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写古体诗堆砌华丽词藻好不好?词藻和意境哪个更重要?


写古体诗堆砌华丽词藻好不好,这要看你用的词句恰不恰当,贴不贴切。如果用的好会给大家留下美好和深深的印象,用的不好反而给人华而不实,词不切意的感觉。

词藻和意境哪个重要,我个人认为意境比词藻重要。

因为意境是作者写诗词所要体现的核心,词藻是为体现这一核心而使用的修饰方法。我有一个比喻,意境是骨,词藻是肉,不知恰不恰当。

意境不好,用再美的华丽词藻写出来的诗词,也是空洞乏味的。当然意境虽好,词藻用的不好,也算不得好诗。


老刘十五


我是诗词爱好者,虽然写作水平不高,但在头条上也陆续发表了些古体诗,对于这个问题,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一首好的古体诗,在用词造句、竟境等各方面都是重要的。

古诗的意境好比现在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在评价古典文学的时候,就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文学价值,一个是思想价值。比如《红楼梦》这部名著,小说中不但优美的诗词众多,而且中心突出,思想先进,所以成为文学巨著。

古代人由于受到所处环境影响,在写诗时,借助多种手法,或比或兴,以达到自己写作的目的。大多数诗中寓意含蓄、深刻,耐人寻味。不象现在人写文章,观点直白、思想明了。

写古诗时,在用词造句上不必刻意去堆砌华丽词藻。不过,华丽的词藻如果运用的好,能使文章更加完美和有深度。古人在写诗时,好的作品不乏都有典故和华丽词语。如:李商隐的《锦瑟》就如此,诗如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作者在诗中用了很多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把听觉感觉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断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全诗不但词藻华丽,而且含蓄深沉,意境长远。诗中典故众多,运用适当,语言华美而不臃肿。在唐诗中,我认为是一首难得而出色的好诗。

又例如刘禹锡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见有人吹笛,不禁生悲,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见两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完了,手中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时,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诗人用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多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吟诵《闻笛赋》表示哀悼了。诗人暗示自己贬滴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涵义十分丰富。

在古诗中,象这种运用典故而使词藻华丽、作品增色的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举例。

在众多的古代诗中,有些诗语句平淡,看似浅显易懂,实则含义深刻、富有哲理。举例如下:

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象以上这些富含哲理性的诗句还有很多,这里只选这么几例。我们读了这些句子,能使人产生遐想,寓意深远。

当然,不管是词藻华丽也好,语言朴实、浅显也好,但前题是语句要通顺,读起来流畅、顺口。如今不少人写诗,可能是在意格律的原因,或者是没有认真挑选语句,使诗中语句读起来不通顺、流畅。现在白化文章中语句不通顺大都是病句。古代诗虽然凝缩成短小精炼的句子,但也要求语言通顺,流畅自然,否则呦口,不是好诗。

写古体诗意境十分重要,意境是诗的灵魂。意境可以明白,也可以含蓄,是作者通过文字表达的意途。诗是由词语组成的,词语是诗的躯体。语言可以不华美,但也不可以太庸俗。华丽的词藻如果用的好,并能用上典故,可以使诗更加完美、富有感染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过,刻意堆砌华丽词藻而使诗句生硬呆板,就起到反作用了。

一首好的诗,就象一杯好酒,喝过觉得甘醇十足,口有余香。

一首好的诗,就象一杯刚泡的茶,品过觉得清香朴鼻,润味深长。

所以,写古体诗,在注重意境的同时,也要注意词藻的运用。如果用词不好、浅俗,就象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如果词语用的好,全诗就会脍炙人口、精采美妙。


大山之林


大凡笔者,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叙事,我们把眼中所见、心中所想,尽力完整、有序的表达出来,这个时候,我们还没能更好的掌握华丽辞藻的运用,还是在练习文章的整体结构。

第二个阶段就是堆词了,我们想在鄙陋故事梗概里填充更多的装饰,就好像我们起初对穿衣的理解,佩戴上华丽的首饰,以彰显我们的高雅富贵。

第三个阶段是用意,这时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结构与词汇的运用,而行文的最终目的是抒意,无论是诗句、散文等,我们大多叙事后都会对事物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我们叙事的过程就是想把读者带入我们的意境,让他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而这个意境的呈现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感受成度。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合适合理的用词才能更好的还原事物本源。也像我们后期对衣着的审视,得体最好,切莫浮夸。

古诗人贾岛骑驴作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之后又想把“敲”字改为“推”,犹豫不决之际用手做推、敲的样子,这一幕被诗人韩愈撞见,问明缘由,韩愈思索后说用“敲”字好,这样才有了传世至今的名诗《提李凝幽居》,而“推、敲”二字更是留为典故,以代表写作时对词句的斟酌。这里斟酌的自然不是词语的华丽,而是意境的深远。

华丽的辞藻只是我们行文的装饰,有,也要运用得当,才能锦上添花。而意境才是我们要诉说的本体。所以,意境重于辞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一点影视界


