片斷意象的組合,創造朦朧的境界。全詩不但詞藻華麗,而且含蓄深沉,意境長遠。詩中典故眾多,運用適當,語言華美而不臃腫。在唐詩中,我認為是一首難得而出色的好詩。

又例如劉禹錫的: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聞笛賦:指西晉向秀作的《思舊賦》。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司馬氏集團而被殺。向秀經過嵇康故居時,見有人吹笛,不禁生悲,於是作《思舊賦》。

爛柯人:指晉人王質。王質上山砍柴,見兩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完了,手中斧把已經朽爛。回到村時,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

詩人用這兩個典故,說自己在外多年,如今回來,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吟誦《聞笛賦》表示哀悼了。詩人暗示自己貶滴時間的長久,又表現了世態的變遷,涵義十分豐富。

在古詩中,象這種運用典故而使詞藻華麗、作品增色的還有很多,這裡不一一舉例。

在眾多的古代詩中,有些詩語句平淡,看似淺顯易懂,實則含義深刻、富有哲理。舉例如下:

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白居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陸游: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朱熹: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象以上這些富含哲理性的詩句還有很多,這裡只選這麼幾例。我們讀了這些句子,能使人產生遐想,寓意深遠。

當然,不管是詞藻華麗也好,語言樸實、淺顯也好,但前題是語句要通順,讀起來流暢、順口。如今不少人寫詩,可能是在意格律的原因,或者是沒有認真挑選語句,使詩中語句讀起來不通順、流暢。現在白化文章中語句不通順大都是病句。古代詩雖然凝縮成短小精煉的句子,但也要求語言通順,流暢自然,否則呦口,不是好詩。

寫古體詩意境十分重要,意境是詩的靈魂。意境可以明白,也可以含蓄,是作者通過文字表達的意途。詩是由詞語組成的,詞語是詩的軀體。語言可以不華美,但也不可以太庸俗。華麗的詞藻如果用的好,並能用上典故,可以使詩更加完美、富有感染力,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不過,刻意堆砌華麗詞藻而使詩句生硬呆板,就起到反作用了。

一首好的詩,就象一杯好酒,喝過覺得甘醇十足,口有餘香。

一首好的詩,就象一杯剛泡的茶,品過覺得清香樸鼻,潤味深長。

所以,寫古體詩,在注重意境的同時,也要注意詞藻的運用。如果用詞不好、淺俗,就象一杯白開水索然無味。如果詞語用的好,全詩就會膾炙人口、精采美妙。


大山之林


大凡筆者,一般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敘事,我們把眼中所見、心中所想,盡力完整、有序的表達出來,這個時候,我們還沒能更好的掌握華麗辭藻的運用,還是在練習文章的整體結構。

第二個階段就是堆詞了,我們想在鄙陋故事梗概裡填充更多的裝飾,就好像我們起初對穿衣的理解,佩戴上華麗的首飾,以彰顯我們的高雅富貴。

第三個階段是用意,這時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結構與詞彙的運用,而行文的最終目的是抒意,無論是詩句、散文等,我們大多敘事後都會對事物表達自己的看法,而我們敘事的過程就是想把讀者帶入我們的意境,讓他彷彿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而這個意境的呈現決定了讀者對文章的感受成度。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合適合理的用詞才能更好的還原事物本源。也像我們後期對衣著的審視,得體最好,切莫浮誇。

古詩人賈島騎驢作詩,得到“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之後又想把“敲”字改為“推”,猶豫不決之際用手做推、敲的樣子,這一幕被詩人韓愈撞見,問明緣由,韓愈思索後說用“敲”字好,這樣才有了傳世至今的名詩《提李凝幽居》,而“推、敲”二字更是留為典故,以代表寫作時對詞句的斟酌。這裡斟酌的自然不是詞語的華麗,而是意境的深遠。

華麗的辭藻只是我們行文的裝飾,有,也要運用得當,才能錦上添花。而意境才是我們要訴說的本體。所以,意境重於辭藻。

題李凝幽居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一點影視界


詩詞首重意境,文筆辭藻次之。這一點在古典詩詞裡尤為明顯。

凡意境優美、朗朗上口的詩詞,很少以堆砌華麗詞藻、頻繁用典為能事,大都是明白如話,淺顯易懂的語言,如: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再如:杜牧《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又如: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還有其他著名詩人如岑參、王昌齡、賈島、劉禹錫等等,其詩作無不通俗易懂,婦孺可誦。

這也說明,真正的作詩高手,語言往往是樸實的,純淨的、親民的而且意味雋永的。詩的意境不是靠堆砌華麗詞藻產生,而是作者豐富的人生閱歷、敏感的內心、悲天憫人的情懷和深厚的文學修養綜合碰撞而產生的使讀者發生共鳴的火花。唯其如此,才得以成為經久不衰、歷代傳誦的經典。

