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漢武帝為何"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舉賢良對策》側面解讀原因

引言

自西漢以來,

以儒學為主體的思想體系就被歷代統治者和士大夫們推崇為正統思想。其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影響延續兩千多年,直至今日都會左右我們的生活。而它的創立者孔子更是被封建統治者們奉為"大賢至聖先師",為"萬世師表"!而儒家典籍,如《論語》《大學》《中庸》《周易》,直到今天也被很多人奉為國學經典。可見儒家影響之深遠。

漢武帝為何

至聖先師——孔子像

然而在春秋時期,雖然孔子的學生中不乏高官貴族,甚至很多諸侯都會請教夫子。然而當時的儒家思想並不受統治者們待見,甚至會受到極大的排斥。儒家和其他百家一樣,只是眾多思想理論中的一員。即便是喊出"捨我其誰"的孟子,在治國理政上也沒有取得過什麼成績。儒家不受重視,其實也好理解。畢竟在殘酷的春秋戰國時代,缺乏進攻性的儒家思想很難讓國家在競爭中勝出!

《論語》: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到了秦漢時期,社會發生了變化。秦國因法家而強盛,後來統一中國後很自然的推崇法家。"嚴刑峻法"也被認為是秦朝快速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至漢朝建立初年,黃老之學盛行。在經歷了春秋戰國、暴秦統治和楚漢戰爭摧殘的華夏大地上,無為而治

顯然能夠促進社會發展。國家不折騰,勤勞的中國老百姓自己就能把日子過好了。平民出身的劉老四自然是明白這個道理的。

漢武帝為何

亞聖——孟子像

公元前134年,崇尚黃老,反對儒學的竇太后去世。沒有掣肘了的漢武帝開始向全國徵求治國方略。前後三次參與對策的董仲舒,獲得皇帝認可。於是,講究"三綱五常""天人感應""敬天愛人"的儒家思想開始受到統治者重視。這三次策論被收錄在《漢書》中,被後世合稱為《舉賢良對策》。那麼我們就從這篇《舉賢良對策》入手,分析一下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原因。

"大一統"思想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董仲舒生活的年代社會安定,儒家的影響力加大。他本人在景帝時為講授《公羊春秋》的博士,是著名的大儒。他在《春秋》中找到"大一統"的論述,並加以引申作為封建王朝應當遵守的根本法則。國家在組織結構上要由統一的政府進行治理和發號施令​,在思想上更應該由一種思想來統一。國家應該由秉持儒家思想的人來治理,持有其他政治思想的人應當被禁止參與社會治理。

漢武帝為何

董仲舒像

漢朝初期,被統治者奉行的黃老無為,到了武帝其實不僅不能緩解社會矛盾,甚至會激化矛盾。國家承平日久,豪強和大地主已經產生,貧富分化加劇。這些人憑藉自己佔有的社會資源對平民進行更加大膽的掠奪。上層採取"無為"施政措施,客觀上縱容了這種社會矛盾的發展

《漢書》:"漢興六十餘載,海內義安,府庫充實,而司四夷未賓,制度多闕。"

豪強地主肆意妄為,平民百姓受到各種思想影響無所適從,社會不穩定影響了社會發展。董仲舒認為只有用"仁、義、禮、智、信"這樣的思想教育人民,使人民有統一的行為準則和價值標準國家才能長治久安。雖然當時漢朝經過"七國之亂",中央皇權獲得加強,但是在思想領域仍然沒有得到統一。中央權力達到不了的地方,人們則遵循不同的思想行事,難免社會動亂。

漢武帝為何

漢武帝畫像

"大一統"思想也非常符合武帝的想法。在武帝時期,漢朝國力強盛,劉小豬心中想做的第一件事兒就是徹底解決匈奴對漢朝的威脅。用"大一統"的思想來指導國家政治建設,用儒家來教化人民。會最大限度的調集帝國的力量,打擊困擾漢朝幾十年的匈奴之患。

"天人感應"理論是政治發展的需要

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的另一個重要理論就是"天人感應"。受當時科學文化水平的限制,"天命論"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很深。董仲舒將《春秋》中的自然變化與社會政治的變化聯繫起來,提出"天人感應"理論。提出皇帝是上天的代言人,即為"天子"代表上天治理人世。風調雨順既是天子賢明,災害頻繁既是上天向天下示警。這套"君權神授"的理論,皇帝們自然很受用。

漢武帝為何

"真龍天子"成為君王的代名詞

董仲舒作為當世儒學的代表人物,並不心甘情願做統治者的工具的。"天人感應"論中也有對統治者的約束:如果統治者不能感應上天的仁德,在世間實行仁德的統治,上天就會通過降臨災難向"天子"示警。如何皇帝不加悔改,上天就會懲罰他,甚至改朝換代。顯然,董仲舒是意識到了秦朝因農民起義而覆亡,人民的力量對於政權的存亡具有極其重要的力量。