诗词首重意境,文笔辞藻次之。这一点在古典诗词里尤为明显。

凡意境优美、朗朗上口的诗词,很少以堆砌华丽词藻、频繁用典为能事,大都是明白如话,浅显易懂的语言,如: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再如: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又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还有其他著名诗人如岑参、王昌龄、贾岛、刘禹锡等等,其诗作无不通俗易懂,妇孺可诵。

这也说明,真正的作诗高手,语言往往是朴实的,纯净的、亲民的而且意味隽永的。诗的意境不是靠堆砌华丽词藻产生,而是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敏感的内心、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深厚的文学修养综合碰撞而产生的使读者发生共鸣的火花。唯其如此,才得以成为经久不衰、历代传诵的经典。

如果一味堆砌华丽词藻或着以用典为能事,故弄玄虚,诘屈聱牙,用来彰显自己的学问,不但使诗歌失去了纯朴自然的本真,而且给人以造作、刻意和华而不实的感觉,效果适得其反。

因此,学写古体诗应尽量避免堆砌词藻。





秋夜为我长



文心雕诗


写古体诗使用华丽词藻是可以的,但是堆砌华丽词藻就不好了。因为我们写诗是为了给别人看的,首先要让读者能看懂,别人看不懂怎么能引起共鸣呢?我们写作诗词一是要有内容,不能无病呻吟;二是要有意境,使读者看后回味无穷;三是词藻尽可能平实,能写小草不用蒹葭,能写荷花不用菡萏。千万不能卖弄水平而堆砌词藻。


金星753


写古体诗堆砌华丽词藻,还是注意意境?这就预示已偏离诗的本意了。

1、诗的本意是言情,不是为华丽而生

《左传》中有“诗以言志”,当时各国使者往来多引诗对答,以观志知心。《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志并提,实则为一,情志皆为心动所发。

情真意切,情不由己,喷薄而出,能有韵合,即称为诗。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字句极质朴,但感情又极真挚。华丽之句有刻意追求,但多为感情浓而欲发,先有其粗句,再刻意雕字琢词。若情不至,而勉力求其名词,则是无根之叶,虽句或美,而情难副。

2、古诗佳句

商朝的诗,《诗经》收有5篇,但究竟是商还是遗国宋作,不好说。《诗经》三百篇中,风雅特别是风多是各地民间采来,颂约是祭祀或大典中用的。但篇数和价值是风篇最大,远古时人多歌少字,诗歌就是情和意的表达,也可说是口语表达思想的精华、代表、记录。

——《诗经》,虽是名句,实至简至情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战国至秦代不见有什么诗。楚辞也本源于楚民歌,也可算诗,自屈原后自成一体,对汉赋有大影响,赋本也属诗①种,但后自成一体,汉赋最兴。辞赋过于华丽铺张,并非有才气不能得神色,汉后渐衰。 秦汉诗少,只有项刘二人有传名篇,极简而至情:

——《虞兮歌》,伤极而歌,闻者泪下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战息人怅,酒浓心茫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后有《古诗十九首》,极朴但意真情切:

——《行行重行行》

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西北有高楼》

西北...,上与浮云齐......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明月皎夜光》

明月...,促织鸣东壁...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迢迢牵牛星》

迢迢...,皎皎河汉女。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生年不满百》

生年...,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三国时有三曹、七子的建安风骨,其中曹家父子的诗最佳。老曹气雄、小曹老高,只看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陶渊明描写田园、风景的诗独树一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隐士风姿,唐初陈“天地悠悠”,后维“空山新雨”、孟“绿树青山”,也多有古人的朴。

盛唐诗家首称李、杜。李才高气荡,近庄道,或古或今,如草舞似谷间,妙不可言,不可学;杜才壮气弥,近儒象,开今派天,如隶楷似法王,可法不可及。更有众多好手佳作。

但盛唐诗多奇巧妙思,又自杜后格律甚严,爱用典,若无功底,读亦不易。

宋诗渐落桎梏而以词兴,词更活泼,易显诗所不能尽之微情和曲折。明清诗无品。

3、自作诗多不容易,推词索字,苦累自知

——秋雨

流溪绝径语,滴水沁人肤;

何以酬秋雨,只堪酒与书!

——吴山

云归濛雨住,望远夕阳途;

市镇重重雾,虹生色色姝。

送日花珊簇,和风艳霞朱;

谁擎丹青著,何以慰客孤。


斯文致用


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只是合理不合理,诚然华丽词藻固然能使文风瑰丽,让人耳目一新,欣赏起来心情愉悦,但是过分的用,可能给人一种炫技的印象,好的古体文风清秀又不娇媚,立意深邃,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要意境高,耐读,华丽的词藻更能锦上添花。


道德是自律


这要看是抒情还是倾情,如果是抒情的话,用华丽词藻能使意境更深入。但如果是倾情的话,则以一气呵成,不用粉饰意境而使意境更深入,不用华丽词藻也可达意。


安吉运行


意象和华丽词藻谁重要,意象重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凋饰。那些晦涩难懂的诗让人望而生畏,特别是朦胧诗给人一天雾水。例:床前明月光这首诗意象美而简单,把月光比作霜,美妙之极。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恰到好处。词藻有时也可适当有所艳丽,不必过于奢华。一点词的美丽也没有就会是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万物有度,掌握度便好。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