如果一味堆砌華麗詞藻或著以用典為能事,故弄玄虛,詰屈聱牙,用來彰顯自己的學問,不但使詩歌失去了純樸自然的本真,而且給人以造作、刻意和華而不實的感覺,效果適得其反。

因此,學寫古體詩應儘量避免堆砌詞藻。





秋夜為我長



文心雕詩


寫古體詩使用華麗詞藻是可以的,但是堆砌華麗詞藻就不好了。因為我們寫詩是為了給別人看的,首先要讓讀者能看懂,別人看不懂怎麼能引起共鳴呢?我們寫作詩詞一是要有內容,不能無病呻吟;二是要有意境,使讀者看後回味無窮;三是詞藻儘可能平實,能寫小草不用蒹葭,能寫荷花不用菡萏。千萬不能賣弄水平而堆砌詞藻。


金星753


寫古體詩堆砌華麗詞藻,還是注意意境?這就預示已偏離詩的本意了。

1、詩的本意是言情,不是為華麗而生

《左傳》中有“詩以言志”,當時各國使者往來多引詩對答,以觀志知心。《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情志並提,實則為一,情志皆為心動所發。

情真意切,情不由己,噴薄而出,能有韻合,即稱為詩。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字句極質樸,但感情又極真摯。華麗之句有刻意追求,但多為感情濃而欲發,先有其粗句,再刻意雕字琢詞。若情不至,而勉力求其名詞,則是無根之葉,雖句或美,而情難副。

2、古詩佳句

商朝的詩,《詩經》收有5篇,但究竟是商還是遺國宋作,不好說。《詩經》三百篇中,風雅特別是風多是各地民間採來,頌約是祭祀或大典中用的。但篇數和價值是風篇最大,遠古時人多歌少字,詩歌就是情和意的表達,也可說是口語表達思想的精華、代表、記錄。

——《詩經》,雖是名句,實至簡至情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如月之恆,如日之升;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戰國至秦代不見有什麼詩。楚辭也本源於楚民歌,也可算詩,自屈原後自成一體,對漢賦有大影響,賦本也屬詩①種,但後自成一體,漢賦最興。辭賦過於華麗鋪張,並非有才氣不能得神色,漢後漸衰。 秦漢詩少,只有項劉二人有傳名篇,極簡而至情:

——《虞兮歌》,傷極而歌,聞者淚下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風歌》,戰息人悵,酒濃心茫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後有《古詩十九首》,極樸但意真情切:

——《行行重行行》

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西北有高樓》

西北...,上與浮雲齊......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

——《涉江採芙蓉》

涉江...,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明月皎夜光》

明月...,促織鳴東壁...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蹟。

——《迢迢牽牛星》

迢迢...,皎皎河漢女。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生年不滿百》

生年...,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

三國時有三曹、七子的建安風骨,其中曹家父子的詩最佳。老曹氣雄、小曹老高,只看曹丕——《燕歌行》: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何為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

爾獨何辜限河梁?

陶淵明描寫田園、風景的詩獨樹一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有隱士風姿,唐初陳“天地悠悠”,後維“空山新雨”、孟“綠樹青山”,也多有古人的樸。

盛唐詩家首稱李、杜。李才高氣蕩,近莊道,或古或今,如草舞似谷間,妙不可言,不可學;杜才壯氣彌,近儒象,開今派天,如隸楷似法王,可法不可及。更有眾多好手佳作。

但盛唐詩多奇巧妙思,又自杜後格律甚嚴,愛用典,若無功底,讀亦不易。

宋詩漸落桎梏而以詞興,詞更活潑,易顯詩所不能盡之微情和曲折。明清詩無品。

3、自作詩多不容易,推詞索字,苦累自知

——秋雨

流溪絕徑語,滴水沁人膚;

何以酬秋雨,只堪酒與書!

——吳山

雲歸濛雨住,望遠夕陽途;

市鎮重重霧,虹生色色姝。

送日花珊簇,和風豔霞朱;

誰擎丹青著,何以慰客孤。


斯文致用


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只是合理不合理,誠然華麗詞藻固然能使文風瑰麗,讓人耳目一新,欣賞起來心情愉悅,但是過分的用,可能給人一種炫技的印象,好的古體文風清秀又不嬌媚,立意深邃,讀起來朗朗上口,所以要意境高,耐讀,華麗的詞藻更能錦上添花。


道德是自律


這要看是抒情還是傾情,如果是抒情的話,用華麗詞藻能使意境更深入。但如果是傾情的話,則以一氣呵成,不用粉飾意境而使意境更深入,不用華麗詞藻也可達意。


安吉運行


意象和華麗詞藻誰重要,意象重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凋飾。那些晦澀難懂的詩讓人望而生畏,特別是朦朧詩給人一天霧水。例:床前明月光這首詩意象美而簡單,把月光比作霜,美妙之極。把思鄉之情表達得恰到好處。詞藻有時也可適當有所豔麗,不必過於奢華。一點詞的美麗也沒有就會是一杯白開水,索然無味。萬物有度,掌握度便好。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