《漢書》董仲舒傳:"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

"天人感應"理論既讓統治者享受著權力的威嚴與合法性,又讓他們心中留有些許敬畏。在後世,無數昏庸無德、暴戾無度的君王被儒生們扣上了"不施仁德,不尊天命"的帽子。同樣有無數昏聵無能的君主面對困境不思改變,跑去祭天。這套理論既是帝王們施展權力的武器,同樣也是他們的枷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王們的權力和私慾,為社會穩定起到了一定作用。

於此相對應,這套理論也給人民的思想帶來了巨大桎梏。雖然百姓們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樣振聾發聵的聲音,但是面對那個高高在上,無法撼動的"天",許多人也選擇了忍受。皇帝要施德政,敬天愛人,小心上天示警;老百姓們要順應天命。這套理論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

"三綱五常"建立統治秩序

秦興於法家,亡於法家。秦朝在統一中國後,依然使用嚴刑峻法終止天下。漢初雖然推崇"無為而治",但是在武帝前期仍然採用酷吏和重法治國。秦漢時期統治的區域比戰國時期七國總面積大許多,受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法治很難治理如此廣闊的國土。董仲舒的思想核心就是通過統一的思想道德建立統一的社會秩序,來達到統治龐大國家的目的。

漢武帝為何

西漢疆域

所以"三綱五常"成為《舉賢良對策》中又一個重要內容。君、父、夫為"三綱","仁義禮智信"為"五常"。這套理論實際上是一套道德和行為秩序:臣子要遵從君王、孩子要遵從父親、妻子要遵從丈夫,大家按照"五常"的標準行事,整個社會就會達到和諧繁榮,有序發展。通過建立統一的社會道德價值觀,實現了降低社會管理成本,統籌社會力量的目的。

《漢書》董仲舒傳:"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

同時這套理論也為統治階級調和內部、外部矛盾找到了依據。那些有二心的臣子不符合"三綱五常"的要求,是要別清除的;那些瘋狂兼併土地的地主是"不仁不義"的,是要被懲罰的;君王和官吏要像父母愛子女一樣對待百姓;百姓也要順從統治的管理。

這套理論的發展,最終將帝王——這位上天的代言人,塑造成在人間至高無上,不可忤逆的象徵

。無論是官吏還是百姓都必須遵從帝王的指示行事,稍有不順就是大逆不道,就是最大的不道德行為。這種理論自然也被君王們所喜愛,成為其統治人民的又一有力武器!

點評

"獨尊儒術"其實是人們對漢武帝的一種誤解!武帝對儒家獨尊,指示"罷黜百家,表彰六經"。而這個影響深遠的社會大事也並不是漢武帝一時心血來潮決定的。武帝即位之初就已經表露出對儒家思想的推崇,先後任用了多名儒生作為好官。但是由於政治影響力巨大的竇太后的阻止,武帝一直沒有在執政前期實現社會思想的改革。直到竇太后去世,武帝採用了十一年的時間完成了這一影響深遠的壯舉

漢武帝為何

宋代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像

不過經過董仲舒改良和發展的儒學,此時早已經不是當初孔孟當時推崇的思想了。以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更關注人的發展,以仁孝為核心建立起來的思想道德和行為規範更為質樸和和善。經過後世儒生的改良,並經過帝王不斷推崇的儒學成為統治人民的思想工具。而最高統治者們並沒有真的遵從這套理論來要求自己,反而及其殘酷的對待反對者。"外儒內法"一直是中國兩千多年來封建政治的底色。

不過就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政治環境來看,選擇儒家作為統治思想無疑是最合適的。經歷過幾百年戰亂的中原大地,在面臨從未有過的古典大帝國的社會組織形態時。宣揚"仁者愛人",主張"敬天法古"少折騰的儒家,更容易使人民內心安定,促進社會發展。儒家的"正統"思想也及有利於讓原來"七雄"故地的人們認同一個統一強大的漢朝。

《漢書》武帝紀:"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彰六經。遂疇諮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

但是物極必反,由於非儒生不能做官的規定,造成很多其他學派的思想傳人政治上沒有出路,客觀上加速了其他流派的斷絕。再加上後世統治者的不斷加工,使得儒家思想的精華逐步被統治思想代替,極大的桎梏了人們的思想。從孔孟時期釋放天性的主張,逐步發展到禁錮人性的"存天理去人慾"的地步。以至於發展到最後,那些儒家思想的糟粕成為"封建思想"的代名詞!


參考文獻:《論語》《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