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我们为何如此焦虑?

青皮橄榄34


焦虑是一种心理问题,引起焦虑的原因大多与日常生活环境、自身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当下,疫情蔓延,复工复产还不能开展,大多数家庭承载着房贷、车贷等压力,每天只能宅在家里唉声叹气,焦虑情绪凸现。遇到这种情况实属无奈,眼下不仅是中国,放眼世界,世卫组织把防疫工作都上调到最高级别了。当下我们能做的就是:1.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良好的状态,多往积极的方向思考。2.对病毒有正确的认识、关注疫情,提高自己的行为自律,不出门、出门戴口罩。3.有战胜疫情、战胜困难的信心,在家多运动,提高免疫力,增强自信心。 我想当我们做到这些了,焦虑自然而然就消失了,我想到那个时候疫情也彻底结束了,好心情好日子也随之而来了。


西关的月月


焦虑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代名词,你要是现在不焦虑,你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话,因为自己的朋友都在焦虑工作,买房结婚,如果自己超脱世外,岂不是太不够意思了。

以前的人们其实也很焦虑,但是并不像现今社会,现在互联网发达,信息开放,我们知道了有人是富二代,生下来就不用赚钱,有人随便一个目标就是一个亿,网上开始炫富,朋友圈开始晒出国游,好不容易找到比自己过得差的了,还发现早就已经结婚了,自己还是个单身狗,反正最惨的好像就是你一个人。

人的幸福程度来源于对比,焦虑程度也是。

信心最大程度的开放,也刷新了许多人的认知,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基本你的对比就是村子里最富有的,可能就是村长或者是个出去打工挣了小钱的,基本在你伸手可及的社交范围内,在比你富也富不了哪里去,幸福指数颇高,结果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衡,才知道自己待的地方是个闭塞的二三线小城市,不知不觉对比范围变成了你能触及的互联网信息。

而工作呢,特别我们这样来一线城市打工的人,面对着全国上涨的房价,在看看自己可怜工资,基本上都是杯水车薪,都在每天加班拼命学习,有看咪蒙的,有看罗振宇的,就是要比别人勤奋,在想今年能不能升职加薪,如果加不了自己怎么去跳槽。所以进本在北上广一天,焦虑指数就不会下来。在一线城市唯一不焦虑的可能就是退休遛鸟玩的老大爷了。

所以既然焦虑,也要学会如何运用焦虑。

我有一个朋友,之前没来北京北漂的时候,在哈尔滨工作,但是薪资大家都一样,也高不起来,同事去周边旅游一下都算是放飞自我,可以回来得瑟一圈,当时还跟我感叹,以后自己放松了也要去转悠一下,去的远点,去北京游玩一圈。后来来北京北漂,发现同事基本三天假国内小游,七天假国外大游,出国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之前在哈尔滨做业务好奖励出国游都要作为榜样激励一下员工,现在在北京简直就是家常便饭。给我的朋友造成了困扰,也加重了焦虑,然后努力工作,深夜加班。不到一年升职加薪成功。

你看,焦虑其实是正面的情绪,最早在古代最焦虑的人就是怕自己随时被野兽吃掉的人,那些不焦虑的觉得好好的没有危险,等野兽真来了吃掉的就是他们。所以按照生物进化来讲,焦虑是进化的必要条件。

其实我们大部分并没有到焦虑症的程度,焦虑症是一种很严重的精神疾病,需要正规的长期治疗,现代人大部分就是轻微的焦虑,没办法,信息世界打开了,再加上外面的集体拜金为主流观念,咪蒙告诉你他的助理月赚5w很平常,你看下自己的工资条,你说能不焦虑么?


西西的生活日记


大家好,我是一苇浮舟,下面分两步来解答我们为何如此焦虑?

首先了解何为焦虑:

焦虑是由“无力感+恐惧感”混合而成的不安情绪。

本质上讲,焦虑是源于我们错误的思维以及脆弱的自我,所导致的能力、观念与责任的错位、错配。

那我们为何如此焦虑:

现在整个社会氛围,都在塑造着各种各样的美好形象,从小到大一直拿我们跟“别人家孩子”孩子比,别人家孩子数学又考满分啦,别人家孩子作文大赛一等奖啦,他们从来不说数学考满分的“别人家孩子”英语不及格,他们也不说作文大赛一等奖的“别人家孩子”数学考个位数,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

我们的焦虑,很大原因是我们一直在跟别人最好的某一方面比,却忘记每个人都有自己烦恼与不堪,我们不加审视就认为别人的生活事事如意、处处顺心,对比之下显得自己如此不堪,这种落后的无力感与自卑感便是我们如此焦虑的根本原因。





一苇浮舟


现在可以说全民焦虑,公众号,微博大V等都在贩卖焦虑吸引眼球,大众焦虑其中的原因有二:

一是中国人口多,好的资源和机会少。为了获得好的资源和有限的机会,比如买个学区房花去了全部存款甚至背上沉重的房贷,教育资源不平均导致大家都想让孩子上好的学校;自己要找个好工作多赚一些钱,要找个好对象,35岁面临被炒失业等等,这种来自外来的压力和内在的患得患失都使人焦虑;

二是保障体系不完善。国家有一些基本保障体系,比如九年义务教育,社保医疗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但是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保障,要想去好的学校需要报课外班,学费不菲;虽然有医保,但是保而不包,只报销社保用药而且有限额,生大病就可能花掉辛苦攒下的积蓄甚至因病返贫;养老金的交纳让企业成本增高,但是退休了老百姓却拿不了多少钱,现在新闻说2035年养老金用尽,没有养老金可以领取;还要照顾老人,父母生病还要负担父母的医疗费;中小企业生存不易,人力成本,房租支出,员工保险,税收等让中小企业举步维艰。这些都导致人们焦虑。



Julia珠珠侠


如果你看过《体制内的人,你正在不知不觉中被淘汰》那篇文章,你应该知道,作者是听完罗胖2017年跨年演讲后有感而发的。说实话,我当时听完也有一肚子话,但墨水不多,生生憋回去了。经过这么久的酝酿,这几天我突然回味到了当时听完演讲后的感觉。

我们为何对知识如此焦虑?罗胖的演讲中多次提到他的“得到”APP,里面从如何积累财富到如何给狗狗剃毛,各种知识,包罗万象。《三联生活周刊》杂志中一篇文章给这种浓缩知识包起了一个外号,叫"知识胶囊”,意思是速效而浅显的知识获取手段。

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个比喻,让我脑中浮现出一个神情焦虑,行色匆匆的人,每天口袋里装着十多个药瓶子,没事就把红黄蓝绿各种小胶囊往嘴里塞。

他怎么了?是生病了吗?还是营养不良?显然,一个健康人,这样乱服药,是要出事的。

如果你是90年代前生人的,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当初自己是怎样获取知识的?那种感觉什么样?

我们沉浸在金庸的小说中,不会去搜索金庸武侠世界的方法论。

我们看了一部电影,不会立刻找到北大公开课,听戴锦华的影片赏析。

我们读了一篇文章,一时兴起会写写划划,而不会直接拉到下方评论区。

那时的我们并没有感觉到这种汲取知识的方法有什么不对,虽然进展有些慢,但身心愉悦。而如今机不离手的时代,我们突然发现,认真地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细细地品味一部电影、一首歌是那么的困难。

因为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们对知识的汲取变得浮躁而怯懦,敷衍而功利。

设想一下,如果在地铁进站的拥挤人流里以2米每秒的速度向前移动,你是否会感到紧张、急迫?而当你在空旷的进站口同样以2米每秒的速度向前行走,你还会有这种感觉吗?

显然,你的焦虑感并不来源于能否赶上地铁,而来源于你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你的感知领域越拥挤,你便越焦虑。

2.我们在知识共享的道路上是不是走的太远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有限的时间和眼界忽然迎面撞上了无限的网络世界。套用庄子的一句话,真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就是疲了,挂了。

不知道庄老师在知识大爆炸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不是也产生过这样的困惑,为啥我这么牛,偏偏周围还有这么多更牛的人?为啥我学的东西他们不care?为啥法家那帮人能掌权?儒家那帮人有那么多粉丝?臣妾做不到啊!

自媒体时代更是如此,如果说以前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还可以通过"宅"的方法去逃避,现在的各种推送、直播、公众号、小视频如同箭雨般向你袭来、你便是铁布衫也难以招架了。

每天面对闻所未闻的概念名词,见所未见的奇人异事。这里"得到"告诉你"如何快速实现财富自由,那边刚辞职的好友在公众号发文“如何通过公诉技能达到辩护目的”。

你除了默念一句MMP外,有没有过怅然所失的感觉,有没有觉得空虚、寂寞,觉得冷?

如果这时,你再点开一篇鸡汤文想暖暖心。豁然看见"如果再不努力你将被淘汰!”这样的字眼,会不会把手里的安卓千元机砸老远?

有时候,我会问自己,你到底前生修的什么,才有幸来到这个时代?你到底今生要怎么修炼,才配得上这个时代?但回过头,发现好好享受这个时代,就是对这个时代最好的注解。

3.我们该如何学习?

