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茶陵農村“雙搶”-偉大的茶陵女性締造的文明史詩


茶陵農村“雙搶”-偉大的茶陵女性締造的文明史詩

茶陵女性尤其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茶陵農村婦女在茶陵周邊地區比如醴陵市、攸縣、炎陵縣、安仁縣、蓮花縣都以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精打細算而著稱,因此茶陵周邊縣市的很多村民腦海裡有一個觀念:那就是娶媳婦兒,就要娶茶陵媳婦,從茶陵娶來的媳婦兒吃苦耐勞又不敗家。為什麼茶陵女性會以吃苦耐勞而聞名?毫無疑問是“雙搶”,正是一批又一批的茶陵農村女性在“雙搶”時不分晝夜、不懼酷暑的奮力勞作才使得她們的丈夫能夠在沿海地區安心工作,為沿海地區的發展奉獻茶陵男性的熱血和青春;也正是她們辛勤的付出和勞作才使一代又一代的茶陵莘莘學子踏著李東陽的足跡走向大學、走向工作崗位將茶陵鐵牛精神傳至神州四方。

上世紀八十年代,包產到戶以後,茶陵很多青壯年男子為給父母妻兒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奔赴沿海地區務工賺錢,那個時候還沒有土地流轉這樣的新鮮事物,農村居民種田還要上交公糧,也就是說打工歸打工,但是田還是要種的,不種田的話,怎麼去上交公糧?但是在外務工的男人們農忙時從沿海地區回家裡忙農活也不現實,為什麼呢?一個是車費貴,二是打工的收入比種田的收入高,回家忙農活的話,花掉的路費和損失的工錢讓人咋舌。自然而然的,收拾家裡農活的重任落到了婦女的肩膀上。茶陵人多地少,縣內丘陵廣佈而少平原,留守在家的茶陵農村婦女們,為了更多程度的利用地力,在一年的時間裡除了種植兩季稻外,還會種數十畝的黃豆和花生。到了雙搶的時候,先要把地裡的黃豆豆萁拔出來挑回家中,然後在曬乾脫粒。黃豆收完之後,還沒喘口氣,一季稻又要收割了,在2004年之前,茶陵農村的稻穀脫粒都是用腳踩的脫粒機,堅韌的婦女們用鐮刀把稻子割下來壘成兩堆,然後將腳踩脫粒機移動到兩堆稻子的中間,一邊用腳踩一邊雙手握緊手中的稻子在高速滾動的脫粒機滾筒上翻轉,使稻子上的稻穀脫粒,脫粒機內的稻穀累積到會影響滾筒運轉的時候,又要用手把稻穀內的稻子和禾衣清理出來,再把稻子裝進兩個籮裡挑回家。


茶陵農村“雙搶”-偉大的茶陵女性締造的文明史詩

90年代末的時候,因為婦女們出外打工的少,而且在我們馬江鎮基本上一個組一個姓,一個組的村民都是一個祠堂開枝散葉出來的彼此都沾親帶故,同村同組的農村婦女們聯繫的多,關係也親密,“雙搶”的時候,關係好的婦女們會組成團,互幫互助,一起忙“雙搶”。在每年的七八月份,天氣是最熱的時候,卻也是茶陵的農村婦女們最忙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她們基本上都是早上五點半左右起來割稻子,七點左右回到家裡吃早餐,吃完早餐把前一天收回來的稻子晾曬到禾坪裡,七點半又下到田裡割稻,9點左右開始脫粒,11點半左右,烈日當空、酷暑難耐了,才用已經脫完粒的稻子遮住脫粒機,回到家中,下午休息到兩點鐘又下到田裡繼續給稻穀脫粒,一邊脫粒一邊割稻子,一直忙到晚上七點半左右,光線很暗看不到了,用火點燃已經脫離完畢曬乾的稻子和禾衣,就著火光,用耙子將農田邊界四周的雜草刨完之後,才回家吃晚飯。


茶陵農村“雙搶”-偉大的茶陵女性締造的文明史詩

每一年六七月份的茶陵鄉下,農田裡是最熱鬧的,白天有腳踩式脫粒機的轟鳴聲,夜晚有孩子們的歡笑聲,陪自己的父母忙了一天的小朋友們圍著發出火光的稻子、禾衣堆追打嬉鬧。一季稻脫粒後,又要趕緊種二季稻,自己的丈夫在外務工的婦女們,又要四處找人犁田,家庭經濟條件差的只能自己用耙子去挖,或者孃家有哥哥、弟弟的讓孃家人幫自己犁田。等二季稻插完秧後,花生又成熟了,又要收花生了,收完花生又要種麻和紅薯。把這些都忙完,二季稻又要收割了,收割完二季稻又要種油菜。2004年之後,茶陵農村用柴油機做動力的脫粒機普及了,婦女們才把腳給解脫出來。2008年之後,又出現了聯合收割機,婦女們才不用像之前那麼辛苦了,子女們也上初中、高中了,能照顧自己了,也慢慢追隨丈夫的步伐去打工了。


茶陵農村“雙搶”-偉大的茶陵女性締造的文明史詩

史詩是一種莊嚴的文學體裁,內容為民間傳說或歌頌英雄功績的長篇敘事詩,我覺得每一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茶陵農村婦女都是英雄,都值得用史詩去稱讚他們,她們用她們瘦弱的肩膀撐起了家庭,照顧好了家中的老人,讓他們安享晚年,照顧好了自己的子女,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她們辛勤勞作之餘有堅守著祖先傳下來的敬天法祖的習俗,每個農曆的初一十五上香、每一個端午節用菖蒲艾葉灑水洗滌房屋、每一個七月半下飯以饗祖宗、每一個春節帶子女像長輩拜年走親戚,她們用辛勤的勞作讓茶陵人有了生存的物質基礎,她們用執著的堅守讓茶陵的家庭有了儀式感,使我們的精神世界與我們故去的祖先保持一致,這些就是偉大的茶陵女性締造的文明史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