林语堂曾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解释为通过知识的习得培养一种领悟的本领。这种解释与当下流行的"知识工具论”、“知识商品论"有着截然的反差。后者认为,知识就像个取之不尽的超市,你应该竭尽所能到里面采购、消费,强壮自己的大脑和精神,“罗胖”们只是刚好站在收银台那里收取一点点酬劳。

而像我这么传统的人,到现在也难以接受这样的高论。我更愿意将知识当作一本随身携带的“书”,你的所学所见所闻存储于脑中只是目录,目录本身不是知识。只有当你有一天在感悟某个现象或使用某项技能需要媒介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调阅到这个目录,通过这个目录寻找到相关章节,然后进一步学习和领悟得到新的属于自己的知识。就比如我们孩提时代背诵的古诗,散文,牢记的方程、公式,当时对我们是没有意义的,但当你老了回到许久未归的故乡,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便脱口而出了。

所以说,获取知识的方法无外乎学习和实践,学习是为了存储,实践是为了读取和创造。如果说儿时的学习更多出于无意识,成人之后的学习则是本能需要了。但我们坚持,储存的过程应该是自然的,循序渐进的,就像泥土吸收雨水,树叶沐浴阳光,以最惬意的方式学习,哪怕慢一点,笨一些,都没关系。学习不是人前炫耀的资本,也不是谋求生路的捷径,而是自己安放灵魂的森林。

还记得当年我们为高考拼搏的日子吗?那时候是谁信誓旦旦的说“以后谁也别想逼我学习!”?是时候给那时的自己一个交代了。


农场的生活11


首先我们以一个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来论证这个问题吧。

人是社会动物,人的所有行为习惯都受社会的影响。

如果这点成立,那我们就可以分析我们为什么会如此焦虑。

1.我们所有焦虑都是这个社会环境影响的。

2.比如,网络上很多鼓吹年薪百万才过温饱线的(制造收入差异,引起焦虑,勾起人类的金钱欲)

3.鼓吹什么女人就该过精致主义,还有一个我们崇拜的粑粑说:年轻人就是要拼命消费,只有没钱才会努力挣钱的。(鼓励消费,刺激我们的消费欲)

现在我们知道他们知道焦虑是为什么了,那我们说说他们的目的。(这是最重要的)

1.我们是不是发现很多制造收入焦虑的人,到最后

都是卖课程个韭菜的?

2.很多制造消费焦虑的人,到最后是卖美妆的?

3.最后一句也是最重要的,其实我们生活中看到的,绝大部分都是被人精心制造出来的,目的你们品,细品。


逆行者阿明


焦虑是情绪中的一种状态

焦虑的主要原因是在预测未来的事情,上班族可能会预测自己的中年危机,单身的人可能会预测自己嫁不出去,没房没车的人可能会预测自己将来买不起房子,创业中的人可能焦虑自己会失败,贷款的人会焦虑自己将来还不起钱。

克服焦虑的唯一办法就是活在当下,什么都不要想

活在当下是最舒服的状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努力工作,努力生活,记住,不要浪费时间,让你自己的每分每秒都过得有意义。

培养自己的健康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焦虑的人是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心中的世界是美好的,他会为自己的将来奋斗,不会有焦虑这种情绪的。


小黑莉


何以解忧,来喝杯茶。

1.上一则小故事

有一位老母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一个卖伞,小儿子一个卖布,下雨担心小儿子生意,天晴担心大儿子生意。天天焦虑不安!

后来路人告诉她,下雨天大儿子伞卖得好!天晴小儿子布生意好。老太太就笑了,开心了。

同样的事,导致不同情绪,因为认知的改变。

当然,从某种程度来讲

人就是一坨焦虑而移动的肉肉。

没有选择焦虑,有选择也焦虑,选择太多更加焦虑。当下疫情那就更不用说了,焦虑不安的世界啊。

开放程度越大,信息越多,我们欲望越多,对比越多,对当下得不满就越多。焦虑开始启动!

所有听到的,看到的都可能成为新的焦虑源。

更何况还有贩卖焦虑的行业。

或许焦虑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对当下的不满足不安,从而不停追逐。

又或许真的:人活得太完美是一件很不值得的事情。

我是心理咨询师丰遥!擅长绘画笔迹分析咨询,欢迎多多关注。


丰心理


我们为何如此焦虑?

1.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目标高,心有余而力不足。

朋友的孩子上初中,学习中等,辅导班上了一大堆,成绩依然原地踏步。家长着急啊,马上中考了,考不上高中,就得去技校了。结果全家大人孩子都焦虑。

2、换个角度看问题

有时候焦虑真的是自己给自己带的紧箍咒。还说上面那个例子吧。

孩子学习中等,还不算太差。上辅导班,家长做好后勤保障,高质量的陪伴。和孩子聊聊天,谈谈心。孩子考高中,大家同心协力。万一考不上,现在技校的人才也挺吃香。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样孩子心态好,家长也放松。说不定孩子就能考出好成绩呢!

所以,放下执念,放平心态。我们变不会如此焦虑!


田小甜142062029


焦虑=急切+威胁


焦虑是一种恐慌,担忧,不安,恐惧的心理,有一定的焦虑很正常,过多会造成我们所知道的心理障碍。


有的人对未来很迷茫,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有的人因为人际关系吹不好,不懂社交;有的人没赚到钱,无法面对自己的内心;有人辜负了另一半···


生活中的各种事情都会造成焦虑。


木心的小诗《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而现在,焦虑已经成为了一种病态,为了金钱,地位名誉,让自己的内心不能归于平静,时时刻刻处于焦虑